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建设探究
2019-02-22李慧
李 慧
(长治医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山西 长治 04600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以政治信仰、政治设计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和实践纲领的规范性见解导入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增强发展动力、夯实稳定基础、凝聚改革共识,这是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界定
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得从基本概念出发,才能进一步透视其本质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定性,为具体的路径选择提供合理性支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是意识形态理论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理论界基本形成一致共识:最初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的是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当时作为一个中性概念使用,意为“概念的科学”。之后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立场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影响最大的当属马克思。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是多角度的,重点落脚于意识形态的物质性、阶级性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观念。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在马克思那里与马克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进程相一致。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指出:“我们究竟应如何来了解意识形态的这一突然的造反表现呢?要知道,我们在思想方面所遇到的只是些拿破仑的追随者。”[2]在这里主要折射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特性,但其中也暗含了意识形态与物质存在、派别利益之间的关系,即特定的物质利益支配虚假意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作了系统论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这就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物质决定性和阶级利益性,以此来批判被资本主义颠倒的观念,从而使意识形态获得了更为全面、更加科学的内涵。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开拓者是列宁。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根据俄国革命形势,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既然谈不到由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自己创立的独立的思想体系,那么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4]从本文的语境理解,此处的思想体系实质就是意识形态,相应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出了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先天属性,并在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中隐含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革命斗争中被注入了强大生命力,从而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在中国,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5]这也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革命批判精神。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现实的社会历史中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代表并维护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并为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合理性辩护的开放的思想观念体系。在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中表现为以理论形式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品性蕴含强大引领力
“从狭义上讲意识形态首先是这样产生的:它代替了传统的统治的合法性,因为它代表现代化科学,并且从意识形态批判中取得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权利。”[6]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建立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以全人类解放为使命的革命理论,包含了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和社会前景的重新设计,奠定了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的理论底气。
(一)坚持客观真理性
“意识形态的东西乃是人类的物质的自我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产物。”[7]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思维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石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考察,不是以个人的看法为依据,而是一开始就从社会现实出发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8]33。由此导致一个必然结果: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自己经济环境的客观反映,意识形态的内容中拥有着经济发展以及解决经济发展矛盾的无法磨灭的标记。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化,意识形态必定也会有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它表现着人类智力、精神或意识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32这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和社会发展必然性的理性把握。列宁指出:“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9]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在“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的唯物史观引领下[10]73,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这个开放体系中实现了创新性发展,提出了独创性的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二)把握实践批判性
从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之初,德·特拉西就将其作为“思想的科学”或“观念科学”范畴使用,用以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性,构建一种理性的科学的理论,冲破思想和现实中掩盖事实真相的制度和旧的传统观念,表明意识形态的原初意义内含实践的革命性和进步性。马克思肯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0]58。通过观念向实践的归结,马克思直接将意识形态套用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从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和贬义中获得认识力量,揭示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根源,使意识形态有了新的具体的实践内在规定。基于俄国革命形势,列宁提出建立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他特别强调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峙。”[11]列宁的意识形态论,突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品格和行动导向,并且在实践中成功运用,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原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中国元素,使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一国走向多国,并在社会主义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实力量的充分证明。
(三)秉承人类终极价值追求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利益分歧甚至分裂由此产生,利益的对抗性决定了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其存在样态。“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2]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理论学说,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层面。从意识形态的发展历史看,意识形态都有其终极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否则会因缺乏应有判断基础而使社会陷入判断混乱。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克服了以往任何阶级的狭隘性,集崇高性与革命坚决性、彻底性于一身,将无产阶级的理想目标与人类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人类的最终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确立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信念。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由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社会发展阶段,以巨大的社会感召力和社会动员力引导新的社会变革,最终目标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0]282,取而代之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237。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自身终极价值追求,从人出发,又落脚于人,契合人性需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的时代任务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0]73意识形态内涵是一定社会发展运行的基本价值理念,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建设必须从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整体运行中予以考察,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展现强大的生命力。
(一)促进社会财富充分供给,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的坚实物质基础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32表明一定的社会经济与社会意识间互动的客观存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制约意识形态。探寻意识形态发展规律,建设强大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必须触及其背后的物质基础,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发展获得应有的完整性。
强大的物质力量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的坚实物质基础。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9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与现代化强国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4]10相应的会因缺乏强大物质支撑而导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被消解的可能。依据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实现财富增加的决定性因素,处于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地位。新时代中国物质力量的提升,关键也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生产提供根本动力。具体表现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使作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体形式和运行机制的经济、政治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破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因素,使受束缚的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只有依靠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的共同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更多积累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自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以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成为构建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指向,这恰恰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真理性力量的体现。
(二)以人民为中心,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的社会群众根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10]67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研究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将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贯穿始终,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和客观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力量和人类解放的道义力量的真知灼见。因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人民价值主体性,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的关键所在。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就是为人民不懈努力、与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毛泽东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最高标准,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15]。我们党在维护广大人民利益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最高理论旨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生了坚不可摧的民本情结。在改革中,把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与解决新的社会矛盾紧密结合,充分尊重和体现人民群众主体性地位和首创精神。邓小平为此开出了良方:“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凡符合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受到多数人拥护的事情,无论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本和强国兴邦高度统一,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以此作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好社会的价值灵魂。可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人民为最高价值主体,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开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开创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新境界,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得以凝聚全民族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17]“在经济基础之上,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10]3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性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确保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性与科学性,从而适应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4]17。它强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民主体性地位,切实践行“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18]。由此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强国建设伟大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旨归,更坚定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实的社会基础,确保党的伟大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力的根和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觉和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9]作为软实力的意识形态,其强大影响力和控制力依赖一定文化的渗透和感染力度,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第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价值理念。人类文化和国家政治方案,都立足于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国家利益,西方现代性文明和政治方案表现为对全球占有和整个世界文化的领导权。自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同时,也将长期面临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干扰和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健康发展。这些渗透活动在新时代具有了更全面、更隐蔽的特点:经济领域的“新自由主义”更深层地指向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政治领域的“宪政民主”冲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思想文化领域的“普世价值”企图取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客观实际,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原则,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不断进行理论概括,有效化解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输入。从党的十八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到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理想信念和价值指向高度契合,紧紧致力于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和人的全面发展,站在新的文化起点上形成对西方文化的超越。
第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保持多元开放价值体系的中国定力。“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20]17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淀形成的,代表中国人民的阶级立场和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是中国人民自己书写的核心价值观,集优秀理论品格、实践真理、民族底蕴和时代使命为一体,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凝魂聚魄、强基固本。首先,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高度凝练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其必然渗透到每个人的具体行为当中,成为具体行为的行动指南,引领中国伟大实践朝着人类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其次,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秉承开放包容理念,“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20]406。将对有利于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范畴并予以践行,融入世界文明体系,推进世界文明进程。用中国人民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崇高性和道义正当性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在世界上发出了中国最强声音,“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4]8-9。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凸显出强大真理性力量,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国家主体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永葆中国特色、彰显中国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