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9-02-22周芳
周 芳
(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江苏苏州 215104;2.长庚大学 企业管理研究所,中国台湾 33302)
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传统外贸逆市走低的大背景下,作为“互联网+外贸+智能制造”新业态[1]的跨境电商以黑马的姿态席卷全球,成为新常态下外贸稳增长、促发展的新动力和突破口。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各级各类助推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文本,将杭州、宁波、天津、上海、苏州等地列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探索传统外贸活动网络化、数据化、透明化的先行先试经验,例如通过创建跨境电商交易/服务平台、提供跨境电商综合服务、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等方式,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助力中国外贸“优进优出”,持续释放跨境电商红利,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的生产链、贸易链、价值链。据艾瑞咨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跨境电商交易额达7.6万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远高于传统进出口模式贸易;预计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达12万亿,复合增长率为16.44%,渗透率高达 37.6%[2]。
然而各地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并不均衡,北上广杭等地已凸显竞争优势,其他地区亟须探寻竞争力提升策略。如何衡量各地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现状、发掘竞争优势、揭示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探索发展对策是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以区域跨境电商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构建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比较把控各地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水平及区域间的差距,为精准制定发展对策提供可靠依据。
1 概述
“产业竞争力”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涌现了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裴长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金碚“生产力+市场力说”、盛世豪“综合生产能力说”、张超“效率能力创新说”[3]等知名理论。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将“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某地跨境电商产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生产效率、盈利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持久收益的综合能力。
跨境电商属于“互联网+外贸”的新兴业态,目前对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尚不健全,评价模型尚未形成定论。要系统推进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前提是把握关键影响因素,目前有关跨境电商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多基于宏观的国家跨境电商视角,或基于微观的企业跨境电商视角开展定性研究,而基于中观的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因而,在探寻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时可借鉴产业竞争力及跨境电商相关领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在“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中,国内学者大多认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六因素理论(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表现,机会、政府)[4];英国学者邓宁(J.H.Dunning)将“跨国公司经营活动”这一外生变量添至“钻石模型”[5];厉无畏等提出将产业投入、产业组织效率、合作效率、创新能力、文化力量及产业政策作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6]。
有关“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多从跨境电商现状、能力、绩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Martens等[7]提出从成本、支付、物流等维度评价跨境电商发展水平;Asosheh等[8]从信息层、业务层、内容层构建区域B2B跨境电商评价模型;周鸿等[9]应用“钻石模型”六因素理论评价跨境电商物流的竞争力水平;宋丽红[10]基于平台视角从资源、能力、绩效3个维度分析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竞争力水平;胡雷芳[11]从会员规模、运营费用、支付评价等方面比较EBAY和速卖通的竞争力;苏为华等[12]基于CHME理论从能力水平、服务支撑、发展潜力3个维度对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
综上所述,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业态已备受政界、学界、企业界关注,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部分国内外学者已探索跨境电商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有关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评价主要围绕“绩效”进行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缺少对跨境电商产业的全面考察;②已有评价指标体系多围绕跨境电商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的某一利益相关者开展研究,如针对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综试区、跨境电商物流企业,未将整个产业置于开放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作系统评估;③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既缺乏公认的评价模型,也无基于实证检验的评价指标体系。因而,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产业竞争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运用Delphi-AHP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以此精准测度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指数,为总结成功经验、揭示关键问题及制定发展对策提供依据与支撑。
2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2.1 建立基于协同理论的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模型
在借鉴“钻石模型”、“波特-邓宁模型”及其他产业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哈肯的协同创新理论将跨境电商产业置于开放的商业生态系统中,构建由跨境电商产业内生竞争力子系统与跨境电商产业外生竞争力子系统组成的评价理论模型。具体而言,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包括区域跨境电商产业投入、产出、技术创新能力;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外生变量包括区域跨境电商产业政策环境、产业支撑体系、产业孵化环境,这些因素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动态的商业生态环境,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
2.2 初步建立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有效测评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水平,综合反映各要素间的相关性,需遵循“科学性、目标性、系统性、稳定性、可行性”原则,借鉴已有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由6个1级指标、14个2级指标和38个3级指标组成的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内生变量
资本与人才投入是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资本是血液,包括风险投资、金融机构、政府扶持、上市融资等资本数量[13];人才投入是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包括跨境电商人才数量、人才结构合理性及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度。
效益是跨境电商产业最直观的产出指标,包括区域内跨境电商参与企业的数量、年度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度跨境电商订单量等;服务水平是直接产出指标,包括跨境电商服务的便捷性、安全性、满意度等;而平台建设情况是间接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区域跨境电商平台的数量与平台影响力。
表1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跨境电商属于新兴业态,有赖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离不开科研投入与科技资源。其中,科研投入离不开科研经费投入与科研人员的支撑,科技资源则包括区域跨境电商相关的科研机构数量、专利数量、区域内高校数量。
2)外生变量
跨境电商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在信贷、减税、免税、办公场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以及对跨境电商市场准入监管、网络监管的水平。
物流与网络基础是支撑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中物流水平指标包括区域内物流企业、百强企业、省5A级企业、省4A级企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数量等;网络安全指标包括宽带/4G网络覆盖面、网络支撑能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网络安全测评等。
跨境电商产业园是推进跨境电商企业繁衍集聚的空间,产业园规模主要包括产业园数量、园内企业数量;产业园效益则通过园内孵化企业数量、产业园境内外影响力体现。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论证方法
1)选用Delphi法与AHP法
为检验初步拟定的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本研究在借鉴Delphi德尔菲法、AHP层次分析法、百分权重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凸显直观预测特色的Delphi法、AHP法论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根据区域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要求,邀请从事跨境电商相关岗位工作5~10年、具有一定代表性与权威性的跨境电商理论研究者、实践应用者、行业协会工作者及政府管理者作为咨询专家参与指标论证,这兼顾了利益相关性与研究主题聚焦性。
2)设计专家意见咨询表
依据初步拟定的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关于区域跨境电商竞争力指标重要性评判的调查问卷(专家卷)”,征询被邀专家对所列指标的熟悉度(十分熟悉、比较熟悉、一般、不够熟悉、完全不熟悉),评价依据(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同行了解、直觉),重要性(十分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够重要、完全不重要)进行打分。此外,咨询表另设修改意见栏与项目补充栏,专家可对各级指标进行修改、补充或删除。
3 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筛选与权重赋值
3.1 被邀专家样本概况
本次调研共邀请从事跨境电商的行业企业专家、理论研究者与政府管理者20人,以电子邮件函询方式获取专家对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各级评价指标的评分数据,回收有效问卷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说明被邀专家都很关心本项目,参与度高。专家样本信息汇总见表2。
表2 专家样本信息汇总
3.2 筛选竞争力评价指标
将回收的专家意见表用满分频率Kj(满分专家数量与参评专家总数之比)、算术均数Mj(全部评价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变异系数Vj(专家意见的收敛情况)来衡量各专家对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意见的集中度,借助界值法筛选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其中:满分频率界值=满分均数-标准差;算术均数界值=算术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均数+标准差。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本研究前期所设计的各级指标均在界值范围内,说明被邀专家意见的集中度较高。
表3 专家意见衡量指数筛选界值表
3.3 判断专家的权威度
界值法能有效筛选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但还须进一步论证评定这些指标重要性的专家在业内的权威度(Cr)。本研究运用专家对所选指标的熟悉度(Ca)和评价重要性的依据(Cr)两个方面进行测评。将专家意见咨询表中设计的专家对所列指标的熟悉程度赋值,其中十分熟悉得分1.0,比较熟悉得分0.8,一般得分0.6,不怎么熟悉得分0.4,不熟悉得分0.2;将专家的评价依据进行赋值,其中实践经验得分0.8,理论研究得分0.6,同行了解得分0.4,直觉判断得分0.2。运用公式Cs=(Ca+Cr)/2计算的专家权威度指数,结果如表4所示,说明被邀专家在业内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且判断评价指标时多基于“理论+实践”视角。
表4 被邀专家的权威度统计结果
另外,运用协调系数W反馈了被邀专家意见的一致性程度,是专家咨询结果的信度指标。通过计算,协调系数W为0.483,说明专家认识趋于一致,信度高,论证了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可靠性。
3.4 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依托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借助Matlab7.0创建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判断矩阵,1级指标权重用Wi表示,2级指标权重用Wij表示,取值范围0~1,且 ΣWi=1,ΣW1j=1,ΣW2j=1,ΣW3j=1,ΣW4j=1,ΣW5j=1,Σ6j=1(取值越大,说明重要性越强)。其中,1级指标权重Wi为各专家对各级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均值,2级指标权重运用公式 Si=Wi*Wij(i=1~6,j=1~3)计算,3级指标权重是对应2级指标权重的平均值。运用AHP法计算各级竞争力指标权重,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由表5可知: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核心要素中排列前3位的分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政策环境、产业产出情况,权重依次为21.8%、20.2%、17.7%;在2级指标中,科研投入、科技资源、优惠政策、人才、产业园效益位列前5,权重分别为11.3%、10.50%、8.10%、7.30%、7.30%,说明这些因素对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4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4.1 计算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指数
设计“关于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现状的调查问卷”,选择上海、广州、杭州、苏州等地作为比较对象,利用参观、访谈、会议等形式深入跨境电商行业企业,并参阅各地统计年鉴及商务局统计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获得量化数值。
以苏州为例,首先,计算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3级指标的量化数据并分配权重,将每一条3级指标的量化数据取平均值获得Ck(k=1~38),将各2级指标权重平均分配给下属3级指标;然后,计算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3级指标的贡献值Uk,运用公式Uk=Ck·Sk计算各3级指标的贡献值;最后,测度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1级、2级指标的贡献值,对各3级指标贡献值求和获得2级指标贡献值Uj,对各2级指标贡献值求和获得1级指标对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贡献值Ui,具体数据如表6所示。
区域跨境电商竞争力评价指数即为6个1级指标贡献值的和,苏州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数U=ΣUi=10.75+13.399+15.855+16.78+10.124+10.974=77.882。以同样方法计算杭州、深圳、广州、上海4地的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指数(见表 7),得分依次为 86.488、82.274、83.708、83.102。
4.2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将杭州、深圳、广州、上海、苏州五地的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比较结果用全息雷达图展现(见图2),能更系统地比较各地区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异同点。
杭州是首个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城市,作为跨境电商先行区,依托丰富的电商资源及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形成以家居、服饰、照明为主导类目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在产业投入、产业产出、技术创新、政策环境、支撑体系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综合指数评分位列第1。
表6 苏州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1级、2级指标的贡献值
表7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
图2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雷达图
深圳作为首个电商示范城市和第2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凭借其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在跨境电商产业产出方面表现出独特竞争优势,在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方面仅次于杭州,但其产业投入相比其他地区稍显不足,其综合指数评分位列第2。
广州、上海两地跨境电商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凭借独特区位优势较早开展“互联网+外贸”业务,逐步完善跨境电商业务流程、丰富跨境电商服务内容,因而两地在产业投入、产业产出、技术创新等6个方面的竞争力得分比较接近,综合指数评分分别位列第3与第4。
苏州的跨境电商起步稍晚于其他地区,在“互联网+苏州制造+自主品牌国际化”目标的指引下,其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但在各项评价指标指数中仍与杭州、深圳等地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技术创新、产业产出、孵化环境这3个方面与其他地区差距较为显著。
可见,基于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与当下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相一致,在实践层面较好地验证了前期所构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5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从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比较中发现,杭州、深圳、广州等地的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逐渐凸显、成效显著,尤其在政府投入、优惠政策、政府监管等方面打造了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并逐步健全跨境物流体系。然而,在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比较中也发现,区域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不够平衡,尤其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投入产出、支撑体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为精准制定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奠定了可靠基础。
5.1 打造区域跨境电商协同创新中心
跨境电商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有赖于先进的网络、通信、信息技术支撑,在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技术创新能力”权重占比最高。但从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估中发现,即使是排名第1的杭州,其技术创新能力与理想目标仍有一定差距,而苏州等地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目标差距则更大,亟需提升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营造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文化氛围。依托本地跨境电商行业协会定期组织的跨境电商峰会、学术沙龙、创业论坛等活动,推进政府、行业、企业、个体的有效对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跨境电商创新合作体系,助推跨境电商行业相关技术、业务、模式的交流研讨,提升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的集群创新能力。
其次,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推进实施名城名校融合战略,支持本地跨境电商企业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发挥“优势叠加”效应,加快跨境电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跨境电商共性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与品牌创新。
再次,制定区域跨境电商引才育才政策。跨境电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复合型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因而有必要通过完善区域人才激励政策与引进机制,吸引具有创新水平的跨境电商人才、团队及项目落地,为本地跨境电商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5.2 打造区域跨境电商产业聚群中心
“产业产出”权重在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位列第3,具体包括区域跨境电商产出效益、服务水平与平台影响力。但在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估中发现,各地跨境电商服务功能与质量差距较大,跨境电商平台规模与影响力悬殊更大,具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平台集中于杭州、深圳、广州等地,但其他地区的跨境电商平台数量、规模、影响力甚微。针对这些问题,亟需针对区域跨境电商产业基础与特色,打造区域跨境电商产业集群中心,提升产业效益、服务质量与平台影响力。
首先,建立区域跨境电商产业集聚中心。由于跨境电商产业处于复杂动态的生态系统中,涉及跨境电商平台、外贸企业、供应链服务、认证服务、支付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代运营服务等整个价值链体系,须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的方式,集聚跨境电商产业链利益相关者,发挥集群优势互补、协同共赢效应,提升区域跨境电商的整体效益。
其次,打造区域跨境电商龙头企业。针对不少地区跨境电商企业规模小、平台影响力弱的问题,亟需根据本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人才现状统筹规划,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本地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效应,提升区域跨境电商的竞争力水平。
再次,形成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圈。针对部分地区跨境电商服务水平不够高、业务系统不健全的问题,亟需打造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形成集跨境电商平台、营销、金融、物流等一体的特色鲜明、高效融合的跨境电商生态圈,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降低跨境电商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成效[14],有效提升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3 打造区域跨境电商数据共享中心
在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不管是产业产出中的服务质量、平台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还是产业支撑体系中的物流体系或网络安全体系,都与跨境电商数据的有效流通共享密不可分。然而,在本次评价中,不少地区的跨境电商部门间、企业间数据沟通不够畅通,从而影响了跨境电商产业的产出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及孵化环境等指标的评分,亟需打造区域跨境电商数据共享中心,促进跨境电商产业精准产供销。
首先,打造区域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针对区域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中的技术研发、数据分析、数据应用问题,有必要围绕跨境电商交易/支付平台搭建、运营推广、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监督管理等创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跨境电商公共服务的实时共享。
其次,打造区域跨境电商信息共享交流平台。针对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涉及海关、监察、税务等多部门、跨行业特点,有必要围绕跨境电商业务流程设计跨部门、跨行业协同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升跨境电商运营效率与产出效益。
再次,建立区域跨境电商风险综合评估与预警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全程监控跨境电商交易、支付、安全与风险,精准推进区域内跨境电商行业企业产供销协同,提高跨境电商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技术创新能力与网络安全水平,保障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水平稳步增长。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跨境电商作为当下增速最快、潜力最大、影响最广的贸易模式之一,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跨境电商作为新型跨界业态,契合了区域外贸提质增效、换挡稳定、转型升级内需,成为地区外贸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重要抓手,也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机遇。
本研究通过构建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确定提升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并通过Dephi与AHP法论证了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指标权重,并对先行先试地区评价应用,一方面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为发现差距、探索对策奠定基础,具体包括借助创新贸易链与生态圈推动一批跨境电商交易平台、支付平台与物流快递企业的崛起,为众多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综合服务,有助于传统外贸与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6.2 研究展望
本研究运用Delphi法构建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广泛性、收敛性、低成本、反馈性等优点。但调研中被邀专家样本量较少,可能尚未反映业内专家整体意见,后期还须进一步扩大专家样本容量以提高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同时,随着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变化,也需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内容与权重。
此外,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仅针对5个城市的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开展实证检验,后续有必要尽可能多地对其他地区开展评价比较,一方面进一步检验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提升,发挥跨境电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动力效应,助推区域贸易的互联网化、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