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依据、内涵及价值*

2019-02-21张明军朱玉梅

关键词:发展

张明军,朱玉梅

(华东政法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党立足于新时代条件下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科学研判,代表了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认识。为深入学习和理解党的十九大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必须厘清以下问题:为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提出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它的提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来说有何价值和意义?基于此,笔者在对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提出依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基本内涵,探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价值和意义。

一、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提出的依据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2]5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是新时代新阶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综合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关系全局的历史性重大判断。它的提出,既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又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带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到“总体小康型”的转变。[3]41-47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同时,还实施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带动一大批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激活了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让人民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也希望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而现实中的小康水平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要之间仍存在一定距离,如人民虽然普遍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但更为优质、更加均衡的教育需求却尚未得到满足;虽然能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更高水平、更安全的医疗服务却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大部分人仍然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因此,在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得到人民认可、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就需要党和政府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来,更加关心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维度需要,同时,真正了解当前制约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症结所在和难题所在。而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正是党在全面了解当前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提出,不仅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的真实需要,也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既契合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目标的有力回应。

(二)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证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识和把握,直接决定着我国发展战略的选择。[4]71-7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也代表了国家发展将面临新形势和新情况、迎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同时,还意味着人民生活也将有更多新期盼和新需要。面对新时代的一系列新目标、新使命和新要求,亟需新理念和新思想提供理论指引,新政策和新纲领提供行动指南,以及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力量支撑,这就需要党和国家在全面总结经验和教训、深刻分析和把握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真正能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和指南。而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国情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脱离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脱离了中国最大的实际。[5]24因此,只有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党才能制定科学的、引领新时代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国家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需要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基于这种认识和需要,党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科学论断,这不仅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确定目标任务、治国方略等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党制定治国理政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符合国家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需要

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主要根据两个因素:一是国家的社会性质;二是国家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不同性质的社会会衍生出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同样,不同的历史方位也会体现形态各异的社会主要矛盾。正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若干个发展阶段各有其阶段性特征一样,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各有其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调适的变迁过程,基于这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判断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党的八大提出的“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6]340-34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785-786;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始终坚持与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和基本国情相适应。除一定时期内党在抓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上偏离了正确的分析和路线,其他时期党始终坚持从基本国情、阶段性特征出发来判断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新阶段,国家发展呈现出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新变化,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存在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面临高新技术行业产能不足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收入分配差距大以及发展速度快但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又如社会生产供给不断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得到一定满足,但人民的需要结构和层次不断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综合性的新特征等。为适应和解决国家新阶段的各种新情况与新问题,亟需我们党基于现实情况的新变化、人民需要的新特点来提出新思路新举措。而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正是我们党从基本国情、阶段性特征、人民需要出发所做出的科学论断,为当前发展阶段更好地促进国家发展和满足人民需求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基本内涵

当前,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是党立足全局,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而做出的重要判断,它的提出,意味着社会供给与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发生了转化,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社会供给侧端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还代表着当前我国的发展应该从注重效率向注重公平转换,优先注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那么何为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只有厘清它们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深入探讨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价值,才能有效推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一是美好生活需要,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多样化多层次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转换为“美好生活需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需求的内容和范畴有所拓展,也意味着人们需求的层次有所提升。就人民需求的范畴而言,人民不再单纯的只注重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对平等公正、民主法治、政治参与、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例如,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民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以及主体意识会逐步提高,人民希望有更多表达自身诉求和想法的渠道和平台,也希望有更多的政治参与或公共决策参与,尤其是政府在做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决策时,更希望有机会参与或影响公共决策。就人民需求的层次而言,一方面,表现为人民在基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教育需求以及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与吃穿住行相关的物质生活的品类、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希望能享受到更优质、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与养老服务,以及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等。另一方面,还表现为除生理、安全需求之外,人民对社会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除生存需求之外,人们对享受、发展等高层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总体来说,表现为人民需求的纵向层次在逐步提升。

二是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社会内部各区域、各领域以及不同主体间的不平衡发展,具体体现为:其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既体现为东、中、西部等不同区域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也体现为同一区域内部的不平衡发展。长期以来,各区域由于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中央政策和投入力度等的区别和差异,导致东、中、西各区域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方面的不平衡不断扩大。既表现为明显的“中部凹陷”,又表现为东、西部区域发展水平的持续扩大。此外,各区域内部由于地理位置、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发展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如珠三角地区,珠海、佛山、东莞等地的发展水平便落后于广州、深圳。其二,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在发展上的不平衡。长期以来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发展体制,导致城乡之间在发展速度、发展层次以及发展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文化娱乐等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发达地区。其三,各群体在收入、财富以及发展资源等方面的不平衡。具体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阶层流动相对固化以及代际之间的不公平发展等。各种发展不平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某一区域、群体的发展水平,也制约了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就各领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来说,主要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各领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既包括政治、社会、生态以及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造成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满足明显落后于物质上的满足;也包括某一领域内部的不平衡发展,以政治发展为例,就存在地方政治发展程度滞后于中央的问题,[8]328-334影响了中国政治发展总进程的推进。

三是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领域和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9]。具体体现为:其一,一些地区发展不充分。既包括农村、落后地区等由于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制约,造成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发展任务艰巨等问题的存在。也包括一些城市、发达地区的某些区域,如“城中村”,由于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发展程度不够、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的存在。其二,一些领域发展不充分。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发展不充分的现象和问题。以经济领域发展为例,不仅存在发展质量与效益不高的问题,也存在发展活力缺乏、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一些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仍依靠资源消耗、劳动力转移等带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不明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一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由于创新力度不够、创新整合能力不够等因素,造成资源利用不充分、发展活力缺乏。其三,一些方面发展不充分。如社会发展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式和发展状态有待改进,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等。当前,鼓励社会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贯彻落实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阻碍,造成社会创新发展不充分,既影响了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社会发展主体积极性的提升。同时,发展状态也需要继续从注重量的扩张向注重质的飞跃转变,从低质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努力实现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效益。

三、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价值

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在中国的再一次创新性运用和发展,它的提出,代表着党和国家立足全局角度和历史方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所做出的慎重判断。它的提出,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因此,党和国家直面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必然是不断改变、不断提高与勇于创新的过程,也必然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满足感、获得感的过程,这对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强国建设也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

(一)有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基于历史辩证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思想,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0]649。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123。基于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活动、需要、能力等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个性的自由发展等”[12]29-37。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它的实现,意味着“需要随着活动的全面发展愈益形成包括生存、享受和发展等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个人按照自主活动来发展一切合理的需要,并将较低层次的需要当作发展自由个性最高层次需要的前提”[12]29-37。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便抓住了人民需要在新时代的关键、核心和本质要求,回应了人民需要从生存型到发展型、共享型需要转型升级的新诉求,切实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样的表述和认识,表明当前我国人民的需要已形成包括生存、享受、发展等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如此便有助于党和国家在准确把握人民需要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有指向性的政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满足人民需要,为人民增福祉,并在直面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的需要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一般概括,它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基本社会生活领域的进化和变革”[13]36-39。社会全面进步是对社会进步的整体协调性、持续稳定性的概括。就当前我国而言,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领域,东中西、城乡等不同区域以及个人、群体等不同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社会全面进步的实现,需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生态发展提供环境支撑,同时,也离不开个人、组织等主体作用的发挥。总之,社会全面进步既表现为各领域、各区域以及各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各领域、各区域以及各主体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支撑。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虽实现了一部分领域、一部分地区以及一部分人的先富,但这种发展和进步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是不协调不全面的,是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只有在“先富”的基础上,解决“后富”,实现“共富”,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只有率先实现‘全民共享’,才更有资格谈实现‘全面共享’。”[14]7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提出,代表着党和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部署都将围绕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来展开,这不仅意味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将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差异、创新不足、民生痛点、脱贫攻坚等问题的解决将成为国家工作的重点关注领域,同时,还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诉求的满足将成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既有助于推动不同领域、区域、群体的全面发展,直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实现;也有助于为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等,间接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三)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目标新任务的确定,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依据,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作为基本依据而提出的。这一新征程的开启和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指引,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奋斗,而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提出,不仅能为上述目标和行为的实现提供基本依据,还能为其提供决策指引与方向,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其一,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抓住了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的关键,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此,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以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为依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以及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一些难题的解决作为奋斗方向,努力做到补短板、强弱项,这都将有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其二,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在中国的再一次创新性运用和发展,抓住了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的“牛鼻子”,对党和国家工作也提出了诸多要求,因此,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将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重要依据和逻辑起点。而这都将有助于党和国家直面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带领人民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从而切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其三,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抓住了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的核心,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实际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系列问题的解决以及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满足都将推动人民群众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并为之奋斗。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