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实习现状与质量改进对策研究

2019-02-21刘丽杉胡美玲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基地

刘丽杉 胡美玲

(绥化学院音乐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本科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承担着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专升本”近20年的今天,仍有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还沿袭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的传统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并没有突出应用型、实践性、技术性、操作性[1]。导致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够,办学特色、优势不明显,学生就业压力大,特别是学生实习实训、实践创新能力不强,改进学生实习实践教育管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巨大挑战。在长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实习实践是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实习实践教育管理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能够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精神,以强化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学生阶梯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在实习教学方面,学校建立了包括认知实习、社会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尊重学生实践技能成长规律,切实将认知实习、社会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习形式落到实处,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交互融合培养,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不间断贯穿于四年标准学程全过程[2]。实习方式主要有集中式实习和分散式实习。集中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多数学校制定了《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毕业实习工作质量评价实施办法》等文件,规范实习工作管理。实习教学稳步开展,在建设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学校通过稳固的校企合作、校友资源,从校、院两个层面建成各类实践教学基地。按照“理论+实习实践+职业技能”的方式,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据实习大纲制定实习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实践任务,选派责任心强、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在经费保障方面,学校从政策、经费上对实习实践教学给予大力支持。学校重视实习实践的过程管理,按照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对实习安排、纪律、安全、考核等做出详细规定,坚持“四不准”原则:没有实习计划,没有实习大纲,实习地点不落实,准备工作未做好,不准下实习单位,并组织开展实习检查与评价,确保实习实践教学质量。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与研究设计相结合,参与解决企业工作问题,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但同时,也发现受国家相关政策、体制机制、实习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实习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实习经费投入不足、有关实习实践工作制度执行不严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发现了部分高校的实习实践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有的高校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有的专业采取了分散放羊式的教学实习实践,甚至有的院校设置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很不完善。然而,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遗漏实习实践环节或放松这一环节,就等于培养的人才和专业脱节、和企业、社会脱轨。可见,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实习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表现:

(一)有的院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基于行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2]。部分专业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学生参与的深度不够,距离“深入认识、充分实践、感悟创新”的实习教学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有的企业(单位)不重视学生实习,安排的实践性核心工作时间偏少,停留在“看”的偏多,学生兴趣不高。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建设中存在“重挂牌、轻建设”的现象。由于理念滞后、产教融合不深、师资队伍缺乏、建设内容单一、开放共享不够等现实问题,影响了实习基地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

(四)校企双方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不够,没有真正形成指导合力。学生在实习中实际动手和实战的机会少,有的院校分散实习学生比例过高,不少实习活动偏重于认知实习,形成了实习“形式化”的局面,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五)学校对于实习实践效果的考核不够,应对实习现状、问题开展持续改进的力度不够、办法不多。麦可思公司对部分学校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显示,学校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3]。

二、新建本科院校实习产生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对于企事业单位接收学生实习尚无比较成熟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事业单位对承担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二)部分实践教学基地出于安全、管理等因素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实习需要实习单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愿接收学生实习,或只愿意接受参观式实习,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实际工作。

(三)部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不够。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但多缺乏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很多企业缺乏大职业观念,过于强调自身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企事业单位也应承担社会责任和育人义务。专业学生人数多,实习单位(实习基地)承受能力有限,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利用率较低。

(四)学校总体教学经费比较紧张,学生实习实践经费比例偏低。这一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

(五)有的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实习实践指导经验不足,精力投入有限;部分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结合工程实际,联系理论学习,主动思考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三、新建本科院校实习质量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一)建议国家和学校都要制定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国家应给予承担高校实习任务的企事业单位更多优惠政策,同时明确企事业承担的育人职责,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按照国家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课时量要达到25%—30%。强化实习教学环节,保证学生实习时间达到16周以上,实习最好分散安排到4个学年连续不间断。

(二)加大实习实践教学投入,保证实习实践顺利实施。在教学经费中,加大对实习实践经费的投入比例,调动教师指导实习实践的积极性。加强实习经费的管理,实行各教学单位的实习经费账户单列,经费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三)实施开放办学,校企共建共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合理规划及建设,学校可借助合作单位提供的相关设备或资金共建一些具有教学、科研、服务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符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需要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实习单位可以利用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进行加工生产,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在校内学生就可以提前接触模拟企业生产过程,更早、更好地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提升实习实训效果,尽量安排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践,安全问题相对会减少,实习成本也能降低,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模式。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努力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要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调动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内涵建设。与热心教育,愿意联合从事人才培养的企业加强合作,建设好校外实践基地,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立综合性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功能,提升使用效率。构建校企之间良性互惠共赢的实习机制,在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双赢,使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就业。即,校企双方用契约或其他方式确定的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工作,做到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企业培养或向企业推荐毕业生。

(五)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考核,认真执行毕业标准。对照实习实践教学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实习不合格不准毕业[4]。注重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引导学生提高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端正实习实践工作态度,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分散式实习的管理,必须指定联络教师,确切掌握分散实习学生的实习地点、联络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应组织巡视小组,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制定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评估考核标准,重点突出基地与专业的契合度、稳定性、接纳能力、指导能力和实际效果。改革应用技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加大师资培训投入和管理,用政策激励引导优秀青年教师进入企业一线,熟悉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掌握最新技术要求,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能力。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聘任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实习。在实习模式、实习过程监控、实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加强考核,梳理突出问题,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有针对性加强整改,确保实习实训效果的稳步提升。

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依据国家政策要求,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快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步伐,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习实践是学生认知生产实践过程、获得专业技能、锻炼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培养能解决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等社会问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通过不断地探索、积极研究,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在于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改进学生实习实践教育管理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可见,探索出一些能很好地解决转型发展核心环节的实习实践改进措施,构建完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营造实践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促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实习实践育人效果的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对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内涵充实、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