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习近平全面育人观及其时代价值

2019-02-21张华春刘崇潇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育人时代发展

张华春 刘崇潇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作为民族振兴和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给高校青年培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的时代特点,站在党的治国理政战略高度,对加强高校全面育人工作提出了新思想,发表了新观点,做出了新论述。他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对青年寄予厚望,指出青年要胸怀理想勇于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2]中国梦需要一代代青年在不懈奋斗、鼎力担当中变为现实。加强对青年“四个自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正确价值取向、思想道德高尚和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青年领悟自己的使命责任、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感知信仰的坚不可摧,使之具有坚定奋斗决心和信心的全面发展人才。习近平全面育人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为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培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回应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对教育本性的回归和正本清源。

一、习近平全面育人观的形成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哲学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原有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习近平立足于新的社会关系明确指出,在青年人才培育的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环境和具体情形,牢牢把握新时代青年成长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习近平全面育人观的哲学基础,其中蕴含的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为习近平全面育人观提供了科学指导。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行为和内生动力都由需要产生。全面育人观从其根本性来说是为了满足新时代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之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价值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全面育人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满足青年和社会的需要。青年的发展要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国家繁荣和社会昌盛同样也与青年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培育青年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统一,激发青年信心,激扬青年斗志,朝着更高的价值境界迈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的最高目标,与习近平新时代全面育人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以青年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始终追求的最高目标,助力青年理想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他认为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是培育青年一代的要义所在,其内在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等方面为习近平全面育人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理想信念,古来圣贤均以家、国、天下为己任。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激励人们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坚定信仰为国强民福而努力奋斗。新时代的华夏儿女要以此为鉴,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把个人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价值取向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根据整个社会共同的价值系统凝结而成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赖以维系的价值基础和持续长久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以“仁”为核心,并以此筑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5]的中华传统主流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结,结合时代要求对其继承和弘扬,把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筑基中国精神。精神追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从古至今,对精神的不懈追求为民族发展提供了动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的创新精神,使中国精神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强大力量。

(三)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育人工作智慧结晶——直接来源。毛泽东同志认为满足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是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向。他指出要把青年培养成为具有坚定正确的道德品质、政治方向和有觉悟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他还主张要让青年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获得较为全面广博的知识教育,锻炼健全的体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毛泽东提出了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习近平全面育人观深受毛泽东育人观的影响,主张发展素质教育,加强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学习,使青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力军。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坚持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把广大青年努力培养成为“四有新人”,[7]从而为民、为国、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全面育人观是对邓小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对青年的培育过程中,要做到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有效结合,使其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江泽民同志希望青年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勇于创新、追求真理、全面发展的人。[8]同时,他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在创新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提出要通过创新育人、素质教育育人等重要思想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了育人为本的重要性,为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注入了全新的时代精神。胡锦涛同志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青年的成长非常重要,强调育人为本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历届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和重视育人工作,习近平全面育人观是对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的传承和借鉴,又是结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的育人观。

(四)习近平个人成长与实践经历——主观因素。全面育人观与习近平自身的成长历程密切相关,青年时期的习近平经历的七年的知青岁月,作为年龄最小、插队地方条件最艰苦和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老知青”,他一直在磨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利用点滴零碎的时间刻苦学习和思考,不断丰富自己文化、知识、理论、道德各方面的素养。习近平同志对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念十分重视,他在插队期间广泛阅读我国传统经典著作,深入理解和体会其中的现实意义,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习近平从初踏黄土地的15 岁少年,历经七年的知青岁月,成为融入陕北、群众信服和业绩显著的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成长为一名拥有坚定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的党员干部。习近平曾说,艰苦的环境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和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青年时期对基层的体验了解、积淀的人生经历和对自身青年时期成长发展的思考,为新时代习近平全面育人观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习近平指出,高校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9]同样,青年在面临新的知识、情况和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里,必须时刻保持阅读和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和更新,保持开阔的眼界和视野,才能有过硬的本领,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大任中去赢得主动、优势和未来。

二、新时代习近平全面育人观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习近平以科学和现实为依据提出了全面育人观,他指出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应当把青年培养成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以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国家建设者和民族振兴者为根本目标,[10]同时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高校应当如何实施教学任务、创新教育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等一系列问题。启示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高校需要在坚定把握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深入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年成为具有深厚自信和底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四个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引导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认识世界,了解新时代我国发展的脉络走向,为青年成长成为与党同行、为民奉献的国家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同时,习近平全面育人观要求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学习,培养大学生历史性、辩证性和系统性的思维,使青年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青年“四个自信”,使其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成为时代所需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实际行动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全面育人观立足于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高度,深刻把握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科学揭示了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发展所需的人。而且需要注重受教育者自身幸福感的提升和理想的实现。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青年时期是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期。[11]从当前来看,青年身处于全球化时代,各国思想文化激烈碰撞融合,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各种敌对势力借此穿插其中,对青年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严峻考验。面对部分青年出现政治立场动摇、诚信道德缺失和价值信念错位等问题,要求广大青年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坚定的思想意志,无畏于重重考验。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青年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全面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的复兴重任,道阻且难。青年人作为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要担负起时代发展的重任,不能在精神上“缺钙”,不能得“软骨病”,要有科学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中国梦成为青年一代努力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担负起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成为具有坚定正确价值取向的新时代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习近平全面育人观,从根本上指出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以德育人是促进青年全方位发展的根本保障。[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基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动力源泉,立足于国情、世情和民情,推进确立广大青年的科学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原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深厚的中国精神,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将其精准提炼概括,为青年大学生以德树人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不断加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力度,使其成为信仰、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育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他以“扣扣子”比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启示我们高校作为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力和先驱,需要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思想品质与精神境界的切入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过程实践中形成联动循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斥于校园精神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对青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正确引导。此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证教育任务的有效实施。高校对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渐进原则,凭借持续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让其切实成为广大青年坚定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

(四)加强民族教育,助力民族复兴梦。习近平全面育人观内在包含着对青年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文化素养和个性心理品质的要求,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才的根本问题。指出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针对青年不同的个人品性和心理情况,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注重民族大义、时代担当等民族教育,强化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觉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奋进历程之中。[13]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许,成长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指出,青年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深刻印入血脉之中,对国家和人民要永葆本心,对知识和学问要不断求索,对事业和梦想要不懈追求,扛起时代交予的任务和使命,争做时代发展的先锋。高校需要加强民族教育,进一步加深青年大学生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使其从集体角度看待个人未来需求与发展,引导教育大学生在时代中沉淀下来,积蓄磅礴动能,放眼世界孕育大局观念。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坚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民族教育需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使自身得到充分的滋养孕育,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多元的时代背景下,要求青年大学生着眼世界,加深对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以吸取先进优秀文化,拓宽自身视野,拓展自身平台。时代新人要拥有凌云壮志但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的劲头,始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内驱,与新时代同心同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长成才,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之中,勇于担负时代复兴的大任。

三、习近平全面育人观的主要特征

(一)战略性。全面育人观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体系,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全球化进程加剧,使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日趋多元。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需要加以理解吸收和认可。另一方面,对于西方文化大范围的涌入需要加以警惕与辨别。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完善自身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面对各国文明与文化的碰撞交流,高校需要加强对青年的正确引导教育。与此同时,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此,习近平提出全面育人观,指出青年大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培育坚定的民族观和民族认同感,提高青年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指出高校对青年大学生培养要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的教育理念。使青年在面对全球化进程加剧所带来的种种挑战能够坚定不移地奋勇前行,书写时代的篇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成为参与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的合格人才。所以,深入学习和贯彻践行习近平全面育人观,领会和感悟其蕴含的战略思想,将为青年成长成才和中国梦的实现指明发展方向。

(二)全面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和追求,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习近平指出“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他认为高校对于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高校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将德育为先、德学兼修作为开展青年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价值指向,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并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和维护教育公平,通过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促进社会育人环境的整体改善,把青年培养成合格的民族振兴者和国家建设者,使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代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实现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作出贡献。对于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人才,习近平认为新时代青年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政治觉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必然性,不断开阔视野和格局,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取向,与祖国发展同心同向,把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助力伟大复兴梦的顺利实现。

(三)创新性。习近平全面育人观作为根据实践过程和行为结果的创造性综合,代表着新时代与时俱进的诉求,具有创新性。在充分了解教育本质特征的前提下,结合整个教育环境,关注青年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而提出的适合新时代所需的全新育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且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全面继承的同时,也取得了重大的创新性成果。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4]他们一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培育青年人才最终目标。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也为践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融入青年培育工作创造现实条件。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高校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根基,以育人为本,立德为基,竭力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青年大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时刻保持学习,培养自己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以敏锐的洞察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坚定价值自信、民族自信和历史自信,让思维能力具有历史性、辩证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为其终身发展持续灌输源源动力。显然,全面育人观是新时代下的产物,新的世情、国情和民情为青年培育工作持续注入新内容,使其不断发展创新,日臻完善。

四、新时代习近平全面育人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一)理论价值。习近平全面育人观通过对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特点和内涵的准确把握,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有效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全面育人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使其更加具有丰富性和系统性,全面育人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使其更加具有丰富性和系统性,对于青年一代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和为新时代高校对青年教育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全面育人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将青年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时代发展特征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价值产物。习近平全面育人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两者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同时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创新,是对其理论上的升华,更是对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育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全面育人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从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借鉴发展的培养青年的科学途径。提出培养新时代的国家建设者和民族振兴者,是我党和各高校的共同使命。要求高校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求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石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与实际需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信仰,积极投身于国家民族的实践和发展,与国同行、为民奉献。习近平全面育人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深入领会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全面发展等理论,感受其蕴含的育人精髓,为广大青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时代新挑战提供解决思路和科学指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注入新的内容,带来新的发展。全面育人观作为习近平思想理论体系其中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我国育人工作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总结,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和青年自身成长发展的基本遵循,对青年一代整体素质和理想价值追求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

2.为新时代我国当前高校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习近平认为青年大学生就是促进国家发展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力量,要动员青年一代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校身处全面培育青年的第一线,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切实要求需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使青年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新时代到来之际,作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动力源泉的青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能。习近平全面育人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的科学理论,强调了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社会担当与家国观念,应当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提升青年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为主要目标,着力加强培育青年的专业知识技能、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观念,并为国家努力培育合格的人才而终身奋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习近平认为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着力点,青年人才资源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培育发掘青年人才,使青年人才成为助推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培育青年人才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适时有用和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使青年自觉并且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联系起来,为中国梦的实现出谋献策。

(二)现实价值。

1.习近平全面育人观回应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全面育人观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相契合。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利益为先、急功近利等短浅观念,缺少全面和整体思想。对于人才教育方面也产生影响,表现在只重视学生分数,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暴露出功利性教育倾向。使青年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成为学习机器的现象,使受教育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降低,影响广大青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功利性的教育短期内能够实现阶段性目的,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弱化了受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缺乏公共道德观念,不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发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全面育人观内在包含着对广大青年道德品质的要求,高校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培育青年全方位发展的出发点,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而不是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要着眼于环境对人的影响与熏陶,以环境育人,尊重德育作为育人根本的内在规律,将立德作为育人的根本,深刻把握这一人才培养规律的本质要求,为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的目标指明方向,使新时代青年人才成为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习近平全面育人观是对教育本性的回归和正本清源。我国历来重视对受教育者德育的培养,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对道德的培养,将此作为教育的要求和核心,同时也为个体成长和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大学》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前提。习近平同志也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严以修身”,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的精髓,切实把道德修养作为培养发展自身的重要一环。德育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中流砥柱,良好品德的树立为无数能人志士成才发挥着巨大的功效,助推其理想抱负的实现,也为国家长久的兴旺发展提供动力与资源。自古“德才兼备”是对个人的充分肯定,立德在前,成才在后,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比成为一个有才干的人更为重要。新时代习近平提出的全面育人观是遵循人、文化和道德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着青年一代对立德、树人、育人和成人的诉求,是对教育本性的回归,是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规律的新思想、新观念。

结语

青年一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重任。习近平全面育人观能够帮助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帮助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对整个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态势产生影响。习近平全面育人观为高校人才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指明青年人才培养体系的现实路径,为广大青年健康全面成长成才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具有正确价值取向、思想道德高尚和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对党执政基础和能力的巩固与提升,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育人时代发展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