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旅融合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2019-02-21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山西文化遗产物质

管 萍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山西太原 030032)

当下,人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已取代了物质需求,消费升级带来的是需求层次的提升,外出旅游已不是简单的观光游览,有品位的文化生活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体验感,文旅融合可谓恰逢其时。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三晋人民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山西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到山西的旅游开发中,可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山西旅游品级。

一、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评估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价值评估是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它可以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非遗旅游渐受关注。全域旅游给非遗的旅游开发带来了新理念和新路径,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号召要将非遗科学应用到旅游开发中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稀缺的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产,是旅游业持久发展的战略基础。非遗因能带给游客活生生的旅游体验而受到旅游者的追捧,迸发出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对非遗旅游产品产生强烈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共举办民俗活动15133场,比去年增长了3.9%;游客6211 万,增长34.5%;演出数量50178次,增长19.0%。

(二)山西非遗资源分析。山西省现有16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2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891个,分布于山西各地,涵盖音乐、技法、民俗、文学,艺术,戏剧、舞蹈、医学等10大类。在类别方面看,传统技艺、戏剧、民俗类非遗数量最多,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展示类非遗数量最少。在分布方面看,晋中最多,其次是晋南,晋东南,晋北最少,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从地域特色来看,半农耕半游牧的晋北地区,民风彪悍热情,擅长歌舞、乐舞戏曲类非遗遗存丰厚;处于山西南北交通要冲的晋中地区历史上有经商和制造的传统,因而传统工艺类非遗传承完整;土肥水美的晋南地区是典型的农耕地区,重礼崇文,民俗文学类遗产冠绝三晋;山川高险的晋东南地区,多崇鬼神,地方戏曲、曲艺项目众多。[1]沿河流分布集聚是山西非遗一大特点,说明河流是山西非遗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载体。[2]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丰富,各大类项目在山西分布均衡,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空间。

(三)山西非遗价值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是历史传统和文化变迁的体现,其价值不容忽视。[3]

1.历史文化价值。华夏文明的起源在山西,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程度保留了山西乡土文化的原真性,探索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文化基因,探索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可彰显山西旅游文化底蕴。

2.艺术价值。山西非遗的剪纸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生动的舞蹈音乐展示了不同时期山西人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艺术创作和审美情趣。中阳剪纸,或古朴典雅或风格粗犷,极富山野气息和质朴的美感;有立体国画之称的上党堆锦,把布艺、绘画、浮雕等诸多民间艺术成分集于一身,形成了绚丽辉煌的视觉效果;威风锣鼓生动地展示了黄河文化的深沉厚重;大同数来宝既有快板的辙韵吟诵之美,又有相声的幽默风趣之风等等。

3.科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时期人类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保存,是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反映。山西许多传统技艺都包括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是教育知识的重要来源。如:澄泥砚的烧制难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石砚,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制作而成,其工艺本身就具有较多的科技成分和因素。

4.旅游经济价值。非遗资源是旅游产业的“生产资料”,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设计、对民俗文化的展演、对民间传统技艺的深入挖掘,可原生态呈现当地民间生活,在提高山西旅游的知名度的同时凸显非遗的经济价值。利用和开发非遗的旅游经济价值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4]

二、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道路

人类学文化变迁理论认为,文化的均衡是相对的,文化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中,其功能可能发生改变,制度上或者物质上不再能够满足现代人生产、生活的需要,但对人们需求的满足却转到另一层面,即从审美或者心理方面去满足人们的需求[5]。正是这种需求满足功能的变化促生了现代文旅产业,并迅速发展,反过来又从经济的角度使文化得以复兴。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要成为旅游资源,首先它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其次它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或环境效益[6]。山西非遗产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显著,可以满足现代游客重体验的旅游诉求,有助提高旅游质量和非遗的关注度。例如在吃的方面:郭杜林晋式月饼、六味斋酱肉、太谷饼等传统吃食类非遗,如能让游客自己动手体验制作过程,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地窨院建筑技艺、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家具制作技艺类非遗可和时下很受游客欢迎的民宿融合;上党堆锦、平阳木版年画、山西民居砖雕艺术、中阳剪纸等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可打造文创精品;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类非遗引入旅游活动中,以慢旅行的方式融入当地生活,提升旅游品质。

(二)技术手段的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会自然而然转换成旅游资源,非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非遗转换成旅游资源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还需要现代科技的推进。非遗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其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对于非遗的旅游开发,有必要利用现代技术,在保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整合非遗和旅游。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不是去改变非遗的真实性,而是对非遗进行创意、包装,把非遗变成游客能感受、触摸到的文化,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事实上,一些大型的旅游项目都有技术的支持,如旅游演绎、主题公园等。山西非遗普遍存在缺乏有创新、有体验、有理念的技术设计,使得非遗很难受到游客的追捧。

(三)非遗旅游要融入生活。在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中,非遗旅游不单纯是一个产业问题,还要考虑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山西非遗资源是游客的,更是山西当地居民的,非遗旅游的发展要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实现当地居民与游客资源的共享。例如,除为游客服务外,曲艺表演场馆也可是当地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避免因游客离去而导致价值功能丧失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非遗却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这就需要对非遗产品做生活化的转变,增强非遗在当代的实用功能,融入生活方能传承下来。

(四)实现非遗产业的融合。非遗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想要发挥更大的价值,必须走产业融合的道路,非遗文化产业要突破现有产业边界,拓展产业领域。例如,可以将山西非遗中的传统医药技艺和康养旅游产业相融合;传统体(四)实现非遗产业的融合。非遗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想要发挥更大的价值,必须走产业融合的道路,非遗文化产业要突破现有产业边界,拓展产业领域。例如,可以将山西非遗中的传统医药技艺和康养旅游产业相融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与体育旅游产业相融合;传统音乐、舞蹈类非遗与旅游演绎产业相融合;传统技艺类非遗与研学旅行相融合;民间文学类非遗与动漫、影视旅游产业相融合等[7]。通过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扩宽了各自原有产业的领域,产业带动价值得到提升,促进山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五)非遗旅游的发展应纳入山西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旅游板块的规划中。近期公布的《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关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提到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三大板块的规划,可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优化发展,获得经济和社会发展收益最大化。山西非遗在全省各地分布广泛,因其区域特色显著,可有力支撑三大板块旅游规划。临县碛口号子、九曲黄河阵、乡土气息浓郁的河曲民歌、永济背冰等都是龙腾黄河的表达。尧的传说、赵氏孤儿传说、盂县牛斗虎、独辕四景车赛会、壶关秧歌、阳城焙面面塑等生动展示了大美太行风情。

三、对策及建议

释放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仅仅依靠非遗本身是不够的,山西乡土文化要想转化为旅游产品需要非凡的文化创意和特定的产品转化方式。[8]

(一)非遗的活态化。山西非遗从历史中走来,是特定时期生产、生活、审美观念、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非遗活态化是把非遗转化成旅游产品,游客可以通过旅游产品触摸,感受和品味地域文化,这是体验经济时代的要求。目前常见的活态化方式主要有主题公园、博览馆、旅游演艺、主题酒店、节庆活动、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等。针对山西传统技艺非遗项目众多的特点可建立传习基地,通过基地的现场展示和运营可达到传播文化、旅游开发、凸显经济效益的作用。另外,还可投资打造专门的非遗街;开发专题旅游线路,如山西民间曲艺专题游、传统技艺游、文化研学游等。

(二)非遗的数字化。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非遗的数字化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等数字化的处理技术[9],实现非遗的亲民和活化,用大众理解的方式开发非遗旅游产品,故宫就用这种方式,让历史人物妙趣横生。山西非遗可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全方位场景,带给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非遗品牌化。品牌是影响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文化基因融入文化景观、旅游景区及乡土景观中,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并穿插于旅游活动中,增加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档次,形成地域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非遗品牌化,需要在明确产品理念、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加强推广宣传,以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山西历史文化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山西厚重历史的组成部分,充分挖掘非遗的旅游价值,助力于山西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猜你喜欢

山西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我在山西等你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山西叹五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