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2019-02-21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孔子职业

谢 慧

(仙桃职业学院,湖北 仙桃 433000)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时首次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来讲,他的确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将因材施教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学家。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教育方法,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在现今教育中依然被广大教育学者倡导并在实践中运用。

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问题、社会民生问题以及社会秩序的问题。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不仅是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学可上、有书可读,更重要的是保证每一个就读的学生能真正学得一技之长,立足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合格人才。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借鉴并实施因材施教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就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的问题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奠基石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非常重视了解自己的学生,他对学生的心理、个性以及智力水平的观察非常细致。《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你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应该去做啦!”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却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深入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认知能力方面,孔子同样能做到因人施教。例如:孔子的弟子孟懿子曾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与知识掌握程度很高,所以孔子没有进一步讲解“无违”的内容。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时,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孔子就进一步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1]

而现今教育,从理论上讲早已接受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的。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接受多少,等等,很多教师研究的不够。

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技能高考生或高考低分生。其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或是由于高考成绩不佳,或是因为家庭条件困难,或是缘于父母在外务工无人管教,等等。各种不同因素背后直指的是他们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和身心发展水平。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做了解学生的有心人。通过观察、交谈、家访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也要掌握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知道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例如,按照学生性格特点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活泼外向型、沉稳内向型、调皮活跃型等。在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可采取不同方式对其进行教学。

(一)“冷”处理应对“活跃生”

活跃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都较为活跃。在学校组织活动时,他们表现积极,勇挑重担;在班级组织活动中,他们往往也会是“主角”,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总会是这些活跃的学生。应该说,活跃的学生是我们教师比较容易与之沟通交流的。但活跃的学生也是最容易惹出事端的。例如,有这么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有位学生在与同学讲小话,这本该是老师应该管的事,可没等老师开口,这位学生就自作主张地站起来对那位讲小话的同学指责批评。这么一来,课堂纪律不仅没有因为他的“管理”有所好转,反而是乱作一团。这时候老师如果当面批评他不仅会让这位学生感到委屈与难堪,更会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面子”全无。在面对这一类型学生时,在课堂上,老师最好先进行冷处理,把事情先“冷”一会儿,课后再找这位学生谈话。谈话时,首先应认可他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的积极表现,但重点是指出他的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需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是举不胜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才能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

(二)“热”处理激发内向生

沉稳内向的学生平时寡言少语,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他们总是对外界关闭自己的心窗,欢乐很少写在他们的脸上。课堂上这类型的学生几乎不举手发言(哪怕是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已胸有成竹)。针对这类型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首先应主动热情地与其沟通,通过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这样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发现他总是沉默寡言,课堂上也不随老师的思维转动,老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种情况下需要多点他发言并对他的发言予以鼓励。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课余时可就学习上的一些问题主动与该学生交流。交流中,本着尽量让这位学生多开口、教师多用耳的原则,充分地激发他与老师交谈的积极性。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开始举手发言了,课后也能主动与老师交流了,就连参与课外活动时也显得比以往积极许多了。[2]

(三)“静”处理巧对调皮生

还有这种类型的学生:调皮,喜欢惹事,平时总会犯些小错误,而往往在犯了错误之后,老师都会找上他狠狠地批评一顿,让其认错悔改。可是有些老师也发现了这种犯错——批评——认错总是会在这些学生身上无限循环着,让老师们头疼不已。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类学生,平时大错不犯但小错不断,总会惹些事出来。一次,在全校性的文明寝室创建中,某班所在四个寝室有三个获奖,只有一个寝室评比结果是“未整”。了解情况后,这个“未整”寝室当天值日的同学正是班上有名的调皮生。教师并没急于与这位学生沟通,而是静待他的反应。这让他有些坐不住了。终于,在第三天的早自习时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且态度非常诚恳。在老师的批评与耐心教育下,这位同学犯小错的毛病有了逐步的好转。

二、真心关爱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助推器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育好学生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孔子从教近50年,一生遇过各种波折和困境,即使是乱兵被围、断食多日的危急情况下,他也没有间断。这正是因为孔子有着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够使师生之间情绪愉快,就能够驱动教师满腔的热情、努力教好学生,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老师时,才不会有恐惧、焦虑等情绪发生,从而就会欣然接受老师的教导,努力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了。

有这样一部影片,片名叫做《小孩不乖》,讲述的就是两个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不但没有察觉,甚至认为他们表现不好,进行批评打击。这两个学生自尊心严重受挫,在课堂上和老师顶撞甚至扭打起来。后来,这俩学生被学校开除了,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干一些偷盗、抢劫的事儿。虽然电影结局皆大欢喜,但这部影片已经把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很真实地反映出来并引起人们的深思。教师如果不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谈和沟通,会使师生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师生关系变得僵硬,教育教学的难度也只会越变越大。那我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只能说是纸上谈兵了。[3]

在职业院校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顶撞老师的现象。学生的问题固然是有的,但究其主要原因,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师生关系,没有真正地去热爱、关心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人格独立性,随意地批评惩罚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和戒备的心理。长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自己也会丧失教好学生的信心和热情的,“因材施教”那就更谈不上了。

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调皮的,所以学生的调皮一定是有原因的。作为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真心关爱学生的有心人。笔者班上曾有一位学生,平时的确是有些调皮,每星期总有那么几天会迟到,再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趴桌子上睡觉。有几个科任老师对他已经“黔驴技穷”了。笔者开始找他交流,并不打算批评指责他,而是了解他为什么会频繁迟到,为什么上课老是想睡觉。原来这位学生平时与父母很少沟通,他的父亲几乎每天晚上都喜欢约人在家里打麻将,使他的睡眠质量得不到保障,导致上课老想睡觉。此外,对他平时的学习成绩,父母只看结果不问原因,导致他逐渐产生逆反心理。笔者觉得有必要与他的父母联系一下,进行一次家访。经过与家长多次的交流,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使这位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所以,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真心地关爱我们的学生,只要我们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的。[4]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奉献精神,特别是关心、尊重后进学生,想方设法转化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在实践中才会发挥实质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因材施教”中才会有所收获。

三、不断提升自我是实施因材实施的原动力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之所以在当今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就在于他尊重客观实际,直面学生的差异性,并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各得其所。这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判断、定位,直接反映出教师教育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主体教学目标,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则反映教师的学识水平。因此,教师的不断提升是实施“因材实施”的原动力。[51]

(一)专业知识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要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就必须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硬、综合素质高。

职业教育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我们在平时教学之余应多向前辈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还应与其他教师之间多进行教学方法的研讨,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使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变得更加丰富。此外,教师在工作之余还应自我“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会让我们教师在因材施教时游刃有余。[6]

(二)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其它职业的职业道德有不同之处。作为教师,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之外,对人格的要求也特别高。这与其它职业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商店服务员的服务水准不高,最多构成的影响就是顾客不买。可是教师不一样,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人格魅力,会直接对学生的人格、行为、信仰产生影响。所以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会直接对学生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职业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注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因此,为了技能生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应对社会的发展、未来的挑战,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7]

(三)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研究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又相当复杂。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又显现出短处。例如,有的学生喜欢思考,而有的学生擅长操作,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每一名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状奇怪的树根如果想要把它拿去做成木材的话,不过是废料一根,而如果经根雕艺术家“因材施教”稍加雕琢,就会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同样的道理,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不妨多一些艺术的“因材施教”。

(四)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

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工作者,他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广博而扎实的。他不仅对所教学科有较深的理解和确切的把握,而且应当熟悉相邻的学科,特别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研究可以让教师的思维日益灵活,不仅有利于在课堂中处理各种突发的教学状况,更便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此外,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研究可以让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形成敏锐的观察力。针对各类学生,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发觉学生细微变化的原因,从而对其进行心理开导和教育,达到理想效果。[8]

“因材施教”虽仅四个字,但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因材”反映出作为教师对学生个性特点及认知能力的了解;“施教”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正确实施“因材施教”,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修养。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不拘一格,慧眼识珠,博采众长,桃李满天下!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孔子职业
孔子的一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