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类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19-02-21张德虎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精益求精工科

张德虎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2015年3月,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计划。该计划对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创新、实现中国制造智能化目标提出具体部署,坚持“强化基础、智能转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原则,加快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在未来可预见的发展期,中国大力发展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一大批工科类高素质高水平的“工匠”人才。

作为技术技能复合型“工匠”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工科类高职院校在目前普遍存在职业素养精神培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课程体系构建脱钩于企业、毕业生就业率、离职率高等突出问题背景下,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完善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平台、打造工匠精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探索,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社会提供优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生优质就业。

一、“中国制造2025”内涵界定

不同于德国“工业4.0”提出的积极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国家高技术战略计划,“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经济特点,提出的适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和创新转型的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创新制造的目的,通过“三步走”去实现中国制造强国宏伟目标。

第一步:我国制造业到2025年,能够迈进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

第三步:我国综合国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能够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

要顺利完成“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目标,全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工匠精神”。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立即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关注。关于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内涵特征,专家学者概括如下:

(一)认真负责、细致专注的工匠态度

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工匠用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和细致专注的工作态度制造每一产品。

(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工匠满怀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做到产品尽善尽美。

(三)敬畏自然、尊重职业的工匠价值观

工匠用虔诚态度对待产品,用敬畏之心对待自然规律,用满怀尊重之心对待自己的职业,做到潜心感悟,发扬工匠之美。

(四)立德塑身、尊师重道的工匠师德

工匠要立德塑身,继承师傅精髓,练就精湛技艺。在传承过程中,要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改进前人技艺,保持职业充满活力,做到立身、立业、立德。

三、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工匠精神培育认识不够

目前国内大多工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少真正注重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及精益求精的社会文化建设,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水平、职业(专业)的忠诚度培养的关注,使得高职生在就业时容易形成追求金钱而放弃专业技能的现象,难以塑造专心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课程体系中未开设工匠精神培育课程或实践活动

目前,大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中并未考虑或开设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即使有,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实践训练少,和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1.目前工科类高职校任课教师大部分是“学校到学校”,缺乏工匠精神的自我培育和实践技能训练。

2.高职院校师资来源不稳定。高职院校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高,专业教师师资来源渠道较少。因此,大多数高职需外聘企业或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虽然这些专业人员具备扎实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影响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工匠精神的培育质量。

3.当前大部分高职教师自身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对教学敷衍,缺乏精益求精、专心专注的工匠责任心。这对学生职业素养塑造、职业精神培育和工作匠心态度都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联动效应差

工科类高职学生人才培育重点体现在技术技能的训练。目前高职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采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实习活动、校内外的实践课程。但现状却是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意愿不强,“校热企冷”的现状普遍存在。因高校与企业所处社会角度不同,往往在合作总难以形成一致步调,高职院常常处于主动献殷勤,企业被动捐赠老旧简易设备,合作流于表面,真正联动效应差,无法保证高职工匠精神人才培育的质量。

(五)顶岗实习管理不完善

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在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外,现广为采用的培养模式是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获取社会实践经验。但存在难以实时监督、师生之间的互动难以维持、实习成果难以考察等突出问题。笔者所在单位虽已开展顶岗实习管理系统APP,但效果一般,运行问题多,监管效果差,一时无法普遍实施。

(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除个别优秀高职院校外,国内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素质不高,缺乏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对自己未来迷茫、无助,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缺乏自律能力。现在学生都是“90后甚至“00后”,思维活跃、不受约束、课堂不爱听讲、沉迷于手机或电脑游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疏于管理,教学效果无法改善。

四、“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类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路径

(一)积极弘扬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和交流的汇聚地。良好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发育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育外,课堂外也要时刻进行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熏陶,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科学职业规划。

1.用学生接受和喜欢的新型信息手段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利用QQ、微信、图画板报等方式进行校园宣传,提高学生积极学习工匠精神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2.定期开展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培训、讲座等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追求工匠精神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3.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工匠精神的影视片和纪律片(如《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制造2025》等),邀请优秀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分享自身经历,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学习的积极性。

4.专任教师、辅导员也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勤奋专研的工匠态度,引导学生学习。

(二)积极完善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

工科类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为了有效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除了建立面向工作岗位和成果导向(OBE)的专业结构,还应将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和完善,建立有助于培养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①优化基础课程结构。针对现有基础课程进行优化,加大工匠精神教育特色课程,增加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道德和素养课程、岗位价值课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内涵特征、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熟知大力发展工匠精神的必要性、社会价值和意义。

②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进行人才结构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邀请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构建和完善优化,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注重6S(安全、素养、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管理教学,培养学生除了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外,还应具备精准、精细、精美的工匠精神。

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在上述教学资料里,加入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塑造和培育。

2.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实践能力培养是工科类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平衡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提高工科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培育,调动学生的实践操作积极性。一方面要延伸工科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平台,多增加上机训练、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的实践训练,多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引导和鼓励工科类大学生积极参加企业项目竞赛和国家竞赛,开拓职业事业,启发职业创新创造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实践体验课程,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激情。

(三)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搭建工匠精神培育平台

工科类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只有通过职场化教学(学校教学环境+企业工作环境)的长期训练,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

工科类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搭建实训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技能锻炼乃至就业发展的职业通道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将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需求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将企业工匠精神理念植入到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中,真实体验工匠精神的良好品质,激励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可积极引进合作企业专业或技术大师到校进行兼职任教,成立大师工作站,开展一系列大师技能作品展,让学生与大师零距离接触,体验大师的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热爱岗位、追求品质等工匠精神之美;大师们通过自己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快实现自己社会价值。

(四)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打造工匠精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对工匠精神人才提出新要求,而保障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建设方向是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科类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之外,需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该队伍需具备热爱岗位、关爱学生、勤奋专研的工匠精神品质,让教师能真心热爱教师这一岗位,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能把学生这一“产品”培育到精致精美。无论是在日常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发扬自己高贵品格,践行工匠精神品质,用自己真诚工作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引导和影响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勤奋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人才。

(五)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具备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正越来越改变人民生活模式,我国制造业在“互联网+”环境下,正在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和现代技术密集型向未来智能环保型转变发展,这就给工科类高职院校培育人才提供难得机遇和严峻考验。大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就业岗位工匠精神要求,已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工科类高职院校应开通多样化创新创业课程。如开设微课版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利用手机直播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主题讲座活动、录制成功企业家讲座,分享创新创业经验的微小短视频,分享到智慧校园内,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2.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共同提高创新创造能力。企业方:利用直播平台,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科学技术服务,把学生专业知识和企业技术现场结合起来;学校方:引入企业项目,学校提供配套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青创平台等“互联网+”基地,共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怀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实现我国制造业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目标。

(六)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全面深化工匠精神的培养

1.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而言,首先从思想上接纳并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能主动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从当前制造大国发展转型到制造强国的重要性。其次,工科类高职学生应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自身今后顶岗实习、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经调查,企业钟爱具备认真细致、踏实肯干、忠实勤勉、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工匠品质的毕业生,这些品质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实现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2.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培养容不得一丝马虎,要求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也和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不谋而合。要求学生在真正踏入社会工作之前,在校要努力提高公共素质、职业素养,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具体行动上,课堂上认真听课,踊跃发言,对不懂的问题都能钻研到底;在实训课堂上,要跟着老师进行实践技能锻炼,要严格按照6S管理进行规范操作。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大的发展环境下,不断要求学生追求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争做一名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培养。具体培养方面,第一是要学生保持从容淡泊工作心境。从容淡泊,方得始终;急功近利,终无大成。第二要树立踏实稳干、细致细心、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长期工作在一线,培养学生要耐得住寂寞,保持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地对每一件产品精心打磨。第三是对事业要有恒心。经调查发现,如今学生对自己不自信或专业技能不过关导致放弃自身所学专业的比比皆是。因此,树立工匠精神,对学生而言,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一个专注敬业的心,在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扎实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做好每一件产品,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语

工匠精神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工科类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工匠”人才的供给方,需迫切抓住时代机遇,从弘扬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深化校企深度合作,共筑工匠精神培育平台、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到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和创新,旨在培育更多适合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的“工匠”人才,为我国尽早实现制造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精益求精工科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光影视界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