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地黑土保护视域下生态文明品牌创建

2019-02-21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黑土成果文明

周 全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当代中国人口众多,耕地少,吃饭穿衣等基本民生问题,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自清代中后期垦荒种植以来,逐渐成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历史上渤海文明、金源文明,其农业经济已占相当比重。在近代黑龙江地区开发建设史上,农业开发作为黑土地上早期开发,较之林业、石油开发更具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维度,现代化大农业和现代农业文明建设,都是当代龙江人的永恒主题、主打品牌。

一、文明与品牌:对应互动及转化的可能性

文明与品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之智慧结晶。品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转化再造,品牌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载体。文明与品牌的内涵有相通之处。文明是人类生产活动长期孕育的结果,并以各类物质与精神成果的形式体现。文明更具有历史性、积淀性和整体性,一般由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创造。一定意义上,它是某种定型了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东西,是过去完成时,是今人对历史上的文明形态的总结、概括和认定。恩格斯说:文明是国家的概括。文明可以国家的整体形式体现,如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这是就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开化先进程度而言的。物质文明成果有时体现为工程性成就,如中国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埃及金字塔。这类文明成就,乃举全国之力,耗资巨大,投入人力多,时间跨度长,是综合性的工程。也有的体现为建筑性的文明成果,如北京故宫、布达拉宫、克里姆林宫等。物质性文明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精神性文明成果,是人类智慧的创造,保存于宗教、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技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其标志性成果概为文字的产生、系统性的思想理论成果的出现。宗教思想的诞生,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的一次思想解放,似以神秘的力量获得人的精神之自由。

文明与品牌之间表面看毫无关联,难以相提并论,但考察其内涵,我们会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沟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接互动和转化。因为文明成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品牌尤其是文化品牌则亦两者兼而有之。有形的物质文明成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依靠科学和技术对自然界的改造,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无形的精神文明成果,是对人与社会的精神世界的认识,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把握,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无形的精神性成果往往以宗教信仰、知识理论、规律规则、伦理秩序的形式,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应用运行。品牌可看作物质文明成果的精华部分,自然就内涵而言,品牌是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产生的历史也比人类的文明史短暂得多。近代意义上的品牌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农耕文明时代,也无所谓品牌,尽管品牌学家将品牌源起的历史推移得很久远。品牌在与同类产品的比较中而凸显其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的意义和价值更大;或者说品牌是工业文明成果,市场经济、科技革命的产物,对消费群体更具现实意义。

品牌之重要一域文化品牌,则与人类的精神文明一脉相承。那些全球性的著名文化品牌,所承载的恰恰是人类的崇高精神。拥有文化品牌是品质、品味、地位的象征;品牌消费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精神大于物质,是满足人的深层次精神需求。在此意义上,精神文明成果与文化品牌的“交叉域”更大,更合逻辑性规律性目的性。文化品牌还具有精神象征的意味。景德镇瓷器、丝绸、茶叶、中国京剧,既是对外输出产品、文化品牌,也是中华精神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一如中国长城,军事防御功能虽已丧失,但其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评价的:“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实际上文明成果品牌化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同时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是转化创建品牌尤其是文化品牌的宝贵资源。人类社会很大程度上已迈入21世纪的品牌消费时代,如何使人类历史上积淀的文明成果品牌化,或品牌产品物质化精神化并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亦或运用品牌学的理论和方法,使有形无形文明成果以产品的形式出现,满足人们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文明与品牌的对接转化可能不失为一种策略方法和逻辑预设。

二、寒地黑土:社会发展方式及文明转型的生态基础

人类三大文明形态共生共存。农耕文明是最初的文明形态,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始古朴的生活,是人类的童年记忆,心灵的归宿,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农业文明情结,可以说是全人类的共同情感。农业文明、乡村社会、乡土情怀,某种意义上,是对工业文明的疏离与厌倦,是对喧嚣的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叛。人们都期盼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希冀在乡村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宁静,这是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所无法给予的。陶渊明的诗歌《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集中形象地诠释了人类童年的田园牧歌式的心理积淀,将农耕文明的美好意境描绘的淋漓尽致,至今令人向往。

工业文明的到来,颠覆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科学技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享受了声光电生活。工业革命对自然的全方位攫取,换来现代化的生活享受,也使人远离自然,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旨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定意义上也是向农耕文明的回归。因为,相较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要轻得多。人类社会进入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并存的时代,而生态文明则是已知的高级文明形态,人类社会共同趋向的目标追求。

汲取古人智慧是时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前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目的,其文化精神主体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天地人各安其位和谐共处。在中华民族早期的五行观念中,凝练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互为依存的和谐共生理念。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儒道文化中皆有鲜明的体现。道家的宇宙观集中代表了先秦思想家的生态智慧,老子的“道法自然”乃其哲学理论的根基。正是在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观察中,悟出和诞生了他的深刻哲学思想。道无为而无不为,道遵循自然的法则而运行,人道也要以天道为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观人生观伦理观,尽管注重人道,但强调天命不可违,有些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一些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不可违背,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天人合一”,从当下的生态学意义上,其正向价值远大于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古圣先贤尊崇自然礼敬自然的思想观念,是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线索,至今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在文明进程中,尤其在农耕文明时代,曾领先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有文明文化复兴的含义。文明复兴之于当代中国,就是生态文明的先进与领先程度。我国自古已在生态观念上占得先机,而今则是如何以生态为本,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黑龙江省天蓝草绿水清,是全国乃至世界上黑土区保存最完好的地域,大小兴安岭是松嫩大平原的绿色保护屏障,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自然遗产。清代流人学者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谈到松花江支流牡丹江水质时,指出:“手掬之皆白色,维远望略如柳汁耳。”“其水色白味甘,饮之益人精力,或曰参水也,故能然”。另一位清代学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讲到宁古塔(今宁安市)水土肥美,“所产之物,俱异于他地,香瓜极香甜,夏日尽饱,冬日食油腻饮冷水亦然,所以各地流客无不服水土者。我父亲(指清初著名流人学者吴兆骞)羸弱,到后精神充足,其水人称为参水”。三江平原大开发时,流传“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民间俗语对黑龙江丰富资源的生动描述。

黑龙江地域文明发展,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且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传统,更恰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期。黑龙江流域的土地、山川、河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自然遗产,孕育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摇篮,远古至近代农耕文明的展示地,也是发展生态文明的试验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当地世居少数民族,崇尚自然,礼敬自然,信奉万物有灵,万物平等,其文化传统中秉有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寒地黑土生态基础好,品牌价值高,是建设生态文明理想之地,只有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文明转型,才是资源大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对策与出路:寒地黑土生态文明品牌培育

以先进的理念系统的思路培育寒地黑土生态文明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品牌,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理念决定未来,思路决定出路。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它既是国家层面的发展理念,也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底线,更是作为个体人的伦理存在方式。要坚决摒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观念,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寒地黑土生态文明品牌建设。黑龙江流域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在全国全球具有建设生态文明品牌的政治条件、资源条件、文化条件、社会条件,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之路,长期建设世界性生态文明示范区。黑龙江大江大河、大山脉、大森林、大平原、大草原、大湿地,浑然一体,共同组成龙江人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土质最肥沃的平原区,为每个中国人年均提供100斤粮食,是世界著名大粮仓,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器,适宜建成现代农业文明品牌区;龙江东部山地、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北部山区,是中国北方天然的绿色屏障,涵养水源和绿色植被,正在建设国家级自然生态主体功能区;嫩江流域、内蒙古北部的草原,宜牧宜耕,要确立为游牧文明建设区;哈大齐工业走廊、哈牡绥东,交通发达,工业基础好,应建设新型工业文明品牌区。现代化农业文明品牌、新型工业化品牌、生态文明品牌,及其对应的文明区建设,要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为保障,协调发展,互为支撑。惟其如此,才能建成大美龙江之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水绿的美好家园。

“三大文明品牌”建设融合协调发展。将现代农业文明品牌建设、新型工业化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品牌建设统筹考虑,一体化发展。坚持巩固现代大农业的基础地位。因为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何种文明程度,物质文明永远是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人一要吃饭,二要穿衣,黑龙江在全国大粮仓的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作用,是龙江人民光荣的责任和历史性任务。现代化农业文明,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坚持区域创新发展战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农业文明品牌建设。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工业文明品牌,与发达地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坚守环境环保底线,要以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作为现代农业文明建设、新型工业化文明建设考核评价的基础。惟其如此,才能多种文明形态共存共生,实现黑土地域文明的可持续、绿色、环保发展。

建立系统完整的寒地黑土生态补偿机制。2013年《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决定》还明确提出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这对农业地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支撑作用。中央财政2008年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增加,支付范围不断扩大。以绥化为中心的寒地黑土区,为满足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大量粮食需求,自清代以来的二百多年,毁林开发、毁草地开发、毁湿地开发,使得该地区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国家应将黑吉辽黑土区纳入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不能让毁一域利全局、富全局穷一域的发展方式循环下去。要提高本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补齐历史欠账。国家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工业反哺农业的粮食生产补偿机制。经济发达地区,不能以牺牲其它地区生态环境为代价,单方面发展自己,不顾全局;尤其是工业发达省份,第一产业农业所占GDP比例极低,更应适当补偿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以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平性正义性。寒地黑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

培养公众生态环境素养。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在人,生态文明是关涉所有人的文明,生态文明成果也是人人享有的共享式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而培养人的生态环境素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前提。公众生态环境素养是指公众素养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公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公众生态环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生态环境的知识素养、伦理素养、意志素养、情感素养、行为素养等。但究其实质,主要涉及两方面: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和程度,即“知”;公众的环境保护行为趋向和具体行动,即“行”。毋庸置疑,公众生态环境素养更多强调的是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知行合一。当前寒地黑土生态保护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守护黑土祖产,共建美丽家乡,不仅需要头脑清醒地政府、称职的领导、有责任感的企业,更需要每一个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积极参与。提高公众生态环境素养,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增强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自身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自觉端正生态环境保护态度,积极行动起来履行职责。态度决定一切,生态环境保护态度直接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前途。对公众来说,行动要体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那么宁静和谐美丽的寒地黑土自然生态就会永驻人间。三是不断提升生态保护能力。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工作,为显著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素养提供保障。四是尽快落实生态环境行为规范,更好地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人人争当生态环境保护的模范。

猜你喜欢

黑土成果文明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请文明演绎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验收成果
漫说文明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