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2019-02-21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乡情红高粱民俗文化

白 银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引言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为我国民俗文化的诞生以及发展奠定了基础,地域、民族、宗教、习俗等差异促成了我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这是因为文学与其他学科将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不同,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叙述对象处于特定的风土人情下,所以文学创作离不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处于重要地位。当前,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将民俗文化融入文学创作中,促进了民俗学的发扬以及创新,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通过民俗文化展示了其文化内涵,一举两得。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有乡土乡情、礼仪、精神等多方面。本文从四个方面着手,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的相关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时间概念上指的是1917年后的文学,又称为20世纪文学。1917年1月与2月胡适、陈独秀先后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现代阶段。当代文学则是以1949年北平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为起点。民俗文化即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普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非物质东西,包括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民俗能够影响并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以及语言等各个方面。20世纪初处于科学发展、工业崛起的时期,“自然”与“现代”、“科学”形成了对立面,文学创作者将目标定位到了民俗生活上,开始将民俗文化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二、文学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所谓“民俗文化”,顾名思义,于民间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一定程度上可视之为“民间文化”,它是指有共同文化脉络的民族、聚落、群体等社会组织形式在长期稳定的时空中生产生活、形成可传承的稳定文化事项,诸如民族服饰、地域建筑、风俗习惯等。

文学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来源于生活积累,而民俗文化则是生活积累的浓缩与提炼,它的存在可以为广大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素材。事实上,自古至今民俗文化都是作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基础存在的,没有民俗这一土壤,就不可能孕育出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目前举步维艰,应该积极从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样,在当代社会中,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支持,民俗文化则难以得到传承,所以民俗文化与文学是相生相伴、共同发展的。

(一)民俗与文学起源的关系

文学界关于文学的起源虽众说纷纭,但得到学术界一致肯定的一点是文学的发生离不开民俗,民俗活动是文学起源的土壤。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好奇,创造出了丰富的鬼神文化,进而产生了一些列的宗教活动,而通过文字形式来传承宗教文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记录了宗教活动的同时,与民俗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宗教活动也成为了那时最基本的民俗活动、文学活动。《周易》的问世则标志着文学成为了民俗文化的载体。在当今社会很多民族都保留了宗教活动,如少数民族哈尼族每年的六月份都会通过民俗活动来呼唤谷魂,从而求得明年的大丰收。

(二)民俗与文学发展过程的关系

民俗文化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文学内容的组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划分,在一定语言环境下包括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个层次,前者基于现实的场景发生,并根据场景差异进行内涵区分,而后者是一种较为抽象化的言说方式,一旦脱离固有语境就丧失了存在意义。“民俗文化”是大量民俗情景语境下形成的要素经过长期提炼、演化构建的高级语境形态,即“民俗文化语境”,强烈文化排他性为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及呈现形式。基于传达情感的民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内容的组成。例如,傣族小伙子与心上姑娘间的情歌对唱,脱离了民俗文化语境,那种情人般的甜蜜感就会削弱。再如中国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形态,其形式、内容甚至传达的情感均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将“床前明月光”翻译成英文,脱离了民俗文化中“月”所代表的含义,同样会削弱对文学性的支持。不仅如此,直至今日,文学发展因为与民俗在审美品性上的共通又进一步促进了二者间的交流,许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从民俗活动中获取素材,然后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使得文学作品的深度以及广度得到发展。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文学与民俗文化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使得文学民俗化成为了作家对于自己作品的追求,但并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很好地做到文学民俗化。本文选取了莫言、陈忠实、鲁迅等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来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体现

“乡土乡情”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指的是大众日常生活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风俗习惯载体,它具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表现形式。如北京的卤煮、天津的麻花等小吃,就属于物质形态,如贺知章诗中描述道“乡音未改鬓毛衰”,其中的“乡音”就是一种非物质形态,乡土乡情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能够最大程度上彰显民俗文化的特征,只字片语就能够描绘出作品所呈现的背景。

乡土乡情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莫言被称之为“寻根文学”作家,同时也是中国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就是因为莫言很好地将民间历史以及民间故事与当代社会融合到了一起。莫言的《红高粱》《生死疲劳》《酒国》等作品都很好地体现了民俗文化,其中《红高粱》更是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发行商、文评人以及读者的一致认可。这得益于其对于人物塑造的传神,但更重要的是其对于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从而传达出东方文化内涵。《红高粱》中充满了很浓厚的乡土乡情,例如姑娘出嫁坐花轿,花轿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中婚礼上特有的轿子,最早在宋代应用,它所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喜庆、吉祥等含义。莫言的《红高粱》作品即以男主人公余占鳌在做轿夫时杀掉了想劫花轿的土匪,然后把女主人公劫走作为开头;又例如《红高粱》中酿酒、饮酒歌所传达的民俗文化,酒在中国人眼里是带有传奇色彩的存在,酒可以壮胆,喝酒后我们可以勇敢的面对困难,但是不同民族、地域文化背景下,对于酒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北方人粗犷而不拘小节,讲究“大口吃肉、大碗吃酒”,所以在《红高粱》中男主人公余占鳌作为血气方刚的青年,期许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新时代以及新思想有着无限的向往,所以文中的他大碗喝酒,而不是像江南文人一样“小酌”,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了传统的北方民俗文化。花轿和酒以及其他许多乡土乡情赋予了《红高粱》这部作品独特的民俗色彩,使得它得以广为流传。乡土乡情这一民俗文化在作品中的渗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含义。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礼仪民俗文化体现

礼仪同样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并以风俗习惯的形式得以传承。它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了个人言谈举止的同时,还包括人与人间的交流等各方面。懂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作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其涉及的礼制、礼节、礼貌等使得其成为体现礼仪民俗文化的典型,与莫言的《红高粱》对比,表现出不同民俗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对于白家长子白孝文、白家长女白灵诞生礼的描述,尤其是长子满月时,白嘉轩通知了包括断绝来往多年的全部亲戚朋友,并杀了一头猪来款待亲戚好友;又如,对于白嘉轩母亲等众多人葬礼的描述,母亲劳苦功高,白嘉轩想要厚葬母亲,但因为身处乱世的现实使得他无法尽这份孝心,但白嘉轩在母亲的灵前说的“过三年时世太平了,儿再给你唱戏”。《白鹿原》对白嘉轩父亲、妻子等人的葬礼也进行了描述,虽然因为每个人的地位以及死亡背景等的不同,对每个人葬礼的描述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礼节都有,这体现了中国的“厚葬”民俗。陈忠实用热烈隆重的诞生礼以及众多人的葬礼诠释了人生礼仪文化,礼贯穿在《白鹿原》整个作品中。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白鹿原》很好地传播了中国的传统礼仪习俗,亦被海外推崇为了最具中国味道的作品。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民俗文化体现

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包括有忠义、勇敢以及顽强拼搏等。正如莫言的《红高粱》,在很好地体现了乡土乡情的同时,忠义、勇敢等精神体现的也是淋漓尽致。通过对男主人公余占鳌的成长描述,从一开始的年少轻狂,不了解抗战的本质到多年后意识到一切都在变,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未变,英勇抗击日本人,家国保卫,让读者明白了人人赞颂的爱国、英勇等精神。陈忠实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作为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不抱怨命运、不畏惧艰难,勇敢地与生存环境相抗争,最终存活下来,成为了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柳树”在文中是作为喻体存在的,它所呈现的本体是在恶劣生存环境下的人民,以及他们特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当“抗争”成为一种习惯,它所反映出来的民俗文化特质中就充满了坚毅、勇敢和不屈。这篇文章帮助学生从小养成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上述两个例子均说明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精神的渗透,这种精神民俗的渗透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到勇敢、拼搏重要性的同时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民俗文化。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人物塑造上的民俗文化体现

人物塑造作为文学作品的关键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塑造时必须对人物进行民俗化定位,因为只有融入民俗文化才可以更好地把握住人物特征,从而将人物刻画得更加清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背后都代表了一段历史,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民俗文化成为刻画人物、情节发展、故事结论的重要依据,也可以认为在一定民俗文化基础上进行的现当代文学创作,不可能逾越它所存在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人物背景等。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辛亥革命时代民俗文化的反映。这一时期整个中国都处于迷茫、混乱的精神状态中,少许革命理想的火种,尚不能彻底烧尽封建愚昧的落后,因此鲁迅笔下大多是“愚民”,精神麻木、性格偏执——如《药》中对茶馆主人华老栓的人物塑造上,他的儿子得了肺结核,在辛亥革命这样的社会环境以及医学条件下,华老栓愚昧地相信人血馒头可以医治儿子的病,通过对华老栓这一人物的描写,刻画了当时农民愚昧落后的形象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再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生活在思想封建的背景下,造就了阿Q的性格是固执封建、软弱无知的,因为现实中无力改变贫穷的命运,在绝望中创造了精神疗法,最终结局是悲惨的。鲁迅先生的很多其他作品均通过一个具备时代特色的人物反映当下的民俗文化,在人物塑造中融入民俗文化,使得读者更加容易感同身受、印象也更加深刻。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化作品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靠、不可分离的。本文通过介绍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乡土乡情、礼仪、精神以及人物塑造上所体现的具体风俗文化证明了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融入民俗文化能够提高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体现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乡情红高粱民俗文化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乡情
乡情如歌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一坛乡情煨酒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
红高粱
侨讯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