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19-02-21苗雪
苗 雪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4)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何谓初心?初心就是最初的理想,是追本溯源于内心深处的信仰。“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1],这就是对“初心”最好的诠释。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就是教育广大学生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并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信仰和历史使命。
一、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辨视角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凸显了“辩证”思维。
(一)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内涵的理论维度
习近平理想信念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积淀,依循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想的历史足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经五百年的历史更迭,从16世纪初开始,一批思想家基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幻想能够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乌托邦理想社会,托马斯·莫尔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鼻祖,在他创作的人类思想史上的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一书中为人们描绘了他心目中理想的政治社会制度,甚至在刽子手对他行刑之前依旧面不改色,坚守着他心中的政治信仰。在托马斯·莫尔政治信仰的影响下,历经几个世纪,傅立叶、欧文等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活动,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作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科学论断,并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政治信仰付诸实践。
19世纪末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之路。《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不移坚守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指引着国家繁荣发展的政治方向,为习近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内涵的哲学维度
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成长成才问题,在2013年5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2013年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2014年8月在南京看望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等多种场合中都表达了对青年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彰显了辩证的哲学维度。
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凸显了矛盾论哲学思想。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凸显了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在关于青年价值取向的重要性问题上,习近平将青年的价值取向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5]这又充分凸显出作为主要矛盾的理想信念在党的发展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凸显了质变量变哲学维度。量变质变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事物量的积累,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度时就会使整个事物发生质的飞跃。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是无数仁人志士在探寻了无数条救国之法、经历了无数的挫折磨难之后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6]。对于广大青年来说,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7]正是在不断的累积中积淀出坚定的政治信念,并最终成为大学生个人的人生政治信条和行为规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自觉践行。
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在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习近平站位高远,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方向,点亮信仰之灯。
(一)习近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走向人生成功之路的胜利之“匙”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探寻未来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政治方向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人生的发展轨迹。选择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之路会有闪耀的星光陪伴,获得更大的收益和幸福。习近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就是陪伴新时代大学生走向幸福人生路的指明灯,是开启新时代大学生走向人生成功之路的胜利之“匙”。习近平高度评价了青年坚守并践行理想信念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8]正是一批又一批抱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人的不懈奋斗,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安康。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不畏艰难、坚守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中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战士至少占40%。[9]正是这些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青年人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书写了壮美的革命史诗和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彰显了信仰带给人们的巨大力量和精神动力。在新时代,长征精神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坚守信仰、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终身。
大学生拥有青春的激情与活力,同时也存在着多样的矛盾困惑与成长的烦恼。如何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每一次选择,面对当今世界多样的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大学生要学会思考和选择,找到适合个人成长的正确方向。其中,最重要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将个人的美好梦想与中华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0]“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11]培育、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消解多元价值观念、制度文化体制、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冲击,摆正大学生的“三观”。理想信念犹如思想的总开关,在思想源头上为大学生把好政治方向,“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12],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实际行动当中,最终形成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的统一。
(二)习近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之“钙”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理想信念对共产党员的重要性:“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3]共产党人历来重视理想信念具有的重要作用,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强大作为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人民的富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第三代、第四代共产党人把国家的强大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理想信念比作“事业和人生的灯塔,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言论和行动”[14]。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守着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实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践行理想信念的取得的伟大成就。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国家今昔对比中能够感受到国家的繁荣发展和日益强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政治自信,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坚定共产党领导、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信念。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已经从冷兵器时代过渡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抢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领导权和主动权是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和建设者,更是被抢夺的重点目标。在看似平静的世界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正在悄无声息的展开。一些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中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以各种形式“唱衰”中国,雇佣大量职业文化手写在网络上肆意抹黑、侮辱中国的英雄人物、古代圣贤,杜撰、编造虚构的文章段子损坏中国形象,片面化的歪曲事实真相丑化中国、污蔑中国,在各种形式的文化诽谤中诋毁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动摇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摧毁中国人的政治信仰。面对各种文化的侵袭,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15]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大学生做人做事的重要思想保障,是抵御各种意识形态入侵的有力思想武器,是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思想根基,“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16]。
三、依托习近平理想信念思想建构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构建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以习近平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在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中国梦”,增强“四个自信”,牢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一)依托“中国梦”指引新时代大学生做实干兴邦的圆梦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想要实现的梦想。“中国梦”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梦想组成的,是每个“个人梦”汇总交织提炼而成的共同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18]。个人的人生成长与国家的未来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9]。苏联的解体就是非常沉痛的教训。苏联从最初党员人数20万一直发展壮大到了2000万,虽然党员的规模壮大了,但是却从最初的夺取政权胜利走向了亡党亡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甚至到苏联后期全盘否定列宁、斯大林时期的政治思想理论,导致全体民众出现理想信念混乱、信仰迷失,给西方国家的“颜色革命”以可乘之机。这种“砍旗”的做法最终导致了苏联的亡国,老百姓也不得不承受亡国带来的生活改变。因此,人民的“小家”依赖于国家的“大家”的繁荣稳定发展,国家的“大家”更离不开人民的努力建设。新时代大学生将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国家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的奋斗实践。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以“中国梦”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0]。
新时代大学生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阶段是青年储备知识、学习技能的关键时期,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科学技术领域凸显的尤为明显。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高级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大学生具备充沛的精力和富有探索精神,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这都有助于大学生在科研领域开拓创新、取得突破。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一些西方国家将争夺别国优秀人才作为本国的一项长期政策,如高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专项基金给予高技术人才各项资助,同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大肆宣扬所谓的“西方价值观优越论”,对别国优秀人才进行“洗脑”,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抛弃原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丢掉流淌在骨血中的民族精神,沦为西方国家的一枚棋子。因此,要依托“中国梦”思想文化,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武装头脑,将储备的知识技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捍卫者。
新时代大学生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实践活动是检验大学生最有力的舞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同时,实践为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作了铺垫,为大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了锻炼的空间。在社会实践中能够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可利用寒暑假参加“三下乡”、支教等活动。习近平17岁时插队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七年的知青岁月磨砺了他坚定的信念品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宝贵财富。大学生到基层、农村、贫困地区锻炼,能够练就出过硬的本领、磨炼意志品质,发挥出个人的价值。徐本禹就是杰出大学生中的一员,为贫困山村的孩子们送去了知识、关怀和爱心,满足了孩子们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开启了人生的知识之窗。与此同时,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努力成为一名脚踏实地的实干者。一些大学生会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是仰望星空的人,自我优越感很强,在做事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这就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将个人理想转化为现实,在实践锻炼中收获执着的理想信念带来的个人思想价值满足和人生的幸福体验,从而增强个人的社会价值感和存在感,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找到个人人生的成功之路。
(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新时代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孕育了绚烂多彩的文化,我们国家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多个历史阶段,我们的历史中不缺“故事”,缺少的是向新时代大学生讲述“故事”的人。因此,要在高校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理想信念教育思想。
高校教师为新时代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具备马克思主义信仰,育人先育己,要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教师本人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拥护者和捍卫者。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大讲马克思主义信条,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信鬼神、大讲佛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亵渎,不能称其真正具有理想信念,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信,更谈不上真学、真用,更不可能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教师要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提升教师本人的政治理论素养,信念坚定才能以理服人,增强教育效果。同时,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大学生认知规律,掌握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消解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抵触心理,在轻松的环境中让大学生认同、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内化为个人思想自觉,并践行到实际生活中。与此同时,高校应建立“大思政”的教育格局,树立全员、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是思政课教师一家“独唱”,所有代课教师不分专业、不分系别都应主动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视角,帮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打牢政治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
高校教师为新时代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要扮演好“说书人”的角色。高校教师可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向学生讲述榜样故事。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梳理中讲述中国革命道德,挖掘革命精神。在抗战年代,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前面不改色,一大批优秀的地下工作者隐姓埋名坚守着心中的主义为新中国的胜利贡献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孟泰、王进喜、雷锋、张秉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播撒着信仰的种子,努力践行着个人的理想信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杨利伟、屠呦呦、黄大年等人为了践行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的理想信念,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做一名“圆梦者”。高校教师应将这些英雄榜样、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这些榜样模范身上闪耀的耀眼光芒,看到个人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成就的辉煌人生。鼓励大学生努力向榜样学习,学习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与坚守,学习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懈努力的精神品格。
高校教师为新时代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磨砺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是磨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行的信念之“石”。古人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视为个人的责任担当,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从历史走到现在,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活力,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磨砺道德品行的基石。大学生要学会自省,新时代大学生应以习近平提出的“四个能否”作为自省标准,不断自我进步、自我提升。同时,大学生要知荣辱、坚守道德底线。孟子提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新时代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要存善心、行善事,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收获道德体验带来的精神上的获得感,从而进一步坚定个人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