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2019-02-21冷海燕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毕业生职业

冷海燕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得到全面普及,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长。但其弊端也日益突显出来,那就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现象。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目前是我国民生建设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高校职业生涯管理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明确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准备,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概率,从而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下面从职业生涯管理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就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及其管理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期望值通常都会很好,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快速得到社会认可。而刚离开校园的大学生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对于就业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同时还缺乏必要的准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还是他们没有一个全面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以此为大学生的更好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高校职业生涯管理概述

职业生涯管理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这些国家通常都会利用职业生涯管理来培养大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并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引导他们顺利就业。我国职业生涯管理理念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传入,目前这一理念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生涯管理进行了界定,可以概括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职业的全部经历,这一经历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其主要包括一个人所有的职业、工作态度、职位的外在变更和体验的内在变更等。

高校利用职业生涯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会大学生就业技能,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率。高校职业生涯管理主要包括:职业生涯的设计、规划、评估、反馈以及修正等活动过程。

(二)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特征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和教学管理存在较大的区别,其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发展性。职业生涯贯穿于人的一生。[1]所以,在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当中涵盖了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措施的实施和目标实现的全过程。职业生涯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能力和价值观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同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历程做好科学的规划。第二,独特性。在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当中,可以借助量表工具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准确的定位,通过对自己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等进行评估,确定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这都是职业生涯规划独一无二的功能特征。第三,动态性。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不只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而是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但是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当中会出现不同的阶段,并且他们还会随着个人情况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的进行调整。所以,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必须是动态的,这样才能够适应各种情况的变化,并将职业生涯管理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的关系

就业能力也被人们称之为就业力,主要就是指大学生保持和得到工作的一种能力,具体包括创新能力、应聘面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如果大学生这方面能力不足,那将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和找到工作以后能否快速地适应。因此,在高校职业生涯管理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西方一些国家从小学就开始了就业指导,在高中阶段便会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大学阶段则会建立职业生涯咨询机构和规划辅导。除此之外,学校还会为大学生提供很多便利,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能够看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将职业生涯管理和规划当作中心来开展工作的,必须和大学生的职业愿望、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大学教育等进行有效的结合。不过,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决定大学生就业能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最为关键的则是学生自身能力。因此,大学生要想更好地就业,那首先就得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对自己定位不准,并且目标也不够明确,这是一种缺乏自我认知的表现。[2]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不知道怎样的工作才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如果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就不知道自己能够胜任哪一份工作。因此,当前有很多毕业生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前途,总是和别人攀比,最终一事无成。这其实就是目标不够明确,进而极易出现迷惘的感觉。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即将要应聘的岗位和职业没能进行深入的探索,只是简单地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刻板印象去进行猜测,没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知。在求职以前,没能积极地收集岗位信息和企业反馈,等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便觉得与自己的想象严重脱轨,进而出现跳槽和换工作的想法。

(二)不清楚自己的能力

当前求职大学生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种极端:第一种就是觉得自己很棒,然后到了应聘的时候却处处碰壁,没能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而另一种则是觉得自己哪里都不行,连面试都不敢去,只是消极地等待。前者主要就是对招聘方的岗位不够了解,对自己的能力不够清楚,只是盲目自信,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后者则是缺乏自信,没能深入挖掘和分析自身能力。

(三)职业自我效能感低,就业心理压力非常大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一现象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再加上各大媒体夸大就业形势,例如打出“更难就业季”“最难就业季”等标题,更使毕业生陷入恐慌中。进而使得很多毕业生面对这种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胆怯的心理,不敢主动去找工作,严重缺乏自信心,不仅担心书本知识没实际用处,自己没有任何的优势和工作经验,同时还非常注重第一份职业的影响力,所以不敢轻易确定下来。

四、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能给予职业生涯管理应有的重视

很多高校觉得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大学生寻找工作,等到他们就业成功以后就业指导工作也就等于结束了。因此,这些学校最为重视的还是就业率,对于学生更深层次的职业生涯指导和教育则比较忽视。这种情况使得很多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只重视工资,而没有从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虑。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不停地跳槽,很难在一个地方稳定地工作下来。

(二)高校对于职业生涯管理没有深入地进行研究

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等学校的职业生涯管理基本都是通过讲座的方式开展的,他们会聘请校内外的教师来为学生分析当前社会就业形式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然后教授学生书写个人简历和求职报告等。不过,这种形式对于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帮助。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最后工作内容就是引导学生签完三方协议,然后就等于整个就业指导工作完成了。这种形式不仅很难激起大学生找工作的热情,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五、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主要包括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锚等理念。以该理念为指导所开展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面试和今后的工作岗位。

(一)明确就业方向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今后到底想要干什么,也没有任何的职业理想,在选择专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在学习时动力不足,热情不高。[3]而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职业理想是学生在职业上自我进行深刻、准确的分析并对职业环境充分了解之后所形成的源于自我、超越自我的职业期望。当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之后,就能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意识,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自身的定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

(二)做好就业准备

现如今,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谋业意识。这里所讲的谋业意识主要就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树立一种提前规划和谋划职业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通过讲座以及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以及社会职业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加强自我认知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对自身职业价值观、性格、职业兴趣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在职业认知教学中,则应重视当代职业的发展趋势,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认知途径以及方法,客观地对某一职业岗位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明确择业目标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为今后的成功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做好职场适应和心理调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影响因素也愈发多样化。[4]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教育价值更加突显,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首先需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地树立理性择业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就业环境。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是理性的择业观,而这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前提。所以,高校必须引导学生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使他们能够对未来的职业活动有着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绝对不能够期望太高,否则必定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教育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主动进入基层,并且到一些比较艰苦的地方奉献,在不断奉献中将自身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然后就是需要引导学生选择最为适合的心理调适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未来就业中的挫折和困难。就业是每一个人必须面临的重大抉择,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这可以说就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会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以及各种挑战,所以极易产生自卑、苦闷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合理地处理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最后就是指导大学生了解刚进入职场时会面临的各种问题。高校应该让大学生明白,从业以后需要以认真负责以及真诚愉悦的态度进行工作,并且和同事友善地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良好转变。

(四)更好地应对面试

就业过程能够很好地检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面试则可以直接考察一个人的仪表气质、专业知识以及应变能力等。[5]不过,很多大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面试心理素质,同时还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有时完全不做任何准备就去参加面试,这样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应聘单位的时间。而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面试自信心,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推销自己,让他们明白在面试的时候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且从容地回答面试官所提出的各种问题。[6]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自荐好感,这也就代表着达成了求职目标的一半。此外,还需要强化大学生的个人信誉以及道德修养的培养,使得他们在面试的时候不会急功近利,一味地吹嘘自己。

(五)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认知

职业发展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社会工作环境的分析。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在暂定生涯目标和生涯期待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有关理想职业的资料,例如发展趋势、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从业需要的条件等。然后还可以让学生和本行业的前辈和学长们进行访谈,以此来更好地了解从业人员的工作感受和状态等,得到他人的宝贵经验。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目标职场实地参观,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个大概的了解。通过这些途径来对目标职业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发展形势,建立合理良好的职业认知。之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身观念更新,形成合理且务实的就业期望。

(六)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自我定位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各种活动体验和专业测评来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人格特质等,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潜在的优势和特点,然后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建立最为适合自己的暂定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期待的发展目标,使得他们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就是就业的主体。所以,要想更好地就业,就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绝对不能够盲目地进行攀比,否则的话只能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每个人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以及技能特长等都不同,所以适合的职业必定也会有着极大的差异。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职业生涯管理理念贯彻到高校就业教育的始终,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并让大学生对自身形成客观的认识,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高校还应当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职业选择,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自如地应对面试,今后如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等,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从而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率。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毕业生职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幼儿师范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初步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