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语言文化特征看微语言的语用收缩与扩张

2019-02-21周芬芬张瑶娟

关键词:包容性汉语言语言

周芬芬, 张瑶娟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长沙 410128)

我们处在“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课程等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这些被统称为“微语言”的语言表达形式深入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准确理解微语言的概念有助于使用者更加合理地运用微语言。微语言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正统的汉语言如果一味拒绝显然不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汉语言包容性的特征,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大量不符合用语规范的微语言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对正统的汉语言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严重损害汉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汉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汉语言之所以能够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汉语言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纵观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凡是能够长盛不衰的悠久文化都具有包容性的特征,语言亦是如此,如果为了保持语言的纯洁性而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语言将犹如无源之水,必定会枯竭而亡。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找到微语言与正统汉语和平相处之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一、汉语言文化背景

我们常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来形容文化的包容性,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汉语言充分展示了其包容性,也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包容性能够使汉语言内容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张,成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语言。然而,包容并不意味着没有底线,盲目迎合外来文化会动摇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久而久之也会造成文化的消亡。语言文化更是如此,既具有包容性,又具有排他性。

(一)汉语言的包容性

自古以来,包容性是汉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与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中庸、智慧、坚韧、包容的性格特征。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比如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等。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与汉族的汉语言相比,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人数较少,但历朝历代并没有将汉语言强加给少数民族,而是以包容的态度让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自由发展。不仅如此,汉语言的很多语法都借鉴了少数民族的语言形式,比如,gao+-la→gaola(《东乡语简志》),意为“搞”。再比如,汉语言中最基本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有些地区会用主语+宾语+谓语,如: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我吃饭了”,而有些地区会说“我饭吃了”。在我国青海的某些地区会将“吃饭”说成“饭吃”,“喝水”说成“水喝”,这样的语法形式便是受到了藏语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语言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对本土语言文化的包容,更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外来语已经成了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特别是外来语,进入汉语言的速度和规模是以往无法比拟的,这是社会高度开放的必然结果。微语言作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产物,内容和种类越来越丰富,如果想要让微语言更进一步发展,营造开放的、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最基础的条件。包容性是语言繁荣与发展必须要具备的特性,但要有原则的包容,对于外来语言文化必须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微语言亦是如此,像“你妹”“草泥马”“叫兽”“屌丝”等低俗的微语言要坚决摒弃。

(二)汉语言的排他性

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汉语言在大部分时候都充分体现了其包容性,也正是这种包容性让汉语言的内涵愈加丰富,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瑰宝。然而,包容不代表没有底线,汉语言也曾霸气地展现出其不可侵犯的排他性。语言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是对该民族历史文化、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具体反映。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一方面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人,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地毁灭其他民族的文化,并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并试图通过文化入侵彻底瓦解中国人民的斗志,甚至还想在中国推行日本语,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政权可以被摧毁,但文化却不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特别是语言文化。从古代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其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骨血,怎么能够轻易被侵略者的野蛮文化取而代之?

汉语言的排他性还体现在文字和语法的使用上,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大量外来词语涌入,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造成了剧烈的冲击,甚至很多报刊、媒体、权威著作中都在随意地使用外国语言文字,严重影响了汉语言的正常发展。比如“+ing”的语言形式,网民们常常用此句式来表示自己正在做的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种句式在网络社交中运用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很多人将这一句式搬到了线下,甚至还出现在了学生的作文中,严重损害了汉语言的用语规范。虽然微语言有着十分扎实的群众基础,在网络社交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从汉语言整体发展角度来说,微语言仍然属于“非主流”,仅限于线上的火爆,难以被现实社交所接受,当然,一些个别的微语言除外,比如:“亲”“正能量”“点赞”等词像一股清流逐步融入了传统的社交语言中,但像符号组合、中英文混搭类的微语言,仍然不能为正统的汉语言所接受,比如,“hold住”“上课ing”等。

(三)汉语言的多元性

汉语言的包容性和排他性都是相对的。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个性化、多样化、非主流的文化内容,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态势对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凡是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朝代都比较开放,比如我国的唐朝,反之,经济文化凋零的朝代往往都会闭门造车,拒绝先进文化的进入,比如清朝。语言文化亦是如此。要想让汉语言长长久久地传承发展,就必须要保持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几千年来,无论汉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都始终没有脱离古代汉语的总体框架。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一个矛盾体,仿佛随时都在变化,又仿佛亘古不变。其实,变的是外在形式,不变的是内在灵魂。

在未来的发展中,不管微语言最终会衍生出多少种类,但万变不离其宗,要想长久地成为一种语言形式,就必须要回归正统,成为汉语言中的正式成员。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点还很难做到,毕竟,微语言在词义内容、语法运用等方面与传统汉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异,大部分人难以接受将全部的网络用语书面化。百花齐放,回归正统是微语言的重要发展方向。语言的多元决定了文化的多元,就好比唐诗宋词,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如用汉语创作出来的《红楼梦》是旷世之作,翻译成英文后有些英文版本竟然变成了《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微语言的诞生与发展像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想要让微语言回归正统,道阻且长,重要的是政府和社会要对微语言进行适当的引导,避免微语言的发展失去控制。

微语言诞生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对现代汉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对微语言的语用平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阶段,很多专家学者只将目光聚焦在了微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危害上,而鲜少有关于语用平衡的较为系统的、客观的理论研究成果。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微语言的重要社会地位,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微语言的失范现象、语用平衡、文化心理、语言规范等方面进行探析,但比较遗憾的是,这些理论研究比较琐碎,并没有形成体系。从国内对微语言的语用平衡研究现状来看,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主要是从语言的收缩策略和语言的扩张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的。微语言在语句内容、结构等方面与传统的语言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从本质上来说,微语言仍然需要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用的收缩和扩张。

二、微语言语用收缩

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微语言也不例外,作为一种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语言形式,微语言的优势与劣势均十分明显,如何最大发挥它的优势、抑制它的劣势是整个社会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未来,还会产生更多类型的微语言,如果这个社会仍然无法找到平衡微语言与现代汉语的正确手段,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但微语言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就连传承了千年的汉语言也会遭到破坏。

(一)微语言收缩现象

语用收缩是语用平衡的一种,词汇在进行语用的收缩后其内容会更加具体,外延也会变小,语义指向语境化和具体化。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说话方要尽量语用收缩,避免因语义范围过大而让对方造成误解;听话方要积极调用语言资源,并结合说话人的身份及说话背景缩小语言意义的方向,充分理解说话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语用收缩是微语言的重要特征,与传统语言形式相比,微语言的语用收缩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对词语的收缩往往是建立在词语原意的基础上,根据情境的变化对词语进行了适当的收缩,但是,微语言的语用收缩外延无限扩大,已经远远超出了词义本身,如果不经常使用的人,在面对收缩后的微语言时会感觉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如“大虾”“骨灰”“飞虫”“菜鸟”“灌水”等词汇在网络语言中被收缩成了与词语本意大相径庭的含义。比如“大虾”,本意是指生活在水里的一种甲壳类节肢动物,但在微语言中是指“大侠”的意思。“灌水”原意是指将水灌入到某个容器,但在微语言中是指发无关紧要的帖子。

语用收缩使微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但如果使用语用收缩时不注重场合,会造成语用失衡,影响沟通效果。比如:

①甲:连老婆都打,这个男人真是个天使(天上掉下来的狗屎)!

乙:啊?

②甲:我就是很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你羡慕也没用。

乙:我为什么要羡慕?

③甲:奶奶,我刚发了一个求助帖,结果全是灌水(发无用贴)的,没一个有用的。

乙:水烧开了吗就灌水?

在以上案例中,案例①中的“天使”,案例②中的“讨厌”以及案例③中的“灌水”全部进行了语用收缩,经常上网的人能明白这些词语在网络中的含义,但如果将其运用在生活中,便会因为双方语用力量的不平衡而造成语用失衡,影响交流效果。由此可见,微语言的语用收缩对使用人员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互联网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一旦脱离了网络,微语言收缩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对正常的交流造成障碍。

微语言收缩使微语言的语义更加丰富,充分满足了现代人的社交需求,但是,微语言收缩必须要在特定的人群和环境中使用,否则会导致严重的语用失衡。我国的很多语言学者和教育专家对微语言颇有微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人们将微语言从线上引入到了线下,造成了语用的失衡。

(二)微语言语用收缩的种类

微语言语用收缩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纯文字语用收缩

在网络社交中,为了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说话人会将身份代词作语用收缩。如:

哎,真不想和你一起逛街,和你这样的高富帅站在一起,更加衬托出了我是矮矬穷。

微语言的运用要考虑到社交的具体背景,比如:

甲:我妈妈不同意我妹妹的婚事,我妹妹的男朋友是中油,但我妹妹很小资,妈妈觉得他俩不般配。

乙:我觉得你妈妈说的很有道理。

在这则对话中,双方都能准确理解“中油”和“小资”的含义,所以对话才能进行下去,如果这则对话发生在一个资深的网虫和一个老太太中间,恐怕很难进行下去,因为老太太未必能够理解“中油”是中国无业游民,“小资”是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

2.纯字母语用收缩

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外来语成为了微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现代汉语对外来词语的吸收主要是将外来语音译成为汉语,比如沙发(sofa)、榻榻米(tatami)、吉普车(jeep)、踢踏舞(tittup)、维他命(vitamin)等,而微语言中对外来词语的吸纳已经不再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是奉行“拿来主义”,直接使用了外文词汇。比如以下对话:

①甲:So,你是不愿意和我一起去参加party了?

乙:是的,我得回家照顾孩子。

②甲:这个项目终于做完了,下班后去k歌怎么样?

乙:好啊,求之不得。

由此可见,外来语言已经成为了微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运用外来语言时,为了能够实现快速交流,人们往往会对英文字母进行收缩,比如:

甲:赵又廷真是太Man了,简直是我的心中偶像!

乙:快醒醒吧,他已经名草有主了,你没机会了。

“Man”是名词,意为男人,但在该案例中,甲将“Man”收缩成为了形容词,表示有男人味儿,如果在该语境中不做收缩处理,甲的话语便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还有一种情况是汉语拼音字母的收缩,比如:

甲:BD(笨蛋),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乙:你才是BD。

如果不是在特定的语境中,BD不代表任何含义,而在以上语境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能够明白“BD”在该语境中的具体汉语,虽然说话人对字母进行了收缩,但却并不影响交流效果。

3.纯数字语用收缩

用数字代替语言的交流方式在微语言中十分的常见,比如我们在网络聊天中常用的“88”是指“再见”的意思。网民们给数字0~9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比如,0代表圆满,完美;1代表唯一、你;2代表爱;3代表想念、生命、生活;4代表是的;5代表我;6代表顺利;7代表请、起、气;8代表发财、拜拜;9代表久、就、求。在微语言中,单独数字的语用收缩较为少见,最常见的是数字组合后的语用收缩,比如“0456”指“你是我的”;“0457”指你是我妻。与其他种类的语用收缩相比,数字语用收缩更加晦涩难懂,如果不是资深的网民,一般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纯数字语用收缩必须要在特定的语用环境中进行,比如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插足他人婚姻的凌玲引起了网友的强烈不满,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对这一角色进行评论,很多人在发表评论时并没有使用“凌玲”,而是用“00”替代。“00”在其它的语境中没有任何的含义,但放在该语境中人们很容易理解其所指的是“凌玲”,由此可见,纯数字语用收缩对语用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语用收缩在微语言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是微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微语言是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其语用收缩较之于传统语用收缩更为彻底,如果不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使用,很容易产生误解,因此,在使用微语言时必须要注意语用的环境和对象,避免语用失衡现象的产生。

三、微语言语用扩张

语用扩充是指词汇的原型意义或编码意义的语用延伸和扩张。与语用收缩策略相反,语用扩充是指在特定语境中在语言原本含义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扩充,使原本不符合规范的词语有了新的意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词语传递的信息往往不是其原型、字面和结构的组合意义,而是一种更为松散和广泛的含义。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人们通常会综合运用各种语用资源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在选择语言形式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语言所处的客观环境、双方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确保双方的交际处于平衡,否则会因为语用失衡而造成交际的失败。

(一)微语言语用扩张现象

人们通过语用扩张创造出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型语言形式,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它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语用策略。语用扩张也有方向和程度之分,在不同的语境中,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语用扩张的掌握不到位,会造成语用的失衡,比如:

①甲:真想不到我们这里竟然也有“三鹿”,气死我了!

乙:什么?三鹿不是早已倒闭了吗?什么时候搬到我们这儿的?

②甲:奶奶,你还管不管,我妈非让我和一个恐龙结婚。

乙:不能吧,恐龙都已经灭绝了,她去哪儿找的恐龙?

在案例①中,甲对“三鹿”的本意进行了扩充,并非是指已经破产的三鹿集团,而是泛指那些对产品品质把关不严的乳品企业。显然乙并没有明白甲对“三鹿”的含义进行了扩充,才会导致交流失败。在案例②中,加对“恐龙”进行了词义的扩张,并非是指远古时代的“恐龙”,而是指丑女的意思。乙并不知道“恐龙”意义扩张后的含义,所以才会造成语用的失衡。

(二)微语言语用扩张种类

微语言的语用扩张案例较多,在网络社交中,网民们往往会用模糊化的语用方式使词语的外延扩大,如果听话人按照语言的愿意进行理解,势必会造成语用的失衡,因此,当说话人使用语用扩张策略时听话人必须要广泛调动社会背景常识,准确理解语言的外延意义。语用扩张策略中的微语言表达形式也分为纯文字、纯字母和纯数字三种。

1.纯文字语用扩张

创新是微语言的一大特征,人们通过谐音对纯文字进行语用扩张,不但能够准确表达所述内容,还能使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比如以下案例:

(1)粉丝

“粉丝”原意是指一种事物,而在微语言中,“粉丝”是来表达对某些对象的迷恋和喜爱。如:

我是刘国梁的粉丝,对,就是外国人说的那个“不懂球的胖子”。

(2)杯具

“杯具”原意是指盛水的器皿,而在微语言中,“杯具”是“悲剧”的意思,如:

这下杯具了,下这么大的雨,我今天竟然忘了带伞。

(3)酱紫

近年来,语言方式低龄化成为了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博取关爱的重要手段,也是纯文字语用扩张的重要组成方式,比如“酱紫”,原本这个词语没有任何意义,人们模仿儿童对“这个样子”的发音创造出了听起来十分可爱有趣的”酱紫“,类似的词语还有“介个(这个)”。如:

原来是酱紫(这个样子)的啊,太感谢你了,要不我还被蒙在鼓里呢。

介个(这个)Hello Kitty好可爱,偶也想要一个。

2.纯字母语用扩张

纯字母语用扩张既包括英文字母,又包括汉语拼音,纯字母语用扩张的依据主要是字母缩写和谐音,比如:

(1)DJ

DJ本来没有任何意义,但通过语用扩张之后便有了多重含义,DJ在汉语拼音中是“待见”的缩写,而在英文中是“Disco jockey”的首字母缩写,意指流行音乐节目的主持人。

(2)BT

在微语言中,“BT”是变态的意思,单纯的字母B和T本来不具有任何含义,但因为中文中“变态”的汉语拼音为“bian tai”,其首字母缩写为“BT”,为了方便交流,网民们经常用“BT”来指“变态”。

(3)纯数字语用扩张

甲:521(我爱你)

乙:511211314(我愿意爱你一生一世)

纯数字的语用扩张的前提是社交双方都能准确了解内容,否则对话便无法顺利进。

四、结语

微语言已经成为了信息化社会中最重要的语言形式之一,是信息传递的新载体,它的出现和发展是语言进化的必经阶段,对社会语用和语用平衡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时,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为微语言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但在网络中运用广泛,还逐步扩展到了生活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微语言的种类会越来越多,但究竟哪些微语言能够脱颖而出,融入正统汉语言,又有哪些微语言会昙花一现,被汉语言摒弃,这全部取决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及语言的自我净化。由于微语言在创造和使用上有别于传统语言,因而更容易造成语用的失衡,如果不加以深入的研究,会影响微语言的使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将会助力微语言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必须要对微语言的平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形成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填补当前我国在微语言领域研究的空白,从而有效地防止微语言出现失衡。

猜你喜欢

包容性汉语言语言
语言是刀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我有我语言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