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现路径

2019-02-21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文明机制

聂 惠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现阶段生态文明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发展与生存的世界性问题。面对生态系统萎缩、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等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须树立顺应环境、尊重环境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提升群众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及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形成珍惜环境的良好风尚; 与此同时不断坚持教育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将品德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努力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因而,培育拥有社会践行能力和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才,是为生态文明体系构建提供的基本支持。

一、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已在学术界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已有七十余所院校配有生态工程专业,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已培育一批知识过硬、本领过强的专业人才。同时,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等内容已不断渗透到诸多领域的实践中,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公共基础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相对滞后,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依旧难以满足培养拥有生态知识、态度、意识、技能的优秀生态人才需求。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充分重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环境科学教育机制,还难以提到应用的环节,部分高校仍未将环境素养置入课堂教学的目标,把生态教育学科当成生态文明教育。在课堂教育阶段,因受人类中心理论的影响,过度注重 “知识等于能源”、“自然生态可被剖析”,导致没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属性与局限属性做整体阐述,因而高校生态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全面、连贯、系统的规划,具有较强的任意性。生态环境与学生的相互行为,以及与其它具备自然生态意识的群体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延迟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环境科学是高校生态文明的主要表现,并非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而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探寻生态系统的运转规律以及与人类社会的交互关系。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视与认知,不仅制约着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影响着学术领域的相关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现有学科体制对生态教育的制约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依据文理科标准对高校现有的学科进行划分,理论上致使学科机制形成断裂,制约着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进行跨专业、跨学科教学,致使生态教育机制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的难度与困难加大,尤其在公共课机制中,生态文明教育并未被纳入高校必修课程范畴中,非生态、生物学科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选修课的高校也屈指可数。而在教育内容层面,涉及生态知识与生态理论的内容不够全面和系统;介绍生态文明危机与环境恶化的内容居多,而传授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途径和策略较少。总体而言,高校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法偏于粗放、简单,缺乏情感体验,理想宣讲较多。另外,我国现有的生态教学体系仍旧存有较强的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知识生态教育工作停留在课堂,难以结合社会实际角度,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着实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复合教师缺乏制约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学源于英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的生物实验。是指研究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生物体与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交互关系的科学。在研究范畴中,主要包括伦理科学、哲学、经济学等自然生态保护、社会科学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生态教育应与其它学科进行联系,融汇各学科理论与学说,以此实现对生态学理论的诠释与理解。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生态教育教师队伍不仅规模有限,并且缺少科学合理的教育知识体系,不具备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教学经历,当前生态教育,在排除公选课形式外,我国高校通常以生态学或环境学等公共课程为主,辅以社团的生态实践等活动。然而这种教学方式要么限制于价值、生态、文化等观念层面,要么缺失生态环境等层面的理论与知识,实践性不足。

二、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建设的有效助力

现阶段我国生态教育构建工作亟需拥有实践技能和环保素养的优秀人才,以及和生态许可有关的学科帮助。所以为有效完善高校生态教育机制,引领高校学生提升并构建保护生态环境、顺应生态环境和尊重生态环境的观念,培养具备生态型高素质的学生,是高校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建设生态教育机制,落实与自然生态有关的理论研究,以此为我国生态文明构建工作发挥推进作用,也是高校在新时期内所肩负的时代重任。梁云明(2017)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依托与社会多领域、多文化、多维度的系统工程,是结合历史发展脉络、响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有益于带动我国生态环境工作,挖掘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理论精髓,服务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

(二)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转型

道德教育是高校固有的教育内容之一,是高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由于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德育教育普遍存在重伦理、轻自然的问题,这虽然对构建道德规范、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作用,却难以帮助学生从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得到准确的认知,因而唯有将道德体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明确人类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才能通过调整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方式,破解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问题背后蕴含着价值观念问题,在我国高校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稳定的阶段,向学生开展系统而合理的生态教育,帮助其构建合理的生态观体系和有效的人文观机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正是高校品德教育转变为生态道德教育的体现。

(三)生态文明教育是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调,自由而全面的人是在社会活动、劳动技能以及综合素养方面的有效而全面的发展,所以高校学生的成长体现为我国社会活动机制与自身的和谐、生态关系自身的协调及个体与自我意识的和谐。高校学生唯有在这三种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自身发展的机理,确立生命含义和生活意义,合理处理与认识个体与生态、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是我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表现,与此同时也是高校学生落实思想生态化的有效手段。马德勇(2015)指出,生态文明是研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性学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可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在社会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策略

(一)教育运行机制建设

生态教育涉及广泛、内涵丰富,在构建教育运行机制方面,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首先,整合现有研究方向和相关学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涉及经济学、人文学、伦理学、思想学等社科学科及环境科学、生态自然学等自然学科的工程。高校要从全局角度着手,坚持环境适应性与科学发展性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教育机制,促进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等生态建设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为生态建设提供指导理论,更有益于缓解生态教育师资队伍短缺问题。其次,加快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中渗透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或理论,坚定不移地落实生态文明发展观。最后,融通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切实开展生态教育。高校课堂教学是生态教育机制构建的重要途径,是贯彻生态文明发展观、传授生态学理论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主要平台。实践活动则是生态教育的主阵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多样、趣味横生的主题活动,做到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提升生态文明践行力和基本素养。

(二)构建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行政管理者要根据院校办学方针,建立生态教育组织架构,确立并明确相关教育细则,推进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代化、准确化以及组织化,确保生态教育的有效进行。其次提升师资队伍的构建力度,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教学优势,增强教师培训机制,增加进修机会,实现生态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此外,高校还要完善科研体系,促进与高校生态教育有关的理论研究,增强生态教育效率与质量。最后,推动高校文化机制的构建。生态文化建设主要涵盖软硬件建设工作,在具体构建过程中,需要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效率最优等理念建设高校文化,为高校学生建设环境优雅、气息浓郁的生态型校园环境。与此同时院校也要构建相关教学机制,确立与法律法规相互协调的制度机制。倡导与高校生态文化相和谐的行为,抑制与高校生态文化相违背的行为,以此营造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珍爱环境的教学氛围。另外,高校还可以加大校际与国际文化合作,拓展教育视野,巩固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生态素养,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序推进。

(三)构建教育评价机制

高校生态教育评价机制是衡量生态教育体系质量的重要标准,积极构建生态教育评价机制,有利于提升生态教育效率,拓展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制定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院校应根据本校教学优势,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把教学目标融入到院校智能部门的事务型工作中,并把高校行政部门所展开的教育活动置于审核体系中,以此促进生态教育活动取得成效。其次,个体评价,院校可将大学生理论学习成绩与生态文明教育情况,置于大学生学分体系、评奖体系以及科研活动审核体系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将与生态学、自然科学相关课程纳入选修课或必修课范围,推进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学习。最后构建奖罚机制。高校要将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融合,定性与定量相融合,积极通过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生态教育活动,规范自身行为,以此推进院校生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高校在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奖惩机制中,应结合生态文明教学规律、组织架构、难易程度以及高校学生学习能力,规划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通过明确激励目标以及规避内容,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学习体系。进而由制度到意识,从外驱动到内驱动,敦促学生在生态文明教学中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生态体系的内在联系,最终以身作责,提升院校生态教育质量。

结 语

建设生态教育机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生态文明发展观所包涵的生态责任、生态和谐、生态认知等原则。实现全程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系统教育与整体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统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响应新时代生态建设的号召,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文明机制
请文明演绎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漫说文明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