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在校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研究
2019-02-21李章维
李章维
(广东药科大学健康学院 广东·广州 510026)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不同区域、类型、层次的高校应紧密结合办学方针和创新创业要求,构建系统的教育质量标准与人才培养体系。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迅速,在建设理念、运行机制、模式改革等层面都取得卓越进展,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持续推进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但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教学体系陈旧,学生创业动力和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因而探寻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有重要意义。
一、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是以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为宗旨,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体制建设,全面培养具备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当前我国高校根据办学主体类型,可划分为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民办院校主体是个人或企业投资,公办院校则是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组建并参与管理。普通高校的办学性质确定了其核心任务是服务社会经济和科技建设。因而,就当前社会发展动态而言,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在内容层面上,更侧重于科技理论与创业知识的传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在新时期语境下,我国社会市场竞争从资源型竞争逐渐演变为创新型竞争,然而就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来讲,我国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差,无论在就业或创业方面都难以充分发挥高校教学优势。因此,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在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最后,基于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的特征,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拥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根据社会发展脉络,高校通常将自身固有的教学优势转变为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条件。借助创新创业平台,在校学生可全面洞悉企业的运营模式、文化内涵、技能需求,为融入社会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然而由于当前大学生创业形势严峻,高校应全面发挥教学优势,通过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项目及专业教学资源,充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新思维,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推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互联网+”下创新创业发展途径
(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课程是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在明确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将创业课程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使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将高校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中,强化创业课程比例,扩大在校学生选择空间,学生可结合自身能力与需求对创业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可以说创业课程是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创业模拟、创业思维等方面展开,借助创业基地实现对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构建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
(二)借助创业基地强化实践环节
充分激发现代企业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升创业人才参与率,构建校企协同训练基地,引领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充任高校创业训练基地教师,以此改善原有师资结构提升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筹建校企实训室,扩大实践范围。根据校企合作的具体项目内容,高校应紧密注重企业的实际要求,鼓励在校学生投入具体产品设计、研发中,通过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进实践操作的参与度。
(三)充分融合企业文化与高校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与高校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在校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业信心。在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的环境下,校企共育理念需要高校与企业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自身的优势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高校可借助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公众平台等媒介加强校园创业的宣传力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可报道成功案例,也可组织专家座谈会,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宣传创业意义及营造创业氛围,从而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其次,现代企业应充分履行协调育人的使命与责任,深入高校教学体系,将产业发展趋势、市场发展动态及行业发展需求带到创业课堂上,努力为高校理论教学提供社会实践依据。积极邀请高校师生进入企业观摩,以此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效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分析与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
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较为典型的体系分为:“团队+项目+导师”体系;“创业+专业”融入体系;“分级递进”体系三种,其主要特征为:
1.“团队+项目+导师”体系。该体系主要设计思路是创业导师制,即专业教师将课题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校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兴趣爱好及项目内容对专业教师进行选择。由教师组织创业团队,引导学生开展创业训练或创业学习等内容。陈学宗(2014)认为,“团队+项目+导师”是学校与企业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特征,从企业需求角度出发,在提升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共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2.“创业+专业”融入体系。该体系思路是以高校专业理论为人才培养出发点,将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具备创业能力、创新思维及专业理论扎实的人才。充分借助创业训练基地,增强在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通常来讲,“创业+专业”体系注重于对技能型、应用型或理论型创业人才的培养。相较于传统创新创业体系,该体系更侧重对专业理论的传授,以专业理论主导培养体系,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
3.“分级递进”体系。该体系设计思路是明确创业人才培育目标,结合在校学生所属专业、年纪的差别,逐层细化培育计划、内容及教学内容,以此建立递进式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语境下,该体系充分满足素质教育的各项需求,以创业理论、创新思维、创业技能培养为手段,全面提升学生各项创业素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基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仍停留在项目培养阶段,不利于在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当代社会发展相脱节;其次,我国部分高校创业课程不足,实践训练结构不合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目标定位带有盲目性、从众性、片面性。在校大学生创业创新人才培育目标过于笼统,难以有效凸显高校的专业特色,间接地限制着高校人才培育体制的发展,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
2.创业实践训练不充分
在校大学生实践训练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难以脱离传统教育窠臼,侧重创业理论的传授,实践训练比例低下,培养结构失衡;其次,由于高校与企业缺乏有效沟通,无法深入社会实际,致使课堂理论与实践训练相脱离,严重限制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最后,产教融合模式中,现代企业参与高校课程建设的意愿不足,难以从课堂入手,无法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全面、准确、丰富的创业经验与创业技巧。造成高校创业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内容乏善可陈,整体教学质量不佳。
3.师资不适应创业要求
首先,由于高校师资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以在课堂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动态化的创业指导,无法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实现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当前针对高校教师的创业创新培训较少,致使教师缺乏充足的教学方法与理论,难以形成系统的创业创新教学体系,不利于创业理论在课堂教育中的全面贯彻。最后,为改善高校教师社会实践不足的现状,高校应不断与企业建立联系,通过聘请创业导师,强化高校的创业教育。然而由于在教学管理中对创业导师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高校难以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四、新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构建新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明确创业教育设计思路,以教学模块化为切入点,统筹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同层面。依据培养内容的不同,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模块。创业教育模块,即基于高校人才培养框架所建立的创业课程体系; 训练基地模块,包括创业辅导与培训中心、在校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区;创业支撑模块则指银行信贷、政府政策和社会资讯。
(一)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完成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编排的前提下,构建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创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并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巩固理论知识,丰富创业经验。其中第一课堂包括政策机会课程与专业能力课程;第二课堂则包括社会适应力课程与合作实践课程。首先,政策机会课程。政策机会,即政府的政策、法规、法律变化所催生的新的市场、行业和机会。在校学生通过“政策机会”课程的学习,能够准确发现全新的创业机会。其次,专业能力课程。包括岗位能力、管理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再次,社会适应课程。社会适应包括处事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综合体现在校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融入社会方面。最后是合作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沟通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创业训练平台构建
创业训练平台主要以项目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构建训练基地,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企业创业实践相融合,以此提升在校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该平台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首先,创业指导,为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前景预测、市场分析、可行性提供全面的指导; 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对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进行指导;并通过社会市场获取募集创业资金,提升在校学生创业的管理水平与盈利水平。其次,咨询服务。为高校创业学生诠释关键的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及经营理论,帮扶学生解决创业中存在的困惑,推进创业成功率上升。最后,信息共享。与研究院、社会企业、科研单位搭建沟通桥梁,发布最新的行业资讯及技术信息,构建创业、专利项目等共享平台,推进创业项目与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
(三)创业支撑平台构建
校企合作项目是高校创业孵化的基础保障。高校通过构建创业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场地、保障、政策、服务、项目等创业信息,鼓励学生参与或成为项目负责人,以此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而在创业支撑平台构建中,高校可聘请创业培训师、企业家和成功人士组成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风险评估、项目分析及开业咨询等创业指导。同时,应明确项目申报条件要求,即符合政府技术、产业政策,有创新性和技术含量,对促进社会文化、经济和产业发展由良好前景的项目。从而依托创业跟踪系统,对在校学生创业的趋势、情况、创业质量及遇到的问题提供全面的信息数据,为调整孵化基地与支持平台提供依据。
结 语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在校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高校应在优化固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对在校学生创新创业体系进行探索,根据发展需求和教学优势建立新型创新创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