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抓好思政“心源计划”落实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我校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

2019-02-21王斌礼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总书记育人思政

王斌礼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陕西咸阳 712082)

2018年10月15日,在西藏民族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的美好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为学校发来贺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深刻指明了学校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是高校的初心与使命。学习贯彻落实贺信精神是新时期学校首要政治任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学校思想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紧密结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工程,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推进西藏民族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心源计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心”,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育人工作,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强心固本,强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要让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是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工作。进教材是“四进”的基础,关键是进教学大纲、进教案。进课堂是“四进”的中心环节,既要做到进第一课堂又要做到进第二课堂,即,社会实践。进学生头脑是“四进”的最终目的,核心是进立场、进情感。进网络是“四进”的时代要求,重点是做好融合,抓好引领。要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研究中心”作用,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藏的伟大实践,让学生通过西藏长治久安和长足发展的时代进步,感受伟大思想的魅力。

二、用课堂教育“强心”,发挥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心剂”,努力建设以思政课为核心,以其他课程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坚持统筹谋划和分别发力相结合,优化课程设置,修订完善教材。要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动思政课“金课”建设,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个统一”要求,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发挥好所有课程的育人作用,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推动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切实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支撑思政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现出“活、新、趣”,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三、用民族团结“融心”,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遵循总书记的教导,必须教育和引导各族学生始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突出一个“融”字。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筑各族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宗教的消极影响,刻苦学习,努力奋斗,过好当下幸福生活。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教育,深化“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教育,扎实推进“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共讲民族团结故事、共话民族地区发展,推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四、用校园文化“润心”,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对的是青年学生,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方位承担育人责任。要紧绷意识形态工作这根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校园和青年学生实际,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体现一个“润”字。要和“两学一做”“四讲四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利用“七一”、国庆、“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日契机,开展感党恩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坚定“四个自信”上下功夫;要结合学校“三馆一基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要通过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优化校风学风,培育大学精神,建设美丽校园,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校园风尚,在行为养成上下功夫。

五、用社会实践“炼心”,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和关注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基层成才,为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烙上了时代坐标和实践导向,打上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2]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在实践中强化理想信念、磨炼意志品质、锻炼成长本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践中成长成才,要突出一个“炼”字。要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增强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要通过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要通过推动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六、用优质服务“安心”,提高供给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三全育人”中,深化服务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服务育人,要突出一个“安”字,通过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安”下心学习,“安”下心成长,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提高人。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坚持靶向思维,提供靶向服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增强供给能力,精准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认真研究梳理日常事务服务、后勤保障服务、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中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制定岗位标准,落实服务职责,创建一批优质服务示范岗和服务育人标兵。要突出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七、用资助奖励“定心”,解决学习生活后顾之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这句话道出了天底下每个父母的心声,也圆了很多贫困家庭学子上学的梦想。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有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是政府和学校的重要职责,也是贫困学子的“定心丸”。现在国家已经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励、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在这个体系的中要积极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后顾之忧。资助也是育人。要做好各民族贫困学生的摸底排查工作,做到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相结合。在开展资助中深入加强爱党爱国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扶贫必扶智,扶智更要扶志。要通过评选“自强之星”、设立“励志奖学金”等,树立励志典范,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勇于担当、感恩进取的良好品质。

八、用创新创业“砺心”,培育拼搏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人才犹如优秀种子,很是难得,要大力培养。”[3]他还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4]优秀的种子就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创业教育就要突出“砺”字,鼓励学生在磨砺中树立信心,寻找成功的道路。要积极构建“管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创新创业平台”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双创”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创新创业长效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为广大学生搭建“双创”平台,加强“双创”引导,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培育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要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育创新创业能力。要发挥创新创业科研转化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促进成果转化应用,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九、用网络育人“通心”,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当今是网络时代,网络信息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利用网络开展育人工作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网络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5]因此,网络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在哪里。网络育人的重点要突出“通”字,坚决防止课堂教育与网络影响两张皮,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动各种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结合,做到互联互通,增强育人工作时代感和吸引力。强化网络意识,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提高建网用网能力,加强“易班”等网络社区建设,培育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水平,打造富有时代感、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研究,探索网络思政工作新理念、新方法、新运用。

十、用组织建设“聚心”,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高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部)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要通过组织建设把师生的心“聚”在一起,深化党组织进教研室、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教研室、班级和宿舍等单位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育建设优秀基层党组织,选树宣传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组织推广优秀党建工作案例,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

猜你喜欢

总书记育人思政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