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群众观及其当代意蕴
——以汶川地震救灾重建为例
2019-02-21崔青青
崔青青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根本原因在于紧紧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汶川地震救灾重建发展取得的重大胜利,涵括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生动践行了毛泽东群众观,共同缔造了救灾重建的奇迹.
1 毛泽东群众观的丰富内涵
群众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群众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主要是指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把它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毛泽东群众观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1.1 科学界定人民群众的范畴: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但无论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人民群众一般都是指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的人们.“所谓人民大众,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以工人、农民(兵士主要是穿军服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为主体.”[1]127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2]8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而且他坚定地相信:“人民中间的大多数是好人,……工人的大多数是好人,农民的大多数是好人.……共产党里,青年团里,大多数是好人”,[3]并指出“所谓多数人,不是百分之五十一的人,而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4]强调要把工农基本群众的大多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关于“人民”的界定,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了科学的划分标准,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5]3“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6]3他还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5]185在这里,“只有”不仅对创造主体的唯一性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还有严格的排他性,把一切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包括上帝一类的神秘力量,统统排除在创造主体的范围之外.
1.2 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地位: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英雄”和“奴隶”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对于这个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2]128他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也不是什么英雄豪杰.早在建党之初,他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主要看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他真切领悟到人民群众的极端重要性,“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1]1512“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5]139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5]18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2]922在《愚公移山》中他将人民群众视为至高无上的“上帝”,誉为中国革命之“本”.他认为:“事业是多数人做的,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有了不起的作用还是群众.”他不能容忍官大于民,民在下,官在上,以上凌下.他一再重申,党的领袖、国家官员和普通群众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的区别,而且无论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2]79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对文化领域只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现象进行了强烈批评,要求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出现在书籍里,要在舞台上大放光彩.
1.3 高度凝练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4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第一次把党的根本宗旨凝练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2]243“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1004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想得到群众的拥护,全党必须密切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5]138-139他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5]136为群众服务,“这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7]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1096“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2]1004他还认为,检验共产党人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只看动机与主观愿望,重要的是要看实际行动和客观效果.新中国成立后,血吸虫病一度成为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地方病,毛泽东亲自视察疫区,当他看到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报道时,“浮现联翩,夜不能寐”,写下了经典诗篇《七律·送瘟神》.在他看来,只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4 精辟概括党的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
毛泽东曾用“鱼和水”“愚公和上帝”等来比喻党群关系,以此强调党来自于人民群众,发展于人民群众,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深刻道理.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他强调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密切联系工农群众.党的七大上他道出了我党成长壮大的秘诀:“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2]109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毛泽东强调指出共产党员绝不能高踞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而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争取群众”是共产党的法宝,是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否则共产党将一事无成.他再三强调,党和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执政的情况下更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他一贯深恶痛绝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作风.
毛泽东还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不脱离群众,就必须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有机统一:“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1]1128“对人民负责”,要求我们的干部务必注重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民意,如果只满足于上传下达,照搬照抄,或者只凭主观愿望办事,瞎指挥,虽然在辛辛苦苦地工作,但人民群众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甚至蒙受严重损失,这是不能叫向人民群众负责的.所以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要做到使我们的工作结果,完全有益于人民,这才叫对人民负责.
1.5 深刻总结群众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其原料或半成品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8]为此,他强调要注意工作方法:“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899“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 .”[5]140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他热情颂扬了农民“革命先锋”,谴责了那些“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的叶公好龙式的人们,鲜明地提出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5]42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强调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社会主义非凡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党的领导机关要从根本上激发群众的热情.为此,一切党员和干部,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当然,向群众学习,并不是“群众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更不能将一些落后分子的意见误认为广大群众的意见,而是善于从本质上认清群众的经验、智慧和首创精神,更要到群众中去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否则,如果搞官僚主义那一套,不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虑问题,不以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推进群众工作,那必然会时时处处行不通.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可能找到正确的路径.
毋庸讳言,就践行群众观而言,毛泽东晚年也犯了严重错误.比如,他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将群众运动绝对化,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而且,未能正确处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导致个人崇拜泛滥,使国家的民主法制遭受严重践踏,造成了社会的极大动荡.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今天定要认真汲取,引以为戒.
2 汶川地震救灾重建彰显了群众观的当代意蕴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9]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但震后十余年来,汶川灾区已“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如习近平所说“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10]“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我看来,其中涵括着党领导全国人民生动践行了毛泽东群众观,彰显了群众观厚重的当代意蕴.
2.1 抢险救援:生命至上,一切为了群众
救灾,生命高于一切.汶川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迅速部署抢险救援工作,组织开展了被誉为我国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生命至上,救人最急,党中央第一时间作出指示:“第一位是救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全社会为之牵肠挂肚、竭力抢救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民族、地位、财富,无论高贵还是卑微,都一视同仁地受到尊重和关爱.生死竞速中黄金72小时的争分夺秒,规模空前的伤员转移,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与时间死神赛跑,将损失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千头万绪的重建工作指向“人”这个核心,“人”成为每一次行动的起点和终点,成为每一项决策的始发地和目的地.深谋远虑的救灾重建振兴,不是简单复制灾前老样子,而是新起点上的再出发,不仅关切灾区群众的眼前利益,更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使震灾危机变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十年来,每一个时间刻度都清晰记录下了党和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对民生的关注,对群众利益的关切,不仅重视生命,也重视民生.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虚心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竭力维护群众利益,人民的创造性被激发出来,自强奋进重建家园,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力量,诠释了我党把“一切为了群众”的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2.2 重建家园:民生优先,一切造福群众
重建,民生重于一切.“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出的重建原则.2008年6月,习近平赴四川灾区时强调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抓紧、抓实、抓细,还要尽可能搞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千方百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11]优先解决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抓手,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痛失家园的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莫过于住房问题.因此,震后以最快的速度,研究部署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决定把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把永久性住房建设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和最大的民生工程,而且全面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一枝一叶总关情,灾后重建中,民生问题最受关注,民生建设投入最多,民生项目进展最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救灾重建、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临时补贴到税收减免的政策出台;从灾区延期高考的“兴师动众”到长远解决灾民上学看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对“三孤”人员的抚慰到做好再生育服务;从堰塞湖排险的“谨小慎微”到重建家园的若干民生工程等等,强化了灾区群众的生活保障,提高了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当前结合精准脱贫政策,为了进一步“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支持灾区群众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统筹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聚焦发展物流、商贸、金融、信息和服务外包业等,拓宽群众就业渠道.[12]以民生为先,谋务实之策,“一切造福群众”串连灾后的每一个时间节点,贯穿于重建家园的每一项具体措施,贯穿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2.3 科学救灾:民意为大,一切尊重群众
科学救灾,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灾区群众意愿,充分倾听群众呼声.救灾重建中,坚持广大公众参与,平等协商,信息公开,民主决策,让灾区群众参与政策、规划制订和选择的全过程.比如,凡是涉及规划选址、住房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重大事项、重要环节,有关部门都坚持开门开放政策,通过“坝坝会”“板房夜话”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由灾区村、组、社区建立议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多次论证,坚持“让群众自己说了算”.《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其正式出台就经历了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的过程.国务院灾后重建规划组成立以后,数十次深入灾区开展实地调研,倾听灾区群众的心声,了解地方政府的想法,公开征求国内外社会各界意见.如此反复研究讨论,震后四个月,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才得以正式颁布.北川新县城的诞生,就是尊重民意、民主决策、科学选址的结果.从各级政府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到新闻媒体的全程“直播”,从赈灾款物的跟踪督查到面向国内外征集良策,救灾重建每向前推进一步,决策者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尊重.[13]真正体现了灾民意愿,维护了灾民利益,保证了灾后重建的和谐有序、顺利推进,书写了中国救灾史上多项纪录,联合国减灾战略秘书处称其“提供了一个典范”.[13]一切尊重群众,充分尊重灾区群众意愿,以群众满意作为重要标准,激发群众参与重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为恢复重建发展的强大合力,成为灾区走向新生的动力源泉.
2.4 发展振兴:脱贫攻坚,一切依靠群众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被视为“硬仗中的硬仗”.当前,汶川地震灾区仍然存在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和深度贫困村,这些地方基础条件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公共服务不足.距2020年兑现脱贫目标还有不到一年时间,脱贫攻坚面临着艰巨性和紧迫性.脱贫工作,必须凝聚共识,继续发力,关键在于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他们强烈的脱贫愿望是成功脱贫的关键因素.目前,一些贫困户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而是“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脱贫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因此,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促进物质重建同构筑精神家园结合起来,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在“输血”的同时努力提高“造血”功能,“给票子也要给路子,补资金还要强素质”.一是要提高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贫困群众致富脱贫的迫切愿望,唤起他们自立自强的激情;二是要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在给予物质援助的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的技能培训,增强灾区群众生产自救能力和发展自强能力,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夯实稳定贫困群众的脱贫基础.正如习近平所说:“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革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活力 .”[14]实现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兴百姓富美家乡,是新时代我党践行一切依靠群众理念的又一生动注解.
2.5 汶川奇迹:勠力同心,人民创造历史
灾后重建历来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汶川赈灾重建曾经更被国际社会视为难以攻克的艰巨挑战.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而今,当年的地震灾区“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基础设施根本性提升、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生态环境实质性改善”,[11]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汶川水磨镇被联合国誉为“灾后重建的灯塔”,走近汶川的60多个外国记者面对令人“震惊”的灾后巨变坦言:“只有亲自来到灾区,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 .”[15]
其实,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抗击自然灾害最强大、最深厚的力量,灾后重建发展的奇迹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当年,在地动山摇的惨烈震灾面前,一切为了灾区成为国人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13亿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汇聚成风雨同舟的强劲合力,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抗震救灾力量.灾后恢复重建,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干部与群众、组织与个人、国企与民企、省内与省外,多方联动、携手并肩、守望相助,凝聚成团结协作、发展振兴的洪流.对口支援省市10万人以上的援建大军奋战在恢复重建最前线,若干企业和民间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救灾赈灾重建,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慷慨解囊.人心齐,泰山移.有党作“主心骨”,有全国人民做后盾,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前方后方步调一致,极大地增强了灾区人民自救自强的决心和信心,极大地提升了灾区人民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力量,灾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迸发.人民群众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是灾后重建发展顺利推进的最基本保障,一起缔造了汶川地震救灾重建发展奇迹,共同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美篇章.
结 语
毛泽东群众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汶川地震救灾重建发展取得的重大胜利,也在于党带领全国人民生动践行了毛泽东群众观,彰显了其熠熠生辉的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6]“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17]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9]“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新时代新使命,我党更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唯其如此,我们党才能够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