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生不息的美学精神
——试析“四新”文艺现象的生命活力

2019-02-21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四新文艺美学

范 藻

(四川传媒学院 有声语言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1 “四新”文艺体现的美学精神

众所周知,生生不息的美学精神一直都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强大而持久的内在动力;就这个意义而言,生命永远是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

毋庸置疑,生生不息的美学精神从来都是文艺由实用走向审美的真切而深沉的内心呼唤,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肯定是引领健康开明的风向标的.

当我们运用美学,尤其是生命美学来考察人类文明和文艺现象时,不由得欣喜地发现:从远古的杭育杭育到后来的桑间濮上,从乡野的呕哑嘈杂到市井的吹拉弹唱,人们需要艺术就像生活需要太阳一样,而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学、艺术和文艺、文化,最初都是经历了“处江湖之远”的边缘,而之于今天的“居庙堂之高”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体制之外的艺术家,这些还未收编的文化人,甚至就是行吟诗人、流浪艺人和地摊文人,仗着对艺术与生俱来的天赋,凭借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用生命的全部才华执着地延续着文脉,用人生的有限财力艰难地维系着文运,这就是今天拼搏在文化市场,活跃在艺术园地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和自由文化人.

他们是所谓的不拿政府财政供给、不要行政事业编制的“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以及新文艺聚落和新文艺个体工作者”,笔者简称“四新”文艺现象.回顾历史,这已经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和新鲜现象了.且不说魏晋的“竹林七贤”、唐代的“元白唱和”、清代的“扬州画派”,也不必说近现代诸如柳亚子的金石篆刻的“西泠印社”、戏剧演出的“春柳社”、联华影业、《新青年》作家群和文学的“创造社”“新月社”“七月派”等.这些文艺组织、文化群落和艺术流派的从业者和参与人,多数没有强烈的个体生存境遇的压力,在北洋时代基本上又没有明显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管控.他们养尊处优,吟风弄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鄙视功名,笑傲江湖.一定意义上,他们是一群以文化追求来体现文化人自我价值的儒生雅士、以艺术创作来彰显艺术家存在意义的文人墨客.它们之所以从古到今绵延不绝,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现实的可能性,更为根本和关键的是“四新”文艺从业者有着倔强而执着、坚定而勇毅、痴迷而沉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随着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发展,已经走进全面的市场经济社会和进入高度的文化自觉时代,文艺“四新”以文艺的创新创意为驱动,以文化的事业产业为引领,形成了文博艺术、演艺服务、艺术培训、创意设计等一大批新型文艺形态和类型,显示出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创造力.截止2018年底,四川省各级新文艺组织共83952个,从工作 业人员约251万人.的确,文化事业要发展而文化产业更要繁荣,艺术创作要“叫好”而艺术接受更要“叫座”.从理论上讲,文化的进入市场意味着国家意志的“文以载道”与大众文化的“以文娱人”的矛盾开始凸显,艺术的走向广场意味着与生俱来的阳春白雪与大众趣味的下里巴人的裂痕愈发拉大;从现实上看,因为没有体制保障,他们须得应对各路诸侯的严厉挑剔,因为没有皇粮供给,他们必须接受市场的严苛选择,因为没有职业归属,他们很难获得专业水平的系统提高.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其中的勇敢者、弄潮儿毅然走出体制的“大宅门”而来到民间的“小作坊”,砸烂稳固的“铁饭碗”而端起飘摇的“泥饭碗”,放弃尊贵的“管理者”而成为卑微的“打工仔”,不做风光的“正规军”而甘当灵动的“游击队”.这就是肇始于八十年代后期的“文化个体户”,形成于九十年代的“文化专业人”,兴盛于新世纪以来的“文化产业军”和“文化企业家”,他们是如何由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其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美学精神又是什么呢?

要理解本文的“美学精神”,首先得解释什么是美学,尽管美学的阐释汗牛充栋,但是如果不将美学置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超越之意义的视域下考察,不能用于解释人的生存目的、生活理想和生命意义,这样的美学只具有形而上的价值.对此,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也曾多次表述过对美学尤其是生命美学的精深理解:“真正的美学应该是也必然是生命的宣言、生命的自白,应该是也必然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1]“美学必须以人类的生命活动作为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广阔视界.换言之,美学倘若不在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地基上重新构建自身,它就永远是无根的美学、冷冰冰的美学,它就休想有所作为.”[2]的确,生命活动有着无限广阔的“疆域”,而如何立足审美活动的“大地”呢?由于生命美学“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意义阐释.”[3]在实现个人抱负中实现美好人生,在创造文艺产品时创造社会价值,就这个意义而言,“四新”文艺现象与生命美学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

2 “四新”文艺的生命美学理解

2.1 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从远古走来的人类,面对洪荒的原初世界,置身险恶的生存环境,无不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和胼手胝足的奋斗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文明世界和舒适环境.这说明“物竞天成适者生存”的生命进化原理,是外力的作用促使内力的爆发,即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也是文明进步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也是美学尤其生命美学用以阐释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用武之地.结合本文主旨,于文化体质之外、在艺术竞争之中顽强崛起的“四新”文艺从业者,他们面对的无论是生存环境也罢,创作条件也罢,还是事业发展和产业运作,他们的处境都与拥有体制保障的文化人与艺术家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就更加需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生命意志.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陈述的那样:“四新”文艺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宣传舆论关注不多,二是政府采购较少涉及,三是专业培训严重缺乏,四是职称评定没有启动,五是统计考评严重缺失,“调研报告”还指出,他们缺乏沟通平台、活动场地、活动资金和高水平的人才,尤其是新文艺个体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缺乏专业提升机会、缺乏资金和场地支持、缺乏政策支持、生活经济压力、缺乏演出展演和评奖的机会等.还有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市,也都将“经费无保障”列为了面临的首要或重要困难之一,更不用说盆周和三州地区了.由此说明,“四新”文艺存在的艰辛和发展的艰难.尽管这样,他们不言放弃,没有退缩,依然勇于面对现状,毅然敢于迎接挑战.就像所有闯荡市场的企业家、征战未来的创业者一样,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众所周知,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依赖的靠山,更没有终南捷径的门道,也不屑投机取巧的计谋,有的只是一种顽强的毅力、一腔奔涌的豪情、一颗睿智的大脑和一身创造的才艺,投身艺术事业,打拼文创领域,开辟文化市场.如樊建川的大邑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达州著名画家肖超主持的大世纪书画院,更有四川音乐人陈川,长期从事民族音乐的收集发掘整理和创作工作,成绩斐然.他们在文化的商海里和艺术的竞争中,将生命激情释放得酣畅淋漓,把人生理想燃放得如火如荼.

2.2和谐尚德的人伦思想

“四新”文艺从业者一般拥有企业家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很多人是够得上中国传统文商合一的“儒商”标准的,因此他们骨子里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生生大德”“仁者爱人”等溶入了他们的血脉,并固化为思维方式和意识原则.这种人际交往的和谐尚德的思想,既是人伦价值观,也是生命美学观.不论是伍举的“无害为美”,还是孔子的“里仁为美”,老子的“人法天天法道大法自然”和庄子平等共生的“齐物论”,都说明中国古人的美学思想追求的都是美与善、礼与乐的“体之用和为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最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就是“儒道互补”.正因为有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才升华为一种崇尚品德的美的人格境界.

文艺“四新”要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地盘,要在变幻的大众文化创意比拼中筑牢一方江山,就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一方面,施行和谐的人际交往路线,要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广交天下朋友为我所用,以“和气生财”的理念,容纳各方诸侯互利共赢;另一方面,要注重尚德的君子人格构建,要用“以德服人”的战略赢得同行乃至竞争对手的认可,要以“用爱暖人”的方法得到同道以至于社会的尊重.加之文艺“四新”中,不少从事的是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和博物收藏、民间文艺等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产业,更有不少的公益性的文艺团体.对此,“调研报告”赞誉道:他们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生力量”,并指出“文艺‘四新’自觉担当传承之任、弘扬之责,他们通过对历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当代性书写,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和琴棋书画培训,走进街道、校园、社区,从娃娃抓起,从学礼仪开始,从练毛笔字入门,从诵读传唱教起,中华古典诗词、书画、歌舞和经典萦迴在广袤的华夏土地之上,市井村寨因此有了艺术的灵动和文化的气场.这些传习所、琴画社、读书会等,真切体现了新文艺组织机构传承历史文脉的赤忱情怀.”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的魏家戏班,一个家族组建了一支家庭文艺队,秉承“见红不捧、见软不欺、见贫就扶”的家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农村现代文明,歌颂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新风尚,批评讽刺一些违法乱纪的不良现象,近10年间,先后表演节目900多场次,观众多达10多万人次.

2.3 崇文爱艺的人生理想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不但是文艺的本质特征,也是美学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对人生的挚爱,就没有文学艺术钟爱,更产生一种崇高的文化使命,“四新”文艺就不可能像目前这样蔚为大观的.当这些从业者们把这一切显现为文艺家寄托生命意义的生命之爱时,就演奏出了美学生命与生命美学交织的壮丽乐章.“四新”文艺从业者绝大多数都是从曾经的“文艺青年”演变而来的,当初学生时代的他们就立志献身崇高而美妙的文学艺术,尽管以后人生道路发生了很多变化,一度的职业选择也远离了文艺,甚至命途多舛,但对文艺的爱痴情不改、终生未悔,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重操旧业,或弃政从文,或弃商从文,或自立门户,将曾经纯粹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物质渴求结合起来了,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在文学艺术的领域中,延续崇文爱艺的人生理想.

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是骨感的,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百折不挠.“调研报告”在有关他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几乎都把经费的难筹、场地的难找和事情的难办作为最巨大、最普遍的困难.那么他们是凭借什么而坚持下来,战胜困难,进而做大做强的呢?尽管有利益的诱惑与功名的渴望,但这些都不尽然.原来最根本的原因、最大的动力和最高的回报,是对文艺的崇尚和热爱.他们用自己对文化朝圣般的崇敬和对文艺无条件的热爱,难能可贵的是,又抓住机遇,借助市场机制,服务广大民众,将个人的文艺之爱转化为和扩大到整个社会,成为热心服务社会的有生力量.正如“调研报告”所指出来的那样:“文艺‘四新’来自民间,服务社会与他们身处社会之中具有天然关联性,为广大百姓服务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民营剧团、农民艺社、各种协会和工作室等,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全天候全过程地服务群众,不断回应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的高涨热情.令人欣喜的是,不少企业家热心组织和参与文艺服务群众活动,支持新文艺工作者投身文艺公益活动,不仅为企业品牌营销开辟了路,而且展示了企业家和文艺爱好者联手推动群众文艺活动的协同力量.这些活动,除少数纳入政府公共服务采购项目之外,大多为公益性质.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在这一场场文艺惠民活动中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彰显.”达州市以退休干部教师为主的嘎云亭诗社成立六年来,会员推出的各类诗集50余部,在《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等全国权威诗刊推出作品1500余首(篇),20余人次的100余件作品入选全国、全省权威年选作品集.

2.4 文以载道的审美理念

曹丕在《典论·论文》说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加上唐代韩愈的“文以明道”和宋代周敦颐的“文所以载道也”,将中国文化人为文从艺的目标定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面,而与西方古典的“为艺术而文艺”和当今流行的“为娱乐而文艺”判然有别.文以载道的审美理念使得文艺家们在这样一个浸润了浓郁的传统文化、受教于鲜明的主流文化的“四新”文艺从业者,更好地避免了“唯利是图”的误导和“金钱至上”的误区,而不忘自己的文化使命和审美职责,也更有利于艺术创作的进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彰显出“弘扬主旋律,提倡正能量”美学风范;并且就他们个体生命智慧而言,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在文艺内容与文艺形式之间,在艺术家与经济人之间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尽管“四新”文艺不属于党委领导的文艺组织,也不归于政府管辖的文艺机构,他们要么是服务公共文化的文艺团体,要么是针对文化市场的文艺企业,其中也不乏自娱自乐的文艺爱好者,但他们在大的方向上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开展活动;在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活动上,弘扬主旋律,注重多样化,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追求高雅健康的格调,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很多民间文艺团体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如攀枝花的阳光诗社:主要开展公益性的文艺演出,参与市文化馆下乡下基层的活动,开展社区文化艺术活动.每年演出40余场,节目有声乐、器乐、和唱、舞蹈、曲艺等.四川省金手指文化传媒集团,秉承“点石成金,造梦成真”的理念,近年来先后策划了大型民俗—历史歌舞“梦里巴人”和全国“新农村文化演展”活动.还有达州市冯晓澜,作为自由撰稿人,近年来先后有文学评论、散文随笔散见于《文艺报》《作品与争鸣》《小说选刊》《名作欣赏》《北京文学》等.他们努力践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统一的文艺创作思想,坚持文化人的操守,追求艺术家的梦想,自觉承担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华中传统文化的新使命和新责任.

3 “四新”文艺蕴含的生命活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四新”文艺组织或现象的出现是一个外势与内力即内外因交构所致的.一方面,欣逢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的新时期,置身中国经济大转型和大开放的新契机,他们抓住机遇应运而生乘势而上,挣脱陈旧观念的束缚,发挥艺术创造的才能,勇敢地走向了广阔的文艺新天地,充分说明他们有与时俱进的文化追求和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源于对生活和文学艺术的热爱,始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风范的熏陶,他们不忘初心,视崇高的文艺为毕生的梦想,砥砺前行,把短暂的人生交给了终生热爱的事业,将人生的选择托付给了少年时代的志趣.正因为如此,即使面对艰难坎坷的有限人生、波诡云谲的文化市场和奇伟宏丽的艺术殿堂,他们都一如既往地遵循“天地有大美,君子当自强”的中华美学精神,汲取不停追求的“浮士德精神”和永不言败的“海明威意志”,从而激发出他们“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拼搏力量,激励着他们“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确,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正如郑晓幸和李明泉指出的那样:“文艺‘四新’出现伊始就在市场中经受磨炼,在艰难的摸索中顽强成长,他们善于借助高科技和市场资本,善于在文艺产品的上下游积极拓展产业链条,他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是他们富有生机活力的内在动因.”[4]

“四新”文艺现象的出现和兴盛,不仅说明了党中央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老百姓对文艺作品的热切渴望和工商界对文化市场的繁荣期待,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新气象和新格局.而且,从更深的层次看是文艺本身具有的生命特质所致,这种文艺与生命的关系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文艺的动力源于生命的力量.文艺的动力问题关乎到文艺的起源,尽管有“劳动说”、“巫术说”、“游戏说”、“模仿说”和“表现说”等,但就文艺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这个角度而言,人类创造了文艺,是因为人类生命的骨子里有一种不安分而不稳定的野性的生命力量,发泄或释放这种力量,常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对象化存在物,于是这种纯精神性的文艺就成了表现生命力量的首选,这也符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说法的.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注入文艺,就形成了艺术家创作文艺最本质、最持久和最强烈的力量源泉.

其次,文艺的活力来于生命的表现.如果说“动力说”解决了文艺的起源,“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文艺的活力或文艺家创作的“活力”是什么呢,“问渠那得清如许”.这或碧波荡漾,或惊涛骇浪的文艺现象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换言之,文艺之所以有着五彩缤纷、层出不穷、魅力无限的活力,它们究竟来源于什么地方呢?这当然有现实的触发和历史的启发,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与文艺家有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不平则鸣,揽物抒怀,都是生命的表现,并将这种表现“移情”于文艺,从而为文艺注入了不断的活力.

最后,文艺的魅力基于生命的象征.如果说,一般接受者喜欢文艺,是被其中生动而典型的形象、优美而细腻的情感、细腻而梦幻的表达所吸引话,那么,作为“四新”文艺工作者又是什么深深地吸引他们献身文艺呢?是文艺本身的魅力吗,当然不完全是;是文艺带来的效益吗?或许是的呢;是文艺产生的意义吗?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个文艺的意义就是文艺是生命的象征.“四新”文艺工作者之所以热爱、钟情,甚至是痴情文艺,与其说是文艺的魅力,不如说是文艺魅力蕴含的生命象征——生命的求真、生命的向善和生命的爱美.

猜你喜欢

四新文艺美学
1942,文艺之春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纯白美学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妆”饰美学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