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9-02-21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教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重视。而实现人的发展,教育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探索高等教育如何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更科学地发展,是一个必要和迫切的问题。

一、人的自我发展

发展是人的本能,正如马斯洛所说,“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需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从自然科学意义上说,这与一粒橡树种子迫切地希望长成橡树是相同的”。人的发展是以人的自然存在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外部条件,以实践活动为动力和形式来实现的,是这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在自己的观念中是和个人的本来面目不同的……他提出了他应该成为什么的想法作为合理的东西,作为理想……来与他自己的现实存在相对立” 。这向我们揭示了,在人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自身确立发展目标或理想,并通过自身行动实践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实现这个目标或理想的过程。而这种充分体现了人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形式,即是人的自我发展。

人进行自我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反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且通过主动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发展自己的肌体、精神、技能等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促使了人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改变和进步,也要求人必须发展自己的能力、才干、品格等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的客观要求。正是人的主观需要和外界的客观要求,双重驱动人不断地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因此,人的自我发展应该具有以下内涵:

1.人的自我发展是一种自觉性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受教育等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外部因素,而个人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根本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努力,个体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人的自我发展正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或外界要求而主动地去改变自我、提高自我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基于自身情感、责任或价值而不是迫于外界压力和监督的一种自觉行动,是一种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过程。

2.人的自我发展是一种个性化的发展。马克思将“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视为人发展的最高目标,而人的自我发展正是体现了这种“全面”和“自由”。首先,既然人的发展源于人的需要,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3],包括生理、精神、技能、价值等方面,正是这些不同内容、不同层面的需要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具备了可能。其次,个人禀赋、能力、所处环境、价值取向等的差别也决定了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或响应外界要求而选取的行动方式、路径不同,这也正是所谓“自由”的体现。因此,人的自我发展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会呈现出个体的多样化和差异性。

3.人的自我发展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它是一个从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不断生成-满足-再生成-再满足”的循环更迭的过程。同时,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对人适应社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人要不断满足自己新的需要,要不断响应社会新的要求,就要不断地发展自我,改造自我,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发展意愿和动力,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实践,因而形成了可持续性的、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二、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教育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它首先面对的是人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关系。因此,教育的目的首先应当考虑人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关系,把人培养成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即自我发展的人[4]。高校是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批量式、灌输式、规训式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一种真正回归教育本源,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正在呼之欲出,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5]。

(一)大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的意义

1.对大学生自身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就大学生发展而言,它是外在的发展干预和内在的发展自觉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大学生发展自我、改造自我的主观意愿是其最根本的动力源泉,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人的愿望动机是他一切行动的动力”。大学生自我发展教育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我要发展”的强烈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推动、激励、约束自身投入到各类发展自我的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形成强大的发展自觉和充沛的发展动力。二是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哪些差距”“我还有那些方面需要改进”“我还有那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将成为大学生的日常思考,而这种自省自励自纠将有助于大学生发现、发挥自身内在的潜能,更好地促进自我的发展。三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大学阶段的短期教育干预和有限的发展实践活动均难以直接作用于大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过程中,只有大学生时刻保持自我发展的意愿,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够在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和职场之后仍然可以直接推进自身的持续发展[6],保持与时代、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2.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是以社会为基础为舞台的人的自由程度不断提高、人的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人的科学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动力和保障[7]。大学生作为国民的精英分子,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发展关乎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在大学生中开展自我发展教育,不仅是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明确自己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思考自己身处这个社会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在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同时有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对高等教育的意义。谁是教育的主体,或者说以谁为中心,这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问题。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勾勒出全球教育的未来蓝图。教育部原副部长杜占元对此的解读是:“面向2030的教育,应该是更加开放的教育,突破时空界限和教育群体的限制,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应该是更加适合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应该是更加人本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和幸福;应该是更加可持续的教育,强调学习能力的养成和终身教育的需求”[8]。自为的、个性的、人本的、可持续性的,这是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要义。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本质上就是源于人们对自身发展无止境的追求[9]。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教育正是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位,把曾经被剥夺、被遗忘、被异化的教育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彰显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10],而不是被教育、被培养、被塑造和被成长。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教育顺应了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势必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

(二)大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当前,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教育就是要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不断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各类发展自我的实践活动当中,形成“发展意愿-发展实践-新的发展意愿-新的发展实践”的良性循环,最终走上自我发展之路。这其中的核心是通过教育干预,使学生具备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不仅支持学生更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发展任务,更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及与时代、与社会同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多维认知。无论是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是古希腊箴言“认识你自己”,都是在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自我认知是自我发展的起点,只有全面、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认识自己的需求,才能对与自身相关的问题进行理性回应。培养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需要开展系统的自我认知训练。比如,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专业的辅助认知工具,指导学生开展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测评,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让学生在交往、沟通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接受自我、悦纳自我,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陶治情操、增长才干、服务社会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使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得到满足,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更强烈的自我发展观念。

2.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自我设计是个体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描绘,是个人在合理定位(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身发展的定标、定法。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首先是对发展目标的设计,要教育、鼓励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特点、需求出发,合理制定自我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在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后,进一步探索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其中,学校、教师要充分施以“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志存高远,既要追求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又要注重价值的塑造;既要“自由地”发展“小我”,又要将自我的发展放进社会、国家、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去考量;既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又要与党和国家、民族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同频共振。其次,是对自我发展路径的设计,一方面是对发展目标的再分解,形成有序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另一方面是引导、帮助学生如何利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各类资源,完成自身价值的塑造、人格的养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素养的拓展,形成可操作的“施工图”。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即不限于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大学生自主制定与规划学习目标、积极并有效使用学习方法以及主动监控与评估学习过程的能力,包括自主完成学习目标的构建、学习资源的收集、学习内容的编排、学习方法的选取、学习进度的安排、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简单地讲,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的问题。对于学什么,要逐步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定制,一方面达到国家、学校规定的基本学习标准,另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天赋潜能和个人兴趣,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业目标,规划学习进度,从批量式走向个性化,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对于怎么学,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口传心授的方式外,积极倡导学生借助网络、人工智能开展人机交互的混合式学习以及参与项目、主题引领的合作式式学习;对于学习效果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诊断、评价为主,以外界评价为辅,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4.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为达成既定目标而采取的自我约束和管控,包括自我组织、自我实施、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调适等。自我管理能力作为个体所有自主行为的基础保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我发展的成效。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规训化、强制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窠臼,给予学生自我管理以及参与校园管理的空间和土壤,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自我管理的优越性,获得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其次,需要科学引入管理思维和管理工具,普及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等方面已经成熟的方法和经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个体的管理艺术,最终形成全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基于大学生自我发展教育视角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智能时代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形态的变化必将催生教育生态的变化。工业时代下的标准化、批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逐步被打破,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已开始引领教育改革的风向,而大学生自我发展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应对改革的新视角。

1.在理念上推动“教”向“育”的转变。《说文解字》对教育二字有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是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双向活动过程[11]。教,强调的是外界的干预;育,注重的是内在的形成。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更依赖于施教一方的作用,包括教师、教材以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的视角下,首先应该树立学生自教、自育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教育的发起者、实施者和受益者。而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是开展好“导”的工作,包括引导、指导和辅导,真正起到“点燃一把火”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注满一桶水”。

2.深化教育范式的改革。多元化、自主性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遵循,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学生自选择、自组织、自实施、自评价成为可能,势必引发与之适应的教育范式的变革。可以预见,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将聚焦于全面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12],包括依托慕课、云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技术手段,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供给,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形成随需可学、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的学习新环境;开展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智慧课堂为代表的课堂教学革命,灵活多样地编排班级、重组课时,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因课制宜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批判性思维驱动下的深度学习,积极做知识的发现者与建构者;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度精确的过程化评价,完善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等等。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高等教育”“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新形态,用科技赋能教育,实现靶向发力,精准供给,帮助学生开展差异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

3.加快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实行的是一种“科层式全景监视”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校-院(系)-班-宿舍”科层制的学生管理组织机构,加之规范性、强制性的管理制度以及标准化、统一化的考核评价,实现对学生“全景式”的监控,从而保证学生管理的一致性、可预设性和稳定性[13]。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服从、整齐划一,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个性。因此,从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角度,高校学生管理方面也应从体制机制上加快改革和创新。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尽量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调整相关部门的功能定位,将原来的控制、审批、检查等管理功能调整为咨询、指导等服务功能,同时赋予学生更多参与自我管理、校园管理的组织空间;在制度制定方面,尽量体现引导性、建议性、可选择性的管理思想,少一些“严禁”“不得”“须”等强制性的表述,多一些“建议”“可”“需”等指导性的表述;在管理手段方面,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入学、在校学习生活、就业以及后续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数据档案,对学生个体思想、行为、发展实行精准化的动态跟踪、深度分析、状态评价、趋势预测及异常预警,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助力护航。

猜你喜欢

大学生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