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希最小因子理论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构建路径探索
2019-02-21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原生态文化是指没有被现代社会影响的古老的历史、生活习俗,即使到了今天,他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1]。这些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地区企业构建其软实力的首要资源支撑。在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引导该地区企业充分吸纳当地原生态文化,以此构建起自己的软实力体系,进而变成其核心竞争力,推动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这将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不二选择。
一、利比希最小因子理论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在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植物的产量的原理。这个定律长期影响着植物学界的研究。我们把这个理论引入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构建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其途径。
(一)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内涵。
一种生物体要在某种自然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壮大,必须得到支撑其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物质要素,依其所属的生物种类和生存的生活状况差异,对其自身生存依赖的基本物质要素的需求量不同[2]。一般来说,在生存状况“稳定状态”下,即生存环境的整体能量的流入与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当某种基本物质要素的可利用量接近其正常生存所需要的临界最小值时,这种基本物质要素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3]。由此,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其产量不是取决于所需要的大比量营养物质要素(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限制,因为该物质要素在大自然界中的存在量是非常丰富的,而是受到土壤中稀少的硼、磷等的稀有元素的存量限制。这要求我们在提高农作物的产出量时,应该首先考虑解决限制农作物产出量的最小因子——稀有元素的问题。因为,每一种生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特定营养物质要素,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要素完全缺失就会导致该生物无法存活,但是如果该种营养物质要素数量极其微弱,生物的生长、甚至存活就会受到巨大影响,此即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4-6]。
(二)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应用范围
在生物学领域,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7-8]。但是该原理也可以应用到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分析一些关键影响因素类的问题时,这个原理可以指导分析关键变量因素,从而构建针对特定问题解决模型。这个理论是帮助我们分析人文社科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关键要素的一个有效理论。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发育情况千差万别,在分析其具体发展情况时,一定要抓住制约本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政府制定的发展政策才能落地。比如大凉山地区的彝族,解放前他们还处于农奴阶段,解放后一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这种民族社会演化的千年级别的跨越给当地民族心理的演化造成巨大的影响,在这些地区的发展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扶持一把就能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研究在分析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构建这个问题过程中,通过引入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这个理论,精准识别影响中国民族企业地区企业软实力构建的核心要素。构建起中国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构建的要素模型,有助于民族地区企业发展获得系统的理论支持,进而实现有序演化,让现代工业文明能更好的与当地文化相衔接,避免出现文化的冲突而延缓民族地区的进步,或者造成国家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影响力的消退。
(三)影响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发生的核心范畴
1.限制因子。
因子处于最小数量级时,可以成为生物成长的限制性因子,但是,相关因子过量时,比如过高的温度、过强的光或过多的水,同样可以成为生物成长的限制因子[9-10]。Blackman注意到了这一点,于1905年发展了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并提出了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的影响因子功能,即限制因子定律[11-12]。在外界光、温度、营养物等因子数量改变的状态下,探讨的生物生理现象(如同化过程、呼吸、生长等)的变化,通常可将其过程归纳为3个要点:生态因子低于状态时,生物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物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物生理现象又停止[13-15]。
2.耐受性定律。
在最小因子定律和限制因子的概念基础之上,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6]。耐受定律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它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同时,耐受性定律允许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17-18]。
3.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18]。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在生太幅中,有一最适区,在这个区内生物生理状况最佳,繁殖率最高,数量最多。生态幅是由生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很多生物的生态幅宽的,它们能够在宽范围的盐度、温度、湿度等因子中存活[19-20]。
(四)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意义。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对土壤肥料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利比希在研究时注意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被大量销往城市,这实际上是把农产品在形成时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运走了,而以施肥形式归还给土壤的,只剩秸秆、秕糠所含的物质[2]。因此,土壤所流出的物质没有完全得到补充。他发现,植物中磷的大部分存在于籽实中,秸秆里则很少。由于籽实被大量输往城市,所以土壤最先出现的是磷的衰竭。他认为,农田里普遍缺磷,磷成了最小因子,应当注意施用磷肥,以期使磷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维持农田的正常生产力。他在当时提出了“归还学说”,对当时的西欧农业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使磷肥工业很快发展起来,在短短20年中西欧的小麦产量增长了1倍[3,21]。
该定律对于社科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某个特定的事项而言,决定该事项成败的因素往往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认为影响很小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人文社科领域最小因子。在对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构建的研究中,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民族地区企业实地案例的深入研究后,提取出影响中国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构建的最小因子就是当地的民族文化。大量的企业发展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只有与当地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才能构建起扎根于当地的企业软实力体系,否则,企业很难融入当地,被当地人认可。可见,该定律对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构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二、企业软实力与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
(一)企业软实力
自从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以来[22],该理论迅速成为世界各国政界、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我国学术界在1993年由复旦大学的王沪宁教授引入软实力的概念以来,相关研究得以迅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软实力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最多的国家[23]。在企业层面的软实力研究就是从企业竞争与发展的角度对企业软实力进行探讨,目前理论界对企业软实力的研究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软实力的内涵;二是企业软实力的形成过程和机理[24-25];三是企业软实力的提升策略[24]。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企业软实力的研究整体上局限于就企业本身的软实力建设研究,忽视企业获取基于生存环境中的文化资源,转化成自身软实力的问题。基于此,我们认为企业软实力是指企业为提升自身影响客户及利益相关群体的能力,对外以直接诉诸心灵感化的方式,达到对方情感内化而占领利益相关方的心灵,使对方情感聚焦于该企业,对内通过情感内卷化的方式改造员工的心智模式,使广大员工情感聚焦于该企业,由此整合内外情感力量以达到企业目标的能力[26]。可见,企业软实力最重要落实在企业员工的行为中,通过企业员工的行为外化到当地社区,社会,上下游客户中,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产生强大的动力。
目前学术界把企业的软实力来源界定为,在企业内部有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模式、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软实力资源,而在企业外部有品牌和服务、社会责任和企业知名度[27-30]。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软实力的核心是“人”,最终体现为人的价值观与聪明才智,体现为人所构建的制度。学术界的这个研究结果显然没有把中国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包括进去。这是目前探索企业的软实力的一个知识空白点,也是多年来民族地区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个文化之坎[31],我们认为当前的理论研究应该聚焦于探索把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转化为该地区企业走出去的软实力,增强民族地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的独特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数千年的民族演化过程中,形成汉族文化为主干,各少数民族文化为枝叶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树。受这课大树荫蔽的中国企业,在构建自身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无法离开这个文化体系而构建自己的软实力。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的企业来说,在构建自身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从这里寻找自身的企业文化基因,由此演化自身的软实力体系,最终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据此,我们认为民族地区的企业软实力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
1.结构独特。文化是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结构体,文化系统的结构和文化因子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必然引起文化对外来刺激的诸多反应。如果忽视了这一现实,各种意想不到的非经济制约力必然接踵而至,造成发展的停顿。因此,许多经济问题的成因并不在经济活动本身,而在于其植根的文化网络深处,如果对文化网络本身没有深层次的认识,经济问题的来龙去脉就无法澄清[1]。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滞后很大程度上与当地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文化自觉,无法构建起有别于其他地区企业的软实力,而是不断的跑到发达地区学习取经,力图用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来改造当地的“落后”文化。这种无视当地文化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力图逾越当地发展实际的做法是造成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关键原因。为此,民族企业的企业在构建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当地的文化与自身的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突出区域特点的独特结构的软实力体系。
2.形式独特。审视今天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软实力体系建设仍然以模仿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为主,从而造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后,还是没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软实力。这种照抄照搬的思维是造成当下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建设徘徊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唯有从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实际出发,从当地的原生态文化中寻找与企业自身软实力元素相匹配文化形态,由此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软实力。显然,这种软实力的形式是极其独特,其他区域的企业是很难模仿的。因为,原生态文化内容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即使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到了今天,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未来,它仍然是该民族文化的“内核”,是民族地区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之所在,这就要求民族地区的企业持续发掘、利用这一知识和经验的宝库[32],形成属于区域特色的软实力体系。
三、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转化为企业软实力的路径
根据最小因子定律理论,从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演化状况来看,原生态文化就是制约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最小因子。为此,提升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推动其更快走出民族地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首要的任务是把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转化成当地企业的软实力,由此推动民族地区企业实现发展的转型。
(一)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的限制性文化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告诉我们,因子处于最小数量级时,可以成为生物成长的限制性因子,但是,相关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生物成长的限制因子。具体在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中,民族地区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就是该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的限制性因子。在中国宏观文化相同的背景下,不同的民族有体现自身独特性的文化,这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就是民族地区的一个限制文化因子。在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有单独影响力的软实力限制性文化因子。由此,在多民族聚居区形成一个多元化的限制性文化因子链,作为当地的企业,软实力体系构建的成败核心在于如何平衡这个限制性文化因子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这对于在民族地区生存发展的企业来说,需要因不同的民族文化因子来构建其软实力体系建设,以便企业发展能与当地各种文化因子深度融合,并为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企业的软实力体系建设只有深深的扎根于这块土壤才能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不同影响因子间的关系路径一般归纳为三条:一是民族文化因子低于软实力体系活跃状态值时,软实力这种现象全部停止;二是在民族文化因子处于最合适状态时,企业的软实力体系全面激活,并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在民族文化因子处于最大状态时,企业软实力体系运行状态又停止,即丧失软实力状态。对于第一种情况,它表现为企业在构建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无视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过渡的依赖民族以外的“先进文化”来构建自身软实力体系,造成自身软实力建设与当地民族文化脱节。最为常见的情况就是民族地区企业构建软实力体系时,过于强调学习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企业实践,以便体现自己的先进性,推理民族地区的“土文化”,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用外来的影响因子来来取代当地的影响因子,使自身软实力体系建设脱离当地文化而陷入发展的困境。对于第二种情况,它表现为企业构建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重视当地民族文化的利用转化,把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当期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实现民族文化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态。对于第三种情况,它表现为企业在构建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过渡强调当地民族文化,放大本土文化的作用,造成企业丧失吸收其他文化的能力而使软实力体系建设止步不前的状态。
为此,民族地区企业在构建自身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地民族文化这个限制性因子,平衡好限制性文化因子在整个软实力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以便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精准发展战略。
(二)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的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会造成某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以此为理论依据,我们认为在民族地区成长的企业,在构建自身的软实力体系过程中,同样有一个文化耐受力问题,就是文化耐受性定律。当地民族文化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软实力体系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体系衰退或不能生存。这就是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的耐受性定律。该定律告诉我们,在民族地区生存发展的企业,在构建自身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当地民族文化,不能把自身软实力建设实践融入到当地文化中,并从当地民族文化中寻找自身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文化基因,那么该软实力体系就无法形成,也无法转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民族地区的企业,在构建自身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耐受性定律,在民族文化因子与其他文化因子之间实现平衡,由此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体系,带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文化幅。
生态幅概念告诉我们,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在生态幅中,有一最适区,在这个区内生物生理状况最佳,繁殖率最高,数量最多。生态幅是由生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这个概念在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中体现为“文化幅”这个概念,即民族地区文化对企业软实力体系建设的影响范围。
文化幅表现为企业软实力体系对每一种文化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对特定文化因子承受力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文化幅。也就是说,在民族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企业自身需要主动吸纳、消化民族文化,这个吸纳、消化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文化幅,在这个文化幅度范围内,软实力建设是有效的,超出这个范围软实力建设是无效的。每一家企业在构建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在这个文化幅范围内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区域,只有在这个区域,企业软实力建设才能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3]。在这个最合适的区域,企业的软实力体系会发生最大的效果,成为企业走出民族地区,得到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幅的宽度决定其软实力构建能力,决定该企业发展的潜能。
文化幅在民族地区是客观存在的,民族地区企业在构建软实力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文化幅的规律,在文化幅的范畴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软实力体系,把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这样的软实力体系才是一个能有助于企业走出民族地区,在更广阔的市场上竞争的软实力,才能成为民族地区企业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四)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转化成当地企业软实力的契合点。
民族地区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正是当地企业开展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之所在。比如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是水资源分布格局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在农耕时代探索生态型、节约型经济的代表作,是先民留给现代人的文化瑰宝。苗巫文化在经过“驱魅”与“复魅”后,成为了只保留其神圣形式,以人与自然共处为合理内核的原生态审美文化。苗族人将分散独立的自然物通过万物有灵论联系为一个天地神人共在的生态整体,恢复了自然的神圣性,并在其中领悟到了生态环保的重要价值[34]。苗族飞歌、情歌和侗族大歌、琵琶歌等体现了和谐合作的重要性和合作之美[35]。贵州少数民族原生态蜡染文化的开发早在夏代,苗族先民已熟练掌握植物蓝染,春秋时期,在植物蓝染的基础上创造蜡染技艺。时过境迁,生活在贵州境内大山深处的苗族,把这古老的传统手工操作的原生态蜡染技艺完整传承下来,并且成为自觉的艺术生活方式。苗族传统蜡染服饰与植物蓝染之术以特有蜡染图案符号的形式,依附于服饰,记录传统蜡染服饰色彩审美的原始形态及演进过程,并伴随苗族传统蜡染服饰装饰艺术的形成,成为中国印染文化史的活化石[36-37]。这些故事在构建企业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方面,生态环保理念方面,企业传承等方面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民族地区的企业在开展软实力探索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些文化案例为契合点,对广大员工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就很好的避免了空话、套话。而是通过当地直观的案例把企业的节约型、生态型文化等等理念自然传到给员工,形成企业的软实力。再比如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湖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建筑、体育文化等原生态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保存于云南贵州数以千计的民族村落中,记载了特定地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些原生态文化都可以成为当地企业构建软实力体系的鲜活教材,成为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软实力体系的契合点。
四、把民族文化转化成企业软实力的案例
(一)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转化成企业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开发中,乡村旅游同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开启了体验式民族旅游的基本模式,旅游成为释放民族原生态文化内涵的舞台[38],但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局限在于主要从低端旅游产品——农家乐的层面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民族地方的企业非但没有把原生态文化转化成企业软实力,反而在过渡商业化的过程中破坏了原生态文化,丧失了软实力体系的构建可能。特别是在最近这些年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扶贫任务,过渡强调行政指标的完成,忽视甚至无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大量引进外部文化来改造民族地区的文化,这种状况的发展令人担忧。它很可能造成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破坏,这种带有经济功利性的破坏很难修复。但是民族地区部分依托民族文化发展壮大起来的案例也不少,关键是确立一个良好的切入点,以此实现原生态文化到企业软实力的转变,进而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切入点就是民族地区的企业要学会与数字化浪潮的深度融合,把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嵌入到数字化时代员工行为中[39],由此确立自己的软实力体系,把原生态文化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二)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软实力构建故事。
贵州百灵是以民族药、苗药为核心,集中优势力量打造拥有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企业集团。公司围绕“强化在苗药领域的优势地位,力争成为中成药领域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为战略发展目标,以实施“科技苗药、文化苗药、生态苗药”为抓手,致力打造拥有苗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的企业集团。从而把苗医药文化成功转化成为企业的软实力,推动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胜出。再比如云南白药的成长历程正是源于云南多样化的民族医药文化积淀。1902年,彝族名医曲焕章先生集中华传统医学与彝族医药之大成,创制云南白药。问世百余年来,云南白药不仅拯救了无数大众百姓的生命,而且在北伐、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关系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享有“伤科圣药”、“药冠南滇”的美誉。正是这个独特的彝族医药文化成就了云南白药的软实力体系,使其在止血药市场上能够独步天下。这些开发民族医药文化的典型案例深刻展示了医药领域原生态文化是如何转化成企业软实力的历程,与此相关的案例在蒙药、藏药等民族医药文化正在从原生态文化转化成企业的软实力并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些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民族地区的企业只要紧紧抓住当地的原生态文化,立足这些文化形成自己的软实力体系,这种软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往往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但是这种转化一定要借助现代科学知识,系统的推进。我们从大量的失败案例的发现,极端功利化的经济思维是造成民族地区企业发展过程中软实力体系难以构建起来的关键之所在。企业要生存,但这种生存不能建立在毁灭未来前途的基础上。民族地区的企业在构建自身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要特别是注意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软实力。
五、结语
如何利用好民族地区的多样化原生态文化是事关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事关该地区企业软实力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生存在历史悠久的中国的企业来说,在构建自身软实力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要善于开发利用广大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对于后一个问题,一直没有的获得学术界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生存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来说,充分挖掘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价值,可以很快转化成自身独具鲜明特色的软实力,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今天这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种原生态的文化一旦与市场结合,可以很快转化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