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氏451度》中隐喻写作手法的运用
2019-02-21
(辽东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一、隐喻写作手法相关释义
隐喻是英美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汉语称之为“暗喻”。区别于明喻,通常指用较为隐藏的比较形式连接本体和喻体,实现在文中应用的目标。使用该手法可使读者从彼类事物的暗示出发感知与体验文章中的语言、文化、行为,并展开想象理解本体。隐喻通常以“是”“就是”“成为”等词语联系本体及喻体,比较明喻而言,有隐藏性,字面上比喻特征不明显。该手法在语言交际方式中作用重要,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对较熟知的客观领域的认知,完成对较陌生领域的认知。其语言文字的使用表达的不是浅层现象,而是反映了深层次思维。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解读文章中隐喻手法的使用可以追寻和认知作者的心理和写作意图。
换个角度,隐喻是一种转译的修辞手法,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作桥梁,引出作者要表达的对象和意义,使文章的语言表达更为顺畅、完美。根据对隐喻手法的理论研究,它大致分为四种形式:一是“替代”说,将隐喻简单地理解成一种替代,是在同义的环境下实现通过一个词语对另外一个词语的理解,以便加深理解,形成语言美感。该理论的特点是将词语的使用作为中心,强调对词语的修饰,会存在词语间的迁移现象。二是“张力”说,最早见诸《修辞哲学》。该观点认为修辞是思维的扩张。从思考程度出发,张力感越强的读者对文章中隐喻本体及作者思维的理解越深刻。三是“冲突研究”说。该观点将隐喻的陈述视为虚假的现象,而隐喻下所要表达的内容则是真实的,是喻体内涵特征与主题的相同。四是“变异”说,是将不同的事物相联系,故意违背语法,却有一定的寓意。读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时,才能更完全地理解文章中变异的修辞手法[1]。
二、《华氏451度》的作者和作品简介
小说作者雷·布雷德伯里(Ray Bradbury 1920.8-2012.6)被公认为美国科幻小说的名家。著有长短篇小说、电影电视剧本、音乐剧和卡通片50多部。他主要以短篇小说著称,出版短篇小说集近20部,著名的有:《火星编年史》、《太阳的金苹果》、《R代表火箭》、《明天午夜》等。他还曾将美国古典文学名著《白鲸》改写成电影剧本。195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华氏451度》成为布雷德伯里最有名的、读者最多的小说。他把该小说改编成舞台剧,在洛杉矶的演播剧场上演。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在1967年也把它改编成大受欢迎的电影[2]。在《华氏451度》虚构的未来社会里,书被禁绝,人们沉溺于物质享受而精神世界却一片荒芜。幸而有一群人试图延续有关书籍的记忆,最终点燃了希望之光。
三、隐喻写作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小说多处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下面就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进行简要分析。
(一)主题的隐喻
主题是文学作品所探索的基本的、常常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华氏 451度》没有单一、清楚地解释未来禁书的原因。而是显示了许多不同因素的交织造成了这种结果。这些因素可归为两大类:是什么导致人们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是什么导致人们憎恨书籍。小说没有清楚地区分两类因素的发展,显而易见,它们相互支撑。第一类因素包括像电视、广播这样的娱乐形式受到普遍欢迎。隐喻布雷德伯里的观点:开飞车、吵闹的音乐和广告都形成了一种非常刺激的生活方式,因而没有人静下心来读书。加之,出版物甚多,人们无暇思考,导致了社会只认缩写书(写此书时很盛行),而不认原著。第二类因素是书籍被憎恨的因素,包括嫉妒。人们不愿意感觉自己不如读书多的人。小说隐喻了形成检查制度的最重要因素,即特殊爱好者和“少数人”反对书中冒犯了他们的事情。布雷德伯里谨慎地避免涉及少数人种的词语。如:比提用爱狗的人,爱猫的人,这一类词。读者只能去推测特殊爱好者是哪些人。在小说的后记中阐明,布雷德伯里对任何限制他言论自由的企图都非常敏感。例如,他强烈反对那些收到的信,建议他改变对待女性和黑人的态度。他认为这样的干涉不能容忍,可视为走向烧书的第一步[3]。
华氏451度正是纸张的燃点。小说描述的未来科技发达之城中,为使人们的知识状况相等,促进同一,消防员的职责就是销毁知识,促进无知。主人公蒙塔哥每天驾着消防车,前往被告发的人家,搜出偷藏的书,泼上煤油,乐此不疲地将一本本书籍化为灰烬,看着烈焰中的书籍如灰色的鸽子在飞翔,露出满意的笑容,感到自己如救世主般重要。未来都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焚书之城,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我们所有人必须一样。恰如宪法所说,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自由,就与别人一样,但是社会能够同化每个人……一本书就是隔壁房间里一支装满子弹的枪。烧掉它。从武器上卸下子弹。破坏人的意愿”(第1章)[4]47-48。蒙塔哥与克莱瑞斯,老妇人,及费博的邂逅,点燃了他怀疑的火花。克莱瑞斯是促使蒙塔哥反思城市生活,亲近自然的精神引路人。她喜欢雨中散步,看日出日落。“我喜欢仰起头,让雨水落在嘴里,味道像酒”(第 1章)[4]17。老妇人是蒙塔哥在工作中遇到的,她与自己的书籍一起葬身火海。“里德力院长,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蒙上帝的恩泽,我们今天将在英格兰点燃一支蜡烛,它的光芒永世不熄”(第1章)[4]27。(尼古拉斯·里德力是英国历史上著名教士,宗教改革家,新教殉道者[5]。)从这时起,蒙塔哥在执行任务时,偷带走一些书籍,藏起来阅读。“是双手干了这一切……他的双手受到感染,很快传到双臂……他的手变得贪婪”(第1章)[4]32。蒙塔哥认为他的手从偷书中受到感染,他描述“毒是怎样传遍体内的”。用“毒”这个词,隐喻他强烈的负罪感。后来,蒙塔哥在消防局强迫自己反复洗手,以洗掉他的罪过,小说在这里提及莎士比亚的人物。他感到双手“沾满了鲜血”,显然与小说中的老妇人有关。蒙塔哥的双手隐喻了反抗,渴望真理。费博教授手中有一些珍贵的书,他尽力帮助蒙塔哥独立思考,用无线电收音机控制蒙塔哥去做自己由于胆怯而未敢做的事。“你知道为什么像这类书很重要?因为它们的质量高。质量高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对我而言,它意味着结构。这本书有细孔”(第 2章)[4]63。按费博所说,蒙塔哥的确是在找“高质量的内容”,教授把它界定为“结构”,即生活的内容,真实感受。人们需要高质量的内容,需要闲暇时间去理解它,需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自由地付诸实践。费博评论一本书有“漏孔”,隐喻题目“筛子与沙子”中的筛子。不断地读书充实大脑,就像不断地往漏桶里装水,词语会在未读完整篇之前,从记忆中消失。蒙塔哥、费博和比提的斗争隐喻了知识与无知形成的分歧。从而,蒙塔哥最终对于知识的寻求战胜了绝对无知,并向社会的基本观念进行抗争。
(二)主题成分的隐喻
主题成分是指有助于逐步展现和形成文本主题的再现结构、对比或文学手段。小说开头,蒙塔哥的卧室先是“不空”,后又被描写成“空空的”,因为妻子米卓德人在,但思想和情感却不在。布雷德伯里在米卓德身上反复使用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特别是人物或事情的生与死,在那里与不在那里,这些话米卓德总挂在嘴边,隐喻了她的空虚、半死不活的状况。布雷德伯里还用这种矛盾的表述描写“电眼蛇”的腹部一抽一吸,以及后来的机械犬。这种矛盾隐喻了向人类表面上活着,但实际精神已死亡的现实提出的质疑。最终,米卓德及社会上其他的人只不过和机器一样,按照别人的要求去思考。“我们无法讲出何时缔造友谊,就像点滴倾注一个容器,终有一滴使其溢满;面对接踵的好意,终有一次动人心弦,情谊洋溢”[4]54。(引《约翰逊传》[6])(第2章)“啊,爱人,愿我们彼此真诚!因为世界虽然梦幻、多彩、美丽而新鲜,实际上却没有欢乐,爱与光明,没有肯定与和平,没有对痛苦的救助;我们生活在黑暗中,无知的军队在暗夜中冲突,斗争、逃跑、混乱、惊恐”(引《多佛海滨》[7])(第2章)[4]78。蒙塔哥对妻子及她的朋友朗诵这两段话,抒发了希望改变现状的愿望,也隐喻了作者对时代担忧的良苦用心。《华氏451度》隐喻了一种虚幻的、不现实的文化,蒙塔哥在书籍中努力寻求他心中的真理。
小说大部分动物的形象都具有隐喻意味。尽管社会一味追求技术,忽视自然,但许多骇人的机器装置,都是以动物为原型制造或命名的,如电眼蛇、机械犬。对动物及自然的描述贯穿整部小说。以克莱瑞斯对自然充满活力、真诚的爱为开始,自然以一种纯洁、真实的力量被表现出来。克莱瑞斯说服蒙塔哥尝尝雨水的味道,这种体验就此改变了蒙塔哥。从城里逃到乡下,为他打开了视野,向他展示了未受破坏的自然的力量。“他细瞧那庞硕的黑色生物,没有眼睛,没有光亮,没有形状,只有绵延数千里犹不愿终止的幅员,还有正等着他的草丘和森林”(第3章)[4]106。荒野中,蒙塔哥觉得自己是只动物,这不是自我贬低,而是隐喻对人在自然中所处位置的顿悟。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城市,也要欣赏、向往自然,对其有谦卑之心,敬畏之情。
《华氏451度》中的许多宗教内容都具有隐喻意味。米卓德的朋友使蒙塔哥想起在教堂里没看懂的圣像。布雷德伯里描述蒙塔哥看见的涂着釉色的人工制品的言词与描述消防员脸上微笑的言词相似。费博祈求基督教的宽恕:蒙塔哥表示反抗社会之后,费博提醒他,既然他曾经忠于社会,就应该表现出怜悯而不是愤怒。小说提到迦拿发生的基督把水变成酒的奇迹。费博把自己比喻成水,把蒙塔哥比喻成火,断言二者融合能生成酒。圣经中,用基督耶稣把水变成酒的奇迹来证明他是救世主①。这里隐喻蒙塔哥希望通过类似的自我转换方法证实自己。最后,布雷德伯里运用圣经中的语言和描述结束了小说。在最后几页,蒙塔哥和古兰格的人在上游寻找城市被炸后的幸存者,蒙塔哥知道终于能谈书了,所以他努力回忆出《圣经》中一些适合的段落。“每件事都有其合适的时期,”(引《传道书》第3章第1节)“河两岸各有一棵生命树……树叶用来治疗国民,”(引《启示录》第22章第2节)他决定一进城就立即把这些保留下来。《启示录》的一节讲到圣城,小说最后一行“当我们一到城里”含有较强的隐喻意味①,它用圣城隐喻了蒙塔哥生活的那座遭受爆炸的城市的未来(第3章)[4]123。
(三)物的隐喻
小说出现了很多物的隐喻,如壁炉、火蜥蜴、筛子、沙子、凤凰、镜子、火、血、太阳的燃烧等[3]。布雷德伯里用“壁炉与火蜥蜴”的形象作为第1章题目。壁炉隐喻家庭,火蜥蜴隐喻消防员的职业。这两种隐喻都有关火,而火是蒙塔哥生活中的主要形象。壁炉内的火,温暖房间;火蜥蜴自古以来被认为生活在火中,不会烧死。第2章题目“筛子和沙子”取自蒙塔哥儿时记忆,为了从恶作剧的堂兄那得到一角钱,蒙塔哥在海边往筛子里装沙子,终因装不满沙子,急得大哭一场。恰如他在地铁里读《圣经》,期望着如果读的速度够快,就能记住一些内容。沙子隐喻蒙塔哥所寻求的现实真理;筛子隐喻人类大脑。真理是难以找到的,也是无法永远得到的。
血作为人类受压抑的灵魂或是原始本能自我的隐喻贯穿全书。蒙塔哥感到变革的思潮在血液里涌动和流淌。米卓德丢失了原始的自我,当电眼蛇输入新鲜的血液取代她体内的毒血时,她无动于衷。布雷德伯里用电子仪器的展现隐喻米卓德内心由迷惑、痛苦、自我厌恶造成的厚厚积淀。电眼蛇查出“黑夜、石头、死水的层层隔层”,但它能替代的是血液,却无法激活心灵。米卓德有毒的血液隐喻她和众多人一样,心灵空虚,毫无生机。
火的隐喻意义复杂多变。在基督教传统中,火有不同的含义:从金牛生成的异教传播到摩西定律除莠①,火既是异教邪说的隐喻,也是神圣宗教的隐喻。小说中,火也隐喻了矛盾。小说开篇,火是限制社会的工具,然而结尾蒙塔哥用它烧死压迫者比提,获得自由。“这是一个永恒的定律;人们想要发明的事物,从来没做……它是个神秘之物……它真正的美丽即是它销毁责任及其后果……干净、快捷、万无一失、不留后患。它摧毁一切有害之物,使人产生美感,并易操作”(第3章)[4]87。
“太阳燃烧每一天,它燃烧时光……时光无助地燃烧岁月和人,如果他和其他的消防队员也放火燃烧,太阳燃烧时光,那就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都在燃烧!”[4]105(第3章)蒙塔哥从城里逃出,沿河向下游走去,若有所思地凝视太阳。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看见星星,享受闲暇时光,自由思考,这是新生活必要的。他想到月亮从太阳得到光亮,想到太阳与时光都在燃烧,想到自己及其他消防员也在燃烧,一切将被烧光。他得出结论,太阳不会停止燃烧,但他们必须停止。布雷德伯里反复使用“燃烧”一词,隐喻了这位前消防员现在必须重新认识火和烧书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有他的生命意义。
城市被炸之后,古兰格把人类比喻成凤凰,烈火中燃烧,灰烬中重生,反复循环。这里隐喻人类的优势在于有能力认识自己的错误,学会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凤凰再生不仅隐喻历史循环和人类再生,也隐喻了蒙塔哥的精神复活。小说结尾,古兰格说他们必须建一座镜子工厂,长时间的审视他们自己;这一番话使我们想起在第1章中,蒙塔哥把克莱瑞斯描绘成镜子。在这里镜子隐喻了自我理解、认清自我。
四、小结
小说虚拟和预见了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现代消费社会的情景。一个人类被欲望符号、大众传媒所宰治,丧失了主体性与思想力的世界。怎样才能走出精神荒原呢?布雷德伯里给出了答案:书籍。它是人类精神的传承,仿佛火炬一样给人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说结尾隐喻的意象是令人欣慰的。它提醒读者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泉,力量之源。解读隐喻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寻作者心理最忠实所想的过程,从而认识到隐喻写作手法的运用在增强小说表现力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注 释]
① 参看《圣经》,新约105-106页、291-292页,旧约2-4页、6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