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分类管理模式
2019-02-20龚兵丽
龚兵丽
(三明学院 教务处,福建 三明 365004)
应用型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在2018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八次工作研讨会上发表 《新时代 新使命 新道路——瞄准服务域建好建强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报告指出:“没有新建本科院校质量,就没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没有新建本科院校强大,就没有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衡量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1](P86-91)
然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问题积弊年久,广受诟病,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鸡肋”,曾一度引发废除与续存的社会争论。在目前,我国尚未具备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制度条件的前提下,尝试对现行的制度运行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为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提供重要支撑,是高等院校特别是急于摆脱精英化教育同质化影响、处于转型时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分类管理的必然性
(一)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任何一个有机生命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必然会从单一性向多样性演化。”[2](P16-20)毕业论文(设计)也必然会从单一的论文或设计模式向多样化模式演变。事实上,2009年四川大学就首次提出了“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多样化”。对多样化的毕业论文(设计)开展分类管理与评价,使其充分发挥这一阶段的功能作用,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教育研究者对高等教育的职能分工、学科分类和教师分类管理等研究,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分类管理改革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高校的分类管理、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要求和趋势,势必加快这一过程的实践探索。
(二)高校转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对人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倾向和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已经明显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与质量提升、服务产业经济和参与国际化竞争”[3](P6-9)。为缓解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2015年教育部下发 《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部分高校转型。转型和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多样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也应该突破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 (设计)模式,实现人才的分类培养与评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注重因材施教,体现教育公平
众多应用型高校办学思想以 “校本位”为主,忽略“生本位”,注重共性培养而忽视个性发展。在制度设计层面要求所有学生撰写论文,不利于学生发挥其特长,这与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符,也势必对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造成影响,最终拉低整体的培养质量。而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情况提供不同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形式,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个体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能用一把尺子和一个标准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应拘泥于外在形式,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是最终目标。”[3](P6-9)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现状
(一)形式单一化,选题与内容缺乏应用性
“由于缺乏转型前瞻经验,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层次和类型依旧延续着传统固有模式,没有理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致使其并未明显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院校。”[4](P43-52)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就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即主要沿袭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模式,以单一的论文写作为主。周同旭对安徽省14所应用型高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涉及12大学科门类79个专业,发现平均81.9%的专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论文写作形式。[5](P127-129)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与多样化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相悖。
应用型高校主要面向地方、行业和企业,“应用型”的内涵体现在“遵循市场导向、对接市场需求,主动根据自身学科专业设置情况以及产学研工作基础,主动对接相关产业,服务行业企业价值链,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培养契合行业发展需要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提升”[6](P28-32)。当前的应用型高校由于专业与产业对接不紧密、企业参与度不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制度难以保障等影响,导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用不明显,体现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就是选题空泛夸大,缺少应用性;部分来源于企业的真实课题也多半流于形式,变成“真题假做”。
(二)教学资源不足,指导教师经验缺乏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多与各类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仍是地方高校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论文 (设计)的质量问题。王琪等研究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许多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人均指导学生数超过10人,一些职称低的老师也承担了比较多的指导任务”[7](P84-85)。
另外,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青年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学习和工作基本都在高校,缺乏专业实践工作经验,对企业环境、行业发展动态不了解,科研项目较少且偏向理论研究,对结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能力较弱,其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三)知识结构不完善,学生就业升学压力大
应用型高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本而来,学生的生源质量、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较差,缺乏钻研科学问题的兴趣和动力。再加上长期以教师讲授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乏启发式教育的引导,大部分学生思想不活跃,无法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
根据大部分高校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完成时间是8周。然而,2014年《劳动报》的一份调查显示:47%的本科生耗时不足10天就完成了毕业论文[8],学生的时间大部分被考证、考研、就业等挤满。根据安徽皖西学院教务部门的统计数据,98%以上的毕业生会在毕业设计期间离校参加就业招聘会、考研复试等活动[9](P10),留给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敷衍了事现象普遍。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培养功能弱化
虽然大部分应用型高校都制定了包括选题、指导、查重、答辩、成绩评定等一系列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但其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善之处。如多样化的毕业论文 (设计)模式,其考核和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这部分目前基本处于空白或在摸索阶段,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又如,激励机制缺乏,无法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也是毕业论文(设计)改革难以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此外,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高校,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十分清楚毕业论文(设计)关系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却对其在综合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养成等方面的作用知之甚少或体会不到。夏云宏对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2014届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52%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没必要或可有可无。[10](P139-141)杨学芹研究指出,地方院校很少有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对以后学业和事业有用;大多数认为以后工作中用不到论文,写论文就是为了毕业和拿到学位;不少学生坦言,毕业论文写作就是个折磨人的负担。[11](P145-147)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培养功能被弱化。有些学校或专业甚至为了毕业率和就业率,淡化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地位,对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质量监控不严格,出现“只要写,就能过”等现象,质量可想而知。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分类管理模式改革探索
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国内各个应用型高校积极探索不同的实施机制,以寻求最佳的解决路径。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索。
毕业论文(设计)分类管理,旨在坚持国家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制度目标定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依据学科专业和学生个人特点,创造性进行实践活动,就是承认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制度在不同专业的表现形态的非一致性,赋予制度以现实的力量。[12](P101-106)分类管理并不意味着降低标准,相反地,在毕业论文(设计)分类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专业性原则。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内容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彰显专业特色,这是毕业论文(设计)分类管理的前提。二是高质量原则。毕业论文(设计)分类管理模式改革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近年来毕业论文(设计)粗制滥造、抄袭成风的乱象,切实发挥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三是多样化原则。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从学生个性特质出发,对毕业论文(设计)的传统模式进行批判继承和发展创新,扩大多样化、应用型的成果形式,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四是应用型原则。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更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体现应用型原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坚持这些原则基础上,毕业论文(设计)分类管理模式改革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科学定位功能,强化教学培养
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专业知识,鼓励学以致用、有所创新,“只要本科生能结合实践发现某个或某些与其专业、职业、岗位工作相关的理论或实践问题,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有逻辑地撰写出解决方案或策划方案,就符合了应用型研究能力所要求的专业性、应用型、综合性的实训目标,就具备该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目标了。”[13](P115-120)因此,只要与专业相关、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能激发创新潜能、学生乐于接受、难易适度、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教学实践形式,都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选择。[14](P33-36)2018年出版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提出了毕业论文(设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学术论文、毕业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培养功能体现在过程而非结果。一次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经历,有利于培养学生选题阶段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阶段对现有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能力,开题报告阶段的逻辑思维能力,成文阶段的写作能力和学术道德意识养成,与导师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答辩阶段心理素质训练等。[15](P102-106)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学校才会重视每个环节的落实与监管,教师才会耐心启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提升,学生才会脚踏实地地认真体验整个过程,最终形成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细分类型,注重分类指导
由于日益加快的产业转型升级倒逼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很大变化,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过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契合度,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尝试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呈现形式将其分为学术论文类、文艺作品类、综合设计类、项目成果类等四种类型,并加强分层分类指导,为实现人才的分类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其一,学术论文类,包含论文、调研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论文是传统形式,此外,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创新毕业论文 (设计)形式,如英语、汉语言文学等文学类专业,可以采用翻译实践报告、国外文学原著的翻译与评析等形式;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可采用调研报告、项目策划书等形式。
其二,文艺作品类,包含汇报演出、作品展示等形式。如美术学、音乐学、体育、动画等艺体类专业,可采用专场音乐会、艺术作品创作展示或会展策划等多种形式作为毕业论文(设计)。
其三,综合设计类,包含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等形式。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程技术类专业,可采用软件开发、工艺流程设计、技术发明、模具制作等形式作为毕业设计。
其四,项目成果类,包含那些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项目、高规格的专业学科竞赛等平台中取得的成果,如发明专利、发表的学术论文、赛事获奖等。此类成果需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且以学校为署名单位,获得第三方认可后,可申请免修毕业论文(设计),其成绩由二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认定。
(三)健全制度,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推进,学生在选题研究和成果形式上有了更多选择,对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实践指导水平有限等问题,鼓励从相关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或由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采用由学校和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方式,企业工程师给学生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校内教师负责审查学生的选题和内容,保证论文质量。[16](P254)“双导师”模式的实施,有助于高校取长补短,提高选题的应用性和对学生指导的全面性;加深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有利于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此外,还应制定柔性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制定教师参与改革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为分类管理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完善质量监控
建立富有实践意义和体现专业特点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是毕业论文(设计)分类管理的重要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专业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可以不同。实施分层分类评价,既是对现实的客观回应,又是实现科学评价、公正评价的必然选择。比如,项目成果类毕业论文(设计),可通过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免修制度,适当借助社会权威机构或企事业单位与校内指导教师联合开展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此外,还需加强选题、开题、答辩等各环节质量监控,如设置开题答辩环节、采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等对于改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应用型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分类管理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变相降低要求,更不是否定或取代毕业论文(设计)制度,而是通过改革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和拓展,以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及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形势要求,推进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更好地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分类和改革举措只是初步的、动态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随着高校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完善,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