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直播中的身体意识

2019-02-20

三明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字身体意识

谢 俊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361005)

2016年被媒体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商业资本大量涌入,网络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行业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5亿,较2017 年末微增 294 万,用户使用率为 53.0%。”[1](P6)网络直播已成为年轻群体休闲时光里的热门话题,成为人们网络交往中社交平台的新选择,不仅拓展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所谓“网络直播”,是基于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通过网络将现场以视频、语音、图像、文字等形式综合呈现出来的信息传播方式或网络社交平台。它有别于“直播”,传统意义上的“直播”是指广播电台的实况转播或电视现场直播,例如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对春节联欢晚会进行了现场直播,而本文将要探讨的是“网络直播”。

一、身心一体:网络直播中人的存在方式

国内网络直播的奠基者是欢聚时代在2008年推出的YY语音。这款即时通讯软件最早服务于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联动与沟通,后来玩家们自发地在语音通讯工具上进行歌唱等内容表演,促成了YY直播成为国内首个用户生产内容的视频直播平台。“网络直播平台按内容类型可分为游戏直播、秀场直播、泛娱乐直播,以及各个行业、专业领域的相关直播。”[2](P13)网络直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秀场直播”“游戏直播”“泛娱乐直播”和“垂直领域直播”四个阶段。除此以外,还有最新的VR全景直播,但目前还处于技术探索阶段,尚未普及。

不同于传统的广播电视通过短信平台单向度的互动,观众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系统与主播以及其他观众保持高度的实时互动,甚至可以参与到直播内容的生产当中,影响主播对直播内容做出及时的调整与变化。这种高度的实时互动性所带来的在场感,会让观众暂时忘记现实世界,获得一种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当然,网络直播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竞技等娱乐产业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大量涌入所带来的助推作用。此外,网络直播也契合了后现代语境下的话语狂欢。传统的电视直播大多表现为官方意识形态下的宏大叙事,例如“两会”等重大政治活动、“春晚”等大型文艺晚会等;而诞生于后现代语境的网络直播则明显带有解构宏大叙事的意图,将话语重心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符号化的信息存储库,实际也就决定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化的互动,数字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们的存在方式和交往方式。”[3](P67)受鲍德里亚“仿像”理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网络交往中没有“身体”也没有“心灵”,只有符号的存在。在网络直播中看到的画面是经过计算机采样、量化与编码处理后呈现出来的,包括视频、文字、声音、表情等都是符号的存在,人也是以符号化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直播中并展开交往。“某人一旦进入互联网,就意味着他被消散于整个世界,而一当他被消散于互联网的社会性空间,就无异于说他不可能继续葆有其中心性的、理性的、自主的和傍依着确定自我的主体性。”[4](P254)还有学者认为,在网络交往中没有“身体”,只有“心灵”的存在。网络交往中个体的精神被上载到网络后,如同幽灵一般弥散于赛博空间的各个角落。实际上,与之相似的观点早已存在:阅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作者进行一场思想的交融与碰撞。因为作者的隐退 (身体不在场),很多人误以为阅读仅仅是一种心灵的交往,忽视了“身体”的存在与参与。

当然,出现这种观点也是有原因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灵魂高于身体,身体始终处于被压抑、忽视的状态,形成了“扬心抑身”的理论基调。受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形成了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加之作者的隐退(即身体不在场)的诱导,误以为无需依赖“看”“听”这些身体感性活动,仅仅依靠理性判断就能把握作者的意思。这种观点一直影响到互联网时代,许多学者认为在网络交往中,仅仅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或思想的碰撞。个体进入网络世界,只需要把自己的思想上载到网络就可以畅游无阻,任凭精神弥散于互联网这个赛博空间中。

在网络直播中,直播画面的确是以一种图像符号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而观看者也是以符号化的网名形式出场,包括视频、文字、声音、表情等都是符号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进入直播间以后,就完全沦为一个没有生命、没有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数字符号。我们之所以会忽视身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误以为我们的意识如同一位工匠可以操控我们的身体,把身体当作一种可靠的器具,对于使用者(即操控身体的意识)而言很少会去关注它(身体)。事实上,身体与心灵是无法分割的,我们的意识与身体始终联系在一起,灵与肉交织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面看来,直播画面是由数字编码处理而成,直播间的观众也呈现为一个个文字符号,包括直播间的声音、文字、图像、表情等都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空间,区别于我们的现实世界,物理身体只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入网络空间以后,人的身心就开始分离,变成冰冷的符号的存在。实际上,符号仅仅是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表征,其背后所蕴含的依然是“身心一体”,或称之为“社会身体”,带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布迪厄认为身体的惯习是在特定场域中形成的,身体是一种文化资本或经济资本。吉登斯认为身体是一个‘行动系统’和‘实践模式’,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的基本途径。”[5](P28)在网络直播中,尽管一切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呈现,但是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独特的“社会身体”,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着各自深刻的文化烙印,网络直播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垂直领域直播”之所以能够得以实现,实际上正是“社会身体”主导下的专业区分。

“赛博公民将主体性原则进行深化与重构的同时,不仅跨越了长期以来被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所建构起来的主体与客体、主体与技术、主体与他者之间的鸿沟,而且消解了语言、文字、霸权乃至图像和大众文化对主体的规训和压抑。”[6](P101)基于“人在网络交往中只是符号的存在”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现实社会中充满着各种各样权力意志的监视与规训,导致我们的现实肉身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而赛博空间的出现,为我们突破这种现实因素的限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当我们进入网络直播间,屏幕上就会显示“某某某进入了直播间”,而网名是个可塑性非常强的符号,全部资料都可以自由设定,甚至可以重塑一个全新的身份,似乎溢出了现实世界的限制与束缚,仿佛戴着面具进入一个话语狂欢派对。表面看起来确实如此,而实际上这不过是技术发展所营造的自由的假象,权力意志依然无处不在。2017年的春节期间,作为游戏直播领域领跑者的斗鱼平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玩法——“贵族模式”。所谓“贵族模式”,就是用户每个月花费不同的金额购买不同等级的会员,从“骑士”到“皇帝”,不同头衔的贵族所获得的特权条数也各不相同。在现实社会中是看得见的国家机器,比如警察、法院、监狱等;而在网络直播的世界中,权力与意志变得更加隐秘,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被主播禁止发言,或被网站后台管理员直接封禁账号,它更像是现实世界权力意志的延伸。

二、具象化:网络直播中的表情符号

在网络直播中,人不是以符号的形式游走于赛博空间,而是以“社会身体”的形式存在,带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进入网络直播的个体无法完全地切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网络直播本身也隐含着现实世界权力意志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始终连结着赛博空间与现实世界,在网络交往中标记着主体自身,并以此为基点对网络空间的信息做出认知与判断,彰显出日益强化的身体意识。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灵魂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之相对的身体则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柏拉图认为灵魂是高贵的,身体则是卑贱的,身体甚至会干扰、阻碍人们通向理性的道路。从柏拉图开始就奠定了身心二元论以及“扬心抑身”的理论基调,并且在基督教神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认为只需凭借“我”内心的理性就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直到19世纪,身体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梅洛-庞蒂认为:“灵魂和身体的结合不是由两种外在的东西——一个是客体,另一个是主体——之间的一种随意决定来保证的。灵魂和身体的结合每时每刻在存在的运动中实现。”[7](P125)意识必须回到它的处境中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人首先是以身体的方式而不是意识的方式和世界打交道,是“身体”首先“看到”“闻到”“触摸到”了世界,“身体”是世界的第一个见证者。“我所理解的‘身体意识’不仅是心灵对于作为对象的身体的意识,而且也包括‘身体化的意识’:活生生的身体直接与世界接触、在世界之内体验它。”[8](P1)在网络直播中,只有主播能够实现身体的完全呈现,而直播间的观众是通过用户名以符号化的形式“进入”直播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就变成了冰冷的符号,表情的使用以及表情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观众不在场导致的表达力的消减,同时也彰显了日益强化的身体意识。

创办于1999年的天涯社区开启了中国人的论坛时代,人们将自己符号化处理,变成一个个用户名,通过平面文字的形式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在网络上展开交往。后期出现的百度贴吧在论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伴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年轻化,开始出现早期网络流行语(例如“沙发”“打酱油”等)以及绘文字表情。从论坛颜文字表情到贴吧绘文字表情的发展,实现了从“抽象”到“具象”的跨越。腾讯QQ以及微信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腾讯QQ不仅能够通过平面文字进行交流与交往,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话的形式“面对面”地交流,实现了从文字的符号化呈现到身体在场的虚拟呈现的跨越。在天涯论坛时代,颜文字表情是由一系列的中英文标点符号组合而成,对人的情感表征加以符码化模拟。颜文字表情虽然也模仿了人类的表情轮廓或实物基本形态,但线条总体上还比较粗略,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质上仍然属于平面符号的范畴。到了百度贴吧、早期的腾讯QQ阶段,引入了日本的绘文字表情,QQ小黄脸系列表情开始出现“面部”身体元素,透过卡通的面部表情图像可以直观地想象出对方当下语境的情感态度。QQ小黄脸系列表情生动和精致程度大为提高,相较于之前的颜文字表情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开始朝着具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各种简单的变化就勾勒出极其丰富的面部表情,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意蕴。

进入网络直播时代,传统的颜文字表情、绘文字表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表达需求与交往需要,表情包横空出世并迅速走红,成为青年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天涯论坛的颜文字表情、百度贴吧的绘文字表情数量有限且相对固定,表情包的出现则预示着进入了一个全民创作的爆炸时代,人们可以使用热点事件、影视截图、搞笑动图甚至是个人照片制作成表情包,配以简单有趣的文字说明,极大地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与匮乏,也传递出浓厚的草根娱乐精神,在“斗图”中得到情感的宣泄与释放。以往难以用文字准确传达的涵义,信息的发送者可以经由身体的感知与表情的选择,通过表情包直观地呈现某个具象情境,使表达者能够精准地定位自身,传达出内心微妙的情绪与丰富的情感意蕴。不同于传统的颜文字表情、绘文字表情,表情包在使用、传播的过程中还具有强大的画外音,不再局限于模式化的喜怒哀乐,还承载着诸如反讽、自嘲等更加丰富的意味。与此同时,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借助自己的身体来感知表情包的微妙涵义,从而获知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整个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中,都需要借助“身体”这一重要的感知系统才能准确而迅速地完成涵义的传达与接收。

三、具身化:网络直播中的流行语

没有脱离身体的意识,我们的思维活动不是纯粹的心灵活动,而是在身体化的感知能力基础上形成的。在网络直播中,无论是主播还是观众,都不是存粹的心灵的主体,而是身体化的主体,需要借助身体的感知力来进行认知或审美,而具象化表情符号的使用则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这一功能。网络直播中日益强化的身体意识不仅表现在具象化的表情符号上,还表现在具身化的网络流行语上。

近年来,随着青年亚文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具身化的流行语在网络直播中走红,日益彰显出身体意识的强化。例如在网络直播中经常出现的“疯狂打call”,如果仅从字面义来理解,就会误以为是 “疯狂打电话”的意思。实际上,“call”在这里不是“打电话”而是“呼喊、喊叫”的意思,原意是指演唱会中粉丝身体随着节奏摇摆、做出各种应援动作来支持自己的偶像。在网络直播中,尽管我们的物理身体无法存在于赛博空间,但经由现实世界的身体感知经验,我们也能迅速地定位自身,将这一具象情景或动作进行自我内化,经过隐喻投射后理解到“疯狂打call”在网络直播中实际上所要传达的是一种“支持、响应”的涵义。再如“扎心了,老铁”这一流行语最早出现在网络直播平台斗鱼 “抽象TV”,之后在网络中迅速发酵、传播,甚至成为年轻人在网络交往中的口头禅。“扎心”一词原指可恨、痛心之意,而“老铁”一词是东北方言中对哥们的别称,“扎心”与“老铁”二词的组合产生了更为丰富的意味。在网络交往中,后现代语境消解了“扎心”原本浓厚的愁苦情结,增加了几分自嘲的意味。借由扎心脏的画面联想以及内心苦痛的身体经验,“扎心”所携带的“内心受到极大的创伤与刺激”语义得以顺利传达,迅速完成主体的自我定位,在身体经验的感召下完成意义的解码与消化。“身体美学的身体意识在肉体与灵魂、自我与他物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自我具有共生性特征,而不局限于单独的个体。”[9](P15)“扎心”与“老铁”的结合,凸显出倾诉或抱怨的意味,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达到彼此的共鸣。在身体意识的指引下,运用身体感知力,调动身体经验来获得世界的本真性认识。

福柯曾提出以吸毒、同性恋的方式来摆脱身体的被动状态,舒斯特曼认为这种强度的刺激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导致身体感知敏感性的钝化。而在网络直播中,尽管我们的物理身体无法存在于赛博空间,但在交往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身心一体”的状态,各自的“社会身体”带着各自浓厚的文化烙印。伴随着青年亚文化的勃兴,网络直播中的表情符号不断朝着具象化的方向发展,流行语不断朝着具身化的方向发展,对身体感知的重视凸显出日益强化的身体意识。

网络直播中身体意识的强化与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现实生活中强大理性压制下的一种反抗,是对身体合理欲望的肯定,有助于恢复“身体”的本体地位,达到对世界本真性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直播的确能够缓解人们的现实压力,但这种缓解是有限度的。网络空间并非与现实世界相平行的存在,它总是与现实世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还可能是现实权力意志的拓展与延伸。在网络交往中尽管人们都带着各自的“假面具”,但依然无法摆脱各自携带的“社会身体”的深刻烙印。网络空间作为大众传媒的新形式,必然要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管控。因而,我们不能夸大网络交往的自由性,也不必对其太过紧张,而应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判断。

猜你喜欢

文字身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文字的前世今生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我de身体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