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题壁与刻石:郑文宝诗歌传播的方式

2019-02-20金雷磊

三明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寒食诗歌

金雷磊

(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郑文宝,字仲贤,汀州宁化(今福建宁化)人。据刘善群主编《宁化县志》载,郑文宝为宁化水茜乡庙前村郑家坊人,生于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郑彦华之子。[1](P855)作为南唐遗臣,对李后主十分忠心,得到李后主的赞赏。“初仕南唐李后主,以文学选为清源公书记,迁校书郎。后主归宋,封陇西郡公,南唐故臣皆录用,仲贤独不自言,落魄梁楚间。后主以环卫奉朝请,不纳客谒,仲贤披蓑荷笠,作渔者以见,宽慰备至,后主嘉叹其忠。”[2](P253)李后主亡后,郑文宝重新参加宋朝科举,登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官修武主簿、颖州通判、陕西转运副使、兵部员外郎等。

学术界关于郑文宝诗歌研究比较零散①,之所以零散,这与郑文宝诗歌流传下来不多有关。据《全宋诗》统计,郑文宝诗歌完整版有十六首②,残句十六句③。这些诗歌有的写寒食日和僧人的交往与交流,有的写被贬途中愁思,还有的借古人抒发感情等。存世诗歌不多,给深入研究郑文宝诗造成了客观困难。目前对这些流传下来零散诗歌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探讨其诗歌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特点,研究方法略显传统。若从郑文宝诗歌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话,则会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宋人对郑文宝诗歌的传播相当频繁。“盖宋代巨公传诵郑句,不一而足。惜乎皆零玑碎玉,无由睹全璧也!”[2](P255)归纳起来,郑文宝诗歌主要通过题壁和刻石二种方式来扩大传播力和增加影响力。

一、郑文宝诗歌题壁传播

“题壁,是指将有关文字或图画题写在寺壁、驿壁、屋壁、桥梁等建筑物的壁面上,以传播信息、发表言论、发布文学或书法绘画作品等。是一种真正的原始意义上的‘平面’媒体。”[3](P46)郑文宝七言绝句《题缑氏山王子晋祠》:“秋阴漠漠(《金石续编》作秋风寂寞)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4](P640)最初是题写在祠堂墙壁之上。宋人何汶在《竹庄诗话》中道:

《西清诗话》云:“缑氏,王子晋升仙之地,有祠在焉,郑文宝尝题一绝。后晏元献见之,取白乐天语书其后,云:‘此诗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5](P319)

何汶记载的是大文豪晏殊看到郑文宝题壁诗后,对其进行的品题。作为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本来就使得南来北往的读者可以阅读到此诗,扩大了诗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再加上有名人晏殊的品题,可以进一步提高郑文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诗歌迅速传播,树立起郑文宝的诗歌品牌,这是传播学上的“名人效应”。在这里,大名人晏殊为小有名气的郑文宝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题缑氏山王子晋祠》是一首怀古诗,作者怀念王子晋,并表达出对王子晋成仙的向往之情。兰寿春认为这首诗“风格浅切清雅,意境空灵幽远”“效法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属于“白体”诗歌。理由是郑文宝是“白体”诗人徐铉的弟子,受到徐铉的影响。[6](P40)兰先生从学术思想师承角度来看郑文宝诗歌风格,有其合理性。但是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郑文宝的这首题壁诗是题写在祠堂墙壁之上,墙壁作为传播载体,有它特有的传播特性。

除此之外,郑文宝还有诗歌题写在道观墙壁上。如他的《温泉》(又名《题灵泉观》):

潺湲如燎岭云阴,玉石鱼龙换古今。只见开元无事久,不知贞观用功深。笼无解语衣无雪,堆有黄沙粟有金。惆怅群邪负恩泽,始知夷甫少经心。[7](P639)

灵泉观就是唐时的华清宫,位于陕西临潼,自唐以来,题咏很多。宋人张师正在《倦游杂录》一书《华清宫题咏》中,认为三人题咏精妙④,并且指出郑文宝题诗“皆为知音所赏”[8](P81),说明郑文宝此诗在士人之间进行人际传播,已被读书人知晓,并且非常认同和赏识此诗,对此诗评价极高。

在唐代,文人士大夫通过题壁传播诗歌已很流行。宋初,虽然有了印刷术,但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大量雕印诗歌受限。因此,文人更多选择题壁的方式,利用“这一免费便利的自然条件将诗作置于人们的眉睫目前,或口耳相传,或抄写散播,通过流动大众将诗文广播社会民间……这样,题壁诗就通过人的复制,而非纸的复制将作品在社会上交流传播”。“题壁是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也是文学传播的重要方式。”[9](P176)

题壁这一文学传播方式自由灵活,不受限制,只要是屋壁,都可作为题写的载体和场所。诗歌题写在屋壁上面,既能使诗歌得以“发表”,又能供南来北往的人阅读和抄写,增加读者数量,扩大读者范围,传播作者诗歌,彰显作者名气。郑文宝《寒食访僧》也是通过题壁传播,阮阅在《诗话总龟》卷之十六《留题门》中道:

郢中寺壁有郑文宝诗亲笔,寒食访僧舍云:“客舍愁经百五春,雨余溪寺绿无尘。金花何处秋千鼓,粉颊谁家斗草人?水上碧桃流片段,梁间归燕语逡巡。高僧不饮客携酒,来劝先朝放逐臣。”[10](P182)

《诗话总龟》所载此诗与《全宋诗》所载略有不同。⑤从阮阅描述来看,《寒食访僧》为郑文宝亲笔题写在郢州寺壁之上,至于哪座寺庙,则有待考证。之所以强调“亲笔”,应该是与郑文宝作为书法家,工篆书有关。尽管记者没有明确说出郑文宝“亲笔”书法的文字之美、艺术之美,但这种赏心悦目的书法艺术也会刺激和促进诗歌本身的进一步传播。读者可能会想由领略书法而进一步深入到欣赏诗歌,从而带动诗歌在士人之间传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士人同时又兼书法家的诗作,在传播效果上面,要比普通士人的诗作略胜一筹。无论是题壁传播,还是书法艺术传播,题壁和书法作为两种传播媒介可以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带动诗歌乃至文学的传播。诗歌和书法彼此之间构成一种“融媒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

郑文宝除了《寒食访僧》这首诗题写在郢州寺壁上面传播外,还有《郢城新亭》等诗,通过题壁供南来北往士子抄写和诵读,进而促使诗歌广泛传播。宋代释文莹在《玉壶清话》中也有清楚辑录:

文莹顷游郢中二邑,僧壁尚有公之诗,《郢城新亭》曰:“每到新亭即厌归,野香经雨长松围。四檐山色消繁暑,一局棋声下翠微。冰片角巾簪润月,锦纹拳石砌苔矶。近来学得笼中鹤,回避流莺笑不飞。”《寒食访僧》云:“客舍愁经百五春,雨余溪寺绿无尘。金花开处秋千鼓,粉颊谁家斗草人。水上碧桃流片段,梁间新燕语逡巡。高僧不饮客携酒,来劝先朝放逐臣。”篇篇清绝,不能尽录。[11](P161-162)

从释文莹的描述来看,郢中寺壁上所题写郑文宝诗歌应该不止《寒食访僧》和《郢城新亭》两首,而是多首。这些诗“篇篇清绝,不能尽录”,导致现在流传下来此类题壁诗歌不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也为后人研究郑文宝诗歌增加了资料方面的困难。如果仅仅从这两首诗的内容来看,写出了郑文宝被贬后,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通过描写四处游玩,欣赏风景,在寺庙中与僧人饮酒、喝茶、下棋等行为,反映出作者闲适的心情。作者被贬期间,“学笼中鹤”,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从而“回避流莺”,防止奸臣诬陷。“笑不飞”既是作者的处世原则,采取低调、谦虚姿态,又体现了作者豁达心胸,笑看升贬,看淡得失。同时,也间接表达出作者希望能够得到朝廷重新重用的心理。

二、郑文宝诗歌刻石传播

诗歌刻写在石头上面,通过刻石传播,是宋人文学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宋人对石头的传播特性有过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比如朱长文在《阅古丛编序》一文中道:

古之圣贤有三立:上曰德,次曰功,次曰言。得其一,可以名天下。犹谓其传之不远也,于是托之于物。物之久者莫如金石,故可以寓焉。吉日之题,岐阳之鼓,比干之墓,正考父、仲山甫之鼎,后世类有传焉。[12](P152)

朱长文认为,德、功、言,只得其一,便可名扬天下。只是担心它们的传播不会久远,于是,借助于媒体把信息保存下来,而能长久保存与记录者,非金石这一类载体莫属。“以石刻作为传播工具、媒介的观念,宋人十分明确。在宋人看来,石刻既可以穿越时间的障碍使作品、文字传播‘无穷’久远,又可以超越空间的阻隔‘传布四方’。”[3](P23)

谭新红把石刻传播的特点及功效总结为四个方面:“不可移动性”“融文学、书法、雕刻为一体,是一门综合艺术”“可以复制,传播范围广泛”“坚固耐久,传播时间久远”。[13](P27-30)除了以墙壁作为媒介外,郑文宝诗还通过石刻传播。如《过信阳军白雪驿》就有石刻记载,王得臣在《麈史》中载:

郑工部文宝将漕陕西,经画灵武。后谪监郢州京山县税,过信阳军白雪驿,作绝句,久而湮没,莫有知者。先君皇祐间尉是邑,重书于碑,后亦亡。郢刊工部诗集亦无之。[14](P45)

从王得臣的记载来看,该诗为郑文宝从陕西转运使被贬为京山县税,途中路过信阳军白雪驿时所作。该诗作毕,经过一段时间传播,后又失传。王德臣先君皇祐年间主政京山时,曾刻石传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诗歌亦消亡。虽然诗歌暂时消亡了,但诗歌通过石刻单篇传播这样一种形式却被后人保存,并不断得到利用。

王得臣道:“郢刊工部诗集亦无之”,这说明郑文宝诗歌在当时郢州还被编集,并刊刻,以书册形式印刷传播。这是宋代印刷术普及后,诗歌及文学得到广泛传播的又一种方式。只不过该诗集随着流传时间的长久,已不存在。

同样,郑文宝《寒食日经秀上人房》一诗,也在京山通过刻石传播:

工部在京山,又有《寒食日经秀上人房诗》云:“花时懒看花,来访野僧家。劳师击新火,劝我雨前茶。”其诗篆书刻石在县多宝寺中。[14](P45)

王得臣关于《寒食日经秀上人房》这首诗记载的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录了它刻石传播的信息,还告知石头上面文字是篆书字体,石碑立在京山多宝寺中。一般而言,作品以书法艺术形式刻石,既有助于读者的观赏、把玩,还可提醒读者,注意对石刻文本的保护,有利于石刻文本的长久流传。欧阳修请求书法家蔡襄为其作品《集古录》作序,就是如此追求。他在嘉祐七年(1062)《与蔡君谟求书集古录序书》一文中写道:

修启:向在河朔,不能自闲,尝集录前世金石之遗文,自三代以来古文奇字,莫不皆有。中间虽罪戾摈斥,水陆奔走,颠危困踣,兼之人事吉凶,忧患悲愁,无聊仓卒,未尝一日忘也。盖自庆历乙酉,逮嘉祐壬寅,十有八年,而得千卷,顾其勤至矣,然亦可谓富哉!窃复自念,好嗜与俗异驰,乃独区区收拾世人之所弃者,惟恐不及,是又可笑也。因辄自叙其事,庶以见其志焉。然顾其文鄙意陋,不足以示人。既则自视前所集录,虽浮屠、老子诡妄之说,常见贬绝于儒者,往往取之而不忍遽废者,何哉?岂非特以其字画之工邪?然则字画之法虽为学者之余事,亦有助于金石之传也。若浮屠、老子之说当弃而获存者,乃直以字画而传,是其幸而得所托尔,岂特有助而已哉?仆之文陋矣,顾不能以自传,其或幸而得所托,则未必不传也。由是言之,为仆不朽之托者,在君谟一挥毫之顷尔。窃惟君子乐善欲成人之美者,或闻斯说,谓宜有不能却也,故辄持其说以进而不疑。伏惟幸察。[15](P111)

欧阳修对石刻上面的古文奇字达到了痴迷程度,即使生活颠踣、动荡不已,对于金石文字的集录一日不辍。欧公认为,贬绝于儒者的释、道诡妄之说,是因为字画之工所传。欧阳修《集古录》也想借助蔡襄的书法艺术得以流传。“刻石是用优美的书法字体书写名篇佳句,再由名工巧匠雕刻而成,是融文学、书法、雕刻为一体,具有非常高艺术欣赏价值的文化载体。”“刻石不但对书法要求很高,对雕刻技术也非常讲究。必须得名家高手镂镌,才能充分显示书者的笔法、笔意和神韵,否则会失去原作之真。”[13](P28)正是通过石刻一代一代的流传,使得我们仍然能够一睹郑公书法的风采。

总之,唐宋之际是中国诗歌重大转型时期,“五代处于唐、宋之间,……过去长时期中,一般认为五代有两个特点:一是时间短促,……二是南北分裂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乱,历史进程中没有什么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五代史研究一向是中国古代史及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通常将其作为隋唐史的延续。……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虽然这几十年中没有出现过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但应当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阶段。……从唐末开始,历五代几十年,诗歌语言的日常生活化、通俗化的倾向,对宋诗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16](P1-2)

五代时期,君臣宴游集会频繁,文人雅士云集,诗文创作氛围浓郁,文人创作热情高涨。郑文宝作为五代宋初诗人,是唐代与宋代之间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研究郑文宝诗歌的传播情况,既可以探测到他对唐代诗歌的接受与发展,又可以窥测到他对宋初诗风的开拓与创新。同时,作为一个过渡性的人物,研究他的诗歌传播情况,还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了解整个五代诗人诗歌状况,甚至下启宋初,观测到宋初诗坛风貌。郑文宝存世诗歌尽管不多,但这些诗歌或咏史怀古,或抒发羁思,篇篇清绝,为宋代诗歌传播史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宋代诗歌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① 兰寿春《客家文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二章第二节“北宋客籍文人的创作”中,认为郑文宝为客家第一诗人,从题材上,把郑文宝诗主要分为怀古咏史类和羁旅行役类两大类,并分别对这两大类诗作出了分析。毕琳琳《郑文宝及所著南唐二史研究》(复旦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第一章第三节“郑文宝著述与文学创作考”中,对郑文宝诗歌作了一番考述,论文把郑文宝的诗歌分为赠友诗、唱和诗和题壁诗等。

② 这十六首保存完整的诗歌为:《寒食访僧》《郢城新亭》《寒食日经秀上人房》《过信阳军白雪驿》《送曹纬刘鼎二秀才》《送枝江秦长官罢秩》《温泉》《读江总传》《爽约》《题松滋东禅院》《双筍石》《香木檀》《题缑氏山王子晋祠》及《绝句》三首。

③ 这些残句分别为:“水暖凫鹥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绿野堂》),“百草千华路,华风细雨天”(《春郊》),“过关已跃樗蒲马,误喘犹惊顾兔屏”(《重经贬所》),“星沉会节歌钟早,天半上阳烟树微”(《洛城》),“越绝晓残蝴蝶梦,单于秋引画龙声”(《赠张灵州》),“杜曲花光浓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长安送别》),“满帆西日催行客,一夜东风落楚梅”(《送人归湘中》),“失意惯中迁客酒,多年不见侍臣花”(《南行》),“旧井霜封仙界橘,双溪晴落海边鸥”(《栖灵隐寺》),“人辞碧落春风晚,花老朱陵古渡头”(《送人知韶州》),“承露气清驹送日,觚棱人静鸟呼风”(《永熙陵》),“鬓间相似雪,峰外寂寒烟”(《边上》),以及“眼界入云中”“久欠游山债”“偷分暇日工”“登临虽未立”等。

④ 这三人分别是陈文惠、张文定和杨正伦。陈文惠诗曰:“百首新诗百意精,不尤妃子只尤兵。争如一句伤时事,只为明皇侍太平。”张文定诗曰:“当时不是不穷奢,民乐升平少叹嗟。姚宋未亡妃子在,尘埃那得到中华!”杨正伦诗曰:“休罪明皇与贵妃,大都衰盛两相随。惟怜一派温泉水,不逐人心冷暖移。”

⑤ 《全宋诗》载,“金花何处秋千鼓”句中“何”为“开”,“梁间归燕语逡巡”句中“归”为“新”。

猜你喜欢

寒食诗歌
诗歌不除外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诗歌是光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诗歌岛·八面来风
ТРИ ШЕДЕВРа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