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东部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与模式选择研究

2019-02-20禄树晖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

禄树晖

(西藏民族大学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 陕西咸阳 712082)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提升我国“三农”工作的跨世纪战略举措。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做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以“神圣国土守卫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西藏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肩负着“固边稳藏”的神圣责任,还肩负着助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千斤重担,其责任更重大、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西藏东部(以下简称藏东)高山峡谷区域河流纵横、地形地貌复杂,是我国藏东生态安全屏障区,[1]围绕目前开展的“维护稳定、扶贫攻坚、环境保护”三大攻坚战,结合高海拔移民搬迁、“三岩”生态搬迁、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等重大举措,农牧区农牧业工作在该区域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特殊性,深化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已经成为助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的时代主题。

一、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的学理梳理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神圣国土守卫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系列指示精神,结合西藏新时代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系列发展不平衡和农牧业发展短板,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理论框架和发展着力点三个方面入手,分析研究基本学理架构体系,对分类梯次推进西藏乡村振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国内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主要围绕“中国特色”(郭俊,2018)、“高质量发展”(唐柳,2018)、“产业兴旺”(高洋洋,2018)、“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姜长云,2018)、“城乡融合发展”(姜长云,2018)、“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峰,2018)、“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红宇,2016)、“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蔡海龙,2017)、“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郭俊,2018)等方面开展研究。总体看,以上研究内容庞杂,但研究以宏观分析为主,大多数偏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

2018年以来,西藏学者主要围绕西藏的“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丁玲辉,2018)、“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西藏农牧厅党组,2017)、“扶贫攻坚与农业综合开发”(禄树晖,2018)、“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史本林,2017)等方面开展研究。总体来看,现有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研究内容以解读政策为主,在具体推进路径的方式方法、典型模型构建、机制体制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涉足较少;其次,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乡村振兴的意义、发展战略等方面,而对于乡村振兴理论框架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三,现有研究大多针对全国层面,专门研究西藏地区的相对较少。由于西藏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农牧区、农牧业历史欠账较多。治边稳藏是国家既定的治藏方略,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围绕做“神圣国土守卫者”为出发点,西藏的乡村振兴战略要紧扣“治边稳藏”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

(二)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框架

西藏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牧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牧区最为突出。乡村兴则西藏兴、乡村衰则西藏衰。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在发展动力、要素配置和分工格局三个方面都呈现出弱势地位,必须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改善才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1.发展动力

城市的发展依赖于效率和规模所带来的内生增长动力,而农村则依赖于以土地这一不可移动要素为中心的资源组织方式,这必然导致空间布局的分散。考虑到藏东地区沟壑式、台地式的地形地貌特征,单纯追求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考虑从其他方面来推动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优化空间布局的角度来提升农牧业的综合生产效率,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路径。

2.要素配置

农村的要素流动呈现出显著的单向流动特征,优质的经济资源倾向于从乡村流向城市,这通常会带来农村的空心化。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则是要实现农村和农业的优先发展,只有吸引优质的经济资源从城市向乡村的反向流动,才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增加农村和农业的吸引力,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

3.分工格局

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凸显了城乡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乡村都处在“中心-外围”结构中的“外围”位置,以城市为“中心”提供城市所需的农牧产品、服务产品,作为城市转移产业的承接地,依赖于城市而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城乡之间应当建立起分工格局合理、利益分配共享、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等的新型城乡关系,只有通过城乡融合才能够构建起新型的城乡关系。因此,高质量发展、农牧区农牧业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是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着力点。

(三)西藏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按照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合理确定该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导向,对深刻挖掘农牧区发展内涵、优化农牧业空间布局、提高农牧民增收能力,助推西藏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秉承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牧民的获得感、辛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牧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因此,秉承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农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体系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3]对化解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突出农村农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缓解工农与城乡的发展不平衡、“三农”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给予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这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

2.坚持农牧区农牧业优先发展

根据藏东高山峡谷区域的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坚持以完善农牧区产权制度和生产生活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优先加快推进农牧业农牧区市场化改革。在该区域现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制度改革,优先支持优化农牧区农牧业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因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3.坚持以人为本的城乡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工农、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增强,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日趋频繁,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资源、要素、产权之间的交叉重组关系日益显著,[4]城乡之间的问题表现在“三农”,根子在城镇。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农牧民和农牧业转移人口参与发展、培训提升机制,加强对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构建以林芝市、昌都市等重点城市为主体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对提升乡村振兴实施质量具有巨大的提升效应。

二、藏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一)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特征

按照区域地形地貌划分,西藏农牧区主要分为藏西北高寒牧区、“一江三河”流域宽谷地带、“三江、尼洋河、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高山峡谷区域(本文所指的藏东)等三大区域,[5]空间布局呈相对集中的片状分布。藏西北高寒牧区主要包括那曲市、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市西部,该区域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主要产业类型是高海拔、高寒畜牧业,且畜牧业生产基础相对滞后;“一江三河”流域宽谷地带,主要包括拉萨市、日喀则市东部、山南市,该区域由于水资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相对较好,是西藏粮食主产区和养殖业集中产业区;“三江、尼洋河、雅鲁藏布江下游”流域高山峡谷区域,主要包括林芝市、昌都市,尤其是林芝市具有“西藏小江南”之美誉,该区域由于沟壑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海拔相对较低,适宜农牧业生产。其土地类型主要以小流域台地式为主,是西藏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6]林果、藏药材、城郊蔬菜、藏猪、食用菌、茶叶、高原水稻、林下植物资源等特色优势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二)开展藏东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价值

藏东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资源禀赋,是我国守土固边的前沿阵地、高原农畜产品特色优势区、藏东生态安全屏障区、国家水电开发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藏东乡村振兴的实施成效直接关系着国家对外开放,关乎着西藏高质量发展是否成功。但是,由于藏东高山峡谷区域农牧区和农牧业发展历史欠账较多,“三农”发展的短板较多,提升难度较大;“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矛盾较为尖锐,人才、交通、信息、技术等制约瓶颈较为明显。因此,因地制宜、合理定位这一区域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发挥农牧业优势特色,助推该区域农牧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藏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藏东乡村振兴的发展重点

1.夯实产业发展路径,建设产业兴旺乡村

扭住藏药材、茶叶、林果、食用菌、藏猪、藏鸡、阿旺绵羊、城郊蔬菜等区域性农牧业特色,探索该区域沟壑式、台地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结合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全时全域旅游,走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政府、企业、援藏等多方联合发力,完善分工协作关系,加强农牧业生产载体与营销平台建设,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藏东农牧区产业兴旺,破解制约藏东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发展的制约瓶颈。

2.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秉承“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绿色发展理念,紧紧抓住藏东沟壑式、台地式的小流域农牧业特点,整合现有的农场、牧场、农园、民俗或景点,采取“经营理念、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旅游发展战略,在空间布局上沿着“三江”流域、尼洋河流域、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地带形成点连线、线成面的带状的休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结构体系,推进民俗亲情化,提升宜居水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激发乡村的生态功能与价值,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兴起提供发展契机。拓展和疏通城市人才和智力的下乡通道,带动城市资本、技术和绿色发展理念植入乡村,解决农村“人、地、钱”的问题,着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3.传承藏东特色文化,建设乡风文明乡村

以康巴文化、工布文化为依托,挖掘“三江”流域、尼洋河流域、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地带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高质量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融合工程,提升农牧民的精气神、竞争合作态度和抗风险能力,推进乡村精神、乡村价值、乡村力量、乡村魅力建设深入开展,培育农牧区文化自信和竞争核心力,全面提升农牧区的品质品位,强化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推进乡风文明新发展。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治理有效乡村

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培育一批“懂农牧业、爱农牧区、爱农牧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贫困村、边境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基层组织薄弱涣散村为重点,推进乡村治理重心向农牧区基层下移,[7]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农牧区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对农牧区党组织建设“补短板”的支持,推进农牧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具有藏东特色的乡村治理新体系。

5.持续提升民生福祉,建设生活富裕乡村

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以“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为导向,以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在不断增大民生投入力度的基础上,采取“智志双扶”、不离乡不离土就业创业、培育致富能手等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农牧民提升增收致富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农牧区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全面提升面向“三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面向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牧区民生保障水平,打造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6.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制度有效供给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激发参与主体投身乡村振兴的活力和潜能,吸引各类创业人才向乡村流动,激活农牧区农牧业发展活力和农牧区资源、要素、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潜能,培育“三农”发展的新增长点。以政府为主导,优先加强“三农”政策的兜底和保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公共政策导向和公共资源配置向农牧区农牧业倾斜。破除妨碍城镇产业、企业、人才和要素进入农牧区农牧业的机制障碍,完善相关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优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

(二)藏东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分析

1.提升认识高度难

西藏是全国唯一一个全域贫困省份,尤其是藏东更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怎样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的任务艰巨,这是乡村振兴首要解决的难点。由于藏东交通滞后、信息闭塞、发展基础薄弱,“三农”发展历史欠账较多,农牧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足,生产生活固步自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严重迟滞了乡村振兴的有序开展。因此,凝练具有藏东特色的典型扶贫模式,通过援藏和国家专项扶持等平台支撑,让农牧民通过智志双扶增长见识、获得一技之长,这是破解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的“金钥匙”。

2.强化人才支撑难

如何创新乡村人才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是摆在乡村振兴推进道路上的一大拦路石。目前,藏东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人才流动政策相对死板,致使农牧区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相当匮乏。因此,借助援藏契机,创新乡村人才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模式是藏东推进乡村振兴研究的“新课题”。

3.投入保障难度大

多年来,藏东的投资基本上依靠国家投资,乡村振兴怎样拓展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的投入保障机制困难重重。因此,要破解国家资金独自“搭台唱戏”的尴尬局面,只有采取“多个龙头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整合方式,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企业资金、援藏资金、农牧民个人资金合力支持乡村振兴,强化乡村振兴的投入保障模式,才能发挥国家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四、藏东乡村振兴的驱动路径与推进模式

(一)藏东乡村振兴的驱动路径

1.制定重大规划

以“神圣国土守卫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结合藏东高山峡谷区域特征、“三农”发展基础和各县区的区域特色,从产业发展、乡村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科学论证、周密谋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好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并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2.出台重大政策

贯彻“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基本方针,在充分考虑藏东高山峡谷区域“三农”发展的复杂性、典型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围绕在干部配备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等“四个优先”,制定出台“农牧业结构性改革政策”“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提升农牧民增收能力”“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协调发展政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投入、经营、受益体制机制”等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保证藏东乡村振兴关键政策的有效供给。

3.实施重大行动

乡村振兴要“真金白银地投,真刀真枪的干”。[8]在藏东高山峡谷区域,乡村振兴要无缝对接目前正在着力推进的“维护稳定、扶贫攻坚、环境保护”三大攻坚战,要主动配合拉林铁路、林芝——昌都高速公路、川藏铁路、昌都——邦达机场高速公路、西电东送工程等重大国家建设工程,要积极争取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农牧区人居环境工程改造、藏东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固边惠民建设工程等,从中汲取发展经验、吸引发展资金、提升农牧民致富能力,破解发展制约瓶颈。

(二)藏东乡村振兴的推进模式

1.产业融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积极争取国家和西藏的政策倾斜,借助援藏的大力支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政策、激活组织,通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农牧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产业融合主体的培育,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藏东农牧业农牧区流动。

2.产居融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在大力改善农牧区和农牧业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志智双扶”和政策激励,加强本地农牧民的培养力度,加大外来新乡民的吸引力度,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活居住之间的关系,合理协调新乡民间居住关系,满足工作、消费、休闲、度假等多样化需求,达到提升产业、改善居住环境,实现产居融合发展。

3.休闲农牧业综合开发模式

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观光农业等多种休闲农牧业的建设,实现“三农”“三产”“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在巴宜区、墨脱县、波密县、米林县、察隅县、芒康县、巴宿县等自然环境较好的县区,选取低海拔、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乡镇,通过股权、资产、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共享等政策措施,试点推进城镇与农牧区共享农庄建设。

结语

藏东高山峡谷区域的乡村振兴的特征既具有西藏乡村振兴特征的普遍性,也具有本区域的特殊性、复杂性;我们既要看到目前发展的基础性和迫切需求,也要看到实施的艰巨性、长期性。只有正确把握发展导向、合理确定发展策略和发展重点、有效破解发展难点、科学规划发展路径,才能稳步推进以“神圣国土守卫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以沟壑式、台地式小流域综合开发为模式的具有藏东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浅谈西藏农牧业信息资源管理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