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变100例病因分析及随访报告探寻
2019-02-20黄春兰
黄春兰
(粤北人民医院体检中心B超室,广东韶关 512000)
胆囊息肉样变在临床中主要是指患者胆囊壁向内突起的一种病理变化,也被称作为胆囊隆起病变[1]。胆囊息肉样变是一种非结石性质的病变,主要包括胆囊炎症所导致的粘膜息肉增生、胆固醇息肉等非真性肿瘤病变,也包括但囊腺瘤、胆囊癌等真性肿瘤病变,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胆囊泥等非病理病变[2]。本院为胆囊息肉样变患者选择应用超声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12月一整年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诊治的患者中选择100例胆囊息肉样变对象开展此次分析,所有患者存在上腹部隐痛情况,其中,男性患者为59例,女性患者为41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72岁,且66例为手术患者,其余34例对象为非手术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之后都需要接受B超诊断,我院选择GE公司生产的GELOGIQF8超声诊断设备进行操作,将探头频率设定为3.5 MHz,患者需要在接受检查前12 h禁食。患者以左侧卧位或者仰卧位接受检查,B超清晰显示患者胆囊之后,医生对其胆囊病变情况进行仔细观察,着重分析胆囊息肉的大小、息肉边界以及形态、B超回声强度、息肉的数目以及是否随着患者体位变化而出现移动。此外,医生还需要观察患者胆囊息肉的基底部宽度以及胆囊壁的厚度,将其作为相应的诊断依据。
在患者接受B超检查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安抚,让其更为配合B超检查,还要注意其体位的变化,选择最为合适的体位,以免因为体位不当而导致检查效果受到不利影响。
1.3 临床观察指标 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具体病变情况进行观察,并对非手术对象的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
在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患者为35例,炎性息肉患者为19例,腺瘤息肉患者为8例,其余4例患者为腺瘤样恶性病变。这66例患者接受手术之后的病理结果也确诊为胆囊息肉样变,在非手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中,让其在3个月以及6个月之后再次接受B超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息肉增大情况并不明显,有8例患者息肉出现增大至4 mm的情况,但是息肉范围未超过10 mm,如果患者息肉超过10 mm,就需要让其接受手术治疗。
3 讨论
胆囊息肉是一种临床形态学名称,主要是指向胆囊腔中突出、隆起的病变,胆囊息肉可以是半球形或者球形,也分为有蒂息肉与无蒂息肉,绝大多数胆囊息肉为良性[3]。患有胆囊息肉样变的患者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腹胀等情况,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以及胆管结石情况,症状严重的对象甚至有癌变的风险。在此背景下,针对胆囊息肉样变患者选择更为科学的诊断方法十分关键。
针对胆囊息肉样变患者的临床诊断而言,我院在此次研究当中选择应用B超诊断,这种诊断方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胆囊内的病灶情况,且图像的特征性十分明显,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胆囊息肉的体积相对较小,且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如果选择非超生检查的方式很难被诊断出来。与此同时,B超诊断的成本较低,医生操作十分方便,也不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明显创伤,医生可以通过B超诊断显示的图像准确了解胆囊息肉的部位以及胆囊息肉具体形态与息肉大小。与此同时,我院针对非手术治疗的胆囊息肉样变患者选择B超随访观察,对患者胆囊息肉的生长速度以及具体的增长情况等进行及时分析,也能观察到患者是否出现恶性病变情况。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中,术后半年内进行复查的患者仍会有一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右上腹部胀痛等反应,这提示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类型的消化系统疾病。我院认为,对于胆囊息肉样变在10 mm以下的患者,可以先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分析,让其定期到医院接受随访观察,可以暂时不接受手术治疗,若存在临床症状可接受专科处理。而如果患者的胆囊息肉在10 mm以上且在进行动态观察之后显示有增大倾向,就需要让其尽快接受手术治疗,以免患者胆囊息肉出现恶性病变。
此次研究当中的胆固醇息肉患者数量相对较多,提示患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情况较为明显,这类患者需要接受高脂血症针对性治疗,且需要让其饮食更为均衡,这对于减少胆囊息肉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此外,虽然,但囊腺瘤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少,但是患者的病情有可能向着腺瘤恶性病变方向转变,医生需要重视这一点,并且注意其手术治疗之前的B超检查情况,这对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对于患有胆囊息肉样变的患者临床诊断方式的选择而言,B超诊断的整体效果较好,患者病变情况会得到明确、清晰的诊断,该诊断方式可在临床中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