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嫦娥、玉兔与广寒宫—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

2019-02-20邢鹏

收藏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广寒宫首都博物馆月宫

□ 邢鹏

图1 东汉“月神”画像砖四川博物院藏

一、嫦娥与太阴星君

嫦娥,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女儿,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在东汉之前,无任何资料显示嫦娥与羿是夫妻关系,直到高诱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来,道教在其神话中将嫦娥与月神太阴星君合并为一人。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上清月府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皇君”,又称“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太阴元君孝道明王灵宝净明黄素天尊”,作女神像。俗称“太阴星君”,又称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等。

据《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在四川博物院收藏的1956年出土于四川省彭州市太平乡的东汉“月神”画像砖中(图1),就模印有一只正在飞翔的、戴冠的人首鸟身之神鸟,其背负一轮圆月,月中有蟾蜍和桂树。经与共同出土的“日神”画像砖(图2)相比较,其人首部分的特征更似女性。可以说“以男性为阳(日),女性为阴(月)”的观念已经存在。

图2 东汉“日神”画像砖四川博物院藏

另据《淮南子·外八篇》记载:“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唐代诗人李白《把酒问月》中“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说的就是嫦娥与白兔共栖于月中。此外,唐代已出现了吴刚伐桂之说。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至此,月亮已成为神仙境界,其已有嫦娥、吴刚、白兔和桂树等诸多元素。“月宫”也由此成为了古代器物上常见的纹饰题材,尤在唐代铜镜纹饰中最为常见。①据现存唐代“月宫镜”的形状,可将其分为圆形、八瓣葵花形和八瓣菱花形三大类。根据纹饰中的各元素组合关系及各元素所处位置,又可分为多种。其中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面直径19厘米的唐代菱花形月宫铜镜(图3)较为多见,图案表现的是一株枝繁叶茂的桂树、飞升向上的嫦娥,握杵捣药的兔子和跳跃的蟾蜍,其间饰以流云。首都博物馆也收藏有一面直径14.7厘米的唐代菱花形镜月宫嫦娥铜镜(图4),其以高大的桂树居于中央而分隔画面,树下有翩翩舞姿的嫦娥和正在捣药的兔子。此种构图较为少见。

有研究者认为这类“月宫”镜是唐代官员为唐玄宗贺寿所进献或受赐的“千秋镜”种类之一,其题材不仅与《太平广记》所载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图5),而且与八月初五千秋节(唐玄宗生日)向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转换有关。②

图3 唐 菱花形月宫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收藏有一对出土于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的金银牌饰(图6)。两牌饰出土于亡者肩部。其造型均为圆形,微凸起。周边有三个小孔,方便用线缝制在衣服上。金牌上以阴线刻三足乌纹。银牌上中央錾刻一棵大树,树下的左侧为一人、右侧为一长耳兔,应反映的是吴刚伐桂神话。由此可知金银两牌分别象征日、月。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元人真迹册·宋刘松年山水界画》中有一幅月宫嫦娥图(图7)。图中的嫦娥带着玉兔缓步在宫殿建筑群之间,殿宇间飘着朵朵祥云,烘托出仙境氛围。“月宫”题材在明代仍有表现,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明隆庆款青花嫦娥玉兔图八角盘(图8),其高3.6、口径13.1、底径7.8厘米。盘的口、腹、底均作八角形。口沿稍外折,口沿和足外壁均画双弦纹,外壁每方画相间的折枝花和如意头纹。内沿画弦纹和如意头边饰,内底画嫦娥与玉兔。足心青花方框内书“隆庆年制”楷书款。此盘的制造年代与小说《西游记》的创作及成书时间较近,可以反映小说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处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等背景信息。而这些内容又是小说第九十五回故事中嫦娥(太阴星君)和玉兔形象的直接来源。

在小说《西游记》中,猪八戒自述身世说其曾任天蓬元帅时调戏的是天宫的“宫娥”。或许是明代人因“宫娥”多貌美而将其统称为“嫦娥”。如小说第九十五回的内容,不仅说明了天蓬元帅调戏的是月宫中众多仙子(宫娥)之一的“霓裳仙子”,佐证了前文第八十五回的内容。而且从文字内容分析,可知“太阴星君”才是民间神话中主管月亮的神。如:

(第八十五回)八戒笑道:“我的儿,你是也不认得你猪祖宗哩!上前来,说与你听:巨口獠牙神力大,玉皇升我天蓬帅。掌管天河八万兵,天宫快乐多自在。只因酒醉戏宫娥……铁脚天蓬本姓猎,法名改作猪八戒。”

图4 唐 菱花形月宫铜镜首都博物馆藏

图5 金 菱花式唐王游月宫铜镜首都博物馆藏

图6 辽 三足乌纹金牌饰与月宫伐桂纹银牌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7 宋 刘松年 月宫嫦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8 明隆庆 青花嫦娥玉兔图八角盘广东省博物馆藏

(第九十五回)行者回头看时,原来是太阴星君,后带着姮娥仙子,降彩云到于当面……太阴道:“与你对敌的这个妖邪,是我广寒宫捣玄霜仙药之玉兔也……望大圣看老身饶他罢。”……那太阴君领着众姮娥仙子,带着玉兔儿,径转天竺国界……众抬头看处,又闻得孙大圣厉声高叫道:“天竺陛下,请出你那皇后嫔妃看者。这宝幢下乃月宫太阴星君,两边的仙妹是月里嫦娥。这个玉兔儿却是你家的假公主,今现真相也。”……正此观看处,猪八戒动了欲心,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那太阴君令转仙幢,与众嫦娥收回玉兔,径上月宫而去。

“星君”是古人对人格化的宇宙天体神之尊称。古人认为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故称月神为“太阴星君”。又因“阴”多为雌性,故将“太阴星君”作为女性神。从前述小说第九十五回中“太阴星君”自称“老身”来看,其应为老年女性。

崇拜太阴星君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应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后逐渐被人格化、女性化了。如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尊高31厘米的北宋彩绘泥塑太阴天子立像(图9),四川蒲江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高37厘米、手捧“月轮”的北宋元符元年(1098)绿彩泥塑月神常仪俑(图10),反映了宋代崇尚道教风气下的女性月神崇拜特征。首都博物馆藏一件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木板年画“太阴星君”像(图11),该像中的“太阴星君”仍是一位端庄的女性神,说明民间社会的“太阴星君”信仰从宋至清末未有大的变化。

图9 北宋 彩绘泥塑太阴天子立像浙江省博物馆藏

二、玉兔与铜镜的象征意义

在西汉马王堆一号墓的T形帛画中,月轮图像里就出现了兔和蟾蜍的形象。说明兔与月亮产生联系的时间很早。在山东省滕州市马王村出土的西汉晚期石椁侧板上,雕刻有“兔子捣药”的图像。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捣药兔”常与“西王母”图像相伴。李淞甚至认为“捣药兔是西王母标志”。③刘惠萍认为月中兔本为“奔兔”而非“捣药兔”,④因神话传说的“借用”与“复合”现象,两者在东汉晚期产生了混淆。⑤

晋代傅玄《拟天问》记载:“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可见在晋代时人们就已形成了“月中有白兔捣药”这一认识。我国古代以白兔为瑞物,因白色似玉,故白兔又被称作“玉兔”。白兔捣药,制作的是长生不死之药。其寓意长寿,题材十分吉祥,在明代这一题材深受人们喜爱。如四川蒲江县河沙寺内有一通明弘治丁巳年(1497)圆首石碑,碑额右书篆字“重修翠峰山碑记”,首题为“河沙寺修□石工记”。在碑阴的右上方有“月中兔捣药”图像(图12)。明代“捣药兔”图像多不与其他元素相组合,如汉代的西王母和唐代的嫦娥等。笔者认为“捣药兔”与西王母的组合象征仙境,与嫦娥的组合象征月宫,其单独出现时应是作为“阴精”的象征。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记载:“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这是因为兔类每月一孕的繁殖特征,与月亮的盈亏周期相一致,⑥晋张华《博物志》中甚至误认为是“兔望月而孕”;且兔的生产总在晚上,故而古人将兔与月亮相联系,视之为“阴精”。

图10 北宋 绿彩泥塑月神常仪俑四川蒲江县博物馆藏

图11 清末民国 太阴星君木板年画 首都博物馆藏

图12 四川蒲江县河沙寺明代重修翠峰山碑(局部)

图14 明织金缠枝莲妆花纱“灵仙祝寿”补方领女夹衣(复制品)局部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图13 明万历 金环镶宝玉兔捣药耳坠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因白兔与“阴”相关且其性情温顺,在明代时还多被用来象征同属阴性的女性。如女性服饰与首饰的装饰纹样,以及女性梳妆的铜镜架等。以白兔作为女性首饰的实例,如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万历金环镶宝玉兔耳坠(图13),通长5.8、环径2.5厘米。其造型就是一只以后腿站立,正在用前肢捣药的白兔。为了表现白兔的“红眼睛”,还特意用红色宝石镶嵌其目。定陵还出土了以白兔为题材的女性服饰,如万历织金缠枝莲妆花纱“灵仙祝寿”补方领女夹衣,出土于孝靖皇后棺内,方领、对襟、宽袖,织金缠枝莲妆花纱地。前后有方补,纹饰为左右各绣一白兔衔灵芝,灵芝上承托一“寿”字(图14)。两侧龙首上部绣“万”字,寓意“灵仙祝寿”。定陵出土的耳坠与方领女夹衣的白兔图案均是成对出现—其数偶,说明其象征“阴精”,与皇后为人间最高等级的“阴性”身份相符。这也是小说《西游记》中月中玉兔变化为天竺国“公主”这一未婚女性的思想理念基础。

图15 金 犀牛望月铜镜首都博物馆藏

我国古代的铜镜多为圆形,其用来照人的镜面通常为金黄色,故亦被用来象征月亮(满月)。后世在唐代以月宫镜象征月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铜镜的象征意义。金代将与月亮有关的题材做成镜背的纹饰。如首都博物馆藏有两面金代的铜镜,其一为“犀牛望月”铜镜(图15),直径16.7厘米;另一为“吴牛喘月”铜镜(图16),直径22.2厘米。如果说唐代和金代纹饰种类众多的铜镜中,仅月宫镜与“犀牛望月”镜和“吴牛喘月”镜才象征着月亮,到了明清时期,随着铜镜及与之配套的镜架样式的发展,则任何一面圆形铜镜都可具有“月亮”的象征意义。如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体量较小、可置于梳妆台上的明代犀牛望月铜镜架(图17),其高8.3、长11.8厘米。在使用时,任何一面放置在此镜架上的圆形的金色铜镜都象征着满月,寓意团圆美满。这一观念在玻璃镜替代了铜镜之后,仍被延续了下来,如山西乔家大院藏大型落地式清代犀牛望月铜镜架及玻璃镜(图18)。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由于铜镜和兔子同时都具有可象征月亮的特性,故而明代时人们就将两者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题材样式。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铜卧兔衔花镜架(图19),其高16.3、长26厘米。在这类题材中,象征月亮的铜镜、用作镜架的兔子造型以及镜中的美人(象征嫦娥),三者便共同构成了古人心中的“月宫”。

图16 金 吴牛喘月铜镜首都博物馆藏

图17 明 犀牛望月铜镜架 首都博物馆藏

“白兔捣药”所用的杵、臼是古代常见的物品,其一般用于加工粮食、食品和药材。一般均选用铜、石制造。以石制造是因石材易得,成本低廉,而且石材体积小而自重大,可达到用杵相对省力,而臼既坚固耐用又稳固不易移动的目的。因此既可以用于捣或舂,也可以用于加工熟糯米等粘性食品。铜在古代是金属货币的主要材质,其作为原料本身就价值较高。故以铜制造杵臼的成本略高。但铜的金属性质较稳定,不渗透也不吸收因加工而产生的汁液,且自身不易与药物或汁液发生化学反应,基于这些优点因而也多有制造。如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高15.5、口径16.5厘米的宋代铜药臼(图20)。杵臼还可以用于研磨。如首都博物馆藏的一组清代民窑青花瓷研磨杵臼:乾隆青花研磨杵和清嘉庆青花颜料研钵(图21)。其中杵长10、钵高4、口径10.5厘米。为便于研磨,杵的粗端与钵的内底、内壁均不施釉。明代小说《西游记》第九十五回中,月宫玉兔所变化的天竺国“公主”在与孙悟空打斗时使用的便是“广寒宫里捣药杵”:

图18 清 犀牛望月木镜架及玻璃镜山西乔家大院藏

图19 明 铜衔花卧兔镜架首都博物馆藏

(第九十五回)却说那妖精见事不谐,挣脱了手……即跑到御花园土地庙里,取出一条碓嘴样的短棍,急转身来乱打行者……妖邪不能前进,急回头,舍死忘生,使短棍又与行者相持。这大圣用心力轮铁棒,仔细迎着看时,见那短棍儿一头壮,一头细,却似舂碓臼的杵头模样,叱咤一声喝道:“孽畜!你拿的是什么器械,敢与老孙抵敌!快早降伏,免得这一棒打碎你的天灵!”

图20 宋 铜药臼首都博物馆藏

三、广寒宫

冉万里梳理了汉代以来的“月宫”图像,其成果丰富。⑦但遗憾的是没有涉及“广寒宫”类的图像。在古代神话故事中,嫦娥在月中的宫殿被称为“广寒宫”。

在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白塔的位置,金代曾建有广寒殿。明万历七年(1579)广寒殿倒塌,清顺治八年(1651)才改建白塔。可见元代时“元大都”(今北京)地区是有关于广寒宫故事流传的。

图22 元 广寒宫螺钿漆器残片 首都博物馆藏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件1965年出土于北京后英房元大都遗址、直径约37厘米的元代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图22)。该残片镶嵌、雕刻都极为精美,画面为一座两层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的楼阁,装格子门,平座上施勾栏。屋后植树木,叶似梧桐丹桂。云气自阁下层腾空而上,掠过阁顶,上冲霄汉。此残片是目前唯一一件出土的元代螺钿漆器,也是“首次发现的最早的平脱薄螺钿(漆器)”。⑧因出土碎片中尚有妇女的头像及“广”字残迹,经与景物印证,遂被定名为“广寒宫”图。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还有两件同时代、同题材的作品可供参考,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元代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圆盒和日本冈山美术馆藏元代嵌螺钿广寒宫图漆八角盒。⑨

综上,本文认为明代小说《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故事中太阴星君、嫦娥和玉兔的形象主要是来自历史上关于嫦娥和“捣药兔”的神话传说,及明代以月中玉兔象征“阴性”的认识理念。小说作者通过编撰的故事将它们进行了巧妙的组合。

图21 清 青花研磨钵及研磨杵首都博物馆藏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柳彤、李文琪、杨静兮、丁炳赫四位女士和于力凡先生的大力协助,特此感谢。)

注释:

①霍宏伟《唐朝的月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网站“考古随笔”栏目,2016/09/15。网址:http://www.kaogu.cn/cn/kaoguyuandi/kaogusuibi/2016/0915/55406.html。

②张之为《月宫镜、霓裳舞、咏月诗:唐代中秋文化寻绎》,《光明日报》2016年9月9日。

③李淞《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④刘惠萍《玉兔因何捣药月宫中?——利用图像材料对神话传说所做的一种考察》,《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1期。

⑤刘惠萍《汉画像中的玉兔捣药——兼论神话传说的借用与复合现象》,《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五辑)》2008年。

⑥尹荣方《月中兔探源》,《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3期。

⑦冉万里《汉代以来月宫图像的考古学观察》,《秦汉研究(第八辑)》2014年。

⑧余振兴《浅论中国传统螺钿漆器的历史演变》,《今日湖北》,2014年第4期。

⑨西冈康宏、董丹《中国的螺钿》,《故宫学刊》,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广寒宫首都博物馆月宫
月宫玉兔
嫦娥探访月宫 天问打卡火星——用最新航天科技成果引领“万有引力与航天”备考复习
垂钓
首都博物馆推出建党百年特展
冬日望月
桂花
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博物馆展览合作的展陈设计启示——以“都市·生活
广寒宫
广寒宫由“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