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明清玉器

2019-02-20王晓艳

收藏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斋戒白玉纹饰

□ 王晓艳

中华民族在8000年前开始琢玉成器,并由此形成以玉器为载体的中华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古代玉器史上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清乾隆时期—鼎盛中的巅峰阶段。明清两代玉器集历代玉文化之大成,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每件玉器上都浓缩着时代的气息,每件玉器上都烙印着时代的特征,每件玉器的造型、纹饰均昭示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通过赏析明清玉器,感受明清玉文化。

图1 明 双龙耳乳钉纹碧玉簋

图2 明 双龙耳兽面纹青玉炉

图3 明 玉兰花式白玉洗

图4 明 龙首白玉带钩

图5 明 红木嵌透雕龙纹白玉插屏

图6 清 童子闹新春白玉山

图7 清 群仙祝寿兽耳活环青玉扁瓶

明 双龙耳乳钉纹碧玉簋(图1)

口径11.4、足径7.2、高8.3、最宽处18.7厘米。此玉簋圆形,侈口,微束颈,圆鼓腹,矮圈足。簋两侧置对称式龙首口吞柱式耳,耳下各垂一小珥。颈部前、后中间处各浮雕一对称片状兽头;中间片状兽头和两侧的兽耳间各有一组凸戟,前后共有四组凸戟;兽头、凸戟和兽耳间均饰有一阴线夔纹,颈部一周共有八个。圈足外侧中间有一圈凸起弦纹。

这件玉簋是明代仿古玉器,仿流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簋。簋最早在商代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它既是盛放食物的器具,也是青铜时代的重要礼器。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二簋三鼎,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

明 双龙耳兽面纹青玉炉(图2)

口径13.2、足径8.7、高6.3厘米。青玉,有沁色。仿簋样式,圆形,敞口,龙头口吞柱式耳,腹部扁圆、微鼓,圈足。口沿下、颈部中间有一凸起的浮雕兽头,兽头和两侧的龙耳间各有一凸戟。腹部为兽面纹和窃曲纹。

明 玉兰花式白玉洗(图3)

长11.3、宽10.3、高5.9厘米。白玉质,局部有沁色。洗口呈盛开花形,花瓣上下复式叠压,弧壁。玉洗外侧镂空雕琢花枝,右侧以粗壮镂雕的枝蔓作洗柄,枝蔓和花叶以洗柄为起点向洗底和左侧洗身延伸。腹外环绕镂雕翻卷的枝叶既装饰了洗身,又起到了洗足和洗柄的作用。

明 龙首白玉带钩(图4)

最早的玉带钩见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从具有束衣功能的实用物逐渐演变为装饰、赏玩之物。玉带钩通常用料考究,雕工精致,造型构图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龙首白玉带钩,长12、宽1.9厘米。玉料为新疆和田白玉,玉质温润、细腻。钩首的龙头作回头状,龙首线条流畅、柔和,龙嘴完全闭合;钩身为修长琵琶腹,光素无纹;背有一花瓣状圆钩钮。带钩比例协调,简洁大方。

明 红木嵌透雕龙纹白玉插屏(图5)

图8 清 方形青玉花觚

图9 清 透雕花盖碧玉盒

图12 清 黄玉斋戒牌

图13 清 蟠螭纹璧形白玉佩

图10 清 双耳青玉杯

图11 清 万象更新白玉嵌件

图14 清 蟠螭纹白玉带扣

通高16.5、宽16.2厘米。此插屏形体较小,为桌案上的陈设物品。插屏白玉屏心采用双层透雕法,一侧主题纹饰为盘龙纹,另一侧为卷云纹。盘龙纹一侧的主题纹饰龙纹位于屏心中心菱形图案内,盘龙长角分开,呈“V”字形,两眼做横平状,圆眼珠高高凸出,极似虾眼,俗称“虾米眼”,张嘴露齿,龙身细长,从颈到尾粗细没有什么变化,过分纤细有如条带状的身躯用阴刻技法琢刻鳞片;辅助纹饰位于屏心四角,飞鸟置于龙纹的左上角与右上角,花儿位于龙纹的左下角与右下角。

清 童子闹新春白玉山(图6)

高22、宽13.2、厚6.75厘米。和田白玉,留有淡黄色玉皮。山子的正面,在曲折不平的山道上有许多的童子,有举着灯笼的,有舞龙的,还有吹喇叭和敲锣打鼓的;山子的背面,有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肩上扛了一盏花灯,回身和另一个孩童嬉闹。山子纹饰展现一副喜庆欢快的闹新春氛围。

清 群仙祝寿兽耳活环青玉扁瓶(图7)

口径7.5×4.9、腹径15.5×7、底径7.6×4.5、高30.4厘米。扁瓶直口,口边饰回纹,颈部饰兽面纹和莲瓣纹。颈部左右两侧置对称兽吞式双耳,耳中套椭圆形活环。瓶身侧面中间位置亦是兽面纹。腹部正面浮雕一株带红色玉皮的桃树,桃树树干粗壮回曲,枝繁叶茂,九枚硕大饱满的桃压坠枝头;腹部背面上方浮雕翠竹,下方则为寿石和数株水仙花。桃寓长寿,九桃寓九世之意;翠竹、寿石和水仙花皆是吉祥之物,水仙与神仙的“仙”字同字,数株水仙寓意群仙,“竹”与“祝”谐音,寿石取“寿”字,寓意“群仙祝寿”。此题材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传说中的仙人组成,如八仙、寿星和西王母等;一是由各种花卉、竹、桃、灵芝、水仙和寿石等组成图案。这应是一件祝寿之礼。

清 方形青玉花觚(图8)

口径7.2×4.1、足径6.3×3.4、高20.4厘米。花觚造型古朴大方,长方形,中间凸腹饰乳钉纹,在其上下各有两道等距离凸起宽楞,楞上饰回纹和云雷纹。两侧分别雕有一大一小两条向上爬的龙,大龙的嘴巴紧紧咬住瓶口,爪子紧抓瓶身,身上鳞甲尖锐锋利,这是一条成年龙;而那条小蟠螭身上泛着幼儿肌肤的光泽,它歪歪扭扭地已经爬到了瓶口上。

清 透雕花盖碧玉盒(图9)

口径9.4、底径6.5、通高10.8厘米。玉盒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盖透雕卷草纹,盖边与盒边口沿处均饰回纹,近底处饰一周莲瓣纹。玉盒通体碧绿,精美别致。

清 双耳青玉杯(图10)

口径7.85、腹径7.2、足径5.1、高3.6厘米。玉杯直口,弧壁,矮圈足。对称式双耳,耳下部有小珥。杯外底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除此外,全杯内外光素无纹。

清 万象更新白玉嵌件(图11)

高8.5、宽9.6、厚1.5厘米。白玉嵌件中间位置琢雕一象,大象回头望向正朝着它走来的童子,大象长鼻卷曲上扬,双牙相交,高浮雕象鞍,璎珞披挂,大象被装饰一新。嵌件右侧是一身着长袍、面如满月,有些急切、浑身散发喜悦气息的童子双手怀抱一插枝净水宝瓶正向着大象走来,要把宝瓶放置于大象背上。嵌件左侧和上方是顺着椭圆形嵌件雕琢的大树。此白玉嵌件纹饰静中有动,呈现出一派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喜庆祥和的氛围,图案纹饰寓意“万象更新”。

图15 清 双蝶喜字白玉带扣

图16 清 苍龙教子翠玉带钩

图17 清 白玉扳指

图18 清 白玉翎管

图19 清 翠玉扁方

清 黄玉斋戒牌(图12)

长6.1、宽4.2、厚0.5厘米。玉牌两面分别为满、汉两种文字,刻“斋戒”二字。

斋戒,古人于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不作乐,整洁心身,以示敬诚。清朝,凡大祀、中祀,皇帝致祭,事前应斋戒,斋戒牌南向、斋戒铜人西向被供奉于斋戒所供案上。《清会典》载:“斋戒牌木制,饰以黄纸,以清汉文书斋戒日期。”雍正十年(1732),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懈慢,仿明祀牌制制斋牌,酌定斋戒牌的样式,缩小尺寸,这种斋戒牌“广一寸,长二寸,书清汉斋戒字,佩著心胸之间”。清代皇帝及文武官员将缩小版斋戒牌挂于身上,以期简束身心,竭诚致敬,不稍放逸。

清 蟠螭纹璧形白玉佩(图13)

直径5.7厘米。蟠螭头占据玉佩中间的璧孔,龙身顺着圆形玉佩盘绕,龙口衔灵芝。

玉璧在中国玉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其象征着上天,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即所谓的“苍璧礼天”,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

清 蟠螭纹白玉带扣(图14)

钩首玉板长6.1、宽4厘米,扣环玉板长5.8、宽4厘米。白玉雕制,两件相扣,一件端头为钩首,另一件端头为扣环。两件白玉件上均透雕蟠螭一条,两件玉板上纹饰图案成对称图案。蟠螭口衔灵芝,身盘尾卷,寓意“吉祥长寿”。

清 双蝶喜字白玉带扣(图15)

钩首玉板长4.75、宽6.9、厚1.8厘米,扣环玉板长4.7、宽6.9、厚1.8厘米。钩首玉板和扣环玉板上纹饰相同,中间是“喜”字,左右两侧各有一竖向蝴蝶,似是两只蝴蝶相向而飞,这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喜相逢”,加之两只蝴蝶中间的“喜”字,整体纹饰是喜上加喜之意,此带扣应是清代大婚所用之玉佩饰。

清 苍龙教子翠玉带钩(图16)

长4.5、宽1.7、厚1.8厘米,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的龙头作回头状,单股龙角向后分成两叉,似“V”字形,额部隆起,粗眉翻卷,圆眼珠外凸,猫耳,三角区独立,龙嘴镂空见齿见舌;钩身上蟠螭口衔灵芝,四肢遒劲如弓,作行走状,长尾分叉而卷;钩钮为圆形花瓣钮。

清 白玉扳指(图17)

直径3.4、厚0.7、高2.7厘米,圆柱形。

扳指,古称鞢,初见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十分流行。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拉弓射箭时套于右手大拇指上勾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当满族以武力夺取天下时,扳指是满族人的实用物品;满族定鼎中原后,扳指逐渐演变成人们手上的装饰品,材质也相应变得越发贵重。

清 白玉翎管(图18)

高7.4、径1.6厘米。翎管圆柱形,中空,顶端有半圆形鼻钮,中穿孔,光素无纹。

翎管,是清代特有的产物,是清代官员礼帽上插花翎的饰物。花翎为孔雀羽毛制成,插入管内,戴在脑后,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等。翎管的质地有翡翠、白玉、碧玺、珐琅等多种。

图20 清 双龙戏珠白玉手镯

图22 清 福寿三多青玉洗

图21 清 荷花白玉洗

图23 清末民国 蟠龙翠玉水丞

清 翠玉扁方(图19)

全长26.8、宽2.95厘米。此扁方两件一体,中间处原应有连接箍。扁方翠质,一端呈舌形,一端反卷,两头雕作五朵梅花式,正面以阴刻和透雕技法琢刻花朵纹饰。

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发式最主要的工具,梳“两把头”最初是把真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固定,它控制发髻不致散落,还能起到美观装饰之用。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以青缎制作,安在头顶上,与真发梳成的头座连接也依靠扁方。

清 双龙戏珠白玉手镯(图20)

直径7.4厘米。椭圆形龙珠被一左一右两龙张口衔住,龙圆眼外凸,长长的双角顺着镯子圆形弧度向后伸展,阴刻纤细毛发。

清 荷花白玉洗(图21)

笔洗是洗毛笔的容器,笔洗的口多为敞口或大口,腹或深或浅。古代人们书写工具是毛笔,当蘸墨写字后,如不及时洗干净毛笔,毛笔上含胶的墨汁会把毛笔粘住,当墨干后再用水泡洗会损伤毛笔。其外,绘画时,因要常常改变颜料色彩,也要随时洗笔。

荷花白玉洗,长16.55、宽6.2、高8.7厘米。洗作荷叶舒卷式,长扁形,卷沿深腹。洗外壁左侧、洗沿下方结扎一束荷梗,荷梗由左侧向洗底和中间、右侧延伸。一荷梗到达洗外壁中间位置处浮雕一半开荷花;另外一枝荷梗,从左侧由洗身外壁近底处延伸至右侧开出一含苞荷花。

清 福寿三多青玉洗(图22)

长25.9、宽12.9、高4.8厘米。笔洗由一整块青玉雕琢而成,主体为剖开的半个敛口桃子,中间挖空用来盛水洗笔,桃子的一侧为佛手,另一侧为石榴,通过一小块扒掉的石榴皮,里面的石榴子粒粒可见,外饰粗壮的桃枝和桃叶。“福寿三多”典故源自于《庄子》:“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后民间以佛手谐音“福”,以桃子寓意“寿”,以石榴寓“多子”,三者组合称之为“福寿三多”或华封三祝”,寓意“多福、多寿、多子”。

清末民国 蟠龙翠玉水丞(图23)

水丞,又名水盂,是放在书桌上的储水器,体积较小。磨墨时,用小勺从水丞中舀水出来添到砚池中。

蟠龙翠玉水丞,口径5.5、腹径8.9、高3.8厘米。圆形,器内空,敛口,鼓腹,平底。水丞外壁接近口沿处有一回首蟠龙,龙口中衔一几乎绕水丞口一周的折枝菊花。此水丞小巧精致,线条流畅,质地细润。

图24 清末民国 嵌宝八仙祝寿插屏屏心

清末民国 嵌宝八仙祝寿插屏屏心(图24)

直径23、厚0.5厘米,两件屏心为一对,几乎成对称结构,犹如照镜子。屏心为正圆形,玉料为和田青玉,两件屏心出自同一块玉料。屏心正面以百宝嵌工艺来制作的,采用了玉石、贝壳、彩色石料等天然材料镶嵌而成;屏心背面为素板。

图25 清末民国 对纹佛像青玉碗

屏心以八仙祝寿为题材,传说西王母寿辰之日在瑶池开蟠桃盛会宴请众神仙,众神仙会前往为其祝寿,寓意“福寿绵延”。屏心整体布局合理、色彩典雅,氛围显得极为愉悦。南极仙翁坐在曲颈展翅的仙鹤之上,手拿寿杖,面带笑容俯视下方的八仙。仙鹤之下为展翅飞翔的五福。八仙从各处汇聚一齐,正作揖行礼,均笑容满面。铁拐李肩背酒葫芦,身穿黑袍,手拄拐杖脚翘起;韩湘子口吹玉笛;吕洞宾肩背宝剑,手持拂陈;蓝采和手捧装着蟠桃的花篮;曹国舅头戴乌纱帽,腰系玉带、手拿云板;汉钟离袒胸露腹,手拿大葵扇;张果老手捧鱼鼓;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肩背荷包,裙带飘飘,独立一处。下方空旷之处以彩色寿石、花草作点缀,象征坚固永生。人物神态惟妙惟肖,神情欢快,服饰飘逸,仙鹤、流云、蝙蝠、寿石为画面增添了动感和营造了高雅的仙境氛围。

清末民国 对纹佛像青玉碗(图25)

口径11.5、足径5.5、高5.5厘米。玉碗和田青玉质,大口外侈,弧腹,圈足。玉碗外壁琢对称性两座佛,座佛结跏趺坐于莲瓣宝座之上,右手托钵,左手捻指,座佛左右两肩上各有一天使。碗腹下部和足相接处是一周仰式莲瓣,足则为俯式莲瓣,碗外底、足内是粒粒饱满莲子。玉碗很透、很薄,从里面能清晰看到碗外壁上雕刻的纹饰。

猜你喜欢

斋戒白玉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春 笋
白玉羊首瓜棱形壶
雕漆纹饰的修复
枕枪而眠
A White Heron
印度一女孩斋戒68天饥饿而死
性失忆必须控制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