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2019-02-20陈婉
陈婉
【摘要】美术课教学是贯穿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也在不断成熟与完善,社会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日渐清楚地认识到了美术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美术教育不只是让孩子掌握美术技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独特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综合能力。创意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美术教师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教育心理学,引导和培养孩子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描绘美的能力。本文结合自身美术教育的实践,论述如何优化美术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完善儿童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身心健康
在美术教育中,越来越发现创意美术教育对儿童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性。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曾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 现在的学生对美有着热切的认知和感受的欲望,因为“画是孩子们的第二种语言”。孩子们的世界是最天真烂漫的,他们会把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画笔表现,然而随着孩子成长,这种天赋与潜力也许会被忽略甚至磨灭。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孩子的闪光点,并将其培养成延续一生受益的能力已成为了美术教育活动的重点。创意美术教师应该担负起美术教育的重任。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总结反思,优化创新,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
一、研究把握儿童美术的特点,培养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的美术教育具有启蒙的性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刺激幼儿学习的最好形式。”首先,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把握儿童美术特点,启发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作氛围,使他们愿意并能够用自己喜欢的独特方式,真情流露,释放自我,随心所欲地自由幻想,随心所欲地展示表现,真正为快乐而画画。
启蒙阶段的教育是一种打基础的教育,是奠定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和积极的参与态度,培养独立观察审美能力,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帮助儿童建立积极、自主、自信的情感态度,初步并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共同分享、共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德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不是纯粹美术专业方法和技能的教育。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表现形式,培养儿童多方面综合素质能力
(一)多种渠道,引入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美术教学课堂设置应该摆脱传统单一的绘画形式,应增加多样化丰富的工具材料和多种操作类型的尝试,促使儿童不断产生好奇心和保持新鲜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操作欲望。
适合儿童进行绘画创作和手工操作的种类很多,比如,引入吹画、牙刷敲画、手指画、手印画、盖印画、蜡笔画、油画棒画、水粉画、基础油画、沙画等不同绘画种类,以及粘土、泥工、陶泥、综合材料制作等手工类型;撕贴、剪贴、折纸等纸工制作,教师应根据年龄与基础的差异因材施教,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锻炼儿童各方面动手实践能力。
(二)多方引导,启迪性教学、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它具有非实用功利性、完整性、超越性、情感性等特点,强调的是“美”。
这种“美”是对不同事物独特个性特征的重新归类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着重引导儿童开动思维总结概括事物共性与个性。举例子,一节欣赏操作课是探究不同树叶的组合,教师可以展示提前收集好的各种树叶,引导孩子从树叶形状的不同,树叶颜色的深浅差异进行观察、分析。带领大家一起探究组合树叶的形式美,锻炼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共享精神。发散思维引导儿童感受自然中的美,进而培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力等多种能力。
(三)多样形式,培养儿童的基础技能技法。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是儿童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高技能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美术教学具有其學科特点,概括来说包括:视觉性特点、情感性特点、技能性特点、价值表现性特点、重形式特点。因此,美术教学最大特点就是集认知、技能表现于一体,这也要求美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带动实践环节。如讲述法、演示法。
通过展示图片、模型或者实物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例如,对一年级的同学进行“圆形”的技巧练习,教师可以带橙子、葡萄等圆形实物启发孩子们边看边画写生圆形水果组合,通过这样的感知练习,儿童很快熟悉并基本掌握了“圆形”这项基本技能。
还可以运用身边的废弃的物品继续创作作品。例如,给二年级的同学上一节关于风景画的课。通过教师示范,运用色彩绘画一幅关于日本富土山的雪景,在雪山的高处,运用废弃可乐瓶的瓶底加以粉色颜料进行樱花的压印,一朵朵漂亮的樱花便出现在画当中。最后,利用牙刷蘸上较稀白色颜料,让孩子们把牙刷在作品上轻轻敲打,形成一颗颗小白点,像无数朵雪花飘洒在作品的雪山上。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孩子们能够学习到环保与创新的意识。
三、正确引导评价,尊重儿童创造性差异,帮助同学们树立自信
美术教师和家长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创意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前提。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随时观察儿童的情绪,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创作时心灵深处的不同思想活动和感悟,抓住他们的思维闪光点。对那种独特思维,大胆想象的小孩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并激励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地想象创造。教师应根据不同孩子的水平基础差异,合理定位,赏识教育,尝试尊重理解不同风格的儿童作品。
如今,“像”与“不像”已经不能作为新型美术教育评价体系的标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美术活动中愉快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并逐渐从教师正确的评价肯定自己的能力,获得满满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此外,教师应多和家长沟通交流,家长不能急功近利地想让孩子一两节课就见成效,儿童对美的认知感悟以及技能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正如卡尔威特所说:“孩子能在绘画中学到精益求精的好品质,也在绘画中耐心和自信。”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目标趋势所在,如何在孩子接受美术活动的启蒙阶段受到艺术熏陶和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观察能力,培养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与思辨能力,与同学们的合作互助能力与共享精神,在快乐中感受美术的独特魅力,最终学会用色彩描绘多彩绚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尔德,王德育(译).创造及心智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孔起英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感受与创造[M].江苏少儿出版社,2003.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