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故事,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2019-02-20刘新彩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3期
关键词:故事教学道德与法治小学

刘新彩

【摘要】故事教學有其特点及教育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上。它可以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发的一项资源,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试图把故事教学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分析故事教学在该学科中的应用情况。希望可以为相关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故事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

2017年9月起,《道德与法治》全国统编教材正式开始使用,至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全部改版为《道德与法治》。教材改革给教师带来迷惑的同时也促进教师思考,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内容的道德与法治课。笔者曾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的世界是儿童最容易理解的世界。所以,越来越多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运用故事教学来达成教学目标。

一、讲故事的必要性

百度百科给故事教学法下的定义是:以故事为主要的教学素材,以故事的搜集、选择,故事的呈现、故事的分析、评价为主要环节,组织、设计、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 “道德与法治是融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于一体的课程,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情节生动活泼的故事十分符合儿童学习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中运用故事教学法很有必要。故事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其内涵,比起抽象的符号和形式逻辑,学生更容易理解直观的、生动的行动和表象的材料。

此外,故事具有隐喻功能,每个故事背后都有其意义。教师讲故事,就是向学生灌输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故事借助隐喻的力量,不直接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式讲述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完成道德的内化,故事作为道德传播的载体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讲什么故事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用故事教学,要注意所选的故事要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正面教育为主导。故事的题材应具有针对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千万不可以脱离教材。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该讲什么故事呢?

(一)再现教材故事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说:“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因此,讲好教材里面的故事也十分重要。故事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体验。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课《周末巧安排》的教材里就有绘本故事《小宝不可以》,在上这一课的时候,笔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课文里的绘本故事变成直观的、生动的动画片,配上可爱的童音呈现在课堂上。通过这样的方式讲教材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感受故事中“小宝”的情绪变化,有助于接下来的开放性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爸爸妈妈平时对我们说的“不可以”中,哪些是真的不可以,哪些是可以商量的。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创编身边故事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组成的。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发生在地球上每个地方的故事,这给我们的教学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上三年级下册《父母默默的爱》时,在课堂伊始,笔者给学生播放这样一个新闻故事:雨天,一位爸爸接孩子放学,走在路上时为孩子撑伞,把一大半的雨伞都移到孩子那边,自己的大半个身子都被雨水打湿了。最后,这样的一幅画面定格在屏幕上,也定格在学生心里,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回忆,他们也一定会想起自己与爸爸妈妈相处时的事情,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件件小事情中都蕴含着父母对我们的爱。紧接着又播放家长们在学校门口送孩子上学以及等待学生放学的场景,配以文字和音乐,渲染气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讲身边的故事、讲社会时政热点故事,能极好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发现学生的在场因素,引起情感共鸣。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身边的故事、社会上热点故事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让课堂焕发出认知主动性的活力。

(三)迁移传统故事

统编教材的亮点之一是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在教材的很多地方都出现传统文化的痕迹。如,一些名人故事、古诗词,等等。在二年级上册的《欢欢喜喜过中秋》中,就出现了《静夜思》《望月怀远》两首古诗来介绍古诗词中的月;《家乡物产养育我》中也出现了《马头琴的传说》;三年级上册《作学习的主人》里面出现故事屋,讲述名人宋濂的故事、鲁迅的故事。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故事,对学生的成长起了一个非常好的导向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一些传统的诗词或故事离现实太遥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对于李白、唐诗宋词等概念的认知还比较有限,不易于理解。所以在引入传统故事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入的方式,应该是活泼的、通俗易懂的、深入浅出的,以学生为本。

除此之外,童话故事、绘本故事、神话故事等都具有一定的育人价值,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选择性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进行教学。

三、如何讲故事

故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不仅要把故事的内容、情节清晰地表达出来,还包含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意故事引入的时机和方式,这里主要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内

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人方式。沿用《父母默默的爱》这一课的导人,学生在上课开始就听了“父亲的背景”这个故事,由彼及己,唤醒父母爱自己的认识,未成曲调先有情,奠定了这一课的感情基调。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生活中出现道德冲突的时候该如何选择?故事演绎和故事续编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如,在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一课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情况,如在排队上洗手间时遇到很急的人想插队先上,该不该让?排队上公家车时,遇到老爷爷老奶奶,应不应该让他们先上?排队等候时,前面的人有事离开队伍,一会儿又回来了,该不该让他排在他原本的位置?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讲述这样的故事,抛出这样的问题,创设情境,运用故事演绎和续编的方法,让学生来演一演,续编接下来的情节,其实就是让他们做出道德选择,这样轻松有趣的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心中的道德意识,他们在表演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完成了道德的选择,在这样的故事体验中感知明理。

(二)课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生活的各个区域。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碎片时间,邀请家长每天早上7:40到学校为全校孩子讲故事。学校有20个班,每天安排一个班的一位家长为孩子们讲故事,每个故事都由本班的道德与法治老师和家长共同筛选,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家长们喜欢讲,孩子们愿意听、喜欢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久而久之,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故事架起了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带领学生走进最美的德育课堂,完成道德内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讲故事,淡化说教,让教育变得更加自然。讲好故事、用好故事,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新红.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朱丽丹.故事有办法——例谈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之故事教学[l].教育教学论坛,2015(04):247-248.

猜你喜欢

故事教学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模仿故事角色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