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2019-02-19闫淑琴
闫淑琴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加强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有赖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网络空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但也必须重视网络舆论碎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诸多影响,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
一、网络舆论碎片化的表现以及在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
(一)网络舆论碎片化的表现
“碎片化”一词源于英文 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碎状,也有人将“碎片化”译为片段化,在不同的领域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有不同的表现。当前,“碎片化”已成为传播学领域的基本特征之一,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事实性信息传播碎片化和意见性信息传播碎片化。前者是指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观察视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以及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 ;后者不仅指意见的零散性,更指意见的异质性、分裂性。
网络舆论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我国是互联网的后发国家,但发展速度惊人,特别是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新媒体的发展扩大了信息传播的主体范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中心,都可以在“两微一端”(指微博、微信以及新闻客户端)等社会化媒体上自由发声、畅所欲言。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喊话筒,所以信息内容碎片化特征非常突出。
二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指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以“两微一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兴起,具有去中心化特性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许多传统行为方式,人们在网上自主发布各种信息,真正享受着过去难以实现的传播权。在新的传播主体身上蕴含着比传统传播主体更为丰富而多向度的文化内涵。网络主体在虚拟中通过想象创造着自我身份,并且使这种身份表现为多样性、随意性。他们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使惯常意义上传统媒体天然具有、向来自在的权威或中心地位被冲击。网络所表现的去中心化特征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
三是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是指受众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停留在某一固定媒介上的时间缩短。同时在不同的媒介之间切换,注意力频繁地快速转移。注意力碎片化的原因直接来源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在新媒体时代,媒介数量大幅增加,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外,新兴媒介的大量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增多,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促使网络上人们的注意力转瞬即逝,不稳定性越来越强。正如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所说,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的匮乏。无论人们是否已经准备好,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网络舆论碎片化在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
在高校,网络舆论碎片化语境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当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往往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独具特色的“网生代”。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工具以其良好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备受大学生的青睐,他们阅读、传播、分享网络信息,可以说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媒体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效推动了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大学生更容易完成对信息的获取和认知,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是,随着网络舆论碎片化的发展,它也给大学生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有论者指出:“网络空间可以视为一个相对开放的话语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在其中萌动并快速传播。网络的超文本和链接,强化了符号生产和传播能力,加速了虚拟空间中的话语膨胀,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很难不被真假混杂的海量信息所影响,这种现状严重地威胁着主流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这一网络舆论变化,明确影响因素,并做出正确引导。
二、网络舆论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碎片化信息的复杂性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文化取向产生误导
在当前新媒体如此发达的环境下,网络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的主阵地。但网络信息的日益过载和无界传播极易引起受众思想价值混乱的情势,往往使大学生陷入价值选择混乱、文化取向紊乱、心理机制错乱的危局。
以微信、微博、论坛、抖音、快手等APP为代表的网络软件作为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主要活动场所,其作者鱼龙混杂,信息光怪陆离,内容真假难辨,情趣雅俗共存,尤其大数据强大的分析投送能力更是投其所好,让大学生沉湎其中,欲罢不能。更有甚者,利用大学生政治敏感性、辨别力和免疫力比较缺乏的特点,极力宣扬西方普世价值,诋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持怀疑态度,甚至充满敌意,进而导致对社会和生活失去信心,无力和无助感倍增;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民族和国家认同感虚化,崇洋媚外思想盛行,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纯正性与控制力。
在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新媒体环境本身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各种思潮充斥其中,信息鱼龙混杂,难免出现一些与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不统一,甚至相抵触的有害信息,这无形中加剧了大学生文化取向的难度,容易使他们崇尚自己并不了解的西方文化,从而对现有文化产生困惑和不满,陷入文化取向紊乱的境地。
新媒体的日渐成熟和自媒体的方兴未艾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意识的舞台,人人都是媒体人,个个都是好导演。因为缺乏对新媒体的有效的筛选和监管,其中情色低俗、小资情调、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泛滥,极易引起大学生对物质追求和精神价值之间的失衡,从而导致大学生个体意识极度膨胀,个人主义取向凸显,价值取向呈现自我化、功利化的特点,从而以一种无关紧要、漠不关心,甚至以反感的态度对待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第一课堂主导地位弱化,传统教育方式受到挑战
思想政治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神圣使命,发挥着主体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网络舆论碎片化的语境中,大量的信息一方面极大丰富了第一课堂的内容,提供了大量案例素材,另一方面也给教育内容和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浩如烟海的舆论信息,教师学生都可以随意获取,这就导致教师的信息优势逐渐消失,权威性逐渐弱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课堂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而多元文化和价值形态则更多占据了大学生的视线,第一课堂的主导地位遭到削弱。
同时,第一课堂往往以传统的授课为主,多采用灌输的教育方式,缺少直观性和感染力,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网络舆论则不然,它的传播和交流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其中。相比枯燥的说教,网络舆论广泛参与、平等互动的特点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总之,网络舆论的碎片化已经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舆论碎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铸魂修德,打造德教双馨育人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关键是教育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是兴教之源。”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教师之根。全体教师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围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根主线,形成育人合力。在网络舆论碎片化语境下,要重点做好三支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理论和主流声音的主渠道,要坚持“德、教、研”三轮驱动战略,遵循“德教双优”“科教双优”思路,努力打造高擎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辅导员是我们党在基层的“播种机”,要以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建设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辅导员队伍;专职思政及党务工作人员是高校很重要的管理力量,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能,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
(二)纵深推进,加大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网络舆论碎片化语境下,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案例式、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引入思政课堂,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服务力和感染力;二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书育人工作,它有自己的规律,如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要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等;三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了解和掌握当下青年的特点,直面学生思想实际,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广大教师要改变经院式教风,努力说好“五种话”,即理直气壮说真话、直面问题说行话、贴近学生说白话、结合实际说土话、温暖人心说情话。广大教师要扎根学生、服务学生,充分而真诚地重视与学生的对话,并用对话驱走他们耳朵里可能充斥的假话、大话和套话。
(三)建网构阵,发挥网络平台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指出:“老百姓在哪儿,民意就在哪儿。我国有7亿网民,传统方式和网络渠道共同构成了现在反映民意、了解民意、沟通民意的新途径。”新媒体是高校师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宽度和深度,要大力加强网络在线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将网络新阵地与传统宣传平台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正面发声,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场,将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下思想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
(四)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网络舆论碎片化背景下,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应该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还可以“五四”“七一”“八一”、国家宪法日等国家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其中,改变少数人参加活动的局面。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构筑强大的思想精神支柱,避免网络负面思想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课外活动。
(五)加强修养,坚守自身信仰底线
辩证法指出,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网络舆论碎片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严于律己,主动接受健康积极的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事实的报道,不信谣,更不传谣。坚守自己的信仰底线,积极健康地使用网络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