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
2019-02-19李卓
李 卓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上提出了 “新型政党制度”这个概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合作型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竞争型政党制度或一党专政型的政党制度,它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出身起点、立场定位、政治功能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是抵制政治体制“西化”、反对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 “飞来峰”、提升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出身起点高:蕴含社会主义底色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方向和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发展与成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滋润下逐渐健全与完善。与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相比,它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底蕴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它 “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特点和巨大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状态。一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明确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超越了西方多党制下的形式民主、超越西方政治文明的缓慢发展势头;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统一指导下,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崇高的理想,能够有效地动员民众、维护政权的合法性,而西方政党制度在思想上、行动上缺乏凝聚力;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坚守人民立场,捍卫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积极发扬人民民主,这区别于代表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政党制度。
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在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不存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内在矛盾,它比资本主义更容易达成社会共识,它还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3]可见,社会主义民主更注重集体主义原则、更具办事效率。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最深厚的政治、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4]。在社会主义制度滋润下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充分发挥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优势。一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一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共同目标,一起共商国是,动员和调配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及时解决某些发展难题与发展困境。如各民族、各党派积极支持配合党的领导共同抗击战胜了2008年南方的重大雪灾和汶川的大地震,这充分显现各党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合作优势。二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代表各阶层、各群体利益和诉求的民主党派,有充分的权利和资格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且在充分讨论协商下,尽可能地满足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画出 “最大同心圆”,凝聚共识促发展,这充分显现各政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凝聚共识的优势。
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中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压舱石。”[5]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始终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和政治生动活泼的优势所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各政党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和领导能力决定的,也是由各民主党派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在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坚持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定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党长期执政的稳定性,使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能够保持连续贯通,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而西方的竞争型政党制度,政党之间轮流执政,执政党与政府的联系是暂时的,政策的延续性差,政策像 “翻烧饼”一样随着执政党的更替翻来覆去,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最终导致西方民众对他们政党的政治诺言逐渐丧失信心。另外,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各民主党派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6]5-10。实践证明,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无论经受多大波折,都能保持强劲活力,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二、立场定位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立在人民立场之上,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坚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而西方政党制度产生并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正如邓小平所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7]。可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凸显了人民性与先进性的优势。
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收集民意、集中民智
收集民意、集中民智,这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前提条件。西方的政党大多代表资产阶级、富人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缺乏代表民众利益、底层呼声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党。西方政党制度是一种 “金钱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几乎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的博弈斗争,所谓的民意只是 “资本”的民意。而贫穷的劳苦大众却难以在 “金钱政治”制度下让他们底层群众代表有效参政并发声。而且西方民众对他们的政党制度不抱信心,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政党制度只不过是那些富人阶层的政治代理人轮流上台执政的手段,这种政党制度不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不利于密切联系群众。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党和国家收集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它有利于民意、民智的上下传动,“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8]。一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吸纳各阶层人士的优秀代表,在党内各阶层代表的党员都可以通过民主生活会等渠道向党组织及时反映民意、提出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都可以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都可以通过党内民主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二是民主党派是具有阶级联盟和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具有进步性与广泛性特点,各民主党派成员是由各阶层、群体的优秀代表人物组成,他们可以通过政协组织将其所代表的阶层利益诉求或所调查收集的群众呼声及时地传达给党和国家,更好地代表他们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利益。
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调动群众、改善民生
调动群众、改善民生,这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西方的 “金钱政治”影响了政党的威信、政治吸引力,使民众逐渐丧失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且西方政党往往会为了赢得竞争的胜利而不择手段、践踏民意,这样严重打击民心、损害民利,不利于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不利于改善民生。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有利于调动群众力量、促进民生建设。一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有利于赢得民心,打牢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各民主党派人士也和各自所代表的阶层、群体保持密切联系,有利于团结、联合他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有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大团结、大联合,有助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实际行动保护弱势群体;各民主党派则可以进一步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反映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这有利于党和国家对群众的期盼和诉求及时作出回应,不断推进我国的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西方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实质是推动资产阶级或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和斗争的制度,这种制度只能反映并实现少部分富人阶层、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时会站在执政大局、全民利益的高度,充分照顾各民主党派的具体利益,并通过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措施,保障他们所代表阶层、所联系群众的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可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及时把人民的利益诉求反映到国家的方针、政策上,让人民的利益通过政策的落实得到一步步实现。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有效避免利益集团在政治体系内左右政治决策的情况出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较好地摆脱利益集团的牵绊,让利益集团跟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走;各民主党派也始终坚持履职为民,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参政,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风雨同舟,抵制利益集团的干扰,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有助于共同实现并维护人民的利益。
三、政治功能强:发挥民主集中效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专政,也不是多党竞争,而是坚持 “一”与 “多”的有机结合,把一元性与多元性有机结合起来,呈现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结构,变政党之间的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既避免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一党专制、缺乏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这是当今世界较先进的政党制度[9]。与一党制、多党制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合作型政党制度,体现的是优于西式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它能够较好地发扬民主、统筹全局、兼顾各方,能够实现高度集中与广泛民主的统一,增强党和国家的政治活力。
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激发利益表达、扩大政治参与
参政议政、表达利益诉求,这是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特殊的 “民主通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政治参与的 “民主通道”。西方政党制度只给资产阶级的代表提供了良好的利益表达机会,民众虽然有广泛的选举参与权,但实质上的参政议政渠道较少,在西方民众心中,政治只是 “有钱人之间的游戏”。而一党制权力过于集中,缺乏人民民主。与单纯的一党制、两党制或多党制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利益表达功能、政治参与功能,“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10]295-296。一是激发利益表达。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党员可以通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和各级党委会、党委常委会以及党的工作部门平时的工作进行利益表达,保证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各民主党派也能通过政协等平台把群众的意见反映给党和国家,使各方面的政治诉求、利益诉求都能得到充分表达、释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利益表达开辟了制度化、程序化和民主化的渠道。正是利益表达功能的优势,使各方面的各种愿望诉求通过政党渠道顺畅地反映出来,进入党和国家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二是扩大政治参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本身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渠道,八大民主党派就是它们所联系的那部分阶层、群众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和重要载体,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各民主党派所具有的法定参政议政地位,使我国政党制度具有鼓励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政治的能力,这不仅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而且保证了各阶层、群体参与政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11]。
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民主监督、强化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民主协商,这是民主的重要实现手段。西方政党制度能够发挥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但西方政党之间的监督只是一种相互倾轧、只代表一党私利的狭隘的政党监督;在一党独裁制度下,政治决策、权力运行的过程几乎完全是在执政党的内部组织框架内开展,使公共权力运行缺乏监督。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在政党关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在权力运行方式上坚持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在民主形式上坚持政治协商与广泛参与”[6]5-10。这种方式吸收了一党制和多党制的长处,避免了它们的缺陷,建立起了多党合作、互相监督的机制以及高效、统一的政治协商机制,发挥着积极的政治监督职能。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坚持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二者在国家社会发展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求同存异、互相监督,既可以避免恶性竞争、相互倾轧,又可以避免一党专制、缺乏监督。另一方面,“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10]293。我国各政党之间既不争权夺利、也不互相倾轧,而是按法律程序、制度规范,通过不同形式的政治协商,解决各政党之间的利益分歧,作出合理的政治决策。
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集中统一领导、维护政治稳定
分散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意见统一不起来只能是形式上的民主,集中统一才能显现民主的力量。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过分强调通过政治选举获取政治权力,致使主要政党之间存在零和博弈、相互拆台、恶性竞争的状况,容易造成政治动荡、社会分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则摒弃了西方两党制、多党制所固有的政治权力分散与政治运行低效的弊端,有效地避免了政党之间的相互内斗,确保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处于一种和谐与合作的政党关系之中[1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突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 “领导力量一元化”,坚持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领导——合作”、相互监督的党际关系,实现了政治力量的 “有机团结”[13],有助于增强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把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及时吸纳到政治体系当中,保证了国家政治生活的生机活力和持久合力,促进国家政治活动的良性发展,维护政治稳定。另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调集思广益、人民至上、治理高效,这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在中国政党制度下,既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长期执政,又有了各民主党派的广泛利益代表与政治参与,就能够行之有效地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冲突,从而实现政局稳定。”[12]
四、社会效益佳:整合社会多元力量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将各方利益诉求反映给党和国家,将各种同质的、异质的政治资源和利益诉求整合并吸收于政治体系之中,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凝聚社会力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整合功能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的整合、政治资源的整合和利益关系的整合[14]。
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意识形态的整合
意识形态整合是政治观念上的整合,能够将社会多元力量引向统一的政治方向,使整个社会朝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前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坚持团结、民主主题,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能够紧密团结起来,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增加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一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动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各民主党派成员都是各阶层、各群体的优秀代表人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在学习、接受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后,能够积极地进行广泛宣传,及时将国家意识形态的最新内容传播给群众,增强民众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知。二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促进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可以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和介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群众接受党和国家的价值理念,促进政治认同和社会凝聚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积极广泛地收集民意,及时解决社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中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认同感。
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政治资源的整合
政治资源整合是政治上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的集中统一。政党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促进各种政治力量的凝聚,在政治上形成合力,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政治力量保持了自己独立于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的特性,在受到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影响的同时,保持了自己规范和引领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的能力,之所以能够规范和引领社会力量、资本力量,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 “政治合力”。各政党是不同的政治力量,拥有不同的政治资源。在我国各政党之间不是政治对抗关系,而是政治合作关系,各个政党都有自己的社会基础,都代表一部分群体,各个政党的交流合作实质上也促进了社会各阶层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各种力量的整合。另外,各民主党派人才荟萃、思想活跃,通过多党合作,可以融合多种不同社会主体的不同政治资源,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各民主党派的意志和智慧都凝聚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上来;各民主党派把各方利益诉求引进国家体制之中,可以整合自己所联系的政治资源、政治力量,调动各方面主体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利益关系的整合
利益关系整合是调节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政党是特定阶级、集团利益的代表,不同政党之间容易产生利益博弈。“西方的政党是公开的 ‘部分利益党’,不同政党代表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因此国家政策摇摆不定并常常陷入政党之间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撕扯之中,国家发展容易失去方向。”[15]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利益整合的有效机制,它能有效地发挥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的功能,“有效避免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8]。具体来说,首先,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结构适应了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多元利益的整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广泛社会代表性,使之具有强大的利益整合能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和优势,也能够充分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和优势,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利益诉求,实现对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整合,提升党和国家吸收、同化、消解和融合社会不同利益诉求的能力。其次,通过政治协商可以调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政治协商是一种有效的利益关系的整合器。在政协组织内,通过不同利益主体代表之间的互相协商,在考虑到不同利益要求的条件下求同存异,对主要问题达成共识,以此合理协调、综合各种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前化解利益纠纷,有效避免利益矛盾的产生。
总之,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是一党专政的政党制度,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不可超越,西式民主更不是什么普世价值。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它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的制度自信提供了部分依据,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政党制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