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旅行社对接旅游供给侧改革路径
——基于“双创”理念的研究

2019-02-19谢凌云

社会科学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旅行社结构性双创

谢凌云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伴随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文化与旅游部在2018年12月发文指出在全域旅游基础上加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基本原则之一是全域供给,创新推进,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业的产品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供给侧产业结构。基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整个旅游行业的积极落实,全国各地开展开拓性与创新性的旅游发展模式,“景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等相关行业创新发展策略也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双创”理念下的“一体化”等即体现我国旅游业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和全社会参与等内核。高校作为区域内精神文明与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成为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而易见理应被纳入区域旅游视野。而在对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构建中,受开拓融合产业、提供优质服务等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行业目标驱动,校园旅行社的参与不可或缺。在“双创”理念下,校园旅行社实则为大学生“双创”考察活动在旅游行业的重要实践项目之一,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与知识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的标志。因此,普遍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与较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的大学生必然成为旅游行业“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①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确定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在各区域旅游业的具体构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如产业链条过短、专业人才短期、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行业良性发展意识等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大学生“双创”考察活动在旅游业中积极的融入与发展,使得校园旅行社逐渐成为旅游产业链的创意与特色环节,不仅促进了行业的规范管理、“人才”保障和服务质量;同时也将创新、创业中“新”的理念,如“互联网+”等信息驱动技术推向整个行业,为进一步延长与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开拓与融合:“双创”理念下校园旅行社有效对接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可能性

在我国消费需求、政策环境与产业技术同时大幅度转变的新时期提出的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开拓性的前瞻视野和融合性的产业内核。一方面其开拓性使得旅游产业融入我国“双创”战略;另一方面其融合性有利于其在区域内吸纳有效资源,丰富与拓展自身产业结构。本部分即分析作为高校旅游资源统筹与生产者的校园旅行社与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的可能性。同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历经五年的探索与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实践中不断拓展与深入,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可观的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旅游业正逐渐转变为国民经济中不容忽视的融合型与创意型支柱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在“双创”场域中,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目标、自由生活的重要途径。根据调查显示,其中,校园旅行社项目对“双创”时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的旅游服务业有着比较深入的实践性参与的可能。大学生创业意向不再囿于传统实体行业,或者驻足于新潮的互联网行业,对于服务业的关注与考察日趋增多。

(一)实践型旅游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从旅游院校自身来说,由于我国旅游行业的专业性与特殊性,旅游院校的教育体系与课程安排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在“双创”理念驱动下,对实践平台和实践项目的改革需要尤为突出。同时,要完全满足旅游教育对专业性与实践性的需要,最主要需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洞悉行业理念、熟悉产业结构。众所周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几乎覆盖了我国全部国土范围,带动了相关产业、城镇建设、法规健全、市民素质等各方面的提升。因此,旅游院校将实践平台和实践项目的构建对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理所当然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侧重点。这样能够真正推动旅游院校“双创”教育改革步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旅游人才储备。

(二)旅游“共建共享”产业进一步融合的需要

相对于以往的“旅游+”模式,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趋近于“+旅游”模式,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变“主动为被动”,从原有的旅游产业跨界进入其他行业,转变为对各行业主动变革并积极融入旅游行业全新发展格局的需求,做到产业进一步的“共建共享”融合体系,同时各行业的主动将自身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能够进一步加深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景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等具体战略的实施与完成。在此基础上,校园旅行社的作用便不再局限于学生实践项目或是人才培养项目,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整合、统筹校园的文化、研学、建筑等资源,通过文化创意和品牌包装,使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纳入旅游产品体系中,构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链中的社会资源访问点。

二、校园旅行社的“双创”实践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用

当前我国旅游业供给侧发展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其在社会资源上的全覆盖与全体居民的共参与。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在充分利用本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各类要素基础上,建立一条能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产业链条,从而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服务体系。因此,无论是区域内居民的参与,还是相关产业、社会资源的利用,抑或是针对当前旅游行业存在的互联网思维不足等人才短缺的问题,还有产业结构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等问题,都不能忽视校园旅行社的“双创”实践在其中的作用。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作为各行业发展的主力后备军,能够通过校园旅行社提前进入专业领域进行实践,发挥其人才孵化功能,有效地填补大学生在校园与就业之间的实践空隙,进一步提升人才储备库的整体专业技能与素质。另一方面,以校园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旅行社,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催生出更多符合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技术与新动力,延长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打破既有的封闭产业循环,有效地推动当前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一)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才储备

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可谓全民参与,大学生“双创”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合作的“双创+旅游业”形式。在高校中发现、培养、选拔“双创”人才,通过以实践为核心的教育平台与专业指导,充分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政府营造有利于“双创”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环境,并鼓励、组织与扶持大学生“双创”实践活动;企业转变人才引进、流动等相关策略,本着以人才培养和维护行业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使高等院校中的旅游“双创”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业潜能够得到有效的展示和充分的发挥。这样使得高等院校成为更具实力的旅游专业“双创”人才储备库。其中,高校的培养与引导方式是三方协同合作的核心,具体而言,高校对“双创+旅游业”形式的人才培养主要针对两个方面。

1.发挥人才孵化功能

校园旅行社是大学生旅游“双创”实践活动的实践产业,是真正以盈利为目的具有行业资质的企业。在这一点上校园旅行社就与旅游高校实训时专用的模拟旅行社有着本质区别。除了创建目的的不同,其为“双创”人才所带来的实践作用也存在着质的不同。校园旅行社的出现与发展,通过管理与组织企业经营,招徕和接待旅游者,全面提升大学生“双创”实践能力。让大学生虽未走出校园,却已真正参与到旅游行业的具体实践中,已经超越了行业“人才储备”意义,而上升为一种以国家政策为依托的具有专业竞争性的“双创”人才孵化机制。

校园旅行社是以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双创”企业家精神培养为主要目标;锻炼“双创”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考察其在实际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业务操作等基本技能情况与行业操守;培养能够掌握旅游从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信息化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具备创新意识与发展眼光的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的“双创”人才。在校园旅行社具体营运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业务的处理,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职业发展意识;培养“双创”人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业团队优势互补与协作精神。

对旅游行业而言,校园旅行社依托校园提供的培训、咨询、指导实践教学平台,对其进行扶植的政府与企业的品牌、人脉、影响力等方面资源进行整合。为大学“双创”人才提供了真实的创业就业实战的实践平台与项目,在被孵化的大学“双创”人才专业技能提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同时,也降低了校园旅行社扶植企业的营运和人员培训成本;同时为政府有效解决了一定的社会就业问题。可以说,校园旅行社的“双创”人才孵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开拓了一个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2.推动信息化人才培养

所谓的产业信息化,是指“利用IT 技术来改造传统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是信息化的过程,其发展是建立在IT 产业与‘互联网+’全面融入各个产业的基础之上的。”[1]具体到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则显而易见,即将IT 技术融入旅游行业,并运用“互联网+”的融合理念转变传统旅游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盈利手段,以换取更优质、更便捷的旅游产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产业信息化应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便形成了互联网思维。

高校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校园旅行社打造为信息化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在掌握旅游行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引导其利用信息化技能和互联网思维运营校园旅行社。具体来说应达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来采集和辨别在从业中遭遇的各种信息数据,并能够将具体信息数据运用于产业相关的设计、开发、推广和管理中。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旅行社将转变角色,从以往的专门培养服务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专项授业平台,转变为培养既掌握传统旅游理论知识,又拥有互联网思维的现代旅游信息化“双创”人才的实践型平台。正因为高校培养旅游“双创”人才以实践型的信息化教学为核心,使得大学生未踏出校门便具备了足以应对当今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中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且在校园旅行社的信息化实践中,学生能够以其互联网思维深入行业内部,进一步拓展了其准确洞察市场行情的能力与紧跟时代发展的视野。

除此之外,校园旅行社助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双创”人才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在网上构建实践交流平台,鼓励校园旅行社实践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给予学生互相交流经验和共享资源的机会。由此,不仅参与校园旅行社的学生,也为其余在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创新经验,有助于带动整个旅游专业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素养的积极性。

(二)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发展与创新

既有的全域旅游模式突破传统旅游业规划中的“景点观光区”业态,对行业发展的追求也不止停留在对旅游人数增长上,转而关注如何对旅游质量的提升。但是,我国旅游市场并不能止步于这种百花齐放式的旅游业态中。应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从封闭单一的“旅游行业”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旅游”形式,如特色小镇、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同时,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旅游行业仍然存在一定的积弊与问题,因而旅游业的再突破势在必行。“双创”理念下的校园旅行社实践不仅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才储备,同时通过创意发挥也在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发展与创新。

1.驱动产业生态良性发展

校园旅行社对专业性的旅游人才职业意识培养,有利于解决当前部分旅游从业人员职业代入感低下和欠缺服务意识等一系列“人”的问题。从而推动旅游业供给端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根据相关调查,在“双创”理念下,大学生的创业目标不再局限于赚钱、改善生活等单一的盈利性目的。其创业意愿更多的来自于“非物质性好处”的驱动,拥有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创业最大的动力;其次是实现个人理想以及赚钱等。高校针对这一点,将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等内容融入具体校园旅行社实践中,培养学生职业操守与热情,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输出既对行业未来发展充满热情,又具备打造行业良性生态环境意识的优质“双创”人才。

不过这些怀揣着美好创业梦想,又具备坚贞职业操守的“双创”人才同样会在创业道路上遇到各种困难,最大的困难的是钱,其次是人际关系,再次是缺乏管理经验。同时,又存在“传统的旅游专业本科教育萎缩,存在学生专业认可低,本行业就业率低等问题”[2]的阻碍,所以在注重培养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同时,以知识教学引导“双创”人才逐步丰富自身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以实践中宝贵的社会阅历填补“校园-就业”空隙。将二者的培养与引导有机的结合,才能持续不断地为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添加专业性强、创新效率高的新鲜血液,并保证旅游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延伸旅游产业链

由于旅游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特殊性,使其呈链条式产业布局与关联形态。在此基础上对某一产业布局进行合规的、有效的拓展经营方式,便是其产业链延伸的具体表现。“双创”理念下的校园旅行社在宏观上主动追求更专业化的产业分工,完善和发展现有的产业结构,促使更高级别的、更符合我国现代旅游市场经济的产业链条的形成。

校园旅行社实现旅游产业链延伸的重点是将“双创”项目有机地融入到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中,形成“双创+旅游业”模式。校园旅行社的“双创”实践,就是典型的运用了“双创+旅游业”来延伸当前旅游产业链。高校以培养“双创”人才为主要目的,对校园旅行社进行大力扶持与指导,“双创”人才设计校园旅行社的创意产品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是以创新性为创业核心,另一方面就是符合当前各地旅游业中全力推展的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因此,“双创”理念下校园旅行社的建设不仅促成当今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更有一定的创新潜力促成旅游业供给侧的进一步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更高级别的旅游生态产业链。

三、校园旅行社有效对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模式构建

对于校园旅行社对接旅游业供给侧的经营与推广模式的具体创新设计各具特色、不胜枚举,从整体上看主要针对两个方向:即“出游”与“接待”,两者的不同在于服务人群和旅游目的地的策划上。具体而言,“出游”顾名思义是指校园旅行社策划、组织本校学生走出校园,旅游目的地一般是在大学所在城市及周边;而“接待”则与之相反,主要服务人群为以高校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无论何种经营模式,都是以互联网线上线下(O2O 模式)融合的商业模式为运营支点,在宣传、招徕、组织、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网络性与时效性;而在服务、策划、人员等方面则以政府、高校扶持、引导为依托,二者相融合,以相对成熟的经营体系和别具创意的特色模式对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

(一)打破高校“景点化”的校园游服务

大学校园游服务主要目的在于将封闭式的校园文化产业作为旅游资源融入旅游业供给侧产业结构中。因此,高校游服务属于“接待”模式范围。在“全民旅游”时代,对于大众来说“景点化”的高校游其实并不陌生,而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校园旅行社的校园游服务则不等同于简单的高校“景点化”。确切地说,高校的“景点化”具有一定的贬义成分,甚至成为高校发展的难题之一。我国大学多为封闭式校区,在高校愈发受到旅游者青睐的“全民旅游”时代,许多高校校园中研学、文化、地标等人文要素确实具有成为旅游资源的条件。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广大中小学学生家长在望子成龙心态下往往有让孩子提前领略高校人文环境的渴望。不可否认的是,游客的突增与校园的“封闭性”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这就要求校园旅行社能够规避高校“景点化”的一些既有问题,比如闲散游客游览秩序的混乱,以及由此与校方产生的矛盾,甚至冲突;更重要的是做好与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接工作。

1.转变思维,规范旅游业供给侧产业结构生态

首先,转变既有的高校“景点化”观念。以融合发展思维为主导,将高校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融合。高校旅游资源主要在于研学、文化、地标等人文要素,近些年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追求的恰恰是这种能够给予游客精神熏陶的产品质量、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而在“双创”理念下,校园旅行社能够进一步得到相关政府部门政策规划与支持,通过三方协调互助,将高校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人文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链中拥有独特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一员。“‘生态环境’其要点就是要跳出单独的部门、行业、空间、基地,或者一项项单独的方案措施”[3],校园游不再以封闭式的思维突出单一的文化、文人或地标,或者将校园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大学校园打造为整个区域、甚至全国旅游产业链上的特色一环。因此,参与校园旅行社运营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发展与全局化的视野,一方面认识到高校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中地位的得天独厚,另一方面则以规范和优化旅游业供给侧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为己任。

其次,规避问题,维持高校旅游产品的规范发展。对于自发的、无序的高校旅游行为予以进一步规划和整合。一方面校园旅行社要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工作,要求其出台统一的管理要求与参观标准。同时要与校方对具体开放时间、筹划项目、推出产品等做到意见统一。在确保推出的旅游产品有章可循的前提下,做好、做优实践项目;另一方面,在线上策划时即将旅游秩序作为关键内容推出具体措施,比如将相关的游览时间、规范、禁止条例等列入相关推广项目中,或以旅游合同形式推出。同时,在线下人员培训时,将维持旅游秩序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予以贯彻。

2.开拓思路,拓展校园旅游产业商业模式

如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不可忽视的是各行业无一例外的都在加速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基于网络特点的互联网式思维逐渐成为当今各行业从业者的必备思维方式。正处于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旅游业自然也需要互联网思维的助力。而如今仍有部分旅游从业者延续传统的行业分工和商业逻辑,以至于部分旅游产业停留在“景点观光区”的封闭业态下。

从本质上来看该问题可以归结为从业人员的眼界与专业知识的问题。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型的理念,需要符合时代的更加开阔的眼界与更为专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理解与接受。所以没有一定专业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显然更难打通校园游“互联网+旅游业”的脉络。在产品推广方式上,很多传统的推广模式应用于互联网却都无法生效,而一些像“集赞”“公众号文章”“长微博”等以互联网特性为主导的新颖方式却有着更显著的推广效果,而这些推广方式往往离不开旅游院校对从业大学生的大数据、ps 技术等专业性技能的培养与引导,以及信息化校园旅行社构建;而开阔的眼界与发展的眼光则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素,在“双创”理念下,对校园游策划的校园旅行社从业学生不仅在所在领域里求新求变,更多的尝试跨出所在领域的边界,比如以文化节、音乐节的方式推出旅游产品,首先策划、组织文化节、音乐节,再向广大旅游者推广。这种跨界的旅游样式既丰富了经营模式,同时借助互联网给用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从而获取更丰厚的收益,进而推动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跨界”生长的“旅游+”服务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校园旅行社对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源整合、产业延伸等宏观方面趋向于“+旅游”模式,但“旅游+”服务依然是校园旅行社在具体产品策划与开发的手段之一,“旅游+”服务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的“出游”模式。“确定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以鲜明的旅游形象为区域形象,通过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联动,贯通消费和生产领域,发挥旅游的经济和联动效益,带动整个区域发展。”[4]“旅游+”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模式,而是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选择具有时代地域文化风情的引导型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了解大学所在区域的文化、历史、经济、建筑等,既可以助力大学培养旅游者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区域文旅产业知名度;同时也可以宣扬和传承区域的文化精神与底蕴。进而,以文化、研学等大学独有的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业供给侧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1.“旅游+”模式的精神感召

校园旅行社所开发的“旅游+”服务是一种“跨界”形态,主要依托区域内文物、地标和遗址等资源,并通过节日、交流、展览、表演等形式为区域打造文化品牌,此必然具备丰富性和多样化的模式设计。有符合传统“旅游+人文”“旅游+乡村”等基本模式的服务,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旅行社推出的“get+”系列服务产品:主要围绕南宁周边五个郊县旅游产品开展“旅游+”服务。也有联合专业风景区推出的“旅游+教育”等服务项目,如河南理工大学与我国五A 风景区云台山景区管理局的合作项目。

通过“旅游+”服务,不仅满足了大学生旅游者消费需求,同时有助于这些在校学生进一步体验和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这种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符合旅游业当前旅游业全方位、个性化的消费体验追求,以及全民共参与的模式特性;同时“跨界”项目的推出,有利于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校园旅行社“双创”实践产学研的深入融合发展。大学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精神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游览中领略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其实是一种精神力,或者说正能量的培养。而培养学生对地域精神风貌的感知力与认同感,有助于高校对所在区域贡献更多怀有建设热情的青年人才。

2.“旅游+互联网”模式的技术吸引

“旅游+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校园旅行社基本框架之一。线上线下同步的项目服务平台在信息化发达的高校校园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比如以微信和微博的公众号,或者开发专门的服务APP 等。还有以互联网思维为根本的旅游业宣传活动: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更多的在校学生热衷于参加旅游宣传活动,比如线上抢红包、旅游竞赛等活动,更多的线上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重点关注,而且能够吸引多数校外旅游者的关注,相比于传统的线下宣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具备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的校园旅行社“双创”人才通过对本校以及同一城市各大院校中的学生旅游舆情进行监控,对收集的高校旅游大数据进行分析,以信息数据分析总结出当前高校的旅游热点和关注程度,甚至是各类学生对旅游产品的偏好。再以此策划更符合潜在旅游者偏好的营销主题与推广路径,更易于吸引大学生潜在旅游者主动参与到旅游项目的传播和营销中。

(三)质高于量的私人定制服务

在我国全民旅游的时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也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旅游者个性化消费需求面前,对旅游行业来说既有着明显的商机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即使在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导的旅游产业中,仍存在着部分旅游产业延续传统旅游业“无差别”化的服务模式,导致有着不同消费需求与趋向的旅游者不能得到对应的产品体验。

正因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私人定制服务开始崭露头角。以互联网思维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为导向的校园旅行社自然会在这一特色服务上有所尝试。校园旅行社设计私人定制服务的初衷为:正确地树立实质性的市场观念,研究旅游行业正在发生的消费升级现象;拓展创新思路,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有针对地开拓新型旅游产业。校园旅行社的私人定制服务主要针对不同身份的旅游者,或者同类旅游者的不同消费需求进行专门定制。主要手段为:制定旅游专线、指定特色目的地或特定类型“旅游+”项目。比如满足大学生情侣共同出游的特色线路设定,以及针对毕业生的“毕业山水游”等。

私人定制服务的开展意味着校园旅行社开始向个性化、专属化的优质旅游方向发展,这同时也符合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高于数量的产业发展理念。优质的服务意味着更庞大的潜在客户偏好数据的收集、更复杂的信息数据对比、更高的创新创意要求以及更周全的服务体系构建。这说明在“双创”理念下校园旅行社的开展,无论是在模式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上,都与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式相契合,可以看成是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动力之一。

总之,校园旅行社对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色模式设计,主要是以当地政府、高校、企业扶持为基础,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互联网思维为支撑的;在高校中有机会得到学校提供的免费店铺,在创新创业中有专门的老师对创业团队进行指导;而且为了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团队毕业时,下一届的学生可以继续经营,“双创”人才的实践经验会在这个项目以后的实践中以“传帮带”的形式发挥指导作用;已经获得国家认证的导游资格的校园旅行社经营实践者可以既担任运营管理者,又承担“第一线”导游的职务,导游的身份在磨炼他们基础专业技能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社会阅历和人际关系,使他们更加了解当前旅游业业态。这让每位志愿从事旅游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各项工作岗位上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进而为将来以行业开拓者的身份迈入社会就业创业实现无缝对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制度环境和技术手段的协同助力下,大学生在“双创”理念下的校园旅行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仍存在我国大学生在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风险感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理论与实践课程相协调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让校园旅行社切实纳入本专业领域的社会行业实践中。从而在“第一线”激发大学生“双创”意愿,提高实践技能,建立真正能够助力旅游业供给侧产业结构向“高、精、尖”产业良性发展的产业纽带与人才储备库。

猜你喜欢

旅行社结构性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旅行社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分析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旅行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