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其实践生成

2019-02-19王玉鹏

社会科学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力特色建设

王玉鹏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221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性质与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不仅仅需要适应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还具有能动反作用。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便会起到推进文化发展进步,促进我国的社会稳定及社会和谐,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反之,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便会制约文化的繁荣发展,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导致思想意识混乱,难以凝聚力量。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之间,也是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决定论。但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创新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文化软实力的一般属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与使用并不是简单套用,也不是词语的拼凑,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下面我们首先来看文化软实力的一般属性。

第一,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在的社会规定属性。文化软实力虽然属于文化层面,但是,它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事物,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发展取决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和发展变化。具体而言:“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1]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形态的转换是紧密相连的,并受到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因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另外,文化附属于整个社会之上,属于社会生活的观念层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一特定的社会形态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表现、文化组织、文化传播方式,没有脱离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抽象的文化。

同样,文化软实力也附属于一定的社会形态。没有抽象的、无条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只能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展开。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刻的社会规定性。因此,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所以,我们考察文化软实力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形态,空谈文化软实力建设,把文化软实力建设说成是一种中性的,客观的现象是十分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文化软实力依附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单纯的文化软实力是不存在的,抽象的谈论文化软实力建设没有任何意义。同样也不存在超越社会形态、超越传统文化、超越社会制度的文化软实力。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有着不同的文化软实力内涵与形式。具体而言,资本主义国家有其文化软实力,即是自由、民主、人权。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文化软实力,这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孕育和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软实力。

虽然,我们不能夸大一个社会形态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变迁完全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与方式。但是,我们也必须说明社会形态的重要性,即社会形态的变迁对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形态的属性与变迁来认识文化软实力建设,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文化软实力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一定统治利益的维护者与代言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2]同样,文化也并不像一些人鼓吹的那样是一种无阶级、中立的、非意识形态的产物。事实上恰恰相反,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不同的阶级与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代表其自身阶级、阶层的利益,如:资产阶级文化必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因而说文化不是价值中立的。文化软实力也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其阶级性来源于文化的阶级性。文化软实力看似具有随意性,不自觉性,实则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诱惑性。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所炫耀与倡导的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虽然是自由、民主、人权,但是却是资产阶级核心价值的体现,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来说它是虚伪的,甚至是一种奴役。长期以来,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例如:好莱坞文化、肯德基文化,还有令人向往的美国梦即其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吸引了全世界不计其数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为之倾倒,迷恋。从本质上来看,这其实是美国的一种文化软实力策略与文化推销。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虽然对于我们建设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但是它带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意味,为资产阶级服务,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内涵。我们明确了文化软实力的一般属性之后,再具体分析与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它是文化软实力的在中国的表现形态,是中国对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应用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具有自身特定理论论域与内涵。当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界定的目的并不是玩文字游戏,进行概念创造,从一个概念走向另一个概念。而是要立足现实,把握现阶段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战略的形势,进而形成理论自觉。因此,我们首先要把握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为关键的理论提升,从而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水平稳步提升。

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早在十二大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体而言,其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提高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深入追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有所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各自的理论论域,两者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所指各有不同。其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策略,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首次把“文化软实力”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做出了新的部署,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明确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的道路、方向、方针、原则以及关键。[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这些重要报告表明,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其次,要准确理解与把握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则必须首先明确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属性与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决定了其自身文化软实力的特征和特殊属性,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它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那么,该如何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属性与本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助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综上所述,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就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之一。从长远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内在统一的。

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资源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多维度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极其繁杂的综合工程。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形态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实践的样态,而且也具有多重的属性与形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灵魂和建设重点,其培育和弘扬的效果制约着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高低。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7]。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突出作用必须得到确认。在中国,只有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文化软实力建设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价值,也应该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首要价值。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灵魂,为其指明了最终目标、突破路径和前进方向。具体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集中体现与凝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精髓与灵魂,指明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走向与内容。同时,它作为我国的主流价值体系,在当前我国多元价值中起着支配与引导作用,如缺少这种凝心聚力的引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就会丢失旗帜、甚至走向邪路歪路。因而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方向、任务和目标。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任务。也就是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应从加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手,增强人们的认同感,使其正确引领社会思潮,从而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向心力、凝聚力,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凝聚力就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这体现了两者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提高其影响力、对抗资本主义国家价值的侵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真正优势和吸引力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增强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反映历史进步潮流,反映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内在规律。因此,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充分尊重与反映这种规律。

首先,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容实体,引领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前进方向。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牵住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牛鼻子,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展开文化建设工作。习近平同志在广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任务与基本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体人民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所以,进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突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体,坚持其前进的方向,进行文化建设,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其次,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即消极适应甚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从根本上否定本民族文化的思想倾向。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现代文化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宝藏资源,代表着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在文化交往中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9]因此,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应立足于自身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其中的优秀成果并进行创新性发展,而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更不能全盘西化,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就能够接地气,才能具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再次,注重对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借鉴与吸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自我封闭,盲目自大。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坚决反对闭关自守的文化封闭主义和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毛泽东曾强调:“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10]也就是说,进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批判性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做到洋为中用,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播在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这样民族文化才会更具生命力。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文化软实力建设要立足于我国实际国情,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创造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开放性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通过建设开放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的形象。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形支撑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以及文化产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而文化产业则体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即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保障。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三重使命与三重责任。第一重使命与责任,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与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要创造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生活,追求效益与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决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坚决抵御文化糟粕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11]同时,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体,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总的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着力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精神风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与使命。

第二重使命与责任,文化产业的舆论导向作用。文化产业与产品也是传播信息、引发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推进我国文化的提升,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改善人民的精神状况,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重使命与责任,文化产业与产品的价值诉求。文化产业必须注重文化发展的价值引导,文化发展的价值引领文化发展。只有从根本上明确了文化发展的价值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自觉。当然,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是多样的。文化产业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然而,“文化的价值在于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不断塑造。如果文化只是停留在客体存在形式上,不转化为主体的存在形式,也不能维持自己的继续存在,更谈不上发展”。[12]因此,文化发展的目的是消除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进而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此,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旨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以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切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状况,促进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觉醒和自信,进而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当代价值及其未来走向

在当代中国,文化在社会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塑造国家形象、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外在体现,文化产品与服务作为独立产业,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当前,在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产业在其整个国民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产业贡献率普遍高于10%。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我国所占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外直接表现为文化的感召力、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参与制定国际制度的影响力。首先,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理念是其灵魂,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向,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运用什么样的经济政策,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指导和调控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受到了特定社会的价值理念的制约。如果没有内在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动因,经济活动必然是没有效率的。文化软实力为社会的经济运动的顺利运行创造良好的价值目标、伦理秩序等人文环境,内化为经济活动者的个体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的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支撑。马克思·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所主张的节俭、奋斗、追求个人成功,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并且推动其社会和经济的巨大进步。 这也反映了信仰、价值观等理念对经济发展方向的巨大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主流的价值理念形成强大的经济导向作用,使我国的社会沿着健康的方向持续高速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了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理念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向。

其次,文化软实力的制度、习惯等形成的文化环境影响着经济的效率。制度作为正式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经济过程,而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等非正式规范更是从潜意识层次影响着经济运行效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文化相互交错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环境。比如有着经商文化氛围的温州促进了温州个体经济快速发展,迅速走向世界,这种文化环境比物质因素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社会个体对经济活动的理解不同,直接导致了个体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地遭遇挫折,这种情况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文化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影响下的个体观念和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后,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取决于人数、资源、能源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科学创新以及科学创新进入经济流程的快慢。经济过程的科学含量越高,就越能在同样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也就越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经济的活力也就越高,实力也就越强。

(二)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坚强手段

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团结凝聚的重要基石,能够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民族精神和增进彼此认同的民族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就是要提炼出这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夯实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以升华民族精神特质。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体现在民族文化中的愈久愈醇的精神品质和特征,这种精神特质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把每个时代的精华都积淀在民族的精神熔炉中,通过社会教育系统和奖惩系统变为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精神基因中。这种精神运动独特传承规律,诠释了任何一个伟大民族经历无数苦难和危机,而依然保持连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创新力的原因所在。中华民族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品质,正是这种品质才能够凝聚十三亿中国人,凝聚无数散居海外的华人。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当代的资本文化霸权中,提炼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使这种特质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够保留超越现代精神的潜质和特征,为中华民族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供精神支柱,凝聚民族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民族的成员对所属民族文化的认同会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心理结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些因素汇集成强大的民族力量推动民族的发展。缺失了民族文化认同,就丢失了民族凝心聚力的向心器。有西方学者把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基础因素,也有学者把中华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血脉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近些年来越来越盛行的寻根、祭祖也都表明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升凝聚力的基本前提。

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民族凝聚力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从环境上讲,民族问题和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关系相互交错,任何一个领域的动荡都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凝聚力。比如我国的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就不断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从个体看,多元价值观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判断力,个体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高低也影响着民族凝聚力的大小,特别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一些人尤其是部分青少年缺乏对自身优秀文化认识,缺乏民族自信力,丧失文化的鉴别力,盲目崇信外国,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比中国的好,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持排斥态度。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来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指向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高这个必要途径上来。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有赖于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整体国家实力。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传播、交流、交往和国家外交行为等方式展现本国的客观状况和主观意图,从而使外部公众产生好感并得到外部公众的肯定和支持。在展示和形成互动之前,还有一个准备的阶段,即把自己期望对方了解的一面和容易引起对方好感的一面进行包装。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阶段,这种包装还可以进行主观选择,但是在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开放式的信息交流极大限度的杜绝了国家形象“虚假”包装的可能性,更多的情况是对方可以直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真实信息。面对这种新阶段的新特征,就必须要整合各种国家资源,增强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以真实状态下呈现出的良好形象吸引外部公众,得到认同和支持。这个过程需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整合功能,首先是对文化软实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比如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整合,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整合,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整合。其次是文化软实力通过对经济、政治等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比如科学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民主文化与政治体制的结合、传统文化与人的素质培养的结合、价值观念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等等,最终推动国家实力的提升,形成良好国家形象。比如,针对“中国威胁论”,我国通过各种国家外交行为展现我国的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通过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进行军事互访等军事行为显示和平诚意,通过举办体育竞赛、会展等各类国际活动增加国家亲和力,通过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保持货币稳定展示开放的胸怀、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和合作共赢的精神,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和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阐释中国追求和平、和谐以及与人为善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熊猫外交、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等国家和民间的交流活动表达与其他国家在文化、生活、社会等方面的共通性。所有这一切都围绕着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有效地整合为一种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有力地回击了“中国威胁论”。

塑造国家形象除了要从国家整体的形象入手外,还要塑造良好的国民形象。对于不了解中国的外部公众而言,他(她)所接触到的中国国民的外在形象直接决定了他对中国的印象。这里所说的国民形象既包括具体的实在的中国公民或者外籍华人,也包括电影、电视、网络媒体、小说等形式所呈现的国民形象。这就更需要提高具体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注重文化产业的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结合,提升全社会的公民道德修养和精神修养等等。“如果我们国内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情不断发生,一些人到了国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还怎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啊?”[13]从根本上说,国民形象的塑造需要两个前提:第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高水平发展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秩序;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培育公民良好道德,提升国民形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从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在生产领域,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发展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分配领域,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和科技人才将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在交换领域,产品的流通速度将大大提速;在消费领域,文化消费将主导消费的发展方向。总之,以上几个方面都表明,文化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力等软实力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首先,文化创新力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新力的提高来自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对文化传承的有效延续,对科学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包容和支持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充分发展,从根本上还取决于对科学与价值两者关系的看法和理念。只有具备了以上的各种具体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形成文化创新氛围,才能在减少物质资源消耗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次,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产业在我国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更注重人们的精神层面的创造性创作,而不是需要消耗大量低端物质资源,污染环境。(如:高科技、低能耗、产品效益好等特点。)文化产业已经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柱产业。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激发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创新力,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精神需求,文化商品的输出也推广了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了国家形象,提升了社会和个人形象,强化了国家、社会、个人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了文化软实力对经济资源的调动和整合能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方式的转变给予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猜你喜欢

实力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实力抢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