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困局与破解对策

2019-02-19黄厚南贾永堂

社会科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转型教育

黄厚南,贾永堂

(1.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广西科技大学 招生就业处,广西 柳州 545006)

一、高校创业教育内涵与特征

1.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种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这种教育主要基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事业心、开拓性行为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为主要目标,传授内容以创新创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为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1],已经泛化为一种通识性与适应性的“大教育”。加强创业教育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从外部因素看,主要是基于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的巨大压力,要解决好就业压力问题必须跳出完全依赖政府的圈子,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参与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中来,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型人才,才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从内部因素看,实质上是要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培养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转变[2]。即要从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走向创业教育模式,传统就业教育价值取向是以填补现有的、可见的就业岗位为目标;而创业教育的目标则表现为创造性就业或者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主要目的。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型,不仅是世界上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亦是新常态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支持

任何组织变革都需要组织支持,没有组织支持的变革很难进行,阿什比(EricAshby)说,至少有三种力量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即政府、市场和大学自身的力量[3]。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需要相应的组织支持。从政府层面来看,由政府主导高校组织变革的体制机制起着主要作用,导致我国高校组织变革的路径依赖烙印比较严重,这也说明了我国高校组织变革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政府主要通过制度和资源来引导高校的组织变革。从市场方面来看,我国高校传统就业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当前人才市场的直接反应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市场已经由供方走向需求方,供需矛盾突出时,市场则通过资源的配置来调整供需的平衡,使高校从就业模式走向创业教育模式。从高校自身来看,高校内部组织变革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动力缺乏、组织认同、组织知识缺乏和资源依赖等。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政府、市场和高校自身共同努力,才能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

3.地方本科高校推进创业教育的背景

创新驱动战略下,创业教育成为推动我国高校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措施。类型不同的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方式和路径也各不相同,其中地方本科高校因其在目标定位、办学资源、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其转型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而在地方本科转型过程中,因地方本科高校在目标定位、价值追求、共生共进等方面与创业教育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创业教育因而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展的突破口。

一是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地方本科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我国高校毕业就业问题凸显,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我国高校传统就业教育模式与扩招后带来的供需不匹配、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矛盾始终无法消解,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制约、阻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强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竞争力,不仅可以改变高校毕业生“等、靠、要”的传统就业观念,而且还可以通过创业走出一条新路,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转变发展范式。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对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的地方本科高校,其就业难现象使地方本科高校在身份、地位和办学绩效等方面不断遭受质疑,社会或市场对地方本科高校所秉承的价值观和办学模式的信任危机、认可危机,地方本科高校的合法性危机法性危机凸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尤其是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状态转变到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多种因素迫使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不得不进行转型发展,从传统学术型高校发展范式转向应用型高校,这也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主要背景。

三是创业教育承载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地方本科高校在区域创新型经济发展中承担重任,这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要走向区域社会的中心,将高校自身角色定位从传统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引领和服务同步。由于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理念存在滞后性、教育体系缺少创新性,教育定位缺乏适应性,无法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转型发展,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形成特色,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这种转型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不能再按以往的打补丁的方式进行修修补补,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4]“转型不可能是片面的或局部的发展,而只能是全局的整体推进的发展,通常通过有组织的战略规划,积极稳妥地、有步骤地变革学校的原有架构,改变学校的运行方向”[5]。然而,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和环境严重束缚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想象力,“往哪转,转什么,怎么转”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困惑。在这种困境下,创业教育能够为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对接与支撑,从而被地方本科高校作为转型改革的突破口而被寄予厚望。在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教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6]对地方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在转型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局与分析

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较晚,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尚未深入,同时,由于创业教育牵涉到学校办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是一种组织的变革,这种变革在当前尚缺乏有效支撑,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在外部环境支持、内部资源支持、组织认同和组织知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相互制约相互缠绕,共同形成了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局,制约了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1.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支持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是一项多方参与的开放式工程,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然而,由于政府在高等教育的供给端,特别是以创业教育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为取向的相关制度方面已经大大滞后或缺位现实的需要,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本科高校从外部社会上获得的资源利用效果也不明显,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缺位导致创业教育体系的功效大打。

一是政府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不足。首先是有关创业教育法律和制度缺失,尽管我国政府倡导和大力号召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但相应配套的法律和制度供给不足,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性保障,导致创业教育雷声大雨滴小,整体效果推进不佳。其次高校的自主权不足,在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政府管得过多、给予高校的自主权过少的问题,高校自行操作和实施的空间较窄,也进一步限制了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创造性和想象力。第三是在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教育开展的相关激励措施缺失,由于创业教育需要产学研之间的合作,需要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因而需要建立高校和社会力量之间合作机制,但目前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政策缺乏,导致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

二是政府在高校创业教育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社会交集较少,导致利用社会资源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经费收入依然来源于政府。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并且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投入是极不平等的,政府有限资源更多地流向了“211”和“985”等重点高校,而处于弱势的地方本科高校,其所能获取的资源却相当有限。另外,由于各地方政府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财力支持也存在不足,这也是导致其办学经费保障水平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提并论。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更显不足,地方本科高校所获取经费基本上是用在维持学校的基本发展和日常开支,难以在创业教育上有更多投入,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缺乏推进创业教育纵深发展的经济基础。

三是社会支持体系不足。创业教育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共同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撑和保障。从产业和企业的支持来看,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且政府在支持产业及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激励机制欠缺,导致大多数企业缺乏主动参与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项目动力与热情,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更多是“闭门造车”或“自娱自乐”,难以形成引领效应。从社会认同度来看,受传统思想和精英化单一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社会历来崇高精英,“985”、“211”高校是人们推崇的对象,对于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由于缺乏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的要素,地方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自然缺乏良好的社会效应。从社会参与度来看,地本科方高校办学长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尤其在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短期效果不明显,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没有政府兜底的情况下,冒然介入高校的创业教育风险较大。因此,社会力量更多的是态度上的观望,行动上的迟缓,这也在一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

2.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内部资源支持欠缺

地方本科高校要推进创业教育,需要内部资源的保障,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及学科专业资源,但这些尚未充分具备,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推进。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投入不够、创业教育教师管理评价体制不完善等情况,导致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稳定性差、质量不高,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也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在国家的强推下,创业教育课程进入到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创业教育的基本课程得以普及,但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其课程体系也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而且创业教育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因此教育创业课程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各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依然处于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体系或可供参考的标准。普遍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也出现目标定位不明确,造成创业教育开展的价值偏离。第三是课程建设缺乏时代感和实用性,基本上简单的照搬照抄,未形成自身特色。第四则是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也残缺不全,社会力量参与实践平台建设不足。

三是物力财力资源欠缺。扩招后地方本科高校通过外延式的发展,办学规模急剧膨大,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对创业教育这种高投入的改革,资源不足的制约更为明显。但在扶强不扶弱的高等教育生态下和政府的重压之下,地方本科高校尽管资源匮乏,但也得咬牙跟进,想方设法调动各方资源,全力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以期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然而,由于资源有限,而且地方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措施仍相对滞后,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难以合理兼顾,资源决策中各部门难以协统互容,资源配置方式中集权与分权的尺度难以准确确定,导致地方本科高校有限的资源却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严重迟滞了创业教育的推进。同时,由于资源配置不科学,从外部社会上获得的资源利用效果也不明显,导致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学校不足的措施和效果也不明显。

3.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缺乏组织认同

组织认同是指组织成员在行为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所在组织的价值观一致性的认同,组织认同如何,直接影响到织成员对组织行为忠诚度和参与度。对创业教育组织认同而言,主要表现为地方本科高校内部对创业教育的价值观认知和参与的程度方面,由于创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其价值导向尚未深入人心,这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教职员工的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也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一是对创业教育认识停留在浅层。在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对高校创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虽然从设计层面有了明确体现,但也仅仅是处于概念层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形式和目标追求还是停留在以创办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拉动就业工作的层面上。这种概念与操作层面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盲目性与强烈的功利化色彩以外,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各方对于创业教育理解的内在冲突。[7]正因如此,由于各方对创业教育内涵理解不一,这也导致了对创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认识偏差。

二是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内驱动力不足。内驱动力是高校推动创业教育的主要动力,决定高校创新创业开展的成效如何。市场的外压力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空间,政府的推动力着眼于高校当前的发展环境,高校的内驱力则是着眼于高校自身的变革。内驱力来源于领导班子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理念认同,来源于各部门的配套改革和整体协调。[8]因为目前我国各高校创业教育的推动更多的是外压力的强行推进,所以高校更多的是被动式跟进,高校主动跟进的动力、资源、环境等方面尚显不足。

三是教师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学生和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两者参与程度决定创业教育深度和高度。对教师来说,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师的考评机制不成熟,教师的付出也回报不成正比,导致教师缺乏动力。在学生方面,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等一系列问题,学好专业顺利就业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对创新创业兴趣和动力不足,这也是导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4.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缺乏组织知识

组织知识是组织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认识以及经验的总结。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推进。

一是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特色或被公认的模式。因为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比较慢比较晚,且基本上都是处于外部压力下的被动推进,其创业教育模式难有创新,基本都是大一统的“运动式”模式,同一化明显,创业教育的模式匮乏,缺少与学校特点相结合的模式,未能办出自身的特色。

二是创业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有效运行机制。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呈献多头分散的形式,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分属于几个不同的部门负责,难以提升管理效果。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受到不同部门的多头管辖,责任界定不清,缺乏统一协调,不能形成合力,进而影响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由于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各参与方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导致高校创业教育的内部资源缺乏统一整合,校外的相关资源也缺乏跨界沟通与合作,因而创业教育的开展很难形成合力。

三是创业教育质量有效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大都没有融合专业教育之中,使得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难以覆盖到创业教育上来。而且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以项目制方式开展居多,比如创新训练计划、创新创业大赛或创业孵化实践等,创业教育在地方本科高校的实施过程中,更多是从创业项目质量和数量的显性指标上来关注,往往忽视项目参与者——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的隐性指标。

四是转型困境制约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支撑。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本科高校组织支持有关,有什么样的教育就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支持,而没有组织转型上的支持,原有的组织基础建立的创业教育注定效果不佳。然而,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高校组织转型陷入了“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困境,转型大多停留在概念辩论层面,无法对创业教育提供有效支撑,严重阻滞了创业教育的推进。

三、突破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困局的对策

如何为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支持是当前突破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困局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尚处于转型之中,无法对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支持。因此,要破解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局,需要进一步为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强化组织认同,积累组织知识,提供组织保障,从而推进创业教育的纵深发展,发挥创业教育的突破口作用,进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1.更新观念,协调好创业教育与转型关系,促进创业教育组织认同

地方本科高校组织转型的困境,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协调好创业教育和高校转型之间的相关矛盾,以转型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创业教育的组织认同。

一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地方本科高校要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来推动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要树立相应的创业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价值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适合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价值观非常重要。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创业教育可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和选择。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在转型中把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共性追求来定位,转变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创业教育作为桥梁和纽带,推动高校转型的深入。首先是办学定位的转变,要改变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向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其次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调整传统的过于追求人才培养全面性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转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目标转变。第三是转变教育教学质量观,需要加强对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明确创业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转变教育观念理念,树立以创业教育引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

二是协调好创业教育与学校转型之间的矛盾。当前的创业教育功利性模式制约了创业教育功能的拓展。创业教育的实施要在教育理念和模式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需要从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深刻变革。首先是观念上改变用功利性创业教育观念,把它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学校的转型发展相结合;其次是在行动上改变创业教育附加式课程模式,转变传统创业教育以“创办企业”提升就业率的就业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转换至普及到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培养的教育本质目标上来,缓解好就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矛盾,促进创业教育和转型发展的共生和共进。

三是是协调好创业教育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统一。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被人为扭曲,高校创业教育的功能发挥受到了压制。当前,由于高校扩招后出现的连年“大学生最难就业季”现象,创业教育被作为解决就业难社会问题的“救火员”,被政府大力推动而在高校广泛开展。然而,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工具理性为主功利导向的影响,创业教育的实施上也过分强调人才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价值理性的建构,导致创业教育功利化的利益趋向。因此,需要合理整合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的结合问题。首先要做到创业教育在价值理性取向与工具理性取向并行不悖,政府和高校在推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适度关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要做到两种理性追求并行不悖,统一于高校转型之中。其次要做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的认识,强调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工具取向相统一,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发挥创业教育的功能,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三是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承担起创业教育的使命,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协调统一,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政-产-学协同推进,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组织支持

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全面和深入的发展阶段,需要政府和高校注重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任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创业教育组织支持力度,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

一是要做好政府顶层设计。首先要做到科学规划和规范建设,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宏观布局与规划,引导本地区地方本科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避免出现一窝蜂跟风和形式主义。其次是完善创业教育工作体制,要明确政府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强化协调,避免政策重复或相互冲突,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各方资源整合起来,从而形成推动创业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第三要完善创业教育相关制度和政策,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着力解决好制约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方面资源、政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整合社会各类办学资源,为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二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要立足学校发展全局,统筹做好创业教育的规划,高校党政行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局的高度,做好创业教育方案的制订,谋划学校创业教育战略发展布局。其次要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把创业教育推进作为检验学校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以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作为切入点,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建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教学体系的全方位改革。第三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创业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要设立创业教育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自责任目标,层层推进创业教育的实施;要全面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力度,要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要搭建各类平台,开展丰富的创业专题活动,鼓励师生勇气创新,敢于实践。

三是构建政产学联动的创业教育机制。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推动学校转型应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个渐变过程,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因此高校的转型,不仅需要人们的观念转变,而且要通过顶层制度设计的不断完善,牵涉到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办学资源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求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着力构建一个高校、政府、企业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主动跟进、社会积极参与的协同机制,通力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进而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顺利转型。

3.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创业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好创业教育的基础,地方本科高校要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创新和借鉴相结合,科学合理利用各方资源,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能否体现,与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科学与否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是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明确,要注重共性目标(创业素质)和个性目标(创业能力)相结合,做到者既有交叉渗透又有相互独立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教育目标,而且也侧重于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做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其次是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将创业理论课程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让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成为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要构建多层次多层面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强创业教育基础实践平台建设,主要是指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加强创业教育模拟仿真实践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各类创业大赛平台和科技竞赛平台的建设;加强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主要是包括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平台建设。

二是完善创业教育的资金来源保障体系。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和短缺,需要积极拓展多元化的经费渠道,要建立以政府提供为主、社会各界支持为辅、高校自主筹集相结合的资金来源支持体系,为创业教育的开展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首先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整合财政资源,科学规划与建立健全创业教育投资机制,从而增加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其次是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作用。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形成崇尚、支持和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风气,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中来。第三是高校要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多渠道筹集资金。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通过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来积极筹集资金。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校友层面的资源,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和鼓励校友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事业中来。

三是建全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创业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单靠政府的单方面支持难以支撑,需要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因此,需要构建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整合区域内校与校之间、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各类社会之间的资源,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优化资源结构,实行优势互补,以利于增加地方本科高校实际可使用资源的总量和类型,促使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四是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随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已全面铺开,但各地区和各高校的办学实际不一,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名目繁多,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是创业教育要建立类别不同的评价体系。鉴于各类高校在创业教育的模式、目标和主体追求的不同,无法套用一种共用的标准,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其创业教育师资、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各异,更应该采用适合本地区特色的评价体系。其次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创业教育各类评价指标的设立要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和实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做到科学有效,避免劳民伤财。第三是完善评估反馈机制,评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反馈机制建设,着力帮助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4.加强创业教育的组织试验,积累组织知识

社会组织试验就是经济主体依据自利的原则,以价格为工具,对新的社会组织结构进行收益成本分析,使得新组织提供的产品供给与需求达到动态均衡的行为过程。[9]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而言,开展创业教育的组织试验,就是鼓励地方本科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扎实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也可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积累组织知识,降低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社会成本,以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

一是要为创业教育组织试验的开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高校创业教育要深入发展,就必须提高创业教育的社会组织试验效率,使地方本科高校具备主动地自行试验创业教育的各种组织结构的权利,降低组织试验的各类组织结构转型成本。组织试验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只有成功了的试验才能产生新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开展创业教育组织试验需要成本,而且试验结果存在有效与无效的可能。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资源,缺乏主动进行创业教育的组织试验的积极性,归根到底,就是资源的缺乏或成本代价太高导致地方本科高校“伤”不起。因此,需要政府建立起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自由开展创业教育试验的相关制度,政府承担起创业教育社会组织试验的兜底角色,给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组织试验的地方本科高校在制度、资源、措施等方面的保障,这样才能起到鼓励地方本科高校主动参与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也利于我国高校能迅速的积累创业教育试验的组织知识,从而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试验的效率,进而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纵深开展。

二是要完善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试验的机制。在创业教育社会组织试验中,除了政府起到主导的作用以外,还需要完善高校内部各方主动参与到创业教育组织试验的机制。创业教育组织试验机制建立,是地方本科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对自身组织转型的成本、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找准切入点,并根据区域社会需求的变化制定创业教育试验的措施和对策。当前,造成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试验机制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本科高校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导致创业教育成了一些地方本科高校争夺有限政府资源的工具,不能真正根据高校自身的利益进行收益和成本分析。同时,由于高校内部参与创业教育组织试验的部门利益冲突,也导致有关利益主体参与的风险与回报的不对称,造成了创业教育资源的内耗和空转。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试验的机制建设,明确校内各参与创业教育组织试验主体的责权利,引导各主体主动参与组织试验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形成合力,推动创业教育组织试验的开展。

三是要大力创新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推动组织试验的特色化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模式,通过模仿与借鉴,减少无用试验,从而降低试验成本,提升组织试验效率。另一方面,要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特色化发展。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共性向区域性转变,摆脱原来传统的照搬照抄的模仿机制,形成凸显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突出个性化发展模式,形成自身创业教育特点,实施弯道超车,进而发挥“后发优势”,为组织试验积累组织知识,带动整个高校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创业教育开展牵涉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生存发展的大计,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同时,创业教育的推进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地方本科高校结合实际,不断地创造和完善相关条件,攻坚克难,通过扎实推进学校组织转型,为创业教育开展提供组织支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我国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转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