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境旅游发展观

2019-02-19明庆忠

社会科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边境旅游发展

明庆忠

(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

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中国有着长达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沿边9个省份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分布有79个口岸、14个边境开放城市、4个边境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16个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地区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政府强调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中国与周边国家分别建立和巩固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维护了陆疆环境的稳定与健康。2013年以来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条件。旅游是改革开放、国际合作的排头兵、先行者和友好使者,在边疆社会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睦邻友好、民族团结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边境旅游作为陆路体验异域风情的主要集散地和目的地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形式,已逐步成为与出国旅游、港澳台旅游并驾齐驱的三大出入境旅游市场之一。

边境跨境与旅游关系的研究最早于1930年年初受到游憩地理学和经济学学者的关注。真正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起始于1978年9月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游憩工作组“边境与旅游”相关会议的召开,会议论文集于1979年发表,包含24篇论文,主要涉及边境和旅游的关系、边境功能变化、边境空间重组、旅游规划开发、社会文化效应、旅游交通等领域(Gruber G,et al,1979)。此后,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个视角对边境旅游活动影响的研究也相继展开;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边境跨境旅游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在欧洲、北美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后,针对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边境跨境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边境跨境旅游研究也日渐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中区域社会经济合作的主要关注点和旅游研究的新热点。

边境地区一直被视作地缘政治关注的热点区域,关乎和平与冲突、竞争与合作、商贸与经济、文化与社会、旅游与人文交流等多个方面。国内外边境旅游(border tourism)、跨境(界)旅游(cross-border tourism,transnational tourism)一直是热点。Timothy(1995)认为可以从边境线、界碑、篱笆、城墙和瞭望塔等旅游吸引物和购物、色情、赌博、美食、饮酒等旅游活动两个视角去理解边境的旅游吸引力。Timothy D.J认为边境地区将继续成为旅游活动的特殊场所(unique venue),并肯定了边境地区的旅游功能[1]。Saxena G.&Ilbery B.(2010)认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边境地区综合性的乡村旅游是开发当地经济的一种方法[2]。Holly Thorpe(2012)就滑雪文化中的旅行活动和生活方式移民的跨境流动性进行过分析[3]。Bean L.L.(2002)以美国与墨西哥的边境脆弱性为概念框架进行过研究,对其人文脆弱性、边界的对称/非对称因素、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互动的频次与质量的可能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认为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存在大量但低质量的互动[4]。Sofield(2006)关注过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边境旅游与边境社区的关系进行过分析[5]。Tosun C和Timothy D.J.(2005)对希腊和土耳其跨境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过研究[6]。国内对边境旅游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综合性研究:边境旅游发展阶段、跨境合作、规划与开发、安全问题等[7-13];案例研究上主要以广西中越边境,云南中老、中缅、中越边境,黑龙江中俄边境,辽宁丹东,吉林延边中朝边境,西藏中尼、中印、中不边境等地为代表。

中国的边疆有内陆沿边及东部沿海。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将重心放在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内陆沿边地区作为与他国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的战略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强化边境旅游是中国在内陆沿边地区继续推进开发开放战略改革性举措。以重点边境地区为主要建设空间,边境旅游为主要产业支撑,全方位、全角度、跨产业建设是实现中国边(跨)境旅游的新飞跃、搭建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也是展示各地民族风情的新舞台。对实现沿边地区兴边富民、对外睦邻友好、和平外交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系统总结和分析边境旅游的缘起、价值、战略、政策、实施、效应等,以期为我国边境旅游发展提出系统研究观念,也为我国边境旅游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制定、落地实施参考。

一、边境旅游发展阶段观

边境旅游是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产物。1987年11月,国家旅游局和对外经贸部最初许可和批准了丹东市至朝鲜新义州的自费旅游一日游活动。1988-1990年期间,以国务院办公厅或国家旅游局的名义下发了文件,先后批准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边境城市开展边境旅游。1997年10月,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地方性、小众群体的跨国旅游活动得到政策性允许规范。边境旅游成为专用术语。

结合张克树[14]等的研究将边境旅游分为政策准备期(1982-1991年)、初步发展期(1992-2007年)、发展提升期(2008-2012年)、全面拓展期(2013-)四个阶段。

在政策准备期,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主要涉及中苏、中蒙边界的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在1990年和1991年相继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积极发展沿边开放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意见》,形成了以贸易驱动旅游型的发展。初步发展期,1992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等四个边境城市的通知》,沿边开放共有13个市、镇,分别是:黑龙江省的黑河、绥芬河,吉林省的珲春,内蒙古的满洲里、二连浩特,新疆的伊宁、塔城、博乐,云南的瑞丽、畹町、河口和广西的凭祥和东兴。2000年,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边境对外贸易和边境经济建设和帮扶促进了边境旅游发展,如云南的瑞丽、畹町等。发展提升期,主要以2008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为标志。2010年6月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建设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标志着沿边开放进入新时期。这三个时期虽有边境旅游,但没有成为主角。边境旅游提升到国家层面的标志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肯定了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等的战略意义与地位,并指出要提升沿边重点地区的旅游开放水平,促进边境旅游繁荣发展。边境旅游发展、边境旅游管理的制度改革、旅游支撑能力建设被作为提高沿边地区旅游开放水平和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要依托边境城市,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建设特色主题酒店、特色餐饮、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体育旅游、旅游演艺等。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也在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中的推进边境地区特色服务业中明确指出要在项目、资金和政策上对边境地区旅游业予以倾斜支持,大力发展“多彩边境”旅游和跨境特色旅游,积极扶持一批对脱贫致富带动力强的重点景区,推动建设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2018年国务院同意设立内蒙古满洲里、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内蒙古满洲里、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标志着我国边境旅游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边境旅游发展价值观

中国开放程度前所未有,中国旅游市场的规模前所未有,边境旅游发展的价值和作用前所未有。发展边境旅游其价值主要有:1.是服务于沿边开发开放和一带一路、打造命运共同体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关键环节。因陆疆的地理和人文特殊性,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边境口岸、通道、城镇为中心,一头连接的是国内、一头连接的是国外,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通过包括旅游在内的合作关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共同发展,“互联互通跨境合作”,与沿线国家形成利益“最大公约数”,形成命运共同体。旅游既是国家扩大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边开放的关键环节;旅游业是边疆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多样化手段之一,领土边疆与文化边疆叠合、边疆开发与旅游发展过程耦合是中国边疆旅游的最大特色。2.是服务于实现边疆安全稳定和共同富裕、开展边疆地区扶贫的重要产业。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边疆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大,且多为少数民族地区,急需扶持。“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边疆发展措施,不但着重于国家的外部空间,更是着眼于中国边疆地区发展新的战略部署,促进边疆发展,使边疆地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是边疆地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边疆从物流、人流的“末梢”变为“前沿”,使边疆成为新的“区域发展中心”。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主力军,促进跨国旅游发展,“兴边富民”,旅游业往往是其优势所在和带动产业。3.是服务于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和加强旅游供给。中国陆疆广阔的地理跨度、多元的文化跨度、漫长的历史跨度、多维的制度跨度是边境跨境旅游发展中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条件,异域风情浓郁、民族风情浓厚、生态环境优美,边境跨境旅游产品呈现出业态异质化、产业复合化、合作多边化、圈层叠加化的特征,极大地丰富旅游产品,加强了旅游供给和增量供给,改善供给品种和质量;刺激消费,增强吸引力,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建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链接,实现面向国内国外的立交桥式发展。

边境旅游是在依法合规、开拓创新要求之下的敢为人先和先行先试。可以打造边境旅游创新发展的样板以及沿边开发开放的试验性区域,同时塑造新兴旅游目的地。进一步以边境旅游试验区为串联,形成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边境旅游产业经济带。积极建设兴边富民与稳边安边兴边要求下的旅游产业要素健全、融合带动性强的旅游扶贫示范区、边境旅游新政与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探索区以及边境旅游业态及产品创新的试验区,形成以旅游产业为引领的边疆沿边开发开放的经济增长环带和旅游热点。同时以边境风情、绿色生态、健康养生、购物为依托,逐步发展低空跨境旅游、水上跨境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旅游活动及项目,打造中国边疆开发开放的内陆前沿和新兴边境旅游胜地,形成一批集民族文化展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辐射带动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旅游区、边疆少数民族风情深度体验区、绿色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及边境旅游辐射中心和集散地。

三、边境旅游发展战略观

发展边(跨)境旅游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边(跨)境旅游是双边和多边国家进行合作的重要领域、国家旅游外交的重要议题,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边境旅游发展要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沿边开发开放等战略机遇,发挥旅游开放前沿、边疆地区发展等优势,加快把旅游作为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优化空间布局,通过“旅游+”“+旅游”助力产业融合,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建设和谐边疆;促进边境地区同周边国家的交往与合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破障碍、大胆创新;政府主导、多方协调;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睦邻友好、互惠共赢;跨越推进、持续发展;出入结合、内外联动;科学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建设原则,努力实现与邻国、地区的共同发展和互惠共赢[15]。

发展边境旅游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原则。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战略契机,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边境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允许沿边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边境旅游发展新模式;始终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转变边境旅游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努力提升边境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2.坚持突破障碍、大胆创新原则:找准障碍的解决路径、解决制约边境旅游发展的难点问题是边境旅游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其发展需要通过理念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路径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大胆创新来突破以往边境旅游发展中的瓶颈性难题,全面推动边境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3.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协调原则。对边境旅游进行全局谋划;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拓宽合作交流域面;在省级层面上加强同省内交通、公安、外交、能源、信息、口岸等与旅游活动有密切联系的部门合作;在旅游企业层面上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落实鼓励“走出去、请进来”发展的政策措施,赋予旅游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培育产业要素、强化招商活动、培育优势产业来建立有效的主导与引导机制。4.坚持旅游扶贫,融合发展原则。着眼于实现稳边安边兴边的国家战略,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多元需要,发挥边(跨)境核心旅游地对整个边境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旅游”战略为突破口,通过农业+旅游、城镇+旅游、村寨+旅游、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方式,突破传统旅游业的各项要素,多元创新、融合发展,让旅游服务功能渗透到各产业领域,形成旅游业全面融合的发展格局,发挥旅游业的“富民功效”。5.坚持睦邻友好、互惠共赢原则。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共同建立多个双边、多边旅游合作关系及边(跨)境旅游区;建立与周边各国旅游部门间定期考察、交流、合作等机制,实现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品牌、信息共享的目标;进一步简化中外边(跨)境旅游异地办证和通关手续,拓展新的边境、跨境旅游产品和线路,实现各国的互惠共赢。6.坚持跨越推进、持续发展原则。积极利用与争取支持边境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理念,通过“旅游+旅游”,推动跨界融合,升级业态、创新业态,丰富边(跨)境旅游产品的供给类型、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文化科技含量,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旅游产业结构调整,释放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动能,实现边境旅游发展整体协调、跨越推进的良性局面,助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边境旅游持续健康发展。7.坚持出入结合、内外联动原则。坚持“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相结合、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相联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共同开拓国内和海外两大市场,共享市场资源,共同联动发展。以边疆优质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为核心,吸引海外游客入境旅游。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本、人才、管理、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国际化水平,助推边境旅游的全面发展。8.坚持科学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旅游机制。在开发前,政府以及旅游规划部门应对开发的区域进行综合资源的分析研究,做好景区开发、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估和生态容量测算,并制定应对措施;在开发中,要本着“生态开发”的思路,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后,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保障边境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性。

发展边境旅游的战略应采取:1.“内外互动+全域共进”战略。边境旅游发展势必需要搞好国内国外双边及多边关系,营造良好的内部及外围旅游环境,共促全域旅游建设。具体而言,要解决内外合作机制、互联互通及共建关系、保障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做好旅游发展大环境建设等。从景区景点建设、旅游要素建设、旅游交通、标识、公共服务、跨产业整合等角度形成全域旅游的发展合力,助力边境旅游。2.“旅游融合+空间整合”战略。以旅游融合和“旅游+旅游”理念为指引,最大限度释放边境旅游的带动效应和发挥产业融合功能。全面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医药养生业、制造业、文化产业、生活服务业、手工业等各行各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融合。构架健全的边境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以核心产业体系与相关产业体系互相支撑、互相融合的全业态体系和全产品系统。兼顾乡村与城镇、景区与景区周边空间的整体协调发展,兼顾旅游特色村寨与旅游城镇建设,景区建设与周边环境建设,努力实现边境旅游发展的全空间、全景化、全方位建设。3.“精品拉动+业态创新”战略。实施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形成旅游拳头产品,组合发展多元旅游产品。建设边跨境旅游重大项目、精品线路以及龙头型旅游企业。抓好边跨境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和优质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精品演艺活动与节庆活动建设等。重视整体环线、出境游线与入境游线的全方位打造。深化国际区域合作,构建“国内-邻国-第三国”互联互通的格局,综合考虑水路游览、航空旅游、陆路自驾等不同的交通游览形式与专业旅游、深度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需求,突出产品特色,积极培育边境旅游新业态。整合民风民俗、绿色生态、宜人气候等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发展边境跨境自驾游、家庭亲子游、乡村休闲游、高端购物游、民族文化游、徒步探险游、户外运动游、国际商务游、健康养生游等旅游新业态。4.“政策集成+制度创新”战略。整合边境旅游的各项指导政策和相关政策,综合考虑边境地区各层面的战略地位、社会发展需求、文化事业建设、旅游经济发展需要,找出边境旅游发展提升切实需要的政策支持与突破口,并结合本土的边境旅游实践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集成性整合与运用,整合各领域现有的政策等为边(跨)境旅游发展所用是发展边境旅游的前提保障。要着重创新边(跨)境旅游区管理体制、产业引导机制及人员车辆流动制度,建立新型多边多级联合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创新边(跨)境旅游发展市场机制、实施运营监管机制、实施单一部门到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四、边境旅游发展政策观

目前我国边境旅游发展相关政策众多,如:1.国家和省级政府层面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也较为明确。如2011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兴边富民行动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开发具有边境特色的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鼓励发展边境旅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2.简化了入境手续,重新启动异地办证政策。2005年,为了遏制边境地区游客出境参与赌博活动,公安部等13部委停止了全国所有边境地区异地办证业务。2009年初,经公安部、监察部、国家旅游局联合考察评估,我国边境异地办证业务再次启动,2013年公安部、监察部和国家旅游局等14部委下发了《关于规范边境地区边境旅游异地办证工作的意见》,更加加快了办理边境旅游通行证的速度。3.推动口岸建设,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口岸283个,其中边境口岸(73个)占全国口岸的1/4,作为连接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桥梁和纽带为促进边境地区的开放开发及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推进边境城市和重点开发开放边境地区等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对外骨干通道,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边民扶持力度。推动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推进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构建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境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6]:1.1997年10月颁布实施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有待完善,不能适应新时期边境旅游发展的需要。2.亟待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关注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边境地区是涵盖着多元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的复杂地域系统,这就决定了边境旅游政策制定的特殊性,除了涉及旅游行业,还涉及社会治安、边境治理、国家安全、综合管理、国际国内的法律调控、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等诸多方面。3.边境旅游开放政策仍显不足,吸引外国游客力度不强。4.在地方边境旅游政策制定方面,各边境邻近省区的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更新与联通。各边境邻近省份制定的相关边境旅游政策,大多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近年来少有针对其做出更新与修订。目前,我国边境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各边境省区应根据省区内部边境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制定出符合本身边境旅游发展实际的边境旅游发展政策,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边境旅游的长远发展。

在用好用活现有边境旅游政策的基础上,应:1.集成利用已有的边境旅游政策,重视制度设计的结构性平衡。从政府的顶层设计出发,集成利用与旅游业、边境旅游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政策,建设更加完善的政策集成性网络,强化边境旅游发展能力。在政策制定和颁布方面,应注重政策措施、政策资源与具体实施机构之间的对称性和一致性。在引导边境地区识别发展机会的同时,发挥间接性政策的作用,促进区域合作和地方经济发展。2.国家各部委形成合作联动机制;省域政策要承接国家层面政策,在整体方向上保持协调一致,发挥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作用,做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合作,通过联合制定政策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3.因时因地制宜使用政策工具。在边境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工具应各有兼顾并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在发展初期主要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建设示范工程等进一步做好供给侧完善工作;在发展后期需要供给型政策和需求型政策的有效结合,发挥推力与拉力的双向促进作用。在需求政策方面可适当使用消费端补贴、加大市场宣传等。4.对边境旅游政策进行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发挥更好的政策效果。

五、边境旅游发展实施观

边境旅游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政策与制度创新、产品与业态更新以及不同空间层次发展。但同时也要关注边境地区也存在政策敏感性、区域不均衡性、发展条件薄弱、涉及多国多方利益、需要联合营销等问题。因此,边境旅游发展主要战略思路是应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1.边境旅游政策敏感性较强,应努力提高人员往来、物资运输等客流、物流政策的便利水平,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同时,也需提高警惕,杜绝一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2.边境旅游发展区域不均衡,如云南省德宏瑞丽、红河河口、西双版纳磨憨旅游发展较强,怒江、保山、临沧、普洱则较弱,应按照“边境旅游试验区-边境旅游城市-边境旅游小镇-边境特色村寨”的次序分级梯度推进,逐步改善边境地区内部互通以及与国外联通、国内衔接的交通状况,尤其要为边境旅游发展的冷门地区逐步创造条件,分层推进发展空间;3.考虑到领导机构和管理部门庞杂、涉及少数民族地区较多,应注重精简管理、各方利益的共建共享以及各方权益的保护和协调。鼓励民族地区居民的积极参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资源的资本化转化,让少数民族居民从边境旅游发展中获得实际收益;4.应逐步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及“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型旅游要素,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品牌打造和业态创新为重点,开发新产品,构筑现代旅游业体系,夯实旅游公共服务设施;5.除争取各级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外,还应尝试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以及通过灵活的资金渠道来获得发展资金,实现投资主体、项目、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模式,探索运用PPP公私合作模式、众筹模式、微贷模式等;6.总结国内外开展边境旅游较为成熟的地区,如欧盟地区、黑龙江中俄、广西中越、云南中老等地的先进经验,通过新思路、新渠道来促进边境旅游的发展革新,整合边境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塑造鲜明的边境旅游形象,升级营销方式,创建新营销途径,建立丰富有效的营销体系。

边境旅游发展路径:1.创新边境旅游管理体制、产业引导机制以及人员车辆流动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双边联合管理体制及多边多级联合管理体制,成立边境旅游多边合作委员会及日常管理机构,联合商讨、管理边境旅游事务。加大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产业引导。中央及地方政府从财政补贴、减税免税、用地优先、审批简化、生态补偿等政策方面对边境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交通、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安全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项目建设予以扶持;同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平台,探索边境旅游发展的发展引导基金、众筹模式。2.健全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边境旅游服务质量。依托边境立体式交通网络建设,突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构建跨境游览网络和线路;积极发展沿线自驾车露营基地、旅游综合服务区等。发展景城相连、景景相连、沿江沿路生态绿道、骑行绿道、徒步廊道等慢行系统。全面构建景区+社区、旅行体验+生活体验、旅游+全体验要素,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与智慧旅游体系。开发APP导览系统,全面助推自助游、自驾游。3.深化“旅游+”“+旅游”产业融合,激发沿边旅游经济活力与辐射带动效应。旅游业与文化、工业、林业、农业、医药养生业、体育、生活服务业、手工业等的融合发展,形成以旅游与相关产业体系互相支撑与融合的全业态和全产品系统。完善旅游购物功能,建设区域性旅游物流集散中心与特色商品购物中心;将跨境旅游与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和康体养生相结合。4.优化协调边境旅游空间结构。遴选优势区域积极推动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如云南省边境旅游可按照“一带三圈四廊”布局:积极建设沿边边境旅游经济带;重点打造滇缅、滇老、滇越三大跨境旅游合作圈;培育昆曼国际旅游走廊、滇缅国际旅游走廊、昆河国际旅游走廊、昆楚临国际旅游走廊四大国际旅游走廊等。5.建设一批展示边关民族风情的边境旅游城镇与民族特色村寨。积极推进边境重点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建设个性突出的“一寨一特”的边境旅游民族特色村寨。6.发展边境旅游新业态,开发边境旅游新产品。对现有边境观光、风情体验、购物娱乐等旅游产品进行优化,规划设计兼具本土特色、边疆风情与国际品位、有特色有差异的旅游产品。组合发展绿生态体验、民族文化体验、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研学旅游等传统及新兴业态;整合民风民俗、绿色生态等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发展跨境自驾游、家庭亲子游、乡村休闲游、购物游、民族文化游、国际商务游、国际会展游等。7.打造一批边境旅游精品项目,培育一批边境旅游企业主体。积极推进边境旅游景区景点和精品演艺活动建设,打造精品节庆活动。以邻国风情和本土民族文化元素为依托,打造如“三国丢包”等精品演艺活动或民俗节庆、商品交易会、展览会等。打造跨境跨区域多元化跨境精品游线、国际精品旅游线路。营销中国旅游精品线路。8.深化国际合作,积极推进边境旅游由点到面的合作拓展。注重推动由中国与邻国联合建设的国际旅游合作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行方面通力合作。打造边境旅游经济走廊、线路。推进国际旅游圈、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强化资源共享、旅游产品开发、产品互补、线路互通、客源互送、旅游宣传促销等的合作。9.强化旅游监管,保障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深化边境合作机制,加强旅游监管合作、旅游服务质量与标准化、旅游保险与安全保障合作切实保障边境旅游的有序、合规开展。

猜你喜欢

边境旅游发展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