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2019-02-19莫秋玲

社会科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总书记群众时代

刘 旸,李 强,莫秋玲

(1.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引言

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在这一重大会议的决定中,“治理”一次被提及24次,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86页。十八大报告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提出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2]社会治理,实际上是治理社会,对社会进行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政府负责具体事项,人民群众普遍参与,社会管理的对象是社会事务。[3]社会治理的目标是解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4]姜晓萍(2014)[4]将社会治理理解为“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三者在治理内容和采用的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从逻辑关系上来看,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同时还是政府治理的表现。

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渊源,是深入学习新时代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一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是学习和领悟党中央重要指导思想和方针的体现。一方面,研究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丰富了马克思社会治理的思想研究成果,补充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体系研究。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人民深入理解中国的社会治理思想和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余下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于中国的历史实践等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理论渊源进行剖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文献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的理解,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科学内涵;第四部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以中国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为主旨,指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在中国现阶段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二、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不仅表现出中国民族特色,还展现了世界历史关怀和时代指向。[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可追溯到千年之前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表达。从儒家文化、法家治国理论和道家的处世之道,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中多有体现,比如“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本”。[6]不容置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在中国历代领导人基于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并且还在不断的深化过程中。[7]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可否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源头。在《管子·治国》中提到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体现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本”的社会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法治与德治共举”,综合了中国儒家和法家思想。“德治”的社会治理思想是,通过倡导遵守道德准则,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儒家思想里的“仁”和“以德治国”,强调通过道德准则来约束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但是,仅靠德治,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矛盾,还需要法律规范来强加约束。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还继承和弘扬了中国道教的思想。道教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其体现的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是“不逆道而行,不违背民心”。同样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顺应民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主张的是遵循客观规律,强调基于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脚踏实地,逐渐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和国家如何更好的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所没有经历也没有解决得很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在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指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重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观念进行了发展。毛泽东提出“群众路线”,强调“顺应民心”“团结人民”;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民主法治,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也强调了社会治理重要性。这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发现的客观规律“人民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运用和发展。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长期积累,即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集合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基于中国的历史实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中国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现阶段,中国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难以与之协调,利益格局变动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社会治理的难度逐渐增大。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思想,也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王钰鑫和周利生(2016)[9]分析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主旨和主线,依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和行动纲领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基层工作的实践结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基层工作经验,为其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疾苦,深入了解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现状,从而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的根本立场。

三、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科学内涵

在新时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环境,比如社会需求不断增多,社会结构逐渐形成碎片化,社会交往的形式也不断虚拟化,社会舆情形成多元化的趋势,而且社会风险在不断地积聚。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文明冲突与碰撞时常发生。[10]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治理也须有新的要求。[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在以往当的社会治理思想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目标创新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社会治理格局创新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重心落在城乡社区、社会治理途径多管齐下。[12]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中,民本与民生是首要的,是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要实现“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依靠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公平与正义”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价值旨归;要实现“民本与民生”“公平与正义”的目标,又离不开法律制度,因此“民主与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制度依托。[13]在理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目标、格局和重心,以及其逻辑起点、价值旨归、制度依托之后,可将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依旧坚持党的领导,但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关键是看党的领导。①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6年第1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总纲领。创新的社会治理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因此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治理中起到牵头的作用,一方面要把我中国社会治理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中国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积极制定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要求党风政风的净化,以在社会治理中起到榜样作用,使中国社会风气变好,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社会治理的效果。

2.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5页。换言之,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点社会治理思想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具体可分为三点:一是勿忘人间真情;二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真情;三是认真倾听人民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甚至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③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2014-12-31)[N].人民日报,2015-1-1.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先,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困难。概括而言,“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中的根本立场,实际上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倾听人民群众内心的呼声,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这是党在历史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是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毋庸争论的事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说到底都是人民主导的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这点的重要体现。

3.以民生为本

在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反映的是,民生乃一切的根本,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利益,切实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诫我们,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核心,只有解决民生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实现人民的精神生活文明,才能稳定社会,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基础保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7页。中国的民生问题不是一步到位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期攻坚克难。民生包括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指传统的教育环境、卫生条件、就业保障、养老保障等,还包括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在基层实践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中国民生问题的现状,了解到了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的困难,因此在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制定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民生为本”,比如扶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

4.坚持公平和正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越,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重大冲击面前表现出强大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但是,经济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收入差距被拉大,社会差别的存在不可避免。通过构建公平公正的准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能够保证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和平相处的[1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0页。公平正义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发展,福利分配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除了要把“蛋糕”做大外,还要做好“蛋糕”分配工作,缩小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避免出现收入的两极分化问题,从而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只有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平”和“正义”,才能汇聚一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5.德治和法治共举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5]。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6]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德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法治思维、发挥德治作用,更好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8页。在中国的历史实践中,法治一直是社会治理的关键,但是法治解决不了所有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必须需要道德准则的约束。“德治和法治共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对社会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坚持德治和法治,同时使德治和法治在中国的社会建设中相互补充,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中国社会进步水平。

6.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一直是我党工作重心,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关注和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诚意接受群众监督”。④《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9/c_123967017_3.htm,访问日期:2018年12月10日。无论是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中,群众路线一致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的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做好群众工作。中国社会治理的含义是治理社会,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治理社会实际上是做好对人民群众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社会治理工作的主旨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福利,为人民群众谋取福祉,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的社会治理需要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社会治理领导者是党,但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好群众工作,才能着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切实做到走群众路线,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7.注重基层建设

在长期基层工作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就像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治理的突破口,只有每个基层细胞都得到了很好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最终都是落实到每个基层,落实到城镇和乡村的社区服务。所以说,做好社区工作,就是把握好了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基层建设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只有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生活现状,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解决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以民生为本”。

四、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不仅具有“继往开来”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近代党的治国理政思想上,新时代背景下日益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对中国的社会治理提出了创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思想体现了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强调社会治理应该是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参与,对社会事务从多个角度和途径进行治理,从而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进行了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不仅是全面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指南,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稳定的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充足,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安定。现如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0页。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要做好宏观调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中的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民生为本、德治和法治共举、维护公平和正义,一方面稳定了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攻坚克难,另一方面为中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深化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和秩序,有效地缓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为中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古至今,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民生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城乡发展失衡和东西部发展失衡,不仅表现在生活水平、交通状况上,还表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无法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具体内涵来看,“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本”是其主要内容。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着重强调民生问题。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民生问题得到改善,人民生活安康幸福,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实现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实现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当然,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不仅为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也为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要求从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比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医疗卫生等问题,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东西部协调发展。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有利于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

3.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中国发展的蓝图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兴党为民”的重要战略目标。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中国的长久治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换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实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逻辑和实践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为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相互关系。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中国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都不能操之过急,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②《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第01版。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于中国国情,贯彻实施创新的社会治理思想,从而逐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五、结论

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从实践上帮助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对中国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基于中国的历史实践等三个方面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渊源。从历史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继承了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和道家的“不逆道而行,不违背民心”“遵循自然规律”等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发展。从理论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当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集合了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智慧结晶,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中主义理论的实践运用,逐渐发展而来。从现实实践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离不开基于中国的历史实践,是习近平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逐渐形成的。然后,本文归纳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整体特征,分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科学内涵: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民生为本,坚持公平和正义,实现德治和法治共举,不断加强好改进群众工作,注重基层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稳定的环境,不仅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对人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理解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总书记群众时代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