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报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9-02-19王泽应刘利乐
王泽应 刘利乐
[内容提要]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仅在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论述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将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落实于保家卫国的实际行动中,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形成了重在强调实事实功报效祖国的报国思想。戚继光的报国思想蕴含强烈的责任精神、务实的创新精神、精诚的奉献精神,继承并弘扬戚继光的报国思想,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实干兴邦的精神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伟大的民族精神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强调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既体现在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方面,也体现在维护祖国团结统一方面,在本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集结和价值总汇。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戚继光(1528—1588)不仅在事功方面以抗倭著称于世,而且在爱国主义思想方面颇有建树。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超越前代之处在于强调实事实功意义上的报效祖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报国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实心报国、实事报国、实功报国等。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也受到习近平的高度肯定。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像戚继光抗倭、冯子材抗法、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历史,都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长中国人志气……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戚继光是我国明朝伟大的军事家、爱国者、民族英雄。他出生于将军世家,19岁时立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爱国宏志,在江南抗倭和疆北御虏40余载,面对强敌入侵毫不畏惧,遇到事业挫折不改初心,一心报国,终生不渝,形成了“干实事,图实战、实功,以报国耳”[3]283的报国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戚继光报国思想的道德基础
戚继光的报国思想是建立在仁为根本的道德观、重义共利的义利观、“治心寇”的修养观、“真知而能力行”的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关于人生应有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的深刻认识构成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始基,也赋予其报国思想一种不竭的动能和意义支撑。
1. 仁为根本的道德观
戚继光受其父兄和师长的影响,对儒家仁学思想有独特的精神体悟和价值判断。他认为,儒家推崇的道德品质都可以集聚于仁德的高度来予以观照,仁德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母德,具有涵摄其他诸德的价值特质,也从一定意义上成为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的本根性源头。他说:“智者,仁之辨也。信者,仁之实也。仁者,人之本也。勇者,仁之志也。严者,仁之助也。……故直看则智为首,横看则仁居中。苟智、信、勇、严而不重夫仁,则皆为虚器,为礼文矣。”[4]270-271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也是人应当追求的根本价值。智、信、勇、严这些中华美德都是仁之母体之流行发用及其具体表现。在戚继光看来,仁德的落实兼含忠、孝、悌等德行,是一个在家尽孝、在国尽忠、为人友爱而和善的德行拓展或实现过程,据此他提出“纯忠纯孝”“尽忠报国,分内事”。仁的本质要求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好人或善人,“凡吾为将者,须学做好人。天之付我,原来有善无恶”[3]164。“学做好人”是践履仁德的要求,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呼唤。仁是仁心、仁道、仁德、仁性、仁行诸要义的统一。“自明德而言,谓之尽性;自新民而言,谓之推心。盖天下同是心,故因心即可以制治,千万人之心即一人之心故也;天下同是性,故因性即可以牖民,千万人之性即一人之性故也。”[4]242-243他从“因心可以制治”“因性即可以牖民”的认识出发,认为“大人通天下为一身,而合天下以为学者,亦惟求诸此心而尽其性焉耳”[4]243。仁合身、心、性、行于一体,体认仁道、践行仁德、弘扬仁性、落足仁行,是仁人应有的伦理追求和价值目标。这一仁为根本的道德观为戚继光的报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始基。
2. 重义共利的义利观
依据仁为根本的道德观,戚继光还对义利观作出了自己的探讨。他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展开思考,指出:“天理难复而易蔽,人欲难磨而易起。复理如仰面攻城,纵欲如下坡推毂。路傍之草,践踏而犹生者,欲也;琼台之花,灌溉而难茂者,理也。”[4]247“复理”即复心中之“天理”,而“人欲”容易遮蔽“天理”,所以需要“复理”,祛除心中私欲。由此出发,戚继光强调以义制利、重义轻利,主张把道义放在人生的首位,不去计较功利。他说:“无分文武,但当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法。”[4]262他还说:“吾人常当使劳苦功业迈于身上之功名,宁发达迟,挫抑多,即不受用于身,亦必受用于子孙。他人有功,扬之;他人欲取吾之功,让之。”[3]177戚继光认为“功业”重于“功名”,做圣人的道德理想重于世俗功名。“举一切身命利钝外至之累,免为吾扰,而志在求为好人品矣。”[4]244又说:“人性之所有者,吾复之;人情之所欲者,吾反之。众人困于声色货利,而吾独不为困焉,便出众人一头地,就是陆行神仙,见世活佛,便是众人中圣人。”[4]249在肯定道义价值的同时,戚继光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是不以功利为目的,不去计较功利,要使功利为大家所共享、共占。他说:“利与众共之,不自以为利,则独享其利也大;功与众共之,不自以为功,则独归其功也深。虽为用兵制胜之道,即是心身性命之学。”[4]266与众共利体现了利益共享的伦理品质,排斥的是利益的个人独享,推崇的是有福同享,体现了人我之间利益关系的平等友善性,既是用兵制胜之道,也是心身性命之学,兼军事伦理和道义伦理于一体,有着人我兼顾、凝聚共识的独特功能。戚继光重义共利的义利观,丰富了其仁为根本的道德观,也从一定程度上为其报国思想提供了价值论证。
3. “治心寇”的修养观
遵循成仁取义的价值导向,必然要求主体在道德修养上念兹在兹、拳拳服膺,祛除心魔或心寇。戚继光提出了“治心寇”的道德修养论。他说:“至于治心寇,却弗加意功名利欲。与心为敌,无异于寇。能剿外寇者却不能攻心寇,可不省旃。心为主将,气为士卒,治心则得良将,治气则得猛卒,……善将心者,以意为偏稗,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戒慎恐惧,防乎其防。”[4]263-264所谓“心寇”,其实就是入侵心灵的盗贼,它使人失去心灵的主宰,失去正确的人生航标,成为私欲、物欲、情欲的奴隶。所以,人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正人君子就必须“治心寇”,有效抑制或祛除侵其心的敌人。“治心寇”大体有“正心术”和“以诚感诚”两个方面的要求。所谓“正心术”,亦可以理解为心术要正,是指端正心理动机、纯化意念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而使自己成为好人和善人。戚继光特别看重将帅的“正心术”,他指出“将有本,心术是也”[3]155,把心术视为将帅立身治军的根本。具体而言,正心术就是要通过“立志向”“明死生”“辨利害”“做好人”“坚操守”“宽度量”等修养途径,克服“声色害”“货利害”“刚愎害”“胜人害”“逢迎害”“委靡害”“功名害”等,从而修成“尚谦德”“惜官箴”“勤职业”“辨效法”“习兵法”“习武艺”“正名分”“爱士卒”“教士卒”“明恩威”“严节制”“明保障”等道德品质。所谓“以诚感诚”,就是用自我的诚意感动他人的诚心,强化和提升人“诚之者”的自觉、自为,塑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和“至诚无息”的人格品质,从而产生一种如《中庸》中所言的“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的道德力。戚继光认为,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外身率之道而已矣。倡忠义之理,每身先之,以诚感诚”[3]218。《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是以诚为仁的具体呈现,也是以诚为仁的最高层次。戚继光就是要以诚来体仁,实现将士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可见,“正心术”为“治心寇”的内向修炼,“以诚感诚”为“治心寇”的外在培育,“治心寇”方法兼顾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两个方面,施教者与受教者都接受道德的规约与升华,能够达成较好的德化效果。
4. “真知而能力行”的实践观
戚继光在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的基础上提出“真知而能力行”的价值判断,强化知要“真知”,行要“能力行”,凸显“真”对于“知”、“能”对于“行”的伦理意义。他说:“苟不能身体力行,著实做去,即百部亦何益?近世人轻易看书,辞日繁,道益晦,只是欠‘身体力行’四字耳。”[4]258在戚继光看来:“此‘知’字,指真知而能力行之之谓也。苟不真知而力行,徒闻亦何益哉?”[4]271所以知与行要合而为一,知中蕴含着行。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即使看书百部也是无益,只会“辞日繁,道益晦”。在这里,行是知的目的。另一方面,知为“真”知,行为“能”行。“真知”其实就是人所应具的良知。戚继光说:“但将数圣贤真儒说过的话头,字字认真体贴,来我身上行之,只一良知。”[4]258-259“能”有两层指向:一是道德之外的有为,二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行为的能否可为。在这里,“能力行”是指主体作用于客体而产生功效的行为。因此,“能行”是“真知”的目的,“真知而能力行”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具有更强的真与善统一的价值意义。这种观点要求“化理论为德性”“变真知为躬行”,为戚继光报国思想奠定了道德基础。
二、戚继光报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戚继光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报效祖国上,他认为报效祖国是爱国主义的宗旨和灵魂。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意识必须而且应该落实到报国上才能真正彰显出它的意义和价值。报国是居仁由义、忠孝节义以及个体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综合化呈现,体现为实心报国、实事报国、实功报国,这三个方面构成戚继光报国思想的内容体系。
1. 实心报国
实心报国是戚继光报国思想的始基和志向,即要求从心灵深处树立真心诚意的报国思想和价值观,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因素。戚继光提出:“光明正大,以实心行实事,纯忠纯孝,思思念念在于忠君、敬友、爱军、恶敌、强兵。”[3]156实心是实实在在、真心实意的心理动机和情感,是行实事的基础和前提。实心强调和凸显的是真心诚意,践履忠孝之道,自觉履行各项义务。戚继光说:“世禄之家,尽忠报国,分内事。”[4]245他将挽救国家危亡、维护边防安全作为自己的职责,认为应立足职业岗位来履行对君主和国家的责任。“毋论职之崇卑,艺之大小,商贾勤则致富,农夫勤则收获丰,工勤则器精家给,士勤则德进业修,一命之士勤于职则职修名显。况夫为将之道,疆场之安危、三军之死生系焉。”[3]180将领身负重大责任,负责国家疆域的安全和三军将士的生死,因此“为将者,须将所守疆域,时时放在心上”[3]180。这就是说,为了国家,将士可以不计生死、不计名利,可以为国家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所以戚继光说:“将者,死官也。”[3]173将帅是随时为国为民奉献生命的官职,应该不惜一己之身,尽安国保民的责任。他还说:“凡军,称曰军士、战士、力士、勇士、义士、士卒。夫必称曰‘士’者,所以贵之也。朝廷之命名,贵士如此,所以望之出力疆场,卫国保民,其责非轻。”[3]60-61古代“士”有受人尊重之意。戚继光称兵卒为“士”,一方面体现了对士兵的尊重,另一方面明确了士兵所承担的职业责任。戚继光认为,将士应尽对君主的忠诚之责、对平民的保卫之责。主将还应对士兵尽爱护之责。“凡为主将者,……至诚待下,平居之时,视其疾病,察其好恶,实心爱之,真如父子一家,又谆谆忠义之辞,感召乎众。”[3]230
2. 实事报国
实事报国是指在实心报国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和事务来报效国家,是实心报国的具体体现,也是报国之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戚继光强调保家卫国必须落实到实际行为、具体活动和事务上,并通过实际行为、具体活动和事务表现出来。衡量实心报国的最好标尺,即实事报国。为此,他在从军生涯中十分注重出实策、干实事。从《练兵实纪》的“实”与《纪效新书》的“新”可以看出戚继光实事报国思想的特点。一方面,他敢于创新,重实际。《纪效新书》(十四卷本)自序开宗明义指出:“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5]《练兵实纪·练将》有言:“兵事须求实际。”[3]181为了更好地促成实事报国,戚继光大力推进兵制改革、训练改革、战术改革、编制改革等。[6]他创设鸳鸯阵、创建空心敌台,并发明了虎蹲炮、“无敌大将军”炮、“三飞”炮、“钢轮发火”炮等火器装备,为推进中国古代冷兵器向火器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7]另一方面,他勤加练兵,重实效。戚继光提出:“宁言粗鄙而有遗漏,欲求实效;不敢粉饰而繁辞章,徒事虚文。”[8]4他非常注重培养将士的实战能力,主张在平时按照实战的标准来训练,并说:“设使平日所司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临阵的一般,及到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阵熟便得一件之利。”[8]19他还提出:“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8]91可见,戚继光自觉摈弃花拳绣腿,反对那些“花法”和“虚套”,重视实技、实艺等的实际效果。
3. 实功报国
实功报国是在实事报国基础上的务求实效,力求从实心、实事到实效的成功转换。戚继光曾说:“干实事,图实战、实功,以报国耳。”[3]283在南方抗倭时,戚继光在战前都会认真制定作战方案,取得近乎每战每捷的佳绩,有时甚至是零伤亡取得胜利。在北方御虏时,他根据敌情和北方地形,制定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巩固了边防。他在北方的16年间,蒙古骑兵不敢内犯,“边备修饬,蓟门宴然”(《明史·戚继光传》)。虽然战功赫赫,但戚继光并不把战功放在首位,而是把百姓的安危看得最重。他说:“用兵非要功也,以安民也。”[4]267“尽分以为心,安民以为志,庶功名、富贵、是非、毁誉,不足以累。”[4]265戚继光以安民为实功,以名利为虚功。他不以功臣自居,不争虚名,并说:“夫功名有分,天地最忌多取。使我实尽此力,实事有十分,而功名至七八分,则受之不为过,享之不为侈,天地鬼神亦安然付我矣。若只管多方做虚套,求益功名,专事粉饰,而实事不继,实苦不受,最难瞒是久远。一旦败露,天怨人恶。”[3]176-177主张通过实事来建实功,反对“虚套”“粉饰”。
戚继光的报国思想是一个由实心报国、实事报国、实功报国组合而成的内容体系。实心报国是价值始基和价值追求,实事报国是价值实践和价值过程,实功报国是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三者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体现了戚继光报国思想的切实笃行、务实创新的特征。
三、戚继光报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戚继光的报国思想既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对之作出了颇富个体特色的创造性发展,活化发展了民族精神。戚继光的报国思想是以军事爱国为主线的,对后世的治军和爱国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曾国藩就曾“略仿戚元敬氏成法,束武练技”(《曾国藩全集·诗文》),组练湘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军政杂志社编撰了《戚继光治兵语录》,用来教育和激励广大指战员。可以说,戚继光的报国思想体现出强烈的责任精神、务实的创新精神与精诚的奉献精神,对当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实心报国重在“尽心尽责”的思想有助于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一些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抹黑民族英雄,并认为古代的民族英雄其实并不伟大,毁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造成了一些人的思想混乱。戚继光提出的“尽心尽责”的报国思想,对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是有裨益的。戚继光爱国精神的核心在于基于伦理主体意识所彰显的责任精神。这里的责任可以分为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一方面,职业责任是就戚继光报国思想赖以形成的职业而言的,亦即军人应以保疆安民为天职。戚继光把从军当作“死官”,就是抱定必死之信念来强化和实现保疆安民的职业责任。另一方面,道德责任是就个体对国家的关系而言的价值认同和伦理担当,有助于构建完善的价值共同体和稳固的爱国主义精神架构。“受娠之初,此身即为国家之身。”[4]245国家于我们而言,不但有政治上的关系,也具有道德上的关系。从政治伦理来看,忠于祖国、自觉维护祖国尊严与统一是公民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换言之,如果我们把自己与国家的关系称为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孝与忠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如此就能体认到爱国的过程就是精神力量增益的过程。因为通过爱国可以汇聚千万爱国之心,这就是戚继光言及的“千万人之心即一人之心”的道德境界,在这个集千万心为一体的伦理精神共同体中,主体可以体悟到爱国就是体仁、爱己的道德意义,形成道德责任感。这种思想认识和人生态度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启迪心智、开阔视野、强化价值认同进而形成共同信念的意义,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资源。
其次,实事报国重在“真知而能力行”的思想对于砥砺奋进新时代的实干兴邦精神亦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当前一些人虽知爱国,但是知之不深、知之不真,并没有形成“真知”;一些人高喊爱国口号,却没有实际行动。这些都不是爱国中的实事。戚继光的报国思想告诉我们,爱国是知与行的合一,而且是“真知”与“能行”的合一,这就要求对爱国的理解要深刻、彻底,行为要恰到好处。一方面,“真知”就是要使爱国之真义入脑入心,秉持务实的态度认知当前爱国报国的时代环境与使命担当。不但认识到爱国的现实重要性,也要自觉认同爱国的客观必然性。实际上,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绵几千年而依然生机勃发,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而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9],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戚继光能够舍生忘死,正是由于他深刻认识到家与国的一体关系,将自身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并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把爱国主义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始终,汇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9]另一方面,“能行”就是要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在务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奋斗。戚继光通过修改兵法、改革兵制、改造兵器等提高军队战斗力,大力推动了兵学思想与武器技术的创新发展。人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德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独特方式,爱国主义情感和理性需要在实践奋斗中生发与彰显。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要求理性爱国、真诚报国、实干兴国,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凸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精神要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品质,每一个人就要将其化为自身实际的报国行动,不仅要对爱国主义有“真知”的认识和理解,更要将其化为行为实践。唯有强化能力建设与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爱国和报效国家。
最后,实功报国重在“以民为志”的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戚继光一生抗倭御虏,将个人利益视之若轻,而一直将民摆在核心位置,提出“实心爱民”“以民为志”的思想。这种精诚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一方面,为民以爱民为价值核心。实际上,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具力量的情感,是内在联系的。[10]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将其置于中心和至上的地位,真正做到“以民为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1]另一方面,爱国要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价值标准。可以说,爱国的价值标准在民,这也是衡量爱国“真知”“能行”的具体标尺。也就是说,“知”要来自于民,“行”要为之于民。要以民为出发点,做到“知”“能”“行”辩证统一。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12]。无论是当前国家的“五位一体”建设,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必须依赖于“真知”与“能行”的统一。而这些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发展为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爱国之志,将爱国与“以民为志”联系起来,通过践行“以民为志”来更好地爱国。
当然,戚继光的报国思想是基于传统儒家的家国同构理念和忠君思想而提出来的,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时代性的精华,坚持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其仁为根本、重义共利、“治心寇”、“真知而能力行”等思想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思想资源。比如,实心、诚心可以转化为公民对国家的自然感情、忠诚之心,“治心寇”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真知而能力行”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的自觉行动,助益于爱国主义在知、情、意、行层面的有机融合,增强爱国主义的道德定力与活力,使其不断焕发出持久而又催人奋进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