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微

2019-02-19武文豪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武文豪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40余年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这为党的一切工作提供了新的立足点。新时代,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行动指南,也是激励我们党于圆梦途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科学信仰。抛弃了这一信仰,中国梦将化作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毫无实现之可能。作为实现中国梦主力军的新时代大学生,唯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党的领导下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而竭力奋斗,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信仰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新时代语境下,明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科学谋划加强信仰教育的有效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考量

新时代语境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向导、价值遵循和精神追求。这是培养时代新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一)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信仰作为一种终极精神力量,于无形中统摄着一个人、一个政党乃至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前进方向。信仰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所支配和主导,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往往被寓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向度。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我们所必须坚定的科学信仰,这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更为苏东剧变的残酷现实所有力明证。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历来都是一项极端重要的事业。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及青年学生的政治教育时曾深刻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并把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上升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人力资源,肩负着重大的时代使命,其是否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关系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进方向和前途命运。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实现大学生的信仰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高度契合,引导大学生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进而将其培养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二)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抉择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具有天然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其一经产生,就被打上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任何国家的教育发展都是以培养服务于政权巩固、国家治理的特定人才为目标。”[3]我国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我国的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教育必须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为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服务,在新时代语境下,具体来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大学是意识形态斗争极为复杂的场域,各种社会思潮于此相互交流交融交锋,抢夺舆论阵地。新时代,我国高校所肩负的“四个服务”之重大使命及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决定了其必须毫不含糊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为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源源不断的时代新人,也才能在日益激烈、纷纭复杂的思想文化交锋中坚守住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其马克思主义底色更加鲜亮,进而真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三)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指引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科学真理,也是一种激励人类追寻美好生活和实现远大理想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力量。科学性和价值性共同熔铸于其理论体系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有效指导下,在这一信仰力量的有力驱动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近百年的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终于使得任人凌辱、苦难深沉的中华民族于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规划了宏伟蓝图、做出了科学部署、提供了基本遵循、灌入了强大动力,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行动指南。然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大学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论掌握群众”在精神层面的最高体现,而高校信仰教育则是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继而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核心纽带。在新时代语境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彻底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用科学真理武装其头脑、指导其人生实践,有利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磅礴物质力量。

二、新时代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严峻形势剖析

新时代,总体而言,大学生在信仰上能够与马克思主义保持高度契合。但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信仰危机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一度出现。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新时代,我国某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63. 79%,信仰各类宗教的占3. 49%,信仰其他的占2. 54%,无信仰的占30. 19%。[6]这些颇具警醒味道的数据深刻折射出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严峻形势。

(一)大学生的自身局限性,为其信仰危机的滋生提供了现实温床

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00后”,他们思维活跃,极富生机与活力,同时,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人生阅历较浅等众多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自身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为其信仰危机的滋生提供了现实温床。首先,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条件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共和国那段艰苦奋斗岁月的磨练,更没有体验过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及成立之初的血雨腥风式的锻造,加之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相对淡薄,在内心深处往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极端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其次,新时代的大学生长期处于“象牙塔”中,还未真正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7],特别是他们思维中的理想主义色彩较为浓厚,对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抱有强烈期待,对社会上频繁出现的诸多乱象往往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面对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巨大鸿沟,极易产生偏激的情绪,致使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往往难以做到真正的深刻、持久、坚定。

(二)自媒体环境下各种错误思潮的涌动,致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萌生困惑

新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平台的出现为人们的社交、工作和生活等提供了极大便利。特别是近些年来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渠道。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及心理成长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对新事物更易于接受、对新技术更易于掌握,是自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上网成为他们搜集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然而,也正是在这种自媒体环境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倚仗其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自由、民主、博爱、人权”之“虚伪外衣”的粉饰下,大肆输出和渗透其虚假的意识形态,大学生成为其瞄准和围攻的主要对象。一时间,普世价值论、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诋毁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在众多网络平台上沉渣泛起、甚嚣尘上。大学生囿于其社会阅历较浅、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较低,对各种错误思潮往往缺乏较强的辨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极易被蛊惑,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萌生困惑。

(三)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致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日渐疏离

新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发展,各国间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面沟通联系的现实诉求也日益加剧,这使得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浪潮激荡交织、碰撞交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互通互鉴也是繁荣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渠道。但是思想文化多元化绝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也同样可以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而绝不能动摇,否则我们就会在世界文化大潮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就会犯无可挽回、无法弥补的颠覆性错误。然而,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显得曲高和寡。特别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言必称西方,轻易认同甚至崇拜资本主义价值理念主导下的西方文化,更有部分大学生信仰西方的各类宗教,盲目追寻个人精神世界的寄托与慰藉,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日渐疏离。

(四)市场化导向下资本运行逻辑的渗透,致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被逐渐祛魅

自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人民蕴藏已久的劳动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被长期束缚的社会生产力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市场化导向下利润为本、利益至上的资本运行逻辑也渗入到了政治、思想文化和道德等领域。在此情况下,人们极易衍生出为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工具理性思维,这为信仰危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批判资本运行逻辑时所指出的,“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8]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发展、完善的过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上盛行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一切向钱看齐”等错误观念,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官本位”思想严重,将加入中国共产党视为升官发财的筹码,将能否给自己带来现实利益作为确立信仰的唯一标准,致使其马克思主义信仰被逐渐祛魅。

(五)社会转型期下各类社会矛盾的叠现,致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芥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创造出震惊世界、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继而迈入新时代。但是40多年来,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利益分化、阶层固化、道德滑坡、腐败横行、环境污染、治理失当等令人警觉的问题。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社会转型期,这个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旧矛盾尚未得到完全解决,新矛盾又层出叠见,这给我们党治国理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趁虚而入,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进行错误归因,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极力唱衰、曲解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之歪曲定性为“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相对较浅、理论视野相对较窄、理论思维能力相对欠缺,对层出叠见的社会矛盾往往难以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在西方错误思潮的推波助澜下,极易产生民粹主义的偏激情绪,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芥蒂。

(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弱化和课堂教学的僵化,致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加剧

首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话语权。“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之一,也是意识形态斗争极其复杂的领域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多年来的一个意识形态重灾区。”[9]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近些年来作为高校理应极端重视的意识形态工作曾一度弱化,部分党政干部、专家学者、高校教师、青年学生“谈马色变”的怪象在高校屡见不鲜。更有部分教师以资本主义的思维模式来机械裁剪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向学生传播各种错误观点,宣泄个人情绪,传递社会负能量。其次,高校课堂教学的僵化也使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日渐消弭。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滞后于时代步伐,教学方法陈旧,将马克思主义玄奥化、概念化、教条化。他们往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从理论到理论的单向度逻辑演绎,而忽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切,未能对理论与实践之深度契合性进行科学揭示。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类社会矛盾,或置之不理、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只堵不疏,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论阐释和情绪疏导,也没有有效勘正学生的偏激、片面的思想认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僵化式教学极易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虚假的意识形态说教”之印象,继而加剧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三、新时代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高校应明确信仰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信仰教育的主动性,多措并举、多维发力,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格局。

(一)着力解决意识形态工作弱化问题,提升信仰教育的主动性

有力回应高校马克思主义之“失语”“失踪”“失声”[10]等严峻挑战,明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对其予以高度重视是做好此项工作的根本前提。新时代,高校各级党委要切实把牢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把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当成是一件极端重要的大事来抓。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领导干部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教育使命之神圣、教育责任之重大,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同向同行、合力育人,面对错误思潮要勇于亮剑、敢于发声、善于批驳、有所作为,把这一极端重要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做出实效。

(二)立足新时代实际,激发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能动性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有效激发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能动性。首先,要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之榜样引领作用。大学生群体中的党员以及学生干部,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极其严肃的问题上自觉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杜绝官僚作风,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做到“爱马”“信马”“言马”“护马”,争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其次,开展系列兼具新时代特色和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信仰最终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实践体悟与现实感知是信仰生成和发展的必经阶段。要通过举办一系列高质量、高规格的支教、社会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大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思维全面、理性地看待和分析新时代的社会现实问题。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路人”作用。教师对学生要加强人文关怀,增进情感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运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响应新时代诉求,增强高校教师提升理论学养、道德修养和业务素养的自觉性

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要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体力量,其理论学养、道德修养和业务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响应新时代诉求,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深入而彻底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深刻把握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脉络,抓住其理论根基和精神实质,真正做到对科学理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理论研究同社会现实关切相结合,提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力和对各种错误思潮的理论批判力,为学生解除理论困惑,荡涤信仰迷雾,不断掌握好“看家本领”。其次,加强对信仰教育规律的深入研究。立足工作实际,准确把脉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深刻把握信仰教育的客观规律,学习掌握信仰教育的科学方法,进而为信仰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再次,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1],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严格恪守学术红线与道德底线,绝不能把课堂当成宣泄个人负面情绪和传播各类错误思潮的场所,坚持激浊扬清,自觉为党和人民立德立言,为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良好榜样。最后,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驾齐驱、协同共进。将教学视为科研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活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高质量的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并将探究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融入其中,以调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有效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质言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学养、道德修养和业务素养,真正做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12]。

(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彻底性

毛泽东同志指出:“夫知者信之先,有一种之知识,即建为一种之信仰,既建为一种之信仰,即发为一种之行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13]诚如斯言,“知也”是确立信仰的逻辑起点,而理论是知识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传输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确立信仰的重要依据。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要“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14],这是信仰生成之逻辑理路的本质揭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信仰教育的必要前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这一新思想的生成逻辑来看,它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研析世界形势,科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坐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统揽“四个伟大”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让理论说服并掌握学生,就要用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话语体系讲清楚贯穿于这一新思想当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清楚其中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15]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讲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时代的基本特征,讲清楚以“四个伟大”为标志的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特别是要讲清楚新时代以来在这一新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在统揽“四个伟大”的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史、证之以实”[16],引导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让学生深刻了解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巨大改造能力,继而将理论彻底地灌输给学生,为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五)充分依托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丰厚资源,厚植教育环境的文化性

信仰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它从属于文化的范畴。信仰教育要想真正奏效,必须要依托于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环境。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场域,校园文化环境是否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征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根据不同时代的发展需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善于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培育了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充分彰显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执着信念,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养料来源。

新时代,高校要根据信仰教育的现实需要,秉持“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理念,优化校园信仰教育的文化环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信仰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化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出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底色又具有鲜活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文化土壤,增强文化阵地意识,特别是要增强网络文化阵地意识,善于运用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激扬主旋律,让先进文化弥漫网络空间。要扩大校园文化的辐射范围,推动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等多种校园文化形态协同发展,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文化元素充盈整个校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