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
——基于全国四城市的问卷调查
2019-09-25陈丽霞肖富群
陈丽霞,肖富群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桂林 541004)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1977年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于1980、1981年毕业,这两年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4.7万、14万;1999年扩招之后的大学生于2002、2003年毕业,这两年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33.73万、187.75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五百万;2014年已达到727万[1],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为753.31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86.84万人,专科毕业生人数366.47万人),比上年增加17.48万人,增长2.38%[2]。继“最难就业季”之后,“更难就业季”已然来临。如此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社会层面能够为工作岗位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引领新时代;个人层面高校毕业生必将面临社会适应的问题,个人如何更好发展、家庭如何幸福美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困扰高校毕业生的一个主要问题。
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主要面临社会适应的问题。社会适应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社会化。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角色的转变,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二是心态的转变,实现“半社会人”到“社会人”的转变。除了基本的这两方面的转变,对于农村高校毕业生来说还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禁锢,实现由“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转变。这个过程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最显著的困难就是城乡之间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二者宏观上表现为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微观上表现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不同。虽然农村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进入城市读大学,但是校园中接受的文化融合只是最浅层的,深层次的文化融合要等到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才能完成。
高校毕业生完成社会适应需要运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高校毕业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在校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他们毕业之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择业。今天的高校毕业生已不似过去,他们毕业之后不再像原来一样能够得到妥善安置,而是要面临市场的优胜劣汰。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伊始即能在泱泱求职浪潮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还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需要在劳动力市场徘徊良久才能得到匹配岗位。于是衍生出一种业界讨论——这到底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还是一个“靠本事吃饭”的时代。对此众说纷纭,一部分人认为“学得好”不如“生得好”,他们举例论证在校期间认真学习的“三好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往往不如家境好的同学混得好,谓其名曰起点决定高度;持此相反观点的人则认为,能力才是王道,起点只能使“起跑线”不同,但真正决定高度的是“跑的速度”,因此只有能力才能支撑一个人越走越远。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三个问题: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的城市社会适应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二者谁的影响更大?如果有影响,所有的影响都是积极的吗?
二、研究述评
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社会适应为主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社会适应中一个维度——就业的影响,另一类是对农村大学生进入城市社会适应的研究。其中第一类研究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第二类研究主要以质性研究为主。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所起的作用以及二者关系上。
一部分研究者将社会资本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主要探讨强弱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钟云华探讨了强弱社会关系针对就业阶段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指出在信息搜集阶段,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中强关系更有利于劳动者,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中弱关系更有利于求职者;而在求职进行阶段,无论体制内劳动力市场还是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强关系所起的作用要远大于弱关系。[3]苏丽锋、孟大虎也表示弱关系主要起信息桥的作用,强关系则主要起人情网的作用,进入政府等公共部门强关系的作用要大于弱关系,[4]这一点与钟云华的结论相一致。郑晓涛、李旭旦、相正求则表示弱关系越多越有可能通过关系获得工作,而强关系则与收入的高低有关系。[5]
以上三项研究都是以厘清强弱社会资本在高校毕业生择业不同阶段所起的不同作用为目的,且三项研究都是实证研究,前两项研究主要采用建立模型的方式阐明问题,后一项研究主要通过相关性分析解释说明。三项研究概念界定准确,研究思路清晰,通过数据分析令人信服。除此之外,王小璐和风笑天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而工作年限与社会资本则会增加其工作转换的可能性,[6]这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为了探讨社会网络和劳动力市场结果之间的关系,James D.Montgomery开发了一个逆向选择模型该模型解释了那些与高薪工作人员有着良好联系(拥有社会关系)的员工,比那些缺乏联系的员工表现得更好,[7]这表明社会资本会在员工的职业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上,学界一般持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对就业的影响要强于社会资本,胡永远、马霖、刘智勇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就业市场影响时指出尽管一定“质”和“量”的社会资本对就业和起薪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起着决定性因素的依旧是人力资本和信息公开。[8]第二种观点是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要强于人力资本,黄敬宝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缺陷,就业机制低效运转,人力资本的影响正在弱化而社会资本的影响正在强化,人力资本高社会资本低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9]第三种观点是大部分学者比较认同的观点,即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就业中起着互补的作用,作用领域有所不同。谢勇、赵亚普认为人力资本对就业概率和起薪水平有显著影响,而社会资本对进入公共部门有显著影响。[10]赖德胜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进入政府部门方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互补关系,而在就业信息和起薪水平方面二者是替代关系。[11]这几项研究都旨在说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就业的不同影响,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都表明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且都属于实证研究。但是部分研究在进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概念操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指标没有考虑在内。
鲜少研究是直接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社会适应的研究,只见到冯伟林和李树茁在移民研究中直接研究了三者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与社会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在移民社会适应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且随着搬迁时间的延长,影响移民社会适应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资本对三年及三年以下移民的社会适应水平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本对三年以上移民社会适应水平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2]这项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选题富有新意且具有现实意义,结构完整且数据详实。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发现我国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城市社会适应的研究较少。现有的大部分此类研究多是针对就业,毫无疑问就业是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维度,但社会适应绝不仅限于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独立生活、恋爱婚姻以及心理等方面也是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这些领域少有问津。另外,处于青年阶段的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社会适应问题至关重要。然而多数学者的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鲜有涉及已经离开校园的毕业大学生,这里面的一个关键因素即为在校大学生的样本量容易确定,而毕业大学生由于地域、行业、岗位等因素难以准确计量。但是大学生真正完成社会适应、实现社会化并不是在校期间完成的,而是进入工作岗位,甚至数年之后才得以完成,因此研究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的城市社会适应需要涉及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一)自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性人力资本、实践性人力资本和体质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概念由来已久,布迪厄、科尔曼、帕特南、斯蒂格里茨等人都对社会资本进行过阐释。本研究中采用边燕杰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来自于阶级阶层地位中的产权、权威、技能以及职业活动交往中的科层关联度、市场关联度,是一种稳定的、非正式的、因行为情感的投入而变化的关系。[13]社会资本是一个复合型的变量,具体操作化为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的职业地位、家庭经济条件、自身的社会网规模、父母的社会网规模、是否利用社会资本获得就业、在求职和职位晋升过程中动用社会关系的程度。
(二)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城市社会适应。城市社会适应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涵盖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生理层面,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首先面临的即为择业问题,就业即是保障个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因此职业适应是高校毕业生城市社会适应的首要维度。无论是农村大学生进入城市工作,还是城市大学生离开家庭所在地或学校所在地工作,他们都将面临独立生活的问题,因此城市社会适应包括独立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恋爱婚姻适应。心理上,高校毕业生要融入公司文化、城市文化中,因此涉及到心理适应的维度,心理适应是最深层次的适应,蕴含了对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尤其是农村高校毕业生,想要真正的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心理认同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长时间的融合、吸收。以上五个维度的社会适应中,心理适应、独立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恋爱婚姻适应主要采用语义差异量表的方式测量,职业适应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测量。五个维度相加即为总的城市社会适应。
(三)控制变量
本研究考虑到影响城市社会适应的因素除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可能还有别的影响因素,因此将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人口流动、工龄设置为控制变量。其中人口流动包括不流动、乡-城流动和城-城流动。各变量的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各类变量的基本情况(n=1014)
(四)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调查样本是2003-2013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①问卷调查了全国四个城市1200名毕业入职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014份,具体样本分布如下:
表2 样本分布
四、数据统计与资料分析
(一)总体来看,人力资本越强高校毕业生城市社会适应越好,社会资本越强高校毕业生城市社会适应越好
本研究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分别划分为弱、中、强三个等级,将三种不同等级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分别与高校毕业生的总体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进行一元方差分析。
人力资本与社会适应的一元方差结果如表3所示,从总体社会适应来看,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社会适应越来越好,人力资本强与人力资本弱的总体社会适应差距大。从社会适应的具体维度来看,不同等级的人力资本之间心理适应、恋爱婚姻适应存在统计显著性,表现为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强,心理适应、恋爱婚姻适应逐渐增强,且人力资本等级为强时二者的适应水平均高于总体均值。
表3 人力资本与总社会适应及其具体维度的一元方差分析结果
注:*P〈0. 1,**P〈0. 05
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的总体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的一元方差分析如表4所示,无论是总体社会适应还是具体各维度的社会适应,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社会资本的增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适应水平越来越好。以总体社会适应为例,社会资本弱时,总体社会适应水平为72. 3425,当社会资本中等时,总体社会适应水平为74. 2897,当社会资本强时总体社会适应水平最高为77. 8761,显著高于平均水平75. 7997。另外,对总体社会适应及各维度进行多重检验发现具有统计显著性。从总体社会适应来看,社会资本弱与社会资本强所对应的社会适应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社会资本中等与社会资本强所对应的社会适应水平也具有显著差异。独立生活适应在总体中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具体维度的社会适应都具有统计显著性。
表4 社会资本与总社会适应及其具体维度的一元方差分析结果
(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呈正相关,但是社会资本与社会适应的相关性要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适应的相关性,且两者与各维度的社会适应的相关性不同,三种类型的人力资本与总体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的相关性不同
上文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都有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两者对社会适应具有何种影响以及二者谁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继续做相应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表5呈现的是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相关性。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都是呈现正相关,这表明人力资本越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越好,社会资本越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越好。从总体社会适应来看,相关系数的大小表明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要显著强于人力资本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二者都具有统计显著性。从社会适应的各维度来看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不同。人力资本与职业适应的相关性最高,与独立生活适应的相关性次之,相关性最弱的是人际关系适应;而在社会资本中,相关性最强的是人际关系适应,心理适应次之,最弱的是恋爱婚姻适应。
三项人力资本中,实践性人力资本、体质性人力资本与高校毕业生总体社会适应的影响呈正相关,而学习性人力资本与高校毕业生的总体社会适应呈负相关,其中实践性人力资本与总体社会适应的相关性最强,体质性人力资本次之,相关性最弱的是学习性人力资本,其与总体社会适应的相关系数为-0. 024。这说明,实践性人力资本与体质性人力资本越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社会适应越好,而学习性人力资本越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社会适应越差。
从社会适应的各维度来看,实践性人力资本与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适应的相关性最强,这表明高校毕业生实践性越强心理适应越好,其次是与职业适应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 098,相关性最弱的是恋爱婚姻适应。体质性人力资本除与高校毕业生的独立生活适应是负相关以外,与其他各维度社会适应的相关性都为正相关,相关性最强的是人际关系适应,其次是与心理适应的相关性。学习性人力资本的影响与另外两种人力资本有所不同,其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与独立生活适应呈正相关,说明随着学习性人力资本的增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与独立生活适应越来越好;学习性人力资本与心理适应、人际关系适应与恋爱婚姻适应呈负相关,说明随着学习性人力资本的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恋爱婚姻适应越来越差,这与人们的预期是相反的,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习越好各方面的能力越强。
(三)通过建立模型加入控制变量发现,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社会适应依然要显著大于人力资本的影响;但工龄四年以下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受人力资本的影响更大,工龄四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更大
为了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是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本研究建立三个模型。表6中模型一研究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再加入控制变量之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依旧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具有显著影响,且如前文所述,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要显著强于人力资本的影响。那么,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这种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呢?模型二和模型三就研究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这种变化,以工龄四年为分界线(本研究中工龄平均值为3. 45年)。
模型二表明,人力资本对工龄四年以下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要显著大于社会资本对其的影响,这说明工龄四年以下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主要受人力资本的影响,人力资本越强社会适应越强,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刚毕业进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依托校园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无法发挥作用,而父母亲朋的关系网络只在求职工作中发挥较大作用,在独立生活、恋爱婚姻、心理、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因此这一阶段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主要受人力资本的影响。模型三表明,工作四年以后,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几乎为零,这一阶段主要受社会资本的影响,且四年以上工龄中社会资本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是其对工龄四年以下社会适应影响的四倍,是其对总体社会适应影响的两倍。这一阶段高校毕业生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日趋稳定,重新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依托工作形成的岗位技能趋于熟练,所以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随着社会资本的积累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除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研究表明人口流动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影响较大。在三个模型中人口流动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具有一致性,不流动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最好,乡-城流动的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次之,城-城流动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最差。这与之前肖富群研究的结论:流动的高校毕业生的总社会适应及其部分维度明显逊色于不流动的高校毕业生[14]是一致的。这说明流动不利于社会适应,而在当今社会流动又是必然,深思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会更有利于社会适应的研究。
表6 总社会适应及其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标准系数)
五、分析与讨论
(一)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力资本的影响大于社会资本的影响,这样才会激励人力资本的投资,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然而,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人力资本对其的影响,且这种差异明显。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人情社会,社会资本的作用大于人力资本的作用属于情理之中但却越来越有悖于公平,因为这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社会资本网络在某些领域获得完全信息以谋取自身的利益,而社会资本弱的人则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关系网络的存在是我国的现实情况,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消弭。
人力资本能够影响社会资本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加大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来缩小社会资本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大学生,他们的社会资本总体上要弱于城镇大学生,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使他们踏入社会能够获得比之前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前景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社会适应。然而,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相对影响力为负,即使人力资本提高,相对于拥有强社会资本的大学生,拥有弱社会资本的大学生依旧处于劣势。[15]因此,只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要完善权力监督体系逐渐淡化社会资本的影响,劳动力市场要建立以人力资本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社会公众更应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本观和社会资本观,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二)学习性人力资本与社会适应
本研究的结论发现学习性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具有负影响,即学习性人力资本越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水平越弱,这与我们的预想是不同的,一直以来,我们对名校、高学历赋予很高的期望,对学生时代的考试成绩更是看得尤为重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对能够考入名校寄予厚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超出预期的情况呢?学习性人力资本主要是指的在校期间和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人力资本,既包括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实践锻炼等也包括工作之后的培训、岗位进修等。
学习性人力资本对社会适应具有负影响说明在校期间或工作过程中人力资本积累时出现了偏差。一种可能性是这种偏差是由于在校期间引起的,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学习能力并不等于社会适应能力,在校期间学校着重培养学习能力而忽视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可能原因就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单位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培训帮助高校毕业生完成角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依旧以学生的身份处在岗位上。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应避免将学生培养成学习的机器,应加强其他方面的培养,如人际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单位在新引进人才时应注意岗前培训,以文化影响文化,以单位文化引导毕业生的校园文化完成转变,避免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适应单位的环境,帮助他们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华丽蜕变。
六、结论
(一)分析表明社会适应的强弱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强弱有关,随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增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社会适应也逐渐增强。但比较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我们发现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强于人力资本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二)三种类型的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有所不同,实践性人力资本、体质性人力资本无论对高校毕业生总社会适应还是具体各个维度的社会适应都具有正向影响。而学习性人力资本除了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和独立生活适应具有正向影响外,对总社会适应以及心理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恋爱婚姻适应都具有负影响,即随着学习性人力资本的增强,高校毕业生总社会适应越弱。
(三)工龄四年以下的高校毕业生其社会适应受人力资本的影响要大于社会资本的影响,而工龄四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受社会资本的影响要大于人力资本的影响。另外,流动对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流动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水平要弱于不流动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水平。
注释
①具体抽样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城市的抽取。采取立意抽样方法,在综合考虑城市地域、行政级别和开展问卷调查的可行性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杭州市、长沙市、成都市、桂林市4个城市作为调查地区。 其次是单位抽取。采取等距抽样方法,将城市职业划分为14种类型,从每一职业类型的全部单位名单中等距抽取3-6个单位。最后是调查对象的抽取,如果能得到单位的符合研究对象条件的职工名单,且符合要求的职工人数比较多时,则采取间隔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如果符合要求的职工人数较少,可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要求在每个城市完成有效问卷300份左右,按照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分开填答、当场回收问卷、当场检查和核实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