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代视角讲述革命历史故事
——舞剧《乳娘》创作反思
2019-02-19李可如
李可如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舞蹈学院,济南 250103)
在特定年代的历史背景下,《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由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转变成“革命样板戏”,以“样板戏”的身份“红”遍大江南北的每一寸山河,广场街头处处都是琼花、洪常青的身影;《小刀会》《沂蒙颂》《草原儿女》《五朵红云》《不朽的战士》等诸多作品的创作瞄准了革命历史题材,成为中国舞剧奠基时期的一大特征。其中,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以经典的革命历史故事塑造了万人敬仰的革命英雄人物,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也延续了历史革命题材舞剧作品的生命力。历史革命题材的舞剧创作从60年代延续至今,除上述经典作品之外,还有《铁道游击队》《红梅赞》《立夏》《马桑树下》《记忆深处》《永不消逝的电波》《闪闪的红星》《小萝卜头》《长征·九死一生》《八女投江》《井冈井冈》……且不论不可复制的经典作品《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都离不开动人的革命历史故事,即便是在“现实题材”的艺术创作、“现实主义”的创作趋势日渐成为艺术创作主旋律的今日,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及革命故事的讲述仍旧占据着艺术创作的一方天地。
但是,审视当代的舞剧创作,中国舞剧的戏剧性以及叙事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了一个特殊现象。再将视角聚焦到当代的历史革命题材舞剧创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经典革命故事的叙事方式以及艺术构思、舞台呈现等诸多方面在当代人的视角中都已烙上时代的印记。当代历史革命题材舞剧创作如何兼具历史观及当代价值,如何适应当下社会的观众需求,使其具有“当代气质”?这些都构成了创作者在新时期不可逃避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在2019这个特殊又伟大的时间点上,“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创作乘着东风,让诸多被封存的革命历史故事又一次获得了走进大众视野的机会。在儒文化几千年的熏陶之下,在命途多舛的山东经过了近现代的革命洗礼之后,山东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齐鲁儿女。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沂蒙颂》,在山东乳山曾有一群不为众人所知的“乳娘”,在革命战争时期默默奉献,为后代留下了带有伟大母性光辉的故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的师生将这一故事深度挖掘,编创成舞剧作品,以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让“乳娘”的形象立上舞台,将“乳娘”的故事讲述给广大国人,也引起了关于当下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创作的思考。
一、革命故事的深度挖掘
在革命舞剧创作“井喷”的年代,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之下,革命历史题材犹如“铁饭碗”,讲述革命故事、塑造革命英雄、弘扬革命主旋律往往成为舞剧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狼牙山》《战士的心》《八女颂》《渡口》《青春战歌》《翻案不得人心》等一系列舞剧作品相继问世。然而其中有多少作品能够真正成为上乘之作,被后人所铭记?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众多,如何选题、怎样结构舞剧是舞蹈创作的根本问题。在当代,出于舞剧“讲故事”的任务需要,观众在孜孜不倦地期待一部部新舞剧、一个个新故事的横空出世。因此,当代舞剧创作者展开了三种方式的尝试性探索。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旧话新说”,如《八女投江》《闪闪的红星》《记忆深处》等;二是继续将文学故事、电影剧本等重新解构改编为舞剧故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而舞剧《乳娘》则是逆流而上,采用原创性选材,深入挖掘观众感兴趣的“新”故事[1]。
“沂蒙颂”已经作为山东的革命文化“招牌”被人们所熟知。殊不知山东这一片红色热土之上还有千百个感人的历史革命故事,“乳娘”便是其中一例。在战争年代,革命战士生育后代却因奋战疆场无法养育,而胶东育儿所的三百多名妇女先后哺育了1223名革命战士后代,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乳娘”。战争年代缺衣少食、炮火相接、轰炸不断,被乳娘哺育的一千余名“乳儿”却无一人伤亡。然而,这个故事却因历史上特殊年代的特殊原因,出于革命工作的保密性,加之战乱时期不断迁移、文件档案丢失,被尘封了近百年,“乳娘”的名字,甚至是具体的数量都无从得知,在多年后乳儿们寻找自己乳娘的时候困难重重。舞剧《乳娘》就以这样的故事为原型,用敏锐的艺术触角捕捉革命历史故事的闪光点,从人的情感出发,凝结成了“生”、“离”、“死”、“别”四个部分,讲述乳娘“秀珍”在缺衣少食、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养育并且呵护乳儿“利民”长大成人的真实故事。
故事有所言之后,舞剧叙事便成为重要问题。回顾舞剧叙事的发展进程,舞剧这种西方“舶来品”在中国已然从最初的哑剧叙事,经过交响叙事走向了“隐喻叙事”的新阶段[2]。舞剧《乳娘》作为当下讲述革命历史故事的新舞剧,必然在多方面进行舞台艺术叙事革新。除了舞剧本身设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之外,舞蹈本体在规定的情境下叙事,道具影射“山坡、山脊”的舞台运用以及空间的转化都在叙事。正是这样一个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以及当代的叙事方式,足以感天动地并贴合当代观众的需求,再加之其他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合理的舞剧结构安排,使得舞剧从选题、立意、结构方面便有了舞剧创作的有利基础。
二、历史情怀下的“母性光辉”
革命历史故事的发生时间必然是战争年代,对于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当下而言,那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也是一段久远的过去。几十年时光流转,舞蹈艺术歌颂的主题随之迁移,艺术创作手法不断出新。创作者以史为镜,铭记历史,将远去的历史记忆在当下重新呈现,其难度不言而喻。如何赋予久远的故事、历史的情怀以当代的色彩而被人们所接受,如何让革命历史题材舞剧以新的表现手法而呈现,成为了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在当代避免尴尬境遇、实现传承发展的重要命题。
条条大道通罗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谍战的角度将观众引入上海地下党的革命世界,再用不同的人物形象串联起大量的革命历史故事,以极强的舞剧叙事性牵引着观众涉身其中,一层层揭开革命时代那些英雄人物隐藏的身份。就好似读一部当代谍战小说,惊险、诡秘,又随着其中的人物的心理变化而被折服。而舞剧《乳娘》则是从另外一个视角缩短了历史与当代的距离。
“乳娘”的故事不仅仅富有动人的革命历史情怀,更充斥着母性的光辉。在饥寒交迫的革命年代,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搁在一边儿,以自己的乳汁喂养革命军人的后代“乳儿”已是超出常人的举动。战争来袭,乳娘为了革命军人的孩子,面对亲生女儿“杏花”为捡一块馍馍被战火夺去生命的打击,仍然细心呵护乳儿长大,所有的母性光辉在那一刻再次折射给观众。当乳儿的生身母亲归来,已经融为一体的乳儿与乳娘即将分别,乳娘忍痛割爱推开乳儿的那一刹那,母性的伟大再也藏不住、遮不住。以女性的视角讲述革命历史故事,以真实的人物心理塑造形象,让母性的光辉色彩贯穿全剧,革命历史故事顷刻引发了每一位观众内心的真情实感。深藏于广大观众内心的历史情怀以母性这一最具普遍人性的方式得到了全面的抒发。
三、舞剧创作中的“群像塑造”
或许是受到了苏联“英雄主义舞剧”的影响,自1959年始,我国的舞剧创作便呈现了“抓革命历史题材,立现实生活之象”[3]的明显特征,至1970年代中后期在“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影响下,舞剧创作者们均瞄准了历史革命题材,因而“琼花”、“喜儿”“柯英”等女性人物形象的“英雄主义”被放大。那时的舞剧创作题材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当代的历史革命题材舞剧创作仍然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方面乐此不疲,继而出现了“江姐”、“刘胡兰”“冼星海”等多位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与之不同,舞剧《乳娘》却不再仅仅是“英雄主义”的表达,它塑造了革命年代的“母亲”形象,且不仅仅囿限于普通的母亲,而是以群像“乳娘”的意象表达方式发掘出“母亲”这个群体背后的力量,并赋予“母亲”这个身份以人性的光辉。
乳娘“秀珍”收养了“利民”,在解放后将唯一的儿子送还给孩子的亲生母亲。当群体“乳娘”远远地望着乳儿远去的背影,舞蹈主题以“望”展开。当这样一个高度隐喻化又富含深意的结尾出现时,母爱的伟大通过“乳娘”的群体形象而悄悄走进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革命英雄就在作为群像的“母亲”的形象塑造中变得更为亲民,并且使得革命历史在当代的表达找到了合适的情感对接点。观众在观剧过程当中默默流泪并不多见,这足以证明舞剧《乳娘》塑造的“母亲”形象足够感人并且充分满足了观众的情感诉求。
四、历史革命色彩与当代民间舞蹈的“嫁接”
革命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已经远去,艺术创作要还原历史的真实就必然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舞台语言,加之观众对高技术难度的肢体表现的要求,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革命题材舞剧创作大多使用古典舞的动作语言。为展现战争场面的需要,大多数作品会呈现具有抗争性、“带着斗争决心”的肢体表达。考虑到舞剧的观赏性及舞蹈语言的丰富程度,部分舞剧在表现军民鱼水情及民间风情时还会插入少部分的民间舞蹈段落。但是,如果在表现手法上依然沿用以往的舞台呈现方式,当下的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恐怕就将沦为简单的复制,难以适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众所周知,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等山东传统民间舞蹈形态早已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类题材的民族舞剧创作当中。早在米歇尔·福金时代,编创的五大原则中就已提出:“不是把现成的、早已固定了的舞步编成组合,而是在每个场合下创造出符合情节、能够体现时代和该民族性格的最有表现力的新形式。”[4]舞剧《乳娘》在编舞方面并未出现对民间舞蹈“片段式”的拼接,而是以当代编舞技法为核心,引入山东传统民间舞蹈的部分元素,将多元素进行解构以及重构,在编舞的表达方式之上将古典舞、民间舞元素进行“嫁接”,以当代观众乐于接受的编创方式呈现,再以道具的移动增加舞台时空的变幻,舞美以雕刻的写意方式表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使舞剧的舞台艺术语言与舞剧中的历史革命环境完美契合。
结语
在被搬上当代舞台时,历史革命题材的舞剧作品往往因其本身的题材、时代背景等众多因素的限定而面临着种种诘问。例如,当代创作者面对真实的革命历史事件时,如何把控历史还原与舞台再造之间关系的“度”,如何在保持意识形态正确性的前提下兼具当代价值,如何使传统革命历史故事的表现符合当下的文化审美及舞台表意方式,如何通过当代舞剧作品高效弘扬红色文化等等,均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舞剧《铁道游击队》《红梅赞》等同题材的当代舞剧也在尝试着不同方面的突破,以有效且能够被当代观众所接受的舞台表现方式讲述真实的革命历史故事。舞剧《乳娘》的创作团队也是践行者之一。当然,该剧在尝试与突破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道具的使用欠巧妙、艺术构思下的编舞不足等问题,但在选题优势的弥补之下,舞剧《乳娘》仍然具有空间待提升、有潜力待挖掘。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题材舞剧表达已经成为一种“远去”的舞剧经典范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思维及表达方式也已经成为特定背景下的历史记忆,当代人正在寻找适于当下的红色传承方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巧妙地将革命故事以“谍战”的方式呈现,成为当下红色题材舞剧创作的新方式、新突破,《长征·九死一生》以现代舞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传统革命故事和西方肢体语言对接,成为红色题材舞剧创作的另一种尝试。舞剧《记忆深处》《红梅赞》《闪闪的红星》等等舞剧作品都将已有的革命历史故事“旧话新说”,以当代的视角传情、表意,让红色革命题材舞剧在当代找到合适的身份与位置,舞剧《乳娘》也不例外,他们都将一步一步地铺开红色题材舞剧在当代传承的探索之路。那些当代新创造的革命题材舞剧作品在审美样式、舞台革新等诸多方面告诉我们,传统的故事也可以有新意,历史故事也具有当代气质。
不可否认,由于“挥红旗、唱红歌”的表达方式以及“完成任务”的负面影响,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创作曾一度步入低谷,甚至给大众以“形式化、表面化、口号化”的印象,导致人们的关注度降低。但是,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正能量以及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所体现的红色文化应在当代艺术范畴中不断得到弘扬和传播。关于红色基因在当代文化中的传承,当代的艺术创作者任重而道远。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的创作境遇问题仍是值得继续讨论、不断突破的。但历史一直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5]舞剧《乳娘》正是以当代革命历史题材舞剧所独有的方式践行着历史的传承,传递着母性的伟大光辉,歌颂着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当代人的历史情怀。山东大地深深蕴藏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我们必然要将其不断传承下去,牢记在民族富强过程中经历的坎坷、熬过的苦难,发奋图强,在当代以最适宜的方式让其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