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福寿剪纸的艺术特色与传承
——以晋中学院为例
2019-02-19刘冰侠
刘冰侠
寿阳地处山西省东部,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寿阳福寿剪纸是汾河文化发祥地极为古老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是寿阳剪纸艺人们几千年来在下地劳动和家庭生活中,通过继承传统,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民间剪纸文化,是寿阳传统福寿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寿阳剪纸艺人审美取向和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晋中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托着寿阳福寿剪纸的资源优势将寿阳福寿剪纸引入课堂教学,既是对寿阳福寿剪纸的传承,也是对我们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在如何转型、如何体现地方性美术课程特色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晋中民间美术 ——寿阳福寿剪纸
寿阳福寿剪纸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寿阳福寿剪纸,是以寿阳当地的福寿文化为主题而进行构思立意的剪纸作品,通常以福寿为主题纹样构成吉祥图案。寿阳福寿剪纸早期作品以剪制十二生肖为多,其造型洗练、粗犷、简洁明快,主要是用于庙会供奉神佛所用,有祭祀的功能。到后来,剪纸在民间流行,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用剪纸来装点居室,花样图形逐渐丰富,具有烘托喜庆气氛之作用。[1]寿阳福寿剪纸发展至今,在沿习传统剪纸的基础上,依据当地的历史传说、民风民俗,拓展了寿阳福寿剪纸的题材:寿星人物、寿星故事、寿阳的寿山寿水等。寿阳福寿剪纸艺人致力于将寿阳福寿文化与剪纸艺术紧密融合,同时在努力寻找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剪纸的最佳结合点。在创作手法上采取书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现代设计与传统图案相统一、剪纸与诗歌相得益彰的多样手法。
二、寿阳福寿剪纸引入课堂的可行性
2016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高校发展的 “四个回归”,其中在明确本科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素质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2]对于晋中学院美术课程的建设来说,构建符合学校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是首要选择。而寿阳福寿剪纸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技艺传承上都十分具有优势,因此,将寿阳福寿剪纸这一本土艺术资源引入晋中学院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寿阳福寿剪纸素材引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早在2002年10月,乔晓光、冯骥才等老一辈民间艺术研究者曾对中国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做了详细深入的研讨,希望各个院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3]时隔16年山西地方高校的美术课程基本是以美院为参照,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守着地方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时过境迁,现在教育政策和教学环境越来越好,教育部对地方院校的转型工作,以及社会对于艺术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晋中地区很多高校都已设立民间艺术教研室,但除了笼统的课堂授课之外,最终的成果基本是以教师的论文形式来呈现。非遗的成果没有通过作品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学的成果不明显。因此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来论,应该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将民间艺术在地方高校的实践性具体化。
此外,在山西几乎全省各地都有剪纸,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但是四年制本科教学无法将所有地区的剪纸艺术特点从技法实践的角度融会贯通,为方便教学,体现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我们只能提取当地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代表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并有一定艺术升华空间的剪纸来进行教学。
(二)寿阳福寿剪纸引入课堂教学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讲,晋中学院美术学院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宗旨是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也就是说,民间艺人进校园在原有课程方案体系上应有所改进,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仅仅靠一两节课的展示与表演就可定位为传承或发扬。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要想使民间艺术能够真正在高校这个平台传承下去,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创新,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注入新的艺术思维。如何引导,如何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这是传统民间艺人在教学方面力所不能及的,在晋中地区,优秀的传统民间艺人不乏其人,但从高校对人才的最终培养这方面来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晋中地区虽聚集了优秀的民间艺人,但真正具备教学与传授技艺双重能力的人屈指可数。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寿阳文化学者白长生,他几十年来深入寿阳各地农村进行走访考察,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高手,以及很多地方的剪纸精品,并非常系统地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册,编写“非遗”系列丛书,筹办地区剪纸博物馆,为剪纸艺人及剪纸爱好者提供了很多借鉴学习的源泉。
寿阳剪纸艺人石秀山、米兰英夫妇曾是教师,他们具备研究知识的能力,对原始本原文化以及当地民间剪纸的流派、特征有着非常系统的认识。为便于教学,他们担当起民间艺人与剪纸传授人的双重身份,积极从民间收集素材,紧随时代编写剪纸教材,希望能够更系统地教学。他们还在寿阳当地举办剪纸学习班,志在培养现代剪纸创作的新人,并把寿阳剪纸艺术脚踏实地真正地传承下去。
鉴于他们具有全面的知识、做学问的能力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因此,寿阳福寿剪纸的师资力量足以胜任高校学生深入学习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
(三)寿阳福寿剪纸引入课堂教学的意义
寿阳福寿剪纸作为具有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通过寿阳福寿剪纸艺术的学习,可让学生充分了解民间艺术在福寿文化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对学问的研究与艺术体验中增强自信,担当起传承民族传统艺术的责任。学生在掌握传统剪纸技艺之后,可结合寿阳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剪纸艺人的指导下,开展研学互动,从而达到民间艺术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从真正意义上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发展与创新。
因此,晋中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方面的功能,培养学生对寿阳福寿剪纸艺术的研究,能够体现学院的办学和为地方服务的特色。这样才能做好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三、寿阳福寿剪纸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
根据应用型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提高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在进行将寿阳福寿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当地高校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其民俗人文的特征,晋中高校采取了民间考察、福寿图形研究以及实践拓展应用三种途径和方法。
在开设剪纸课程之前,由教师提供剪纸文化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指定学生进行阅读,了解剪纸的历史沿革、剪纸的种类、特点以及用途,从而对山西剪纸有一个立体的认识。在初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山西历史中知晓寿阳文化的地域成因和发展脉络,从寿阳福寿文化的角度理解寿阳剪纸制作的内在精神与人们信仰的关联性。
(一)福寿剪纸素材采集与资源整合
针对民间美术非遗剪纸的课程,把寿阳福寿剪纸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入晋中各高校美术教育的课堂,第一步以民间考察的形式,由在职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寿阳当地博物馆和民俗馆、文化站以及民间艺人家中,收集第一手剪纸资料,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总结寿阳剪纸的题材、构图、造型、寓意等特点。比如在进行归纳整理以及资料的采集过程中,我们发现寿阳剪纸在图案上吸收了晋中刺绣绣纹的构图饱满的特点,花型多为辐射状或平铺状的团花。在题材上,寿阳剪纸又称寿阳福寿剪纸,那么福寿剪纸的福与寿的源头在哪里,为什么寿阳剪纸中福寿的图形会呈现明显的风格,这为图形的后期应用留下了很好的理论思考空间与实践探索。借此引导学生除了收集传统寿阳剪纸的资料以外,对相关民间美术资料的采集作为课程的考察内容,从对剪纸的考察,引申到到晋中民俗文化艺术中的木雕、砖雕图案、民间绘画等民俗文化的图形样式,并对艺术品纹样的采集进行整理,进而以此与寿阳剪纸图形纹样做比照式分析与思考。这对后期进行剪纸创作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传统福寿剪纸图形语言研究
剪纸是一种视觉艺术。寿阳传统剪纸艺术是剪纸艺人在生活体验和生产劳动感受的基础上靠自觉、想象和实践中完成的。强调和突出意向造型的特点和美感。构图单纯简练、造型概括夸张、装饰性强,代表着寿阳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之一,“福寿”二字是中国汉字中最为吉祥的文字,人们又赋予了“福寿”文化丰富的内涵,并衍化为吉祥图案。寿阳福寿剪纸结缘于寿阳的寿山寿水,寿阳的风俗文化尚存的观念对剪纸艺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寿阳福寿剪纸关于“寿”的题材占主导地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寿星文化在老一辈艺人心里根深蒂固,也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活动,尤其是赶庙会和寿阳的社火活动。
所以把寿阳剪纸引入高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利用高校美术学学科的理论依据,把福寿文化作为主题对寿阳剪纸的福寿图形样式及艺术风格做系统的研究。
首先,我们把寿阳非遗剪纸传承人请入高校课堂进行授课,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了解寿阳福寿剪纸的历史缘由、技法表现、寿阳福寿剪纸装饰图案对福寿的独特演绎。并展现寿阳福寿剪纸的整个制作过程,从画样、叠纸、等工序中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从实践的角度走进寿阳剪纸成品过程。
其次,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它所有的图形样式大多是技艺人随手画出,而技艺人脑海中的样式一方面是经过上辈的口传心授记在心中。另一方面源于寿阳福寿文化的丰富积淀,无论是雕刻、刺绣、泥塑、五谷画,以及房屋建筑的椽头、门窗、照壁等与福寿相关的文字、图形无处不在。剪纸艺人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也并非熏样传承,而是有所创新,他们依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突破了对传统福寿的理解:如吃亏是福、平安如意是福、尊老爱幼是福,领导好是福,政策好是福,国家强大是福,身体健康是福。因此在教学中非常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民间,从田间地头、从生活中、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寻找艺术的根蒂。这为学生真正体会到福寿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后期对福寿图形应用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埋下很好的理论思考的空间与来源基础的探究。
最后,引导学生把采集到的其它艺术门类相关的福寿图形与寿阳剪纸的福寿图案进行比较和分析。从整体风格上来分析,寿阳福寿剪纸属中国福寿主题纹样,在造型上受传统福寿纹样的影响较深,同时它又是受寿阳地域文化的滋养而生长、发育的民艺之花,并赋予了剪纸艺术独特的文化个性,体现的是寿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这种融合性除了图案字体、花纹等造型的借鉴,关键是图案中所蕴含的内在精神的传承。例如在寿阳剪纸艺人剪制的以福、寿字书法的笔体作品中,有的字体是他们从寿阳的古建筑或寺庙中等各个地方收集而来,在创作剪纸时,对书法很有研究,运用字体的空心部分填满细碎花叶,或周围装饰以婉转流畅、往复无穷的花枝。以及运用图案设计中的几何图形、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等综合纹样对福寿字进行装饰,把汉字的书法美和剪纸的现代装饰美展开了完美的结合。在此期间,我们发现传统剪纸中很多福寿的图形样式大多是技艺人随手画出,福寿已成为一种抽象的符号。而技艺人脑海中的样式除了来自老一辈人的口传心授记在心中,更多的是在这片土地中汲取营养。在大多数寿阳福寿剪纸的作品中,这种看似随意性的字体运用方式比比皆是,但不管如何变化,我们发现这些图形在视觉感官上传递给我们的那种深厚的福寿文化,这更加激励了美术院系的学生们对剪纸和书法的热爱,他们在学习传统剪纸技法的同时,能够领悟到福寿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能够从更高的认识层面上去理解剪纸。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留存在我们身边的景物中,也很自然地流传到非遗文化中,通过对寿阳福寿剪纸图形的研究,也让“福寿”这个符号语言和孝道文化在今日继续得以解读。
(三)福寿剪纸图形语言的运用与传承
寿阳福寿剪纸引入晋中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在图形样式上对其进行应用研究。引导鼓励学生从传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内在品质层面中思考。因而,在寿阳福寿剪纸的图样设计中,主要是从民俗学、艺术学等学科范畴围绕福寿的字样或图形寓意进行纹样的演变,在图形样式和图形塑造方面更加突出具有地域性的福寿文化特色,并将其拓展到相关的设计应用中。例如在寿阳福寿剪纸中有“石榴”图形,寓意多子多福,这种图形运用到儿童一周岁时穿的黄腰黑肚(坎肩)后襟中,其被精心绣制的“石榴佛手”图案,运用重复连贯的构成原则,把石榴简化成不规则的圆形进行编排,形成连续闭合的样式。这两种图形中的节奏和韵律,从它们的图形相似度中让我们看到非遗的民间工艺与久远的民间祈福文化的内在传承性。
此外,寿阳艺人在自绘自剪中,所剪制的寿星人物、福寿故事等均依托于当地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风民俗,在这种大环境之下,逐渐演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寿剪纸。他们善于就地取材,利用传统的剪纸手法,将寿阳的寿山、寿水与寿川,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剪纸作品中。在进行图样的勾画过程中,他们讲述的图形纹样以枝叶、山石、水等寓意人们对福寿的一种追求。但似乎又能从中找到与寿阳风景不谋而合相匹配的图案,他们借鉴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并与剪纸的平面构成相结合高度概括了寿阳的风景名胜,这源于他们对寿阳的山水庙宇,以及以龙命名的泉名、地名的目识心记;源于他们对寿阳的书法、雕刻、年画、五谷画等民间艺术的热爱与向姐妹学习的精神。
这一具有文化个性的福寿剪纸,因人们对福寿的祈求而萌芽,也因福寿文化的渗透而能够持久地发展,非常值得晋中地方高校的学生们去学习继承与运用研究。总之,利用晋中学院乃至晋中地区其它地方院校的学科平台,围绕福寿文化,以寿阳福寿剪纸为突破口,并从多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福寿剪纸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及内在精神所在,进而深入拓展对中国传统福寿文化的研究,使地方高校美术人才能够服务地方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