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

2019-02-19宋诗雯龚浩天王泓淼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关爱教育资源

宋诗雯 龚浩天 王泓淼

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公民,倾尽心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名校学习,带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常常在孩子身边监督,陪伴孩子左右。可曾想,在这些城市人还火热地进行教育战时,仍有这样的一群孩子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就是,乡村的留守儿童。

关键词:教育资源;乡村留守儿童;关爱

前言:乡村留守儿童,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们也许是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也许是调皮的孩子。其实,不尽然。为了让我们更了解这些孩子们,为了贯彻党的发展理念,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小组成员分别在全国四个不同的地方展开调查。

1.乡村留守儿童领域的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教育关爱不全面

何谓乡村留守儿童?简单来说,就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乡村户籍未成年人。(释义来自百度百科)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据我们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大多分为三类性格。第一类是性格孤僻。没有父母陪伴的他们,心灵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渴望友情,守住亲情,珍惜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位爱他们、他们爱的人。就是这样长期的孤独感,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质疑,充满了恐惧,不愿意、不敢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做事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做错一件事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让身边人都离自己而去,从而更加孤独。他们活得很满足,他们也活得劳累。第二类是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第三类是不学无术、骄纵奢靡。孩子是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根据客观因素和传统精神,孩子自然也是最听父母的教育的。但现在,陪伴留守儿童的更多的是家中的爷爷奶奶。他们要承担繁杂的家务,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孩子;文化水平有限,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入世较少,不了解新的社会规则。这些都影响了他们教育孩子的能力,不能在心理上对孩子进行健康的心理疏导和关爱,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老年人总有感惜之心,自己拼搏一生,不愿孙儿再如此度过,再加上孙儿父母不在身边的可怜之状,便总是宠着孩子。留守儿童父母也自知自己未能尽到自己的义务,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长此以往,心智不熟的孩子就会变得不学无术、骄纵奢靡,不听家人的劝告、教育,沉迷网络、随意挥霍父母辛苦获得的劳动报酬,在校肆意妄为,欺压同学,逃课斗殴。

1.2安全問题难以保证

乡村的孩子们是比较淳朴的,口不择言是常有的事。但是,人言可畏,对于一些难以释怀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在与广西覃塘某小学老师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会被同学冠以“没人要的野孩子”之类的标签,这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也因此引来了一些不快。看着其他孩子有父母陪伴在身边,悉心教导、洗衣做饭,他们也很渴望,他们也很难受,他们也是多么希望他们的父母能这样陪在他们身边,有人依赖着、保护着,即使总是被父母监督着。但他们坚信他们的父母是最爱他们的,父母之所以外出打工,是为了让整个家庭的未来,为了让他们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然而,总是有那么几个人沾染他们心中那微小的曙光,质疑他们父母对他们的爱。性子软弱的孩子们,他们更多的是自闭,默默的承受委屈,等到某一天难以忍受的时候便会选择自杀;性格刚强的孩子们,便会与同学们闹别扭、起争执、打架斗殴。

看多动画片的孩子总是幻想自己是某部动画片的强者,平时总爱恃强凌弱。这在农村是常见的现象。留守儿童们,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则更易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而那些留守儿童怎么办呢?他们父母不在身边,不能为他们讨回公道。去找老师的帮助吗?如果由老师出面教训,想必欺负他们的那些人会因此怀恨在心,对他们更加残酷。去找在家的亲人吗?平时呆在家的大多都是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又能做些什么呢?由此一来,他们还是一样只能自己啃下这个硬骨头。再不然,他们也许会变为老师重视的优秀学生,又或者是更恃强凌弱的人,也就是“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不受人欺负”。

童年时期,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得比较顽皮,容易出现意外。本来只是一点小感冒,由于身边亲人的不重视或者是未发现,就很有可能高烧不退,再不注意,很可能会对大脑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智力发育,甚至是死亡。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爬树、游泳、抓虫、赛自行车都是他们不可缺失的娱乐活动。就拿游泳来说,据统计,我国1~4岁儿童因溺水死亡的占34.2/10万,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约40人因溺水死亡,小学生溺水死亡人数占溺水死亡学生人数总数的68.2%,0~14岁的占56.58%。可见,我国溺水人群主要是以儿童和学生为主。父母不在身边是儿童容易出现溺水的一大原因。家里的老人大都是任孙儿自由自在的玩耍,不会有太多的约束,即使是孩子们去湖边玩耍也只是叮嘱几句,毕竟老人扭不过他们的宝贝孙儿。意外往往都在这些时候发生。即使老人当时也在旁边盯着,但当意外发生时他们又能做些什么?跳入河中救人,以老人的身体状况恐怕难以成功,甚至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喊人救助,恐怕时间上来不急,又或者周围无人员可帮忙救助。翟秋白曾说,“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那些缺乏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的生命又何尝不是。

1.3学校教学配备不齐全

乡村地区,特别是留守儿童聚居的地区,大多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没有经济的支撑,人才、设备的引进都是极大的问题。在广西贵港的一个村级小学中,每个年级的学生差不多只有30个人,全校教师不到15人,有的教师还是一人教几个年级或者几个科目。在牡丹江铁岭镇福民村,村中没有任何学校和教育设施,孩子只能到镇上的学校就读学习。考察中的一所镇初中学生总数为五百六十人左右,只有51名教师,学校规模相对较小;且学生在中考之后只能在牡丹江市区的高中就读,距离远且很不方便。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城镇学校都配备了相关电子设备,一方面辅助教学,另一方面方便学生的生活。但许多乡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学校提供的教学设备仍比较落后,教师在简陋的屋子进行授课,用着风化了的黑板板书;炎炎夏日,没有散热的电器,只能忍着闷热,极力压制烦躁的心;寒冷的冬天,没有厚实的墙体,只能紧闭窗门抵御那无坚不摧的寒风。

2.解决问题的措施

2.1家校加强合作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由学校方面开展健康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功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意识,感受到爱无处不在。学校在校园和班级开展“家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满足乡村留守儿童对拥有温暖家庭的渴望,设立心理咨询室,能够为心理存在疑问的学生指出一条明路。校园“家文化”建设,就是在学校及班级营造“家庭”的氛围,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主人,建立亲人般的关系,每一位在校生都能感受到来自家庭般的温暖和“家人”的关爱,让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对老师、同学的依赖感,对学校、班级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校园“家文化”建设就是让老师成为学生的“家人”,成为学生的“父母”,这些孩子则是老师捧在手心的至宝。假期往往是各行各业增大经济收入的时期,休假想必对许多在社会上的劳动者是奢侈品,即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不一定会让员工公休假,或者是员工想借此加班以获取加班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时候,学校领导组织一些学生和老师去留守儿童的家中进行关爱交谈、兴趣活动,能更好的缓解留守儿童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此外,学校方面也要注重在平时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强能力,进行心理辅导,开展文化安全教育活动,让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的现状下也能自己寻找幸福与快乐。

少年作为我国创造价值、创新发展的潜力股,需要有更加灵敏的嗅觉、别样的创意、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高水平的道德素质。留守儿童不止需要关爱,也需要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成为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孩子的起点;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不方便身体力行教育孩子,不能够常伴左右监督劝导,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难以改变的。家长能做的,就是尽量配合学校的安排,通过网络设备参与到对学生的监督中去,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可接受性的教育。

2.2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由于历史、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中国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城乡差异较大,乡村以传统手工业、农业取得的经济收入较低。乡村劳动人民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会选择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群体就此产生。因此,要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最好的办法是缩小城乡差距。现在,许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压力,进行产业升级、户籍改革,限制乡村人口入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乡村劳动力的入流,但要真正解决大量乡村劳动力入流,减少留守儿童总数,解决农业、农村、农名问题是当务之急。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2018年第一份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被吹响,“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决胜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消除绝对贫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实现城乡相对平衡。蓝图已经绘好,要如何从根本上缓解乡村“空心化”和城市“拥挤症”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差异,政府又如何引导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达到城乡并头而驱的效果,客观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程度。

04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央調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在地方颁布政令,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局面。但必须要看到的是,我国城乡差异仍比较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劳动岗位充足,对青壮年更具吸引力。要真正吸引人口回流,让乡村留守儿童的故事不再继续,还要挖掘乡村发展潜力。几年来,政府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企业引进,房屋改造,工程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入驻。18亿亩耕地红线,更确立了乡村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现在,许多乡村仍采用传统的方式耕作,效率低,成本高,再加上一些市场的自我调节不当,农民经济收入难以达到预期。

2.3社会的辅助

社会是辅助留守儿童的重要力量。公益组织、社会个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辅助留守儿童。建立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让孩子快乐常伴;凝聚社会力量,进行募捐,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支持;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实地与留守儿童面对面沟通,让留守儿童体会到中国之大爱无疆,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基础知识入乡村,增强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公益医院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体检,急救措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3.结语

乡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伴生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注、相互配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当下,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纵看研究成果,还存在许多不足,方法不够科学,研究不够透彻,本次研究也存在这些缺陷,希望后来研究者能够进行更长久的科学的观察调研。

参考文献:

[1]李生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措施[J].文学教育(下),2018(02):132-133.

[2]黄浩原宇.基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8): 113-114.

[3]李云华.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J].内江科技,2016,37(08):139-139+137.

指导老师简介:张博(1990.05-),男,助教,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基金:黑龙江大学2018年学生学理论课题立项《教育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校青发[2018]第43号。

猜你喜欢

关爱教育资源
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
开放教育资源愈加受美国高校青睐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