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深度学习探析
2019-02-18顾建荣
顾建荣
【摘 要】本文基于思维品质培养论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深度学习,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注重品质学习,勇于探索,走向深度学习;学会学习,提高思维品质,走近深度学习;改变教学与学习策略,促进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深度学习。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课 深度学习 思维品质 学习策略 教学品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B-0127-02
教学品质的提升除了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同时需要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不再是浅层的知识学习,而是深度学习和内化后对知识应用的二次提升,提高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从“死学”变成“活用”。本文基于思维品质培养探索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深度学习,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本质,提高思维品质,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创新应用,全面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品质学习,勇于探索,走向深度学习
1976 年美国学者 Ference Marton 和 Rogen Saljo 根据对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最早提出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所谓浅层学习是指在外力驱动下,采用简单记述、重复训练和强化记忆的方式习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浅层学习的特点:被动、机械、表象以记忆而非理解性为主的学记形式。学习过程缺乏深思与探究或处于浅度思维;学习内容与现今生活实际相悖,没有深度“历史感”;学习知识体系缺乏体系化,关联度不紧密,出现分散性或学不致用等情况。
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是一种自主的、理解基础上的学习,是通过过程学习、深度思维、内化知识、灵活应用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特点:学习过程的深度思考与学习质疑,具有选择性、批判性,即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性理解并接受知识,而不是毫不思考地接受;知识体系的架构,新旧知识衔接,即强调知识体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注意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即重视学习过程中注重众多思想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新情境下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环境中作出决策,解决问题。
二、学会学习,提高思维品质,走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超越学生现有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学习,也不是提早学习高年级知识的学习。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匹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品质,步入深度学习,形成学习习惯。
安福海《课堂教材教法》一文研究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提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一)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辅相成,但不能处于浅层学习。浅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在基础学习阶段一些基础性知识处于浅层学习。浅层学习虽然是枯燥无味的,但这是基础,是开拓深度学习的基础,作为教学者需要将其灵活应用于课堂,把握好师生活动的脉搏。如高中信息技术课《表格的加工》这一章节主要是学习 EXCEL 表格的加工,以某一企业员工收入数据为样表,分析经理、销售人员、工厂员工等数据并形成柱状图。初学时需要学生知道一些常规性的知识如单元格、行、列、设置(行高、列宽)、选对象(单选行、列)、函数、图表等基本操作,这些操作是基础性的,学生掌握了这些浅层知识或操作后,再分析全体人员平均收入、最高是哪位、销售率与收入等进行拓展,小组讨论,交换做法,步入深度学习。
(二)实现三维一体目标,关注学生思维层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可以指导教师把握好教学方向,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教学的“引路人”。但这不等于“硬套”而应是“活用”,课堂中知识与技能标准僵化,过程与方法标准简单,情感与态度标准标签化,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茫,不利于其知识建构。三维目标本是引导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进度被分为“三个阶段”,但由于一些老师生搬硬套教学活动和三维目标,看似条理清晰,“学生的学”却被淹没了,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的教学目标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注意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任务驱动中任务的层次化,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纵深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思维品质,明晰学习目的。布鲁姆的认知学习有六个目标,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传统三维教学目标的每一重都有维度之分,对于学习不能仅留在记忆和理解的浅层面上,学生对知识认识深度与维度较浅,对二次应用与活用产生影响,对未来改造世界和创新创造带来不利因素。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将发展学生“应用、分析、评评、创造”的高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步入深度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网络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互联网能带给我们什么》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能提供的服务有哪些,是怎么运行的,我们目前在应用哪些服务。本节中运用学生学习中常用的 QQ 进行导入,让学生回答 QQ 能做些什么,如社交、收郵件、浏览网页、收发在线或离线文件、听音乐、玩游戏……我们将应用与网络服务进行一对一比较,如收文邮件原来是 QQ 通过邮件协议进行邮件服务,让学生再思考收发邮件时使用了哪些协议与端口,提出如果邮件只收不发如何处理?能收能发但不能带附件怎么办等。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实践,再请小组同学进行分享,方法众多,最终形成共识。协作学习与实践探索让学生从浅层的思维走向深度,并通过理论到实践得到了验证,同学的分享,使其掌握更多的方法,实现了共进,实现了学习的纵深发展,助推了创新的积极性。
(四)更新课程理念,注重探究,形成评价的多元化。课程是学习的基石,是学生学习的主线,教师需要更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从教学的表象走向“深度教学”,使深度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改变备课的理念,不再仅仅是章节知识的二次表述,而应注意知识内容二次内化的再次开发,深入探究,讨论学习。如高中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两门课程,我们通过整合课本章节形成体系化,如网页的制作板块是从简单网页制作到网页中使用 CSS、JavaScript、ASP 与数据库相结合形成的深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内容整合,形成同一板块知识体系化,方便学生知识建构,从纵横两方面下手,内容上进行横向对比,方法上进行纵向实践,引入多元化评价,通过师生、生评、组评等形式,让学生争先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实践经验。
三、改变教学与学习策略,促进持续发展,自主走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教与学系统中的一个结点,是高效教与学的必经之路,需要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教学,是基于思辨的教学,同时也是一种微探究和微课题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步入深度学习打开通道。
(一)以现实生活为导向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与内容相结合,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产生深厚的兴趣。这些素材以生活为辅线,以内容为学习主线,双线合并,任务驱动,任务与生活案例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生活通识相结合,实现知识迁移,引入深度思维,真正让教育回归生活,激发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学习自觉成为生活一部分。
(二)构建开放性问题,实现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开放性问题的构建涉及多学科知识渗透,开放性问题的介入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并不是大杂烩,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深度学习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融合,通过内容深度融合构成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微研究,有助于學生思路的开阔,吸引学生深入学习,进行知识的建构。在整合问题的过程中,同时也需要我们开展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竞争性学习等,按照课程需要进行选择,变应试教育为探究学习,优化课程结构,甚至鼓励部分学生进行微探究、微课题研究。
(三)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后的再反思。学习过程是曲折的,学生的反馈需要教师及时反馈,甚至学生多次反馈的方向性问题,就更需要教师二次指导,分析知识内容,打开学生心灵的天窗。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学生心领神会时,这就是学生深虑后的成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从而产生学习助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的深度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可以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去思考,掌握其内容,就不会偏离教学这条主线,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在课堂中,我们既要注意评价的多元化,也要注意课堂形式的多元化。随堂内容或测试,不能简单地选择或填空,更多地需要对内容进行调整,从展示学生能力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增加解说或表达类的题型。
总之,让学生走进深度学习,需要教师走进深度教学。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要求,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实践、探究,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成为课程教学的多面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懂得“放手”,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让他们去体检成功,不仅仅是学会,还应该会学会思会用,为学生的二次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