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

2019-02-18覃霞峰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写作课文

覃霞峰

【摘 要】本文针对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忽略课文的写作范例作用,把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脱离的现象,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为例,论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策略:一是借鉴课文,创设相似写作情境;二是圈点批注,在课文学习中掌握写作技法;三是发掘主题,向课文学习取材真谛;以实现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的目标。

【关键词】课文 写作 范例 圈点批注 发掘主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B-0018-02

叶圣陶老先生在 1978 年一次语文教育研讨会上提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他认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本”;“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这番话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教材在阅读与作文教学中的作用。这是他从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

2017 年,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也特别强调“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更多的是仅仅把课文当作阅读的例子,忽略了课文作为写作范例的功用。教师的写作教学往往独立于阅读教学,常常停留于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布置题目—— 教授审题—— 学生写作—— 批改讲评;忽略了“教课文、学写作”的有机衔接,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写作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

笔者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为例,具体探索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策略,以实现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的目标。

一、借鉴课文,创设相似写作情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认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實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创设与课文相似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活画出了梁启超先生的形象。结合阅读教学任务和单元写作任务,老师创设了一个与课文相似的写作情境,让一个学生准备了以梁启超先生为主题的演讲,特别叮嘱他要设计动作,感情要投入。这个学生精心准备,在课堂上成功做了《永记梁启超先生》的演讲。“梁启超,从进京赶考的‘公车上书到变法图强的‘百日维新,这个知识青年立志要救中国于水火之中,他一次次欲借‘强人之手,以圆‘壮我中华之志,却一次次因‘所托非人而失败……”当这个学生高亢而又悲怆的声音回响在教室上空时,全班同学立刻被带入梁启超波澜壮阔的一生之中。除了内容之外,该同学夸张的动作和犀利的眼神也让大家难以忘怀。因此,在上完课文之后,老师布置了当周的作文题目:记×××的一次演讲。话音落毕,学生没有像平时布置作文那样发出哀叹声,而是报以会心一笑。可见学生不怕写此次作文,因为那个写作情境刚刚发生,他们印象深刻,他们有话可说。

由于创设了跟课文相似的情境,而这个情境又是真实且刚刚发生的,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而且更有意义的一点是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借鉴阅读教学获得的知识,以课文为例子进行创作,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圈点批注,在课文学习中掌握写作技法

写作技法对于学生而言一向是难点,很多学生习惯平铺直叙,文章自然枯燥没有吸引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在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中写到:“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能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各种表达方式学生从小学起就有接触,但能综合运用并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学生并不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没有从优秀的作品中获得感悟、得到启发,最后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那如何吸取优秀作品中的养料,切实掌握写作技法呢?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圈点批注是古人惯用的阅读方法。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在历史上就有多个批注版本。朱熹读书,就是反复数次把有体会处分别用红笔、青笔、黄笔、黑笔画线圈点,“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圈点批注法充分调动了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综合运用各种思维能力,对文本符号进行解码、解译。圈点批注的过程不仅是对文章思考、品评、鉴赏的过程,而且是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所在单元的写作主题是“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要求通过写人的衣着、相貌、言谈、举止、所作所为,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弘扬美好的人性。本篇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的描写精彩绝伦,是写人的绝佳例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品味这些描写,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同学们对文中的描写做圈点、批注。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批注,师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共同总结出了梁启超先生的形象特点。

对于一篇写人的文章而言,仅有正面的描写是很单薄的,还须有议论和抒情做必要侧面烘托。这一点同样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来进行学习。老师的启发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总结了梁启超先生的形象,他是一个严谨认真、潇洒稳健、自负谦逊、炽热爱国、学识渊博、感情充沛、沉稳睿智的学者。作者对他笔下的主人公形象其实也有一个总结,是哪一句?

〖生〗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师〗这个句子是描写吗?

〖生〗不是,这是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是作者对主人公的评价。

〖师〗区别于刚才大家赏析的直接描写,这是感受,是评价,是议论。在叙事中插入听众的感受和作者的评论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不亚于描写。请大家在文中找到类似的议论性句子进行圈点批注,体会这些句子对塑造梁任公先生的作用。

在完成圈点批注的任务后,学生体会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文章在叙事中插入听众的感受和作者的评论和抒情,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从侧面衬托了梁启超先生的演讲魅力之大,强化了梁启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赞美、热爱、敬仰之情。

充分使用课文的例子功能,通过圈点批注,确实能让学生体会到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妙处,从而有意识地在写记叙文时抛弃单一叙述的方式。诸如此类的圈点批注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掌握多种写作技法,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三、发掘主题,向课文学习取材真谛

文章篇幅有限,选取什么样的材料入文是很关键的。很多学生的文章之所以平淡乏味,选材不当是重要原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材的技巧非常高超,但如果不细读,又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绝妙之处,更不用说学到精髓了。如何让学生领悟到选材的妙处呢?师生开始了抽茧剥丝、层层深入的分析与对话。

〖师〗梁启超先生的那次演讲整理出来一共三万五千多字,引用的例子六七十个,梁实秋先生为什么单单只选这么三个例子来寫呢?

〖生〗因为这三个例子给作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师〗作者选择材料的标准仅仅是凭借印象吗?

〖生〗哦,不一定凭印象。

〖师〗文章的材料一定要围绕什么来组织呢?

〖生〗中心思想。明白了,梁启超先生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作者选择这三则材料是因为它们都能体现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的确,这三个例子表现出的情感分别是悲、悲、喜,切合主人公演讲的主题。我们虽然没有在现场聆听演讲,但可以猜测,梁任公先生所用的其他的例子也应该是情感强烈的韵文,一样切合他演讲的主题。所以大家的回答不完全正确。

〖生〗讲到这三个例子时,梁任公先生所流露出的悲和喜,都不是因为个人际遇而生,都是因为国家或民族悲或喜。

〖师〗太敏锐了!这是抓住了这三个例子的共同之处啊!作者选材是很有深意的,正是通过这三个例子,突显梁任公形象的核心内涵:具有炽热的爱国情怀。

达成共识之后,老师补充了三例韵文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借这些例子所想要表达的那种强烈的情感。《箜篌引》中,由义无反顾堕河而死的白发艄公想到了明知结局还是义无反顾、知其不可而为之、为着理想蹈死不顾的戊戌变法的各位主角,特别是甘愿牺牲以救国民而直面死亡的戊戌六君子;《桃花扇》一例,学生由崇祯皇帝想到光绪帝,想到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梁启超等人逃亡日本的过往,也就理解了梁启超先生的“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先生又怎会“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呢?因为失地终于收复,这是喜不自禁啊!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生领悟到,选材非常关键,材料选对了,无需有太多的直接表明主旨的语言就能突显立意。而这,也正是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四十年过去了,叶老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一线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怎么教才有效,却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宝库。以学促写是语文教学的趋势,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然后以课文为范例进行创作是一个高效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桂彩丽.以高效阅读与圈点批注突破专题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8)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写作课文
我背课文很慢,怎么办?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国宝的传说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