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宝”哲学思想对领导干部修养的启示
2019-02-18刘银军
刘银军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甘肃 兰州 730070)
当今世界,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世界人眼中的中国正在崛起,中国成为世界新一波全球化的领头羊。中国也在世界崛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模式。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要求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要走向世界,文化就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或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软实力,文化强国首先表现为对本国文化认同和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界定就非常清楚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1]
我们要自信什么样的文化,十九大对文化的界定非常清楚,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一是指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指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三是指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谓文化自信就是指两个传统一个先进,两个传统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一个先进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三者之间本身的关系来说,两个传统和一个先进就是“根”与“魂”的关系。从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的关系来说,通过两个传统来共同滋养和丰富一个先进。因此说,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应立时代之潮流,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助推器,为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历史时空,保持了其完整性,也经历了风风雨雨。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正在与时俱进,在传承创新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有足够的信心。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道家思想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道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鲁迅曾经说过:“掌握了道家思想,就掌握了大半个中国人”。老子作为道家文化的发起者,其思想堪称为大智慧,黑格尔说:老子的哲学与希腊哲学一起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海德格尔更是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三宝”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可窥探到老子道的内核,而这一思想对当前领导干的修养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问题导向
理论的价值在于解决和指导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点,也就是说,理论只有面对现实,才能保持其鲜活性,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十八大以来,和以往相比,我们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党廉政建设中实行了高压反腐,反腐之力度世界之罕见,在政治生态的肃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反腐还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在通往不敢腐、不想腐、不愿腐的这条路上,仍然有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比如说,四大风险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一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制度不能使人为善,但至少使人不能为恶”。进一步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至少使人不能为恶也就是保住人性的底线,但保住人性的底线对于领导干部从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制度是一种外在约束,而不是一种内在规范,在制度使人不能为善上,思想建设恰好弥补这样一个不足。在思想建设中,比如理想信念的问题、懒政和不作为的问题,尤其是不作为问题,成为当前个别领导干部中影响党的形象的主要形式。具体表现为行为上态度冷漠,应付、推卸、思想上表现为瞻前顾后,立场不定,宠辱若惊,畏首畏尾,抱着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消极态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个别领导干部缺乏爱民和亲民的从政最高价值原则。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的部分领导干部缺乏中国优秀文化对其自身素质的涵养,尤其是道家文化的涵养。那么老子有哪些思想对当今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升有所增益呢?老子的“三宝”哲学思想对于解决以上问题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老子三宝的哲学内涵
(一)“三宝思想”是老子“道”本性的体现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讲到:“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2]王弼对其的解释大意是说,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宏大、抽象,不像任何东西,正因为它宏大而不着边际,抽象而让人触摸不到,所以它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平常具体的东西的话,那它就渺小很久了。因此,我有三件宝贝,持久保存,一是慈爱忍让,二是俭啬节约,三是不把自已放他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才能勇敢决断,有了俭朴,才能拥有丰富、广大,不敢把自己放在天下人前面,才能成为万物的领袖。
要了解三宝思想的哲学内涵,就不得不去了解老子的道,因为从整体上来讲,老子的三宝思想是其道本性的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老子的道是什么。任何一个伟大思相的背后都有一个时代问题相呼应,比如说,马克思面对当时在资本主义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的异化的困境,提出人类的解放。那么老子为何要提出“道”?老子何以提出“道”?
道德经中“道”出现的有76次之多。《道德经》通篇在讲一个“道”字。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史记》记载,从孔子问礼于老子来看,老子和孔子都经历了春秋乱世,诸侯争霸这样一时期,在这样一个天下无序的时期,诸子百家都共同面对着“何以为治”的这一大的时代问题。孔子认为天下无序是因为礼崩乐坏,所以要恢复周礼;而老子认为天下无序是因为天下无“道”,人们只有守道,天下才会有序。他冲破长期以来在商周时期的“天命论”思想束缚,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道”以取代商周以来的人格神——天的至上权威,这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同时,他直接上承商周以来的阴阳学说而走向自然哲学。据考证,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在天文、历法、方术、阴阳等方面都有掌握,这给他提出“道”奠定了基础。
(二)老子的“道”内涵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实际上任何一个哲学思想或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有它的理论基石,比如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就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王弼认为,“万物成形,其归一也”。一就是根本,同时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万物各有形态,而所有万物都是由“有”而来,它成为万物生成的母体。如果从概念逻辑的生成过程来讲,道表现出两个属性,一个是无,一个是有,有从无来,无表现了道的不可认识性,有表现了道的可认识性。从无到有,表现了万物生成的过程,从有到无,表现了万物回归自然的本性,也就是王弼所说的“道法自然乃得其性”。
“道”是宇宙发展的源动力。宇宙发展的动力问题始终是哲学当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宇宙是怎么运行的,万物怎么发展变化的,这些动力来自哪里。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有一个混然自成的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独立长存而没有变化,周而复始而永不停息,可以看成生成万物的母体。这就说明道是自身生生不息的原动力。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的道就是老子设定的一个最高的形而上本体。从中西的比较来看,只不过老子用这个本体之道代替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力。
“道”是社会人生的最高理想。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王弼解释法为:效仿、尊从的意思。实际上天、地、人三才都是法道,道在天为天道,在人为人道,老子的道成为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桥梁,也成为指导社会人生领域的最高价值原则,因此,在老子看来道是社会人生的最高理想。
(三)“道”的运行原理
这样一个本体之道是怎么运行的。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尊从地的法则做事,地尊从天的法则做事,天尊从道的法则做事,道尊从自然的法则而回到自己的本性,王弼讲: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在王弼看来,自然就成为道的本性,在他认为:自然与人为相对,不造作,不画蛇添足,不作死它就不会死。自然就是按照规律做事,按规律做事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回到根本,回归到根本就是回到道本身,回到道本身就是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看来,最根本的看似往往就是弱的,这就是弱者道之用,比如,有生于无,弱胜强,知其子,守其母,因此弱更为根本,要守住更为根本的。这些原理是如何发生关系的,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法,万物负阳而抱阳,冲气以为合。万物一面背付着阳,一面抱着阴,相互激荡,转化而达到和稭平衡。道体现于万物之中,因此,天、地、人三才也体现了道,体现于天为天道,体现于物为物性,体现于人为人道,老子通过物性的表现,来论证天道的反者道之动原理,也通过物性来论证人道的弱者道之用原理,天道与人道通过道法自然最终要回归“道”,从而打通了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道生万物,万物最终又回归于道,道体现于万物之中,但不是具体的任何万物,道的本性是自然,老子的三宝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上,而是道本性的体现。
(四)老子“三宝”的哲学涵义
一曰兹。从天道观层面讲,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2]天道有利于人而不害人,人道有作为而不争夺;从具体物性的表现上来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2]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有利于滋养万物而不去争夺占有万物,居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因此,水的本性更接近于道;从人道观层面讲,第二十七章,“故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所以有德性的人善于救人,因而没有被遗弃的人,善于挽救物品,因而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二曰俭。从天道观层面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浪费),[2]天道是把多余的补给不足的,对于不足的人来说,这个多余的就是雪中送炭,就是不浪费。从人道观层面讲:“人道之不然,是把不足的补给多余的”。[2]减损不足的就是落井下石,不道德,而补给有余的就是锦上添花,就是浪费。在中国人的心理当中,雪中送炭是君子,锦上天花是小人。谁能把有余的奉还天下,唯有道者。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从天道观层面来看,《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2]天地之所以能长生而且久远,是因为天地不在意自身的存在,不为自身做事,不执着于自己的生存,就能生存长久。王弼在《道德经注》中讲到:“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在意自己的存在就会与其他事物产生冲突,不在意自己的存在则万物都来为你服务。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如果太在意自己的得失,那他的朋友一定很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人,谁还会去跟他作朋友,从人道观层面来看,“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2]有德性的人没有私心,而是以老百姓的心为心,也就是想老百姓之所想。
因此说,不敢为天下先,不是强调不要带头干,不要率先垂范,而意在强调,不要老把自己摆在人民前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利益前面,而是前困难就上,就好处就让。这才是老子真正的意思。
《晏子春秋》讲到:“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2]最高尚的道德,莫过于爱民;最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二、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哲学启示
(一)道的认识论启示
1.领导干部来自于老百姓,没有人天生就是当官的,都是从普通百姓中成长起来的,最终还要成为老百姓。习近平总书记讲,不忘本来,才有未来,就是要回到根本,有个别领导干部忘记了本来,所以也就没有了未来。体现了反者道之动。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第78章讲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2]天下没有比水更弱的,但摧毁坚强的东西没有比水更强的,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没有天下人,哪有天下。
3.从政之道贵在亲民(道法自然)天之道利人而不害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亲民上有作为,人民相信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都体现了老子强调道的利人之性。
(二)“三宝”的哲学启示
1.“慈”告诉我们,人往往会被人格的力量征服,老子讲:民不畏死,奈何以死具之。爱民才能让自己变得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爱民就会得到人的支持,有了人民的支持,还有什么可畏惧的,站稳人民立场,还有什么左顾右盼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压反腐的决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说到底就是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习近平就是站在人民这一边。站稳人民的立场是四个意识的统一。《人民的民义》当中的老监察长站稳人民的立场,所以他的行为才能得到上级领导的理解和人民的支持。大家知道柴生芳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网民为他辩护,就是因为他站稳了人民的立场。真理永远在正义这边。
2.“俭”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源头还在节约上。实际上,在十八大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就是现实社会当中最好的办法,共享是一种天道的平衡,没有多余,也没有不足,是现实有效的节俭途径,也是社会和谐的价值导向。能坐公交车就不开小轿车,这也是资源的一种共享。资源在共享中才能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俭以养德。《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2]处理人和事的关系同,没有比爱惜,不浪费更重要的,不浪费就是为积累早作准备,早作积累就相当于积累德性,不断积累德性,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
3.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告诉我们,先想老百姓,后想自己,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多想,只要你在为民上有作为。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只要你追求卓越,一切就会向你靠拢。自信能者有其为,为而不争有其位。
老子的“三宝”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的本性,也体现在社会人生中,“爱民、想民、为民”应成为当前和今后领导干部从政的最高价值选择,同时,也是社会得以和谐,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论语》里面也讲,“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也”。[4](P4)践行老子的“三宝”,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