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文化制高对策思考

2019-02-18董爱玲

社科纵横 2019年2期
关键词:华夏甘肃中华民族

董爱玲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 兰州 730071)

说到甘肃,甘肃有两个特殊,一个是历史文化地位特殊,一个是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地位特殊,就是指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甘肃不仅是华夏人文初祖伏羲女娲的故乡,而且还是母系文明时期悠久历史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女神传说的故乡,比如华胥、女娲、西王母等等。甘肃也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当然也是周、秦帝国的祖源地。一言以蔽之,甘肃是华夏文明名副其实的源头地区,是闻名中外的彩陶故乡、羲娲故里、陇头祖源。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在古代,甘肃更是汉唐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至今还到处矗立着那个时代无数的文化艺术瑰宝,佛教石窟文化艺术林立。

就甘肃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而言,甘肃是历史上率先对外开放的地区,河西走廊堪称我国走向世界的第一通道。在古代,欧洲和西亚、中亚文化的东渐,甘肃是必经之地。同样,中华文明的输出,河西走廊是必经通道。包括中华文明南传至东南亚地区,印度文化传入中国,到达长安,甘肃亦是必经之地,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黄金地带和枢纽地区。因此,甘肃的文化地理位置独特,历史积淀深厚。更为重要的是,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多民族融合发展著称的重要省份,甘肃与青海省和宁夏、新疆、内蒙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接壤,与蒙古国有60余公里边境线。省内自古以来就有多民族大杂聚、小聚居的特点,特别是我国蒙、藏、回等几大少数民族文化在甘肃境内均有鲜活的呈现,还有独特美丽的东乡、保安、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样态。可以说,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向中原地区过渡的一个重要咽喉之地,也是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西方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交汇的前沿主阵地。

说地理位置特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甘肃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三大高原的连接和过渡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这里还富藏藏传佛教文化、华夏民族秦汉民俗文化、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国境内的回族文化,它们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与现代汉民族文化一道反映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融合与发展变迁历史,它们都统摄于华夏民族的祖源地文化——华夏文明文化。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大国崛起离不开思想的开放和文化的崛起,文化资源大省绝不等同于文化大省。不管一个地区有多么丰富的文化资源,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关键还是在于有多少文化资源真正转化成了发展优势。遗憾的是,当前的甘肃,文化资源丰富但文旅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文化资源优势还远远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甘肃文化的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匹配。在新时代,唤醒“一带一路”沿线遗存的中华文化基因,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生态圈,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强大,肯定是文化上的强大;同样,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上的自觉、自信和担当。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和魂魄,是构建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华民族一家亲最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更是融入血液和骨髓的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认同符号。早在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全党全民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在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是继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又一次集中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倡导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诠释好中国智慧。

陇原大地,文脉浩荡,人杰地灵,赢得世人景仰。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八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给甘肃留下了大量文化瑰宝。“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二字,展现了甘肃文化的无限风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辉煌梦想。“她”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的汇流圣地,是国际顶尖级文化艺术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而且,以敦煌为代表,甘肃所拥有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秦安大地湾史前遗址、祭祖圣地天水伏羲庙、黄帝问道名山崆峒山、平凉泾川王母宫、秦始皇祭祀山川的朝那湫、“东方雕塑艺术馆”麦积山石窟、黄河文化炳灵寺佛教石窟、隋唐佛祖舍利大云寺、历史战略要地古街亭、“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我国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拉卜楞寺、郎木寺等等。千里陇原,俨然一座天然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战略、经贸和艺术的博物馆,不愧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宝库和古代军事战略兵家必争之地。新时代,画好甘肃“一带一路”建设的“工笔画”,文化是引领,民族精神是旗帜,文化展现和文旅开发是抓手。这就需要我们下决心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过去历史遗迹和历史上杰出人物事迹等进行全面考证和梳理,摸清家底,并进一步做好整理、保护、开发、传承和相关宣传推广的研究工作。

2013年2月19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落户甘肃,为甘肃的文化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建设是一个不仅仅着眼于文化产业大战略。它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充分挖掘传承创新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为建设我们今天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和文化助力。

单就中华民族最早的重要神话传说伏羲女娲的传说来看,故事就发生在甘肃陇原大地上。1958年平田整地时偶然发现和考古发掘于1978年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充分证明了早在8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生活繁衍在这一地区,而且已经有了定型的文明形态。大地湾文化比广为人知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都还要早,其上开中原仰韶文化之先河,下启陇右马家窑,齐家文化之滥觞,对探索中华文明的线索和原生面貌,对于揭示天水—关中地区古代文明的繁衍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对大地湾遗址的开发和相关保护研究,使得中华黄河文明发祥源头地在甘肃的古老传说得到进一步佐证。

天水伏羲庙中的远古先祖伏羲女娲画像手握规尺,高悬头顶,望之俨然,瞻望之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先祖对于规矩和法度的无比崇敬。可以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崇法纪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历久弥坚,靠的就是这种文化信仰和精神信念,靠的就是这种法纪观念和文化精神。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又与华夏传统文明相结合而融合发展,两者相得益彰,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文化精神,它们的核心思想都是热爱中华民族、尊重和包容各民族优秀传统、艰苦奋斗、团结创新、勇于革命。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陕甘宁边区所经历的战略大转移和后来的接续的奋斗历程,开创了华夏各族儿女和谐相处共筑同圆中国梦的美好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酒泉的载人航天事业(新中国历史上新的飞天事业),与敦煌佛教石窟艺术莫高窟“飞天”壁画相映成趣,呈现出了古代的浪漫与现代的写实、古代的人文主义与现代的科学精神的交相辉映。在新时代,也充分展现了华夏儿女爱国敬业、团结奉献、科学诚信、报效祖国的时代精神和实事求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工匠精神的相互统一。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新时代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要义之所在,更是打造甘肃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文化制高的重要素材。

党的十九大以来,甘肃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高度重视对各级各部门干部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教育。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因为党的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都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所以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要格外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教育管理好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进一步要求全党要严明法纪。我省进一步提出严明纪律,恪守规矩的严格要求。因为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纪律严明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四讲四有”的表率。为了更好更快提升甘肃的发展步伐,增强各级干部党员在“十三五”时期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和全体干部,继续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人百之,我千之”的甘肃陇人精神,握戒尺、守规矩,以舍我其谁的龙马精神和担当意识,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带领人民群众在助推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不懈努力。

总之,从纵向的历史文化的维度来说,甘肃可谓华夏文明的发轫之地,其境内蕴藏着多处极具人文价值的历史遗迹,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和可资开发利用的功能;从横向的地理位置角度而言,甘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地段,是研究探索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迁特别是诠释当代意义的重要文脉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视甘肃的历史文化宝藏,对于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诠释好中国智慧具有极为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注重从历史文化的独特站位和自然地理的特殊方位纵横两条坐标来分析探索甘肃境内的文化多样性、文明厚重性和文化代表性,为构筑“华夏文明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方法。

猜你喜欢

华夏甘肃中华民族
绽放,华夏之美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华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行走甘肃
一场约架,变了华夏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甘肃卷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