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钢铁行业去产能状况分析
2019-02-18李凯娟
李凯娟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101)
一、引言
产能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能力,即投入各种生产要素,最终得到的产品产量。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者、投资者、政府或市场等主体变化造成生产者的实际或理论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的现象(徐菁和陈恩棋,2014年)。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一个是以林毅夫(2007、2010)的投资“潮涌现象”为代表的市场失灵论,另一个是由政府干预不当导致的体制扭曲论(耿强等,2011;江飞涛等,2012;余东华和吕逸楠,2015)。产能利用率的经济学解释,一般是指实际产出量与最大生产能力之比。现阶段国内外基本都是利用产能利用率来对产能过剩进行间接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79%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产能严重过剩。甘肃省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基本情况是,2013年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为82.55%,钢材的产能利用率为80.26%(张乾,王丽娟,昝国江等),该年的粗钢产量为953.90万吨,钢材产量为1021.60万吨;而2015年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为57.77%,钢材的产能利用率为54.35%(张乾,王丽娟,昝国江等),该年的粗钢产量为852.10万吨,钢材产量为847.80万吨,以低于79%为产能过剩为标准来计算的话,2015年甘肃省粗钢过剩约313万吨,钢材过剩约384.5万吨,可见,甘肃省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偏低,产能过剩比较严重。
为化解产能过剩,甘肃省政府于2016年3月16日下发了《甘肃省工业领域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施方案》,针对钢铁行业,决定利用3至5年时间压减生铁产能200万吨,粗钢产能300万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促使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以此为起点,至今去产能的工作已经推进了两年多时间,对于去产能工作的现状和成果,以及甘肃省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甘肃省钢铁行业在去产能进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供需结构趋于合理
甘肃省钢铁行业去产能,首先在总量上取得成果,到2016年9月共压减生铁产能160万吨,粗钢产能144万吨,提前三个月完成了年度任务,距其总目标已分别完成80%和48%。甘肃省多个钢铁企业主动完善各项改造措施,严格遵守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使甘肃省钢铁有效供给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维持稳定,钢铁行业供需结构逐渐转向合理水平。例如,酒钢集团子公司酒钢宏兴榆中钢铁公司关闭了两座420立方米的高炉和两台40吨的转炉,压减生铁产能100万吨和粗钢产能140万吨,并拆除了水电气供应和动力装置,不再生产。这是酒钢集团为加快产品供需结构调整,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也是甘肃省整个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的重要进展。
(二)淘汰落后产能作用显著,“供给侧”钢铁质量整体提高
甘肃省严格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钢铁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品供给结构调整。一方面,各职能部门对高排放、高耗能项目根据行业进入条件严格筛选,设立多道进入门槛,在起点上打击产能落后和不合格的钢铁企业;另一方面,在资金上除了国家拨付的淘汰落后产能财政奖励资金外,甘肃省级财政还安排了2000万元的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很好地支持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2016年甘肃省共淘汰炼铁30万吨、铁合金24万吨等,关闭小煤矿10处,淘汰落后产能30万吨。正是由于大量落后、劣质产能的退出,“地条钢”的生产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仅2017年上半年就关闭了15家“地条钢”生产企业,整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也有所提高,甘肃省整体的钢铁质量大幅提升。
(三)钢材价格震荡增长,消费更加注重产品质量
自2016年以来,甘肃省钢铁总产量连年下降(粗钢和钢材2016年的总产量为1294.23万吨,较2015年同比下降23.86%,2017年的总产量为1262.77万吨,较2016年同比下降2.4%),钢铁市场出现阶段性的供给缺口,钢材价格出现震荡增长,增幅明显,钢铁市场总体向好,呈现回暖态势。由于甘肃省钢铁价格与国内钢铁价格总体一致,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国内总体的钢材价格作为参考对象,搜集了2013年至今CSPI国内长材和板材的价格走势。自2013年始长材和板材价格均出现持续性下跌,以长材为例,2015年底,CSPI长材指数为这段时期的最低点56.92,从2016年开始回升,于2018年8月达到最高129.29,增长率达127.14%。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甘肃省的粗钢产量是560.52万吨,同比下降10.8%,但钢材产量不降反升,达到702.25万吨,同比增长5.5%,其中,酒钢集团钢材产量完成602.5万吨,同比增加67万吨,增幅12.5%。可见,甘肃省钢铁行业的产品结构开始有了变化,更多的转向高质量钢材,预期钢铁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该特征会愈加明显。
(四)钢企改革创新,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长期以来,甘肃省钢铁企业机制僵化、责任缺失、市场压力没有在企业内部传导,再加上位置偏远,原材料和产品两个市场在外,运输距离较远,钢铁产业链不完善等一些列原因,导致甘肃省钢铁企业生产成本较大,没有竞争优势,企业盈利能力较差。然而,自2016年钢铁市场总体回暖的同时,各个钢铁企业也走上了改革创新的道路。例如酒钢集团采取各项措施,简政放权,激发各主体活力,制定新的压力和激励机制,使各主体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观察市场形势,抓住市场机遇,同时,酒钢集团进行科技创新,成功研发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汽车结构用高强钢、桥梁用钢、经济型双相不锈钢等产品,2016年共调整25种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达到26.9%,实现新品创效6000万元。经过一年的努力,酒钢集团扭转局面,由2015年亏损超过90亿转而在2016年实现盈利20.3亿元。并且,由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7年,酒钢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完成875.2亿元,同比增加62亿元,增幅7.6%;实现利润6.6亿元。从大范围来看,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015年为-91.89亿元,2016年扭转亏损,达到72.68亿元,2017年更进一步,达到246.9亿元,增长明显。
三、甘肃省钢铁行业未来发展仍需解决的问题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
在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即处于大规模行政性去产能及控制新增产能,恢复行业合理供需结构和企业盈利水平的阶段,企业对市场的把握以及企业内部的改革,还以行政化的目标为指引,企业的自主能力较弱。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以及低端产品在钢铁总产品中占比较大等问题,不仅仅是甘肃省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据统计,2016年我国大型型钢产量1551.74万吨,仅是粗钢产量的1.92%,特厚板产量748.84万吨,仅是粗钢产量的0.93%,技术含量较高的特钢,不锈钢等比重明显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改进、新产品研发、工艺优化、自动化水平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基于这种产品结构上的不足,我国钢铁价格虽然在近年来有所上升,但在未来发展中预期不会有太大的上涨空间。在全国大范围背景下,甘肃省钢铁企业亦是如此,产品结构急需调整。
(二)地区间竞争压力大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东西长1659千米,南北宽530千米,总面积42.59万平方千米,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域狭长,山区较多。甘肃省主要的铁路货物运输线有:兰新线、兰青线、包兰线、陇海线及干武线等五大主要干线,总体来说,铁路运输较为单一,铁路布局密度小,运输能力低。2016年甘肃省各铁路局共完成运货量5860.8万吨,同比下降1.27%,完成货物周转1220.33亿吨公里,同比下降7.10%,其中,甘肃省境内发送的钢铁、煤炭、金属矿物及非金属等品类货物合计2784.16万吨,较去年减少334.69万吨,同比下降10.73%,就钢铁而言,2016年甘肃省境内发送的钢铁有546.77万吨,同比减少19.98%。同时,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以及煤炭、矿石等原料受到铁路限装、公路运输治理超载和长江水路运输限载等政策的影响,甘肃省钢铁企业在原料的运输和产品的销售上,无论向东延伸还是向西延伸,都增加了运营成本,加大了其经营压力。此外,甘肃省主要的钢铁企业共有9家,还有一些小型钢铁企业,但规模以上的只有酒钢集团,企业较为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这不利于甘肃省钢铁行业在地区之间的竞争。
(三)企业经营的环保压力增加
钢铁产业作为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之一,在环境治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炼焦、烧结、炼铁、炼钢到轧钢的每一个加工环节,均会排放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破坏环境,降低空气质量,尤其近几年随处可见的PM2.5,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我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对工业企业设立较高的环保门槛,这使得钢铁企业在环保装置设备、环保设施运行和环保产品研发等方面都增加了成本投入,钢铁行业面临着严峻的环保形势和挑战。
此外,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原材料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加大了钢铁产品的成本。一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受到国家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的影响,钢铁产业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后续国家会加大对煤炭价格和供应量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会使钢铁原燃料价格趋于平稳,但仍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基于安全治理的要求,钢铁产业的原料储存成本增加,近年来国家对焦炭、煤炭等污染较大的品种不断加强治理,各监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监察工作,进一步加大了钢铁原料的储存难度。
(四)钢铁行业市场需求量减少
2015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进入下行阶段,增长速度跌破7%,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一些传统的工业企业,钢铁行业作为各种基建作业的重要支柱,经济的下滑,使得其需求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一,从国内角度来讲,国内经济疲软,各项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据中经网统计数据,自2013年末开始,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度都有明显的下滑,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更大,在2015年末达到最低。从2015年至今,这四项指标增长速度虽然有间断式的增长,但总体较为平缓,幅度较小,可见,国内对钢铁需求量的减少已经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第二,从国际角度来讲,自2018年以来,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对美国进口的钢铁征收25%的关税,美国是中国钢铁的进口大户,税收的增加,严重影响了国际市场对我国钢铁的需求量。以上两点既是我国所有钢铁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甘肃省钢铁企业正在面临的挑战。
(五)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困难
在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大背景下,甘肃省钢铁行业在2016年才扭转亏损局面,但总体盈利较低,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在各方面资金需求的压力下,其资金困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更多的是结构性改革,企业想要找到出路,就必须转型升级,增加技术投入,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需要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基于环保的严要求,企业为了达到环保标准,在设施制备和操作流程中都需要提高资金投入。第二,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淘汰了一些落后产能,关闭了一些“僵尸企业”,由于较大的钢铁企业大都是传统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由于部分企业的关闭,会使很多员工面临着重新分配工作的问题,无论是内调还是外转,企业想要解决这些员工的安置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虽然中央财政和甘肃省财政都拨付了一定资金,但“僧多粥少”的局面还是很普遍,甘肃省钢铁企业在员工安置方面也存在资金缺口。第三,尽管中央银行不断宣布下调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但银行对于钢铁行业的信贷政策却整体收紧。自2015年以来,由于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严重亏损的认知,即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充足的信贷额度,也不愿意将资金投向钢铁行业,甚至对一些民营钢企,由于大多数规模较小且设备和技术远不及大型国有钢企,出现金融机构“一刀切”拒绝投资的现象。综合以上方面,钢铁企业的资金需求巨大,但碍于企业盈利较低、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使其在资金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四、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钢铁企业结构性改革
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已经不单单是总量上的控制,它更多地要求结构上的优化和升级,是一个“有去有增”的概念,“去”,是要把落后的、劣质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和过剩的低附加值的产能去掉;“增”,就是要增加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含量的、高环保质量的以及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优质产能。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产品消费更加注重质量,因此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钢铁产品高质量发展将会是钢铁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甘肃省钢铁行业整体的情况是,低端钢铁产品供应过量但高端钢铁产品供应不足,这种结构上的失衡不仅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还制约了钢铁行业的转型,加剧了整个行业的恶性竞争,企业想要打破这一现象,必须从内部寻找突破。在这一点上,酒钢集团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近两年来,酒钢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创新性生产新的产品种类,提高高端产品供给,延伸产业链,例如,酒钢成功开发高端中厚板新钢种、成功研发超纯铁素体不锈钢、自主研发新钢种上线、酒钢不锈钢精品打开国际市场等一系列的成果,有效提高了其国际国内竞争力,使企业更加健康的向上发展,这也是酒钢在2016年扭亏为盈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其他的钢铁企业借鉴和学习。
(二)国际国内双向延伸,开创新的市场需求
第一是国内市场,一方面要鼓励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使甘肃省钢铁企业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从而增强整个甘肃省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兰西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的建立,再加上甘肃省向成渝城市群、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等方向的延伸,必然会缩短城市间的运输距离,加大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从而减少运输成本,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增大辐射范围,使其产业向国内不同方向延伸,从而扩大国内市场。
第二是国际市场,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直线距离达8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就有4000多公里,而甘肃省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约占中国境内的40%,处于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截至2017年,甘肃省已经建立了四大国际货运专列、三大国际陆港和三大国际空港,开通了24条国际和地区航线,且兰州—迪拜、兰州—达卡国际货运包机出口,澳大利亚—兰州国际货运包机进口开始直航,甘肃省成为我国西北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已日益显著。因此,甘肃省钢铁行业的发展,也要抓住机遇,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开发新的国际市场需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手合作,共同提高经济建设,实现双赢局面。
(三)加大钢铁企业环保投入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钢铁行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节能减排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外部环境上,政府要软硬兼施,不断鼓励钢铁企业增加环保投入,支持钢铁企业应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升改造;同时,钢铁企业自身也必须意识到绿色发展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突破点,积极主动地调整生产结构、释放优质产能、加强环保技术研发等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正如陈菓(2018)指出,要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三废”的综合治理和利用水平,加强和完善废钢铁的综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改进能源管理,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使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多方协调,共同解决资金难题
要解决甘肃省钢铁行业的资金问题,需要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钢铁企业多方位协调分工,共同开创钢铁企业新的发展路径。
第一,企业是内因,从企业角度出发,盈利是一个企业存在的根本目标,因此,企业要通过一切手段来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比如,企业要加大技术投入来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加大高附加值的生产比重,实现高端产业链的开拓,最终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
第二,从外因角度出发,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外因。在政府层面,其一,由于很多钢企是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人员安置方面,如果企业做不好,引发的将是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在这方面多支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其二,钢铁企业在经营上,要做到政企分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政府只需做市场的“守夜人”,保证市场的有序和公平,企业只有离开政府的羽翼,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洞悉市场走向,抓住机遇,赢得市场的认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正如腾永平(2017)所指,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应进行优化和改良,以激励资本市场通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多渠道参与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不断支持钢铁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同时应建立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对接平台,着力解决金融机构在钢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金融机构准确认知钢铁行业的金融风险,提高相应的防范和化解能力,从而加强其对钢铁行业的资金支持,合理配置金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