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强化“五个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研究

2019-02-18徐晓影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徐晓影

(内蒙古民族大学 学生处,内蒙古 通辽 028000)

1 “五个认同”与民族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关概述

1.1 “五个认同”概述

所谓“五个认同”,就是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的高度认同。首先,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是指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在对待祖国问题上的立场和基本态度。其中涵盖了我国领土、主权、人民等方面的根本利益。任何部分的认同范畴都必须建立在对祖国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这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也是各民族爱国主义热情的集中体现,更是开展民族团结政治思想教育的根源所在[1]。其次,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尊重各民族在中华大地历史发展进程中,自发形成的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我国各族人民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磨难,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驱逐侵略者,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各族人民应当维护和珍惜这种患难相随、休戚与共换来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第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指各个民族始终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同胞共同发展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我国各族人民都是这种文化的缔造者和参与者,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第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本质的认同、道路的认同、理论体系的认同以及制度的认同。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中国适应世界时代发展的优秀成果。第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的认同,是指各民族应认识到当今中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的发展昭示了我党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经历的艰苦卓绝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也是国家改革和建设的领导者。

1.2 “五个认同”与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首先,“五个认同”的政治思想与民族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理念相一致,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五个认同”为民族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教育方向。民族高校作为“五个认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对于促进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其次,“五个认同”是民族高校开展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引。“五个认同”的政治思想是我国民族教育改革战略层面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弘扬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精神所在。民族高校要实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必须要有“五个认同”的指引,不断强化各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以及看齐意识,改善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氛围建设。

2 民族高校强化“五个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民族高校在“五个认同”指引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国家大局和稳定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民族高校在“五个认同”的指引下推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领悟“三个离不开”,是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强化民族团结的必要手段。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分清维护民族和平统一和分裂民族发展不同人群的区别,教育学生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一分子,而不是成为民族分裂的践行者,这对于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一个开放式的、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民族大学生都会接触到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反动言论和反动信息。青少年在诱惑和鼓动中容易迷失自我。为了应对我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严峻形势,打破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的阴谋,杜绝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和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向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侵蚀,民族高校必须对以“五个认同”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教育实践工作迫在眉睫。

2.2 民族高校在“五个认同”指引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

首先,民族高校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自身具备特殊属性。民族高校多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民族高校在政治思想教育上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维护民族团结和为少数民族教育服务的特殊使命。民族高校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认清“五个认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认同教育是民族高校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民族高校向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凝聚力建设的一项政治举措。民族高校的“五个认同”政治思想教育执行效果好坏,直接决定了民族高校的发展和稳定。校内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和谐稳定相处,是民族高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五个认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助于民族高校建设团结、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保障民族高校长远发展的战略指引。

2.3 民族高校在“五个认同”指引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健康学习和成长

首先,“五个认同”的政治思想工作方针在民族高校中的推进,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融入集体生活当中,使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归属感,大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存在感。使他们认清自身存在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个人今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五个认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在这样的政治环境氛围中,能自发解决思想上所遇到的困惑,并在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寻求到正确的答案。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缓解心理的压力和内心的困惑,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激发少数民族学生潜在的学习动能,让他们身心得到更好的发育和成长。

3 当前我国民族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民族高校对“五个认同”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运行中,民族高校承担着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责任。当前,我国的民族高校缺乏对“五个认同”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民族高校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指引,大多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民族高校并没有针对“五个认同”理论体系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只是简单将“五个认同”的教育理念随意穿插在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当中。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五个认同”教育理念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推广。

3.2 “五个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语言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是民族高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整合的难点。当前的民族高校并没有将“五个认同”与这种多元化的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民族高校虽然大力开展“五个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收效甚微。少数民族学生对这种脱离自身文化的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明显不感兴趣,造成民族高校无法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内心的思想变化,难以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

3.3 民族高校无法摆正师生间“教与学”的主体关系

我国民族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沿用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模式,一味地以理论知识“填鸭式”教学为主,并不能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教育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思想沟通,沟通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教育载体是当前民族高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弊端。教师的压迫式教学,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有抵触情绪。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对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在本质上认清“五个认同”的价值和内涵,一些民族高校在进行“五个认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始终没有收到良好效果。

4 “五个认同”引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原则

4.1 方向性原则

民族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须遵循“五个认同”指引的方向。“五个认同”是我党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论方针,与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契合。民族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必须遵循“五个认同”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以此为行动指南,才能保证与我国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相协调。

民族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实践工作的本质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形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必须遵循“五个认同”的原则。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获得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所期望的价值和共识。

4.2 主体性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在民族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实践工作中凸显出来。“五个认同”教育需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民族高校在进行“五个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时,始终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落脚点,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想特点来开展“五个认同”政治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校园的日常生活当中,进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抑制不良观念的影响,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迈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摆脱教育客体的传统观念,要在心底里自发地作为教育的主体,参与到民族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实践工作之中。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只有明确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真正领悟“五个认同”的价值和内涵。

4.3 差异性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民族高校“五个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同存异。不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五个认同”的普遍共识,还要以自身的思维方式理解其差异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存在差异性,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同。民族高校进行“五个认同”政治思想实践教育工作时,要重视各民族间差异性的存在,要采用分层引导的方式,对全校的学生因材施教。民族高校在开展“五个认同”的政治思想教育实践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了解文化传统以及认知方式的差异性。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在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上的差异性,把握学生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性,进而有的放矢地在民族高校范围内开展“五个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4]。

5 民族高校“五个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5.1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强化管理机制效用

一个好的政策理论,其实践过程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保障。“五个认同”的政治思想教育是真正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理论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5]。民族高校要想守住“五个认同”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建立起刚性约束管理机制以及刚柔并济的管理机制。首先,刚性的约束管理机制的运行模式要以引导、约束、规范和激励措施为主,通常是指民族高校自行设立相关学生行为守则、学生行为规范、违纪违法处理办法等刚性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是“五个认同”理念在民族高校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其次,刚柔并济的管理机制是指倡导人性化的校园管理办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作为核心管理手段。如果说刚性的制度建设是“五个认同”教育的基础,那么,刚柔并济的管理则是将“五个认同”教育管理进行辅助、升华,形成完整配套的管理体系。

5.2 构建课程引导体系,强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民族高校要想实现“五个认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引导,必须要发挥政治思想课程这一重要载体的作用[6]。

构建课程引导体系首先要规范教学内容,要以“五个认同”为内容体系的建设核心,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由于“五个认同”的理论知识体系庞大,政策针对性较强,民族高校需与有关职能部门紧密结合,编写“五个认同”的相关内容教材,推出高质量的“五个认同”教材。民族高校还需结合信息技术优势,搭建“五个认同”网络教学课程平台,增开“五个认同”的专业课,丰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五个认同”政治思想的渠道。这种多维化的课程引导体系构建,能帮助民族高校强化“五个认同”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五个认同”政治思想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3 构建环境氛围体系,强化校园文化滋养

首先,民族高校要以校园政治文化建设为手段,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氛围。“五个认同”可以被视作一种理论,也可被看作是一种文化,它的培育意识与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族高校要重视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熏陶作用,以良好的校园精神面貌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对“五个认同”高度统一的认同。其次,以“五个认同”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在民族校园内开展丰富的政治主题活动。要想在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尽量扩大覆盖面,必须走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7]。民族高校可以通过“民族文化长廊”“民族风情文化周”“民族艺术文化节”等具备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文体活动,把“五个认同”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第三,民族高校可以在平等、团结、互助理念的基础上,引导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到“五个认同”的教育中来。民族高校要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增进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五个认同”的主体活动中来,建设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学习的和谐校园。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政治
我们的民族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