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道”与“术”

2019-02-18刘力为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刘力为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工作处,长春 130031)

1 探求本源: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为了真实、客观、详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对吉林省、山东省、浙江省的15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其中问卷调查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85份,有效问卷1848份。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情感问题,比例分别为81.22%、80.79%、79%。

1.1 新时代大学生的4个心理特征

和以往相比,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的心理特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一,自信张扬。00后大学生热情、开放,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希望被任何人指导。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激情,对自我能力高度肯定。小到穿着打扮,大到人生追求,崇尚个性化,体现张扬的自我色彩。第二,心理孤岛现象严重。随着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让足不出户的生活成为现实,“宅”成为00后的兴趣爱好。不仅如此,网上社交让学生产生出一种“我并不是一个人”的错觉,以至于忽略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需要。【2】00后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与人分享、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又不愿意和父母、老师深入交流。大学校园因人际沟通引发的心理问题居多。 第三,猎奇心理强,学习能力强。0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经常求新、求异、求变,不能安于现状。但学习能力也很强,思维活跃,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第四,心理调适能力较差。00后大学生生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物质上几乎有求必应,精神上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这些学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遇到挫折,自我调适能力严重不足。如果不及时给予心理危机干预,会产生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学生需求的,而且也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唯有如此,方可“对症下药”。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误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心理状态不好,或自我感觉有心理困惑时,60.71%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尝试解决”,而不是寻求他人或机构的帮助。还有3.84%的学生选择“不采取任何措施,任由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由于受认识水平、实践经验、理论指导以及师资水平等的限制,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停留在“普查筛选+重点关注+咨询服务+特殊转介”的层面,忽视全体性普惠教育,忽视整体性心理素质提升。【3】如高校基本上都会以学年或学期开展“心理普查”,但是后期的心理关注重点就是筛查后的重点人群了,对于筛查结果中无显著症状的人群,则基本“边缘化”了。误区二:除了个体咨询外,面对普通大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面面俱到,形式千人一课。很少有高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开设针对性较强的个性教育。在接受访谈的高校中,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针对临床专业学生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课程。但这一设置也只是针对个别专业,不是所有专业都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误区三:由于大学生年龄一般满18周岁以上,人格特征已形成,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依赖于学校,没有搭建“校医家社”合作机制。问卷和访谈中,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认为引发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其中“家庭原因(父母的教养方式、单亲等)”占比为89.87%,“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和辅导”的占比为65.82%。原因较为凸显,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和家庭教育、专业机构之间建立有序有效的合作体。误区四:高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点放在大学生群体上,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硬件投入,轻队伍建设。各高校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了相应的指导中心或教研室,高科技的心理辅导设备也更新较快,但是对教育者的教育却是滞后或者缺失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焦点其实也是不断变化的,但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们的教学方式、心理咨询方法可能还是当初走出校园时的状态,少有定期参加校外培训的机会,个人技能提升较慢,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短板

第一个短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度不足。新时代,新媒体迅速发展,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和积极拥护者。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存在“技术不到位、互动不充分、创新不给力”的显著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4】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还限于课堂讲授的形式,内容也倾向于理论说教,枯燥乏味,滞后于新时代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APP软件等新媒体的应用较少,即使有也是单向输出信息,缺乏双向互动,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第二个短板,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滞后性。一方面,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硬件设备较为陈旧,缺乏新科技手段,严重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的精准性。另一方面,心理普查过程中,大学生的“反侦查”意识会规避一些问题,家长怕对学生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而隐瞒学生既往心理病史,心理健康中心往往不能与学生密切接触,而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重,难免会忽视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反常现象,以上种种情况共同作用,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一般都存在滞后性。

2 道以化人:树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理念

由于时代变迁、大学生需求变化、心理问题多样化等因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道法”“原则”需要适当调整,亦即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念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深化。

2.1 转变工作思路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从“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向“危机预防+素质提升”转移,建立“普惠提素+精准扶健”的工作理念。即面向广大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宣传教育、课堂教学、团体辅导和社团活动等普及型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生命文化,提升心理素质。针对心理筛查、日常观察、家长报备的问题学生,学校要高度关注,实行寝室同学对其身心状况日汇报、辅导员密切关注、心理教师定期心理咨询、与家长畅通信息反馈的四级连锁机制,做到心理问题早识别、早研判、早干预。严重者要转介专业医疗机构,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精准、及时、到位。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理念,以生为本,努力感受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充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注重“体验式”“ 共情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能力和自助水平建设。

在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一个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工作理念方面存在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由此引发的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支持、活动形式、新媒体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层度的差异。这就需要政府和高校及时进行理念转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2.2 重视队伍建设

要彻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人数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首先要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要求不少于1:4 000的师生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承担大学生心理咨询、治疗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力量和优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干预;借助学生心灵使者(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的力量和作用,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早化解。

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心理问题随着时代变化在变化,教师不应墨守成规,要分层级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对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可以开展心理咨询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对专业知识较薄弱的辅导员老师,可以从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方面进行知识普及;【5】对学生心灵使者,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科普心理健康常识。专职心理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外培训,兼职心理教师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辅导,辅导员老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专题培训。同时,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定期组织心理普查、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活动,提升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的胜任力。

再者,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梯队”的作用。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在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全校学生工作者在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各学院都有一名老师负责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学校和学院层面都成立了心理类社团,各班级设立“心灵使者”,定期反馈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晴雨表》,对失恋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家中突发重大变故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第一时间上报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这支队伍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心理讲座、心理互助技能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助人能力。

2.3 搭建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要建立“校—医—家—社”4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帮扶机制,即家庭、专业医疗机构、家庭、社会合作共建,全方位、立体化、联动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大主体各司其职——高校做好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早期干预等,医疗机构做好心理治疗工作,家庭(法定监护人)积极协作配合,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社区等要发挥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心理危机善后工作的重要作用。其次,4大主体之间建立“定期交流机制”,通过模拟演练、案例研讨等方式互通有无,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再者,大学生可以成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习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心理素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6】

还是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与长春市心理医院建立合作共建,医院每个月都有专门的医生到学校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鉴定,同时将咨询结果及时通过校方反馈给家长,需要药物和治疗手段干预的,及时转介到医院。学校心理协会的志愿者定期到医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学习相应的心理健康常识,提升个人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掌握心理问题早期评断的技巧,在校园生活中及时运用。

3 术有专攻: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技术”来弥补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也需要“艺术”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大数据,借助新媒体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3.1 教学服务重延伸

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各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修课。开设适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和微课等,满足学生通过虚拟空间学习的愿望。利用蓝墨云班课,教师可以异地在线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升教育效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加大心理健康通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活动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依赖于网络,还应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00后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体验,弥补心理孤岛状态,促进人际沟通与交流,获得心灵上的成长。要打破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扎堆“5.25”的现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每月一主题,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变“要我健康”为“我要健康”,变“要我快乐”为“我要快乐”,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交流服务重实效

线上,建设微信公众平台,设置“心灵美文”“心理学小常识”等模块,定期发送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用碎片化模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开发APP软件,开通“心理测试”“在线咨询”“预约咨询”等功能,做到“心理测试即时出结果,在线咨询五分钟内有回应,预约咨询一个工作日内进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的暖心服务。在学校心理健康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上设立“倾诉窗口”,即专门的心理论坛,学生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自由发帖、评论,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增进师生感情。利用微信、家校通等软件,建立家校沟通渠道,既向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也反向及时得到家长的信息反馈,做到“共同目标、共建氛围、共享信息、共提能力”。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日常网络行为中的敏感词汇进行监督,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反馈机制。【7】

线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要做好个体咨询与朋辈辅导的“点”“面”结合,心理专家教师做好一对一个体咨询,心理类学生社团开展朋辈辅导与成长小组互助活动,发挥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专业心理教师或辅导员每学期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动态,组织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不同群体,制定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3.3 技术服务重科学

以往我们使用的心理测评量表和软件多为国外引进,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学生特点。当前,很多高校心理普查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这套测评系统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研制,采用的量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筛查量表》,更加符合目前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能大幅度提升测评结果的准确性。而且采用手机测试,不再进行大规模机试,大大降低了学校的组织难度并节约了普查时间,能有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对可能存在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筛选、排查并进行干预和危机预防。

针对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软硬件设施落后的现象,高校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眼动仪、生物反馈仪、智能呐喊宣泄仪、智能身心反馈音乐放松训练系统等新设备,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设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育人先育心。高校要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全面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理念、服务体系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探索,不断提升心理育人质量,夯实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